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深海細菌可助人類尋找海底石油

2021-01-15 科學網

 

由加拿大科學家凱西·休伯特率領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挪威附近的北冰洋下低於攝氏零度的沉積物中,發現了一種數目不菲、處於冬眠狀態的嗜熱菌。這種細菌以細菌芽孢狀態存在,在低於零攝氏度的海底冬眠。該項發現有可能使科學家有機會追蹤到來自海底以下的熱環境中滲出的熱流,從而可能利用這種手段找到海底蘊藏的石油和天然氣。相關研究報告發表在9月18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研究小組發現,這種嗜熱菌以孢子形式冬眠於北冰洋海底的沉積物中,這樣可以抵禦其所處的惡劣環境條件。他們進行的實驗顯示,在攝氏40度到攝氏60度之間,這些孢子就可以復活為細菌。因此科學家認為,這些冬眠細菌可能來自於大洋底部之下的某些熱區域。

 

領導該項研究工作的休伯特博士目前接受加拿大自然科學和工程研究委員會的資助,在德國與多國科學家開展合作研究。他表示,最令他們關注的是,這種細菌與取自海底石油的細菌在遺傳特徵上有許多相似性。目前他們正在調查研究這些細菌究竟來自何處,如果這些細菌來自於某個洩漏的海底石油儲藏地,那麼這種細菌在今後的利用價值就顯而易見了。

 

由於這些細菌屬厭氧菌,而且其在海底沉積物中存量可觀,源源不斷,這顯示它們來自於一個巨大的無氧生活環境。休伯特教授認為,一種可能是它們來自於大洋深處的高壓原油儲藏區域,向上洩漏的原油將其帶入了海底水域。另一種可能是海底「黑煙囪」或其他熱流口的存在,產生的熱液流動將其帶出。但這種嗜熱菌究竟來自何處,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實驗確證。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深海資源興起「圈地運動」 石油成最激烈的爭奪
    2010年深海原油產量可達850萬桶/日(4.3億噸/年),可滿足全球石油需求的9%。  在國際石油和天然氣價格持續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對石油的爭奪已經不再局限於陸地和淺海,許多國家和大型油氣公司都在向深海進軍。深海石油戰早已拉開序幕。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汪品先在接受《環球》雜誌採訪時表示,目前世界各國在海底中爭奪最激烈的資源就是石油。
  • 深海發現可殺死「超級細菌」微生物
    英國科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一種深海微生物能夠產生一種強力抗生素,足以殺死對許多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據英國媒體日前報導,這種微生物是從日本海海底沉積物中發現的,它生活在水深300多米的地方,屬於放線菌家族。放線菌是一類介乎黴菌與細菌之間的微生物,是人類提取抗生素的主要來源之一。
  • 5200米海底,深海微生物刷新人類認知
    紫色的海參、紅色的遊蝦、白色的小魚、藍色的海葵……色彩斑斕的生命在海底一隅歡快地遊弋,上演了一出生動的「海底總動員」。  「利用深海攝像,我們清楚地觀測到5200米海底的熱鬧景象,其實,那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才是潛藏深海的『主角』。」
  • 深海中的「黃金液體」很有「味道」但是卻是海底的生命之源!
    熱泉周圍的生物密度達到了每平方米幾十公斤,可與淺海的珊瑚礁海域相媲美。從那以後,更多的深海熱泉生物群相繼被發現,它們就像散落在夜空中的一顆顆星星,存在於世界各大洋中。硫化氫,稀缺的能源深海底沒有光,當然也沒有營光合作用的植物。因此,深海底的動物一般是靠吃從淺海掉落下來的生物殘骸勉強度日的。
  • 實驗室搬到5200米海底 深海微生物刷新人類認知
    原標題:5200米海底,深海微生物刷新人類認知  紫色的海參、紅色的遊蝦、白色的小魚、藍色的海葵……色彩斑斕的生命在海底一隅歡快地遊弋,上演了一出生動的「海底總動員」。  「利用深海攝像,我們清楚地觀測到5200米海底的熱鬧景象,其實,那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才是潛藏深海的『主角』。」
  • 人類的禁地生命的樂園——深海綠洲
    冰上綠洲——冷泉冷泉是指海底沉積界面之下的以水、碳氫化合物 (天然氣和石油)、硫化氫、細粒沉積物為主要成分的流體以噴湧或滲漏方式從海底溢出,並產生系列的物理、化學及生物作用。冷泉系統的的蹤跡較為普遍,從淺海到半深海,從主動大陸邊緣到被動大陸邊緣都有發現(圖1)。
  • 深海微生物蘊藏應用大前景
    多年來,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員聚焦國際深海科學前沿,在深海微生物多樣性調查、深海生物基因資源庫建設、海洋微生物功能研究、深海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逐漸發展成為國際深海微生物研究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 奇特海底生物:章魚外形如小飛象 管蟲竟吃石油
    】你見過大西洋海底的這種動物嗎?  科學家發現的另一種怪異的海洋動物是在墨西哥灣發現的一種管蟲,這種奇特的食物竟然以海底的石油為食物。在被機械臂從海床上撈獲時,這隻蟲的身體甚至在向外噴出石油。  此外,在大西洋海底,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群難以形容的五彩繽紛的無脊椎的生物,包括海下珊瑚、海參和海膽。在墨西哥灣北部水下超過1.7英裡處,科學家還拍到了一隻外表怪異的海參,這種海參依靠身上的觸鬚向前爬行。
  • 科學家找到耐藥病菌剋星 深海微生物可殺死「超級細菌」
    英國科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一種深海微生物能夠產生一種強力抗生素,足以殺死對許多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   據英國媒體日前報導,這種微生物是從日本海海底沉積物中發現的,它生活在水深300多米的地方,屬於放線菌家族。
  • 轉 | 神奇的深海熱泉:水深火熱中的海底鬧市
    在沒有陽光的深海,能量也來自可以「燃燒」的還原性物質。許多生物可以靠海面接濟食物過活,有時只是零星幾片海雪,幸運時能有一塊沉木,如果有一具鯨魚屍體,那就是一筆飛來橫財了,足以吸引大批海底居民赴宴。「濃煙滾滾的海底大煙囪」圖片來源:NOAA如同人類社會,海底城市的居民也有分工與合作。
  • 墨西哥灣漏油災難波及深海 大量稀有物種恐滅絕
    這些隸屬於蝙蝠魚科的怪魚生活在深海450多米處,樣貌十分奇特,它們可以用胸鰭和腹鰭支撐身體,在水底「行走」。可是,科學家擔心這些深海生命還未被人類所認識,就要遭遇滅頂之災,原因就是它們恰好生活在原油洩漏的事故現場。  深海再現生機  據路透社報導,這兩種新的蝙蝠魚都發現在墨西哥灣的深海海底。
  • 我們為何要研究深海?人類是如何一步步徵服深海的?
    為什麼這些年我國不斷研發深海深潛器呢?海洋科學頂尖專家、「深海勇士」汪院士這樣回答:「因為深海是人類在地球上了解最少的區域,深海地下更是一片未知世界。」汪品先院士在十餘年深海科普工作的基礎上,收集最新資料創作了《深海淺說》一書,為大眾普及深海知識。
  • 可燃冰資源引多國關注 為石油天然氣替代品
    「可燃冰」儲量豐富、分布廣闊,科學家們預測,它是常規石油和天然氣的最佳替代能源。2012年2月15日,日本開始在愛知縣渥美半島近海從海底試採「可燃冰」,拉開了人類開採「可燃冰」的序幕。利用可燃冰 人類剛剛邁出一小步「可燃冰」深藏在海底和陸域深處,迄今關於「可燃冰」儲量和可採多少年,都是估計,不同研究機構和專家提供的數據差距很大。一些國家都在進行科學勘探,以大體查清儲量、分布和特點,這是進行有效開發「可燃冰」資源的前提條件和基礎。
  • PNAS | 遷移的滲漏烴可將海底深部微生物帶到表層沉積物
    通過宏基因組組裝基因組方法進行代謝潛能預測表明,這些生物是厭氧異養微生物,能夠對有機物進行非呼吸性分解,可使它們能夠棲息在能量有限的深海海底生態系統中。這些結果表明,石油烴流體作為一種載體,能將深部生物圈微生物從地下向上擴散,從而影響冷泉沉積物的微生物群落,也為深海微生物的多樣性維持提供了一種通用的解讀方案。
  • 解密「吃」石油細菌
    南開大學重大發現為今後石油開採帶來新原動力———  「破譯它的密碼並不難,難的是我們一直試圖尋找它『吃』石油的原因。現在我們發現了它含有一般微生物所不具備的特殊酶,可以幫助降解重油。這在世界上也是首次重大突破!」
  • 深海熱泉發現特殊細菌 或外星生命類型
    導讀:深海熱泉環境惡劣,幾乎沒有生物可生存。
  • 幫助分解屍體,細菌蛆蟲或成 「喪屍末日」中人類救星
    科學家們認為他們已經鑑定出的細菌種類還不到所有細菌種類的1%。這促使歐凡和其他人深入探索單細胞世界的奧秘,他們懷疑細菌將成為理解和保護地球最重要自然資源的關鍵。甲烷食客有些細菌以看似非常怪異的東西為生。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可以吞噬巖石、汙水甚至核廢料的細菌。歐凡研究的是一種生活在海底併吞噬甲烷的細菌。
  • 幫助分解屍體,細菌蛆蟲或成"喪屍末日"中人類救星
    甲烷是一種溫室氣體,就像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一樣,當人們燃燒石油、天然氣和煤炭時,甲烷就會進入空氣。還有天然的甲烷來源,如天然氣、水稻生產和牛糞中。溫室氣體在大氣中吸收熱量,促使全球氣候日益變暖。甲烷也可以從地下滲入海底。有些科學家說,如果沒有海洋細菌,更多的甲烷會釋放到大氣中。有些細菌以甲烷為食,這使得海洋能夠捕獲大量的氣體。
  • 樽海鞘,深海異形竟是人類的一大救星啊
    今天向各位介紹的傳說中的深海異形樽海鞘 名子聽起來好像很可怕~但這類似水母的生物可說是人類的一大救星啊!▼樽海鞘(Salps)用最簡單的方式解釋的話~造成目前地球暖化的主因之ㄧ就是二氧化碳(CO2),而海洋本身就會從大氣中吸收多餘的二氧化碳~(這些包含燃燒過的石油以及人類製造的廢氣)在陽光照射的海面範圍下浮遊植物會利用這些二氧化碳生長,然後動物再吃掉浮遊植物~並製造出「碳」…不過等到動物死亡後~多半這些「碳」會被植物或細菌再次利用,或者返回大氣層…
  • 科學看世界--石油與細菌
    石油與細菌有關係嗎?答案是有,關係還很密切。在處理海洋上的石油洩漏事故時,人們發現,石油洩漏的地方,出現了分解石油的細菌,所以石油被很快清除了。經調研,細菌分解石油的本領,主要是因為它們體內能產生一種酶,這種酶是分解石油的特殊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