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吃」石油細菌

2021-01-09 搜狐網

  南開大學重大發現為今後石油開採帶來新原動力———

  「破譯它的密碼並不難,難的是我們一直試圖尋找它『吃』石油的原因。現在我們發現了它含有一般微生物所不具備的特殊酶,可以幫助降解重油。這在世界上也是首次重大突破!」昨天,南開大學泰達生物技術學院院長、長江學者王磊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南開大學在世界上首次揭開可以降解重油的細菌的奧秘,破譯了這一細菌的全基因組密碼,揭示了其遺傳信息並首次發現重要的代謝途徑,為今後石油開採、石油運輸和解決石油汙染等難題帶來新的原動力。

  王磊向記者透露,有關這一發現的成果以論文的形式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刊物《美國科學院院刊》(英文簡稱PNAS)上作為石油微生物研究領域的重要發現,南開大學目前已對「吃」石油細菌的關鍵發現申請國際專利保護。

  「吃」石油細菌含有特殊酶

  「為何只有它能『吃』石油?為什麼別的菌類不能降解重油?我們發現它具有一種特殊的酶,可以幫助降解重油。這是其他任何微生物和植物都不具備的特性!」王磊告訴記者,在顯微鏡下看,這些短杆狀的「小傢伙」具有很強的降解能力,同樣是完全不能與水混合的重油,能「吃」石油的細菌很快會將重油降解成輕油,幾天後用肉眼就可以看見原來「格格不入」的重油與水已經變成水油狀的液體了,「速度非常快」。

  所謂能「吃」石油的微生物,並非將石油資源「消滅」掉,而是擁有降解石油的特性,可以用於處理石油汙染,幫助石油開採和運輸。在自然界中,很多細菌能降解輕油,但重油卻不易被降解,因此造成長期汙染,一直以來治理石油汙染面臨很大挑戰。目前,全球探明儲量的石油中,超過60%的部分採用現有技術無法開採,主要是黏度高、流動性差的重油。

  記者了解到,上個世紀80年代南開大學就開始著手石油微生物的分類與應用方面的工作。「我們從不同的地方篩選了紅球菌、假單孢菌、芽孢桿菌等大量石油微生物,部分菌杆應用於油田的現場開採試驗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上個世紀90年代,這篇論文作者之一、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如林等科研人員在天津大港油田發現了一種嗜熱脫氮土壤芽孢桿菌,師生為它取名「NG80-2」。它在45攝氏度至73攝氏度的條件下存活,能以原油為唯一的「食物」,具有獨特的降解重油和產生表面活性劑的能力。但10多年來,它的基因「密碼」始終是難解之謎。

  四年破譯LadA吃油密碼

  從2003年開始,由王磊領導的科研小組開始對這株細菌的基因組進行破譯,值得關注的是,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為南開大學青年教師馮露和王威,整個項目研究成員全部為南開師生。這一課題得到了「十五」國家863計劃和天津市科技創新專項資金的資助。

  2005年,王磊領導的科研小組成功破譯了「吃」石油細菌的全基因組密碼,「但我們沒有公布這一消息。」王磊表示,「我們只知道它能幹這事,但一直不知道為什麼它能這樣的原因。」隨後,課題組綜合運用功能基因組學和蛋白組學方法,對NG80-2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最終在國際上首次鑑定了長鏈烷烴(俗稱「重烴」)的微生物降解途徑。正是一種關鍵的生化酶,能幫助這種細菌將重油的主要成分——長鏈烷烴降解為小分子。

  「關鍵是以前我們利用微生物處理石油汙染往往只適用於輕油。特別是人們對於微生物如何處理石油汙染的分子機理尚未形成確定的認識。對LadA進行鑑定後,我們就可以改良細菌品種,擴大到石油開採、運輸和治理石油汙染等多方面領域。」王磊說。

  降解重油提高開採率

  王磊向記者介紹,發現了NG80-2的奧妙,可以將之應用於石油開採、石油運輸和治理石油汙染中。由於可將重油中的分子量變小,使之轉變為輕油。在石油開採中,一旦上層的輕油被開採後,附著在地下深處巖石的重油在NG80-2的降解下,可有效降低黏稠度,方便石油的進一步開採。早在上世紀80年代,大港油田的現場試驗就表明NG80-2可有效提高採油率達6.6%。

  而在石油管道運輸過程中,重油因黏稠度高容易附著在管壁上,不利於石油的順利流動甚至會造成淤堵。用NG80-2可降低黏稠度,石油也會「跑」得快了。發現NG80-2「吃」石油的奧秘後,對付石油汙染迎刃而解,對於不容易降解的重油先用NG80-2將之分解為輕油,然後進行清潔工作。

  據了解,微生物採油技術主要是通過微生物在惡劣的油藏環境中生長代謝,降解油烴分子,產生表面活性劑、有機酸、氣體、溶劑和聚合物等物質,有效地降低巖石、油、水系統的界面張力,降低黏度,增加壓力,疏通巖孔,增加流動性,提高採油率。

  記者了解到,南開大學課題組對NG80-2的破譯,是中國科研人員的一項突破。南開校長饒子和院士領導的課題組已經著手研究LadA的三維結構,並採用基因操作手段改造蛋白,預期未來兩三年內將實現其在野外的石油降解試驗。

  吃油細菌不怕熱

  究竟在何種環境下可以獲得這種「吃」油細菌呢?王磊告訴記者,根據基因組破譯得到的信息還發現,NG80-2具有多種特殊的代謝途徑,表明它能夠適應很多不同的環境、具有較強的生存能力,因此潛在的應用領域很廣。此外,由於這種細菌喜歡在高溫、潮溼的環境中生活,因此正對地下高溫採油工作的「胃口」。

  據透露,課題組同時還開始了對另一種採油微生物的基因組破譯工作。與NG80-2不同,這是一株低溫採油菌,可在8攝氏度至20攝氏度的條件下存活。

相關焦點

  • 科學看世界--石油與細菌
    石油與細菌有關係嗎?答案是有,關係還很密切。在處理海洋上的石油洩漏事故時,人們發現,石油洩漏的地方,出現了分解石油的細菌,所以石油被很快清除了。經調研,細菌分解石油的本領,主要是因為它們體內能產生一種酶,這種酶是分解石油的特殊催化劑。
  • 馬裡亞納海溝現新「吃油」細菌
    馬裡亞納海溝現新「吃油」細菌 2019-04-16 02:47:24來源:科技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羅攀
  • 中美學者發現一種「吃」油細菌
    中美學者發現一種「吃」油細菌 有望幫助治理墨西哥灣油汙     本報西安7月3日電(王繼武 記者黃博)被美國總統歐巴馬稱為「美國歷史上史無前例重大生態災難」的墨西哥灣原油洩漏事件,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決,其帶來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已演變成世界性難題
  • 美國矽谷公司用轉基因細菌生產石油
    新華網倫敦6月20日電 據英國《泰晤士報》網站日前報導,美國矽谷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能變廢為寶並產出石油的細菌。矽谷LS9公司的高級主管格雷格·帕爾說,通過給轉基因的細菌「餵食」農業廢料,如刨花或麥稈,可以讓這些細菌奇蹟般分泌出石油。
  • 美國解密檔案:731部隊至少生產2470枚細菌炸彈
    筆者從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731問題國際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美國解密日本細菌戰檔案調查研究」課題組完整編譯出關於侵華日軍細菌武器的《阿爾沃·湯姆森報告》。該報告記錄了731部隊首任部隊長石井四郎的供述,截至1942年,731部隊共研製生產了2470枚細菌炸彈。
  • 美國解密細菌戰:731部隊產2470枚細菌炸彈
    (原標題:美國解密日本細菌戰檔案)新華社發●731部隊研發細菌武器經官方批准 ●研製以細菌戰攻擊為目標 ●研製出至少10種細菌病原體傳播炸彈 ●至少生產2470枚細菌炸彈——據《阿爾沃·湯姆森報告》
  • 英媒:全球海洋最深處發現「吃油」細菌
    參考消息網4月14日報導 英媒稱,馬裡亞納海溝的底部是地球上海洋的最深處,科學家們在這裡發現了獨特的「吃油」細菌。據英國《獨立報》網站4月12日報導,類似的細菌以前就已經被發現,甚至曾被用來幫助處理洩漏的石油,比如2010年「深水地平線」災難留下的浮油。但此次的新研究顯示,馬裡亞納海溝是世界上這種生物最集中的地方。
  • 中美學者發現「吃」油細菌 開闢油汙治理新思路
    新發現的一種「吃」油細菌,有望為油汙治理提供新思路。新華網西安7月4日電(記者楊一苗)記者4日從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獲悉,經過中美學者共同研究,發現一種「吃」油細菌,有望為油汙治理提供新思路。據論文第一作者、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聶麥茜教授介紹,這一被命名為NY3的細菌是從陝北石油汙染環境中分離篩選出來的。通過她與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XihouYin博士和南京農業大學沈其榮教授等一年多的合作研究,發現了該菌株能以C5-C16烷為碳源生長,可快速降解石油烴和多環芳烴,在特殊條件下能產生表面活性劑。
  • 神通廣大的細菌
    細菌吃汙水變燃料人類避之不及的汙水卻可以成為細菌的食物,很多汙水處理廠就利用細菌來分解汙水裡的廢物。其中,地桿菌和希瓦氏菌能吃掉汙水中的營養物質,釋放電子;產甲烷菌則吸收電子,然後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甲烷,而甲烷可以燃燒產生熱能或電能。
  • 《科學》:深海細菌可助人類尋找海底石油
    這種細菌以細菌芽孢狀態存在,在低於零攝氏度的海底冬眠。該項發現有可能使科學家有機會追蹤到來自海底以下的熱環境中滲出的熱流,從而可能利用這種手段找到海底蘊藏的石油和天然氣。相關研究報告發表在9月18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研究小組發現,這種嗜熱菌以孢子形式冬眠於北冰洋海底的沉積物中,這樣可以抵禦其所處的惡劣環境條件。
  • 以電為食的細菌——別人吃飯,它們吃電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有一些細菌,經常生活在泥濘的海底或河流兩岸的泥巴裡,如果你想找到它們,方法其實很簡單:準備好電極,然後將電極插入海底或河流的泥巴中,就能將它們從躲藏的地方引誘出來,吸附到電極上。它們是一些特別的細菌,因為別人吃飯,它們吃電!這聽起來好像是科幻小說裡的怪能力,它們是怎麼做到的?
  • 「吃」油細菌或推進原油洩漏治理進程
    近日,經過中美學者共同研究,發現的一種「吃」油細菌,有望推進墨西哥灣油汙治理進程。 這一重大消息是由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近日正式發布的。該發現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和南京農業大學的科研人員共同完成,並以論文的形式發表在美國近日出版的學術刊物《生物技術前沿》上。
  • 超級細菌解救環境災難
    2010年4月發生的墨西哥灣原油洩漏事件引發了環境災難,肇事方英國石油公司投入巨資,想盡各種辦法清除油汙。據稱,目前墨西哥灣已有近80%的漏油被清理乾淨。不過,這份勝利背後有一種神奇的「吃油細菌」的功勞。美國《大眾科學》雜誌日前載文稱,科學家們最近在墨西哥灣找到了幾種細菌,它們能清理從氣態碳氫化合物到液態油汙在內的一系列汙染物。
  • 英國石油將生產「細菌」燃料 替代汽油
    分隨著全球石油資源儲量的告急,汽油油價也呈現出不斷攀升的趨勢,為解決目前全球汽車產業對於汽油燃料的依賴,除研發新能源市場外,多家公司也開啟了新燃料技術的研究。經查閱多方資料後發現:英國石油公司正與杜邦合作試圖更多的使用生物燃料作為替代品降低對原油的依賴。
  • 細菌老饕吃什麼?
    原創 上海疾控 上海疾控疾控君養貓餵貓糧,養狗餵狗糧,養人可以餵火鍋串串涼皮,那養細菌得餵什麼呢?和人類一樣,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細菌也會「吃喝拉撒」,「民以食為天」對細菌同樣適用,「吃些啥?」對於細菌的生存也算得上頭等大事。
  • 科學家探明特殊細菌分解重油機制
    加拿大科學家最近查明了深藏於地下的一種特殊細菌如何分解重油和生產甲烷的機制,這一研究成果將有助於石油公司利用這種細菌更快更好地生產石油。 據最新出版的英國《自然》(Nature)雜誌報導,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化學家斯蒂夫·萊特等人研究發現,這種細菌「吃」原油的第一步是將長鏈碳氫化合物分解成乙酸、二氧化碳和氫;第二步是生物降解,一部分細菌能將乙酸轉變成甲烷,另一部分細菌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氫生產甲烷。 這種依賴原油生存的細菌通常是先降解輕油,然後再降解重油,生產出甲烷。
  • 全球人均「吃」掉551千克石油 石油讓食物變充足
    如果說全球人均是要穿掉290千克石油的,那麼會「吃」掉多少石油呢?答案是551千克石油。 對於石油怎麼「吃」你肯定抱有疑問,難道是從石油當中提煉出能夠吃的東西嗎?當然不是,石油的「吃」法其實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石油可以為食物提供肥料、包裝、保護等多方面的作用。
  • 「吃貨」拯救世界,細菌如何通過吃吃吃拯救地球?
    它們不僅能幫助我們從食物中獲取能量,這些「好」細菌有時候還會保護我們不受「壞」細菌侵襲。這是因為好細菌圓滿就位後,壞細菌就無法佔據我們的腸道。電子顯微鏡下人類糞便培養出的細菌一旦我們幹擾了菌群,壞細菌可能就會入侵。長期使用抗生素的一個後果是,藥力會殺死部分有益細菌,這時候艱難梭菌等致病細菌便會趁虛而入,導致我們腹瀉、噁心以及發燒。
  • 海洋的最深處有一種會吃油的細菌
    科學家們在對海溝進行最全面的微生物分析之後,發現了一種新的細菌,它的食物是一種與石油成分相似的化合物。以前人們也發現過能吃掉石油的微生物,但其棲息地卻從未有馬裡亞納海溝這麼深。於海溝底部發現的這種浮遊生物的密集程度達到了有記錄以來的歷史最高,這可能為科研人員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探究生命是如何在這樣的深度完成繁衍的。
  • 細菌如何通過吃吃吃拯救地球?
    每個人的表皮和腸道裡都有上千億的益生細菌以及其他微生物,統稱為人類菌群。它們不僅能幫助我們從食物中獲取能量,這些「好」細菌有時候還會保護我們不受「壞」細菌侵襲。這是因為好細菌圓滿就位後,壞細菌就無法佔據我們的腸道。電子顯微鏡下人類糞便培養出的細菌一旦我們幹擾了菌群,壞細菌可能就會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