「吃」油細菌或推進原油洩漏治理進程

2021-01-09 科學網

 

本報訊 被美國總統歐巴馬稱為「美國史無前例的重大生態災難」的墨西哥灣原油洩漏事件,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決,其帶來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已經演變成為世界性難題。有專家預測,在現有技術的幫助下,其生態完全恢復可能需要數十年。近日,經過中美學者共同研究,發現的一種「吃」油細菌,有望推進墨西哥灣油汙治理進程。

 

這一重大消息是由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近日正式發布的。該發現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和南京農業大學的科研人員共同完成,並以論文的形式發表在美國近日出版的學術刊物《生物技術前沿》上。

 

據論文第一作者、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教授聶麥茜介紹,這一被命名為NY3的細菌是從陝北石油汙染環境中分離篩選出來的。通過她與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博士Xihou Yin和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沈其榮等一年多的合作研究,發現了該菌株能以C5-C16烷為碳源生長,可快速降解石油烴和多環芳烴,在特殊條件下能產表面活性劑。

 

聶麥茜介紹,他們共同完成發表的論文主要涉及4類科研實驗事實:其一,NY3能夠在石油烴上生長;其二,NY3在水體中能夠快速降解石油烴和實驗研究中涉及的至少5種多環芳香烴;其三,菌株NY3能夠產表面活性劑,所產的表面活性劑對石油烴的分解有明顯促進作用;其四,NY3所產表面活性劑為鼠李糖脂類物質。鼠李糖脂是一種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具有可生物降解性,它對微生物、植物、動物和人類均不會構成危害,但可以促進類似墨西哥灣漏油事故中釋放出來的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PAHs)的生物降解。

 

「在洩漏的原油中,對海洋生物和人類毒害嚴重的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可以誘發癌症、破壞免疫系統、引發繁殖系統病變以及損害神經系統。」聶麥茜說,菌株NY3能夠有效分解這類具有致癌、致突變和致畸的物質,並且由NY3產生的鼠李糖脂在不同的溫度、酸鹼度以及鹽度的環境中相對穩定,可以有效促進原油中至少5種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的降解。

 

在接下來的合作研究中,3家合作單位旨在通過研究,最大限度地發揮NY3在清理油汙中的作用、其所產表面活性劑的作用等。隨著研究的深入進行,期望NY3在石油烴、烴衍生物及其他持久性有機物汙染環境的修復中、油汙堵塞管道的清油工作中、農用或動物用的特殊含氧藥品合成中發揮作用。

 

目前,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正為上述合作研究成果申請專利。(王繼武 張行勇)

 

《科學時報》 (2010-7-5 A1 要聞)

相關焦點

  • 中美學者發現一種「吃」油細菌
    中美學者發現一種「吃」油細菌 有望幫助治理墨西哥灣油汙     本報西安7月3日電(王繼武 記者黃博)被美國總統歐巴馬稱為「美國歷史上史無前例重大生態災難」的墨西哥灣原油洩漏事件,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決,其帶來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已演變成世界性難題
  • 馬裡亞納海溝現新「吃油」細菌
    馬裡亞納海溝現新「吃油」細菌 2019-04-16 02:47:24來源:科技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羅攀
  • 超級細菌解救環境災難
    2010年4月發生的墨西哥灣原油洩漏事件引發了環境災難,肇事方英國石油公司投入巨資,想盡各種辦法清除油汙。據稱,目前墨西哥灣已有近80%的漏油被清理乾淨。不過,這份勝利背後有一種神奇的「吃油細菌」的功勞。美國《大眾科學》雜誌日前載文稱,科學家們最近在墨西哥灣找到了幾種細菌,它們能清理從氣態碳氫化合物到液態油汙在內的一系列汙染物。
  • 用細菌「吃掉」海上原油
    大連石油管道爆炸第四天,超過23 萬噸「吃油菌」被投入黃海,清理原油汙染。「吃油菌」是一種能依靠石油中含碳的化合物生長的微生物,能將石油降解、消化,變成可以被自然分解的物質。到目前為止,用「吃油菌」治理原油汙染,被看作是最安全且不會對環境產生再次汙染的一種方法。
  • 中美學者發現「吃」油細菌 開闢油汙治理新思路
    新發現的一種「吃」油細菌,有望為油汙治理提供新思路。新華網西安7月4日電(記者楊一苗)記者4日從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獲悉,經過中美學者共同研究,發現一種「吃」油細菌,有望為油汙治理提供新思路。據論文第一作者、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聶麥茜教授介紹,這一被命名為NY3的細菌是從陝北石油汙染環境中分離篩選出來的。通過她與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XihouYin博士和南京農業大學沈其榮教授等一年多的合作研究,發現了該菌株能以C5-C16烷為碳源生長,可快速降解石油烴和多環芳烴,在特殊條件下能產生表面活性劑。
  • 解密「吃」石油細菌
    王磊向記者透露,有關這一發現的成果以論文的形式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刊物《美國科學院院刊》(英文簡稱PNAS)上作為石油微生物研究領域的重要發現,南開大學目前已對「吃」石油細菌的關鍵發現申請國際專利保護。  「吃」石油細菌含有特殊酶  「為何只有它能『吃』石油?為什麼別的菌類不能降解重油?
  • 英媒:全球海洋最深處發現「吃油」細菌
    參考消息網4月14日報導 英媒稱,馬裡亞納海溝的底部是地球上海洋的最深處,科學家們在這裡發現了獨特的「吃油」細菌。據英國《獨立報》網站4月12日報導,類似的細菌以前就已經被發現,甚至曾被用來幫助處理洩漏的石油,比如2010年「深水地平線」災難留下的浮油。但此次的新研究顯示,馬裡亞納海溝是世界上這種生物最集中的地方。
  • 神奇石墨烯吸油海綿「科大造」 可連續吸附、清理高黏度原油
    記者日前從中科大獲悉,該校俞書宏教授課題組在高黏度浮油吸附材料設計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首次將焦耳熱效應引入多孔疏水親油吸油材料中,設計並研製出可快速降低水面上原油黏度的石墨烯功能化海綿組裝體材料和連續收集環境中洩漏原油的收集裝置,大幅提高了吸油材料對高黏度浮油的吸附速度,顯著降低了浮油清理時間。
  • 楊建強研究員談原油洩漏:海洋生態系統的一道難題
    因原油洩漏導致的海洋汙染,在國際上被廣泛認為是一種生態災難。大連新港碼頭發生的儲油罐輸油管線起火爆炸事故造成的石油汙染到底有多大?
  • 清理海上油漬 「高分子刷」吸油不吸水
    150°以上,能夠吸附自重23倍以上的原油,保油率達93%,可重複使用1000次以上。美國墨西哥灣因漏油事件,大連新港油罐區發生爆炸和原油洩漏事故,渤海中部的蓬萊19-3油田先後發生溢油事故,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和生態破壞。」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研究員曾志翔說。 貨輪靠岸時壓艙水、洗艙水、機艙汙水的排放也會導致大量含油廢水產生。據統計,無重大漏油事件發生時,大型港口每年僅船舶壓艙水、船舶洗艙水、機艙含油汙水等的排放量就達到數萬噸。
  • 曾志翔:親油疏水材料與溢油應急裝備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如美國墨西哥灣因漏油事件,大連新港油罐區發生爆炸和原油洩漏事故,渤海中部的蓬萊19-3油田先後發生溢油事故,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和生態破壞。如何提高吸附效率,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研製出效果更好的吸附材料,一直是科學家們關注的重點。  傳統的溢油應急清理包括以下幾種方法。圍油欄、吸附、撇油器機械法回收、溢油分散劑、微生物等。
  • 中石化東黃輸油管道洩漏爆炸事故調查報告(全文)
    3.管道保護工作主管部門履行職責不力,安全隱患排查治理不深入。  (1)山東省油區工作辦公室已經認識到東黃輸油管道存在安全隱患,但督促企業治理不力,督促落實應急預案不到位;組織安全生產大檢查不到位,督促青島市油區工作辦公室開展監督檢查工作不力。
  • 吃油的「小豆豆」—新聞—科學網
    「咬住」油滴的小豆豆們一起努力,使這些被「咬住」的小油滴聚集並形成一顆大油滴,最後小豆豆們將大油滴包裹起來並使其漂浮在水面上。 而Janus的兩面,正好符合這種新微粒的既親水又親油的兩面性。 帶磁性的Janus微粒 目前,由於工業、生活中含油廢水的大量排放以及海上原油洩漏事故的頻繁發生,如何解決水中油汙染的問題一直被研究人員密切關注著。 通常油在水中往往以浮油、分散油、乳化油或無表面活性劑穩定的微小油滴的形式存在。
  • 科學家探明特殊細菌分解重油機制
    加拿大科學家最近查明了深藏於地下的一種特殊細菌如何分解重油和生產甲烷的機制,這一研究成果將有助於石油公司利用這種細菌更快更好地生產石油。 據最新出版的英國《自然》(Nature)雜誌報導,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化學家斯蒂夫·萊特等人研究發現,這種細菌「吃」原油的第一步是將長鏈碳氫化合物分解成乙酸、二氧化碳和氫;第二步是生物降解,一部分細菌能將乙酸轉變成甲烷,另一部分細菌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氫生產甲烷。 這種依賴原油生存的細菌通常是先降解輕油,然後再降解重油,生產出甲烷。
  • 科學家揭秘墨西哥灣漏油消失:被細菌吞食(圖)
    自從4月20日英國石油公司「深水地平線」號油井爆炸以來,87天裡共有約500萬桶原油被洩漏進海水裡。  6月份,科學家在距離漏油處6英裡的一個漏油密集區域發現一種嗜油菌正在大量繁殖。這種細菌會降解並「吃掉」油汙中的碳元素,它們的食油速度非常快,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消滅海水樣本中的石油。8月初,研究人員再次對該區域的海水進行分析,發現漏油已經消失,只剩下大量的嗜油菌。
  • 國家將出臺VOC治理方案:大力推進低VOCs含量塗料生產和替代
    塗界記者注意到,《攻堅方案》提出了2020年VOCs治理的10條措施:(一)大力推進源頭替代,有效減少VOCs產生;(二)全面落實標準要求,強化無組織排放控制;(三)聚焦治汙設施「三率」,提升綜合治理效率;(四)深化園區和集群整治,促進產業綠色發展;(五)強化油品儲運銷監管,實現減汙降耗增效;(六)堅持幫扶執法結合,有效提高監管效能;(七)完善監測監控體系
  • 揭開墨西哥灣漏油消失之謎:被細菌「吞食」
    自從4月20日英國石油公司「深水地平線」號油井爆炸以來,87天裡共有約500萬桶原油被洩漏進海水裡。   6月份,科學家在距離漏油處6英裡的一個漏油密集區域發現一種嗜油菌正在大量繁殖。這種細菌會降解並「吃掉」油汙中的碳元素,它們的食油速度非常快,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消滅海水樣本中的石油。8月初,研究人員再次對該區域的海水進行分析,發現漏油已經消失,只剩下大量的嗜油菌。
  • 新型聚合物可像海綿一樣吸收洩漏石油
    新華社坎培拉4月23日電(記者趙博)澳大利亞研究人員最新報告說,他們研製出一種聚合物,能像海綿一樣有效吸收洩漏的石油。這種高浮力聚合物由廢油和硫磺製成,是食品和石油工業的副產品,能有效清理原油和柴油。研究負責人、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的賈斯廷·喬克介紹說,新型聚合物在吸附石油後可以用網撈出,這在港口清理小規模洩漏或進行海岸線整治時都非常有用。對於在公海上的更大洩漏,可將聚合物裝入過濾器中。油和水的混合物通過過濾器分離,過濾後的海水被重新排放到海洋中,再通過壓縮油聚合物從過濾器中回收洩漏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