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上海疾控 上海疾控
疾控君
養貓餵貓糧,養狗餵狗糧,養人可以餵火鍋串串涼皮,那養細菌得餵什麼呢?
和人類一樣,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細菌也會「吃喝拉撒」,「民以食為天」對細菌同樣適用,「吃些啥?」對於細菌的生存也算得上頭等大事。
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將細菌分為「馴養」和「野生」兩類。
1.馴養菌
在實驗室中培養的「馴養」細菌的「飼料」就是各種各樣的培養基(培養基,相當於成品口糧,由廠家配比好各種營養物,是可以直接投餵細菌的「飼料」)。
培養基的主要成分無外乎以下幾部分:碳源、氮源、無機鹽(包括微量元素)、生長因子和水等。
碳源
作為「主食」,碳源是構成細菌代謝活動的基礎。最具代表性的碳源是各種糖類,常見的單糖(葡萄糖、果糖等),雙糖(蔗糖、麥芽糖、乳糖等)能被大多數細菌所吸收利用。
而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細菌也可能對不同糖類產生偏好。對於幾十種糖類不同的發酵情況組合(「愛不愛吃」某種糖),則可以作為某種細菌的生化性質,形成鑑定細菌種類的基礎參數。
氮源
作為細菌菜譜中的一道「硬菜」,氮源主要是用來合成必須的蛋白質及核酸。牛肉膏、蛋白腖、酵母粉乃至尿素和硝酸鹽都可以加入「食譜」來提供氮元素。
無機鹽
細菌的「口味」輕重主要體現在無機鹽的利用上。當然,無機鹽的作用要比調味品更重要——各種細菌生長需要的不同元素就靠它們來提供,同時,它們也與細菌生長環境的PH值息息相關。
生長因子
不同細菌會需要各種自身不能合成的化合物質,統稱為生長因子,相當於「膳食補充劑」,比如維生素、某些胺基酸、脂類、嘌呤、嘧啶等。
雖然細菌的「菜譜」十分豐富,但在發酵工業的「農場」裡,那些低成本的農副產品甚至生產廢料(比如米糠、豆餅、酒糟、糖蜜、乳清、玉米漿……)完全可以滿足細菌生長的需要,讓細菌們在人類無法吸收利用的物料中盡享饕餮盛宴。
2.野生菌
而在實驗室和發酵生產線之外的廣闊天地,「野生」的細菌貫徹著「適者生存」的法則,沒那麼多「挑食」的空間——環境中哪些養分最容易被攝取利用,那麼對這些養料利用最充分的細菌就最能適應這樣的環境,形成優勢菌群。
在生態系統中,不同細菌適應了不同的環境後,便承擔了食物鏈中的不同功能。
生產者
一部分細菌是生產者,它們多為自養菌,靠攝入無機碳源(二氧化碳、碳酸鹽等)合成有機物。他們有的以陽光雨露和空氣為食(光合細菌);有的則「吃鹽啃鐵」(硝化細菌、硫化細菌、氫細菌及鐵細菌等化能細菌)。
消費者
一部分是消費者,它們主要是寄生異養菌,例如與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人體腸道內的各種菌群。
分解者
而大部分細菌是生物鏈底層的分解者,主要為腐生異養菌,以巨大的數量級生存在自然界中……
當然,即使細菌的愛好口味各不同,攝入養分及代謝的途徑各異,但還是離不開「飼料」最基本的那些要素。
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細菌大多數時候與人類和諧相處,但從感官上而言,屬於細菌們的「美食」在人類眼中往往意味著糟糕的衛生狀況——汙水淤泥、雜草落葉、人畜糞便、腐肉爛菜、過期食品……它們提供的碳源、氮源、無機鹽及生長因子都是細菌能夠充分利用的。而在這樣的環境中,當孳生出的具有致病性的細菌與人類活動產生交集,就可能造成疾病的傳播。
因此疾控君提示:日常生活中,應保持環境整潔,注重個人衛生,重視汙物處理。這樣在某種程度上斷絕了大多數細菌的「糧草」,細菌們自然避而遠之,不會輕易來危害人類健康了。
供 稿:莊 源
編 輯:劉雪薇
審 稿:張 曦 馮曉剛
原標題:《細菌老饕吃什麼?》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