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灣漏油災難波及深海 大量稀有物種恐滅絕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最近,科學家在墨西哥灣發現了兩種珍稀的新物種。這些隸屬於蝙蝠魚科的怪魚生活在深海450多米處,樣貌十分奇特,它們可以用胸鰭和腹鰭支撐身體,在水底「行走」。可是,科學家擔心這些深海生命還未被人類所認識,就要遭遇滅頂之災,原因就是它們恰好生活在原油洩漏的事故現場。

  深海再現生機

  據路透社報導,這兩種新的蝙蝠魚都發現在墨西哥灣的深海海底。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John Sparks和他的同事是新物種的發現者,Sparks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說:「其中的一種蝙蝠魚只分布在受到原油汙染的海域。」

  而早在去年秋天,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魚類生物學專家Prosanta Chakrabarty博士就在該海域發現過一種新的蝙蝠魚。Chakrabarty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採訪時說:「我們很幸運地找到了4到5條這種魚的標本,不過它們的體貌特徵足以讓我們確信這種新的蝙蝠魚是一個之前從未被發現過的新物種。」

  這種蝙蝠魚和普通的魚類有著很大區別,它們長著扁平的身體,嘴巴和凸出的眼睛長在頭部的前側,背鰭還能分泌出液體來引誘獵物。Chakrabarty介紹說:「這種魚有著像腿一樣的胸腹鰭,甚至還有類似於肘部的結構,幫助它們支撐起身體;同時通過擺動尾巴,它們可以在450多米的海底敏捷地彈跳前進,活像一張長著腿的圓形煎餅。」

  這種蝙蝠魚生活在墨西哥灣海底的沙地中。Chakrabarty表示,目前還沒有辦法弄清它們的種群數量有多少。「我們在這次考察中捕獲了約10萬條魚,裡面只有3條是這種蝙蝠魚,可以推測這種魚在野外是非常罕見的。」Chakrabarty說,「雖然還無法弄清它們的數量,但顯然它們也處在墨西哥灣食物鏈中的一環,因為我們曾在金槍魚和旗魚的胃裡發現過這種魚的殘骸。」

  生存遭遇威脅

  今年4月發生在美國墨西哥灣的漏油事件,不僅威脅到海鳥、生蠔養殖場、溼地資源、漁業以及旅遊業,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更可能殃及到這些剛剛被發現、但還沒來得及被人類所認識的深海物種。

  目前科學家還無法確認這次原油洩漏事故對墨西哥灣、乃至墨西哥灣水域以外的生態系統和食物鏈有著怎樣的長期影響,但可以肯定,這3種還幾乎不為人知的蝙蝠魚就生存在這種脆弱而微妙的生態平衡中。一旦這種平衡被原油汙染打破,這些珍稀的物種就可能因此而滅絕。

  由於生活在深海,這些蝙蝠魚似乎沒有受到海面漂浮的油汙和焦油團的影響,但南佛羅裡達大學的科學家們在海底發現的絮狀油團卻可能給蝙蝠魚帶來致命的威脅。儘管英國石油公司並不承認,但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隨後還是證實了這一發現。

  Chakrabarty稱,就算蝙蝠魚沒有直接受到海底油團的傷害,它們也可能因為食物問題遭到滅絕。小型無脊椎動物不僅是蝙蝠魚的食物來源,更是整個海洋動物食物鏈的根基。現在這些蝙蝠魚可能會因為食物短缺而死亡,也可能因為誤吞被石油汙染的食物而喪命。

  「儘管有關墨西哥灣海域的科學研究已有200年的歷史,但還有大量的海洋生物沒有被人類所認識。而如果這次史無前例的環境災難持續下去,可能會讓這些未知的生命永遠葬身海底。」Chakrabarty坦言,「地球上的生命就好像一部歷史巨著,而那些滅絕的物種就好像被撕毀的書頁,讓我們更難讀懂大自然。如果我們失去了這些蝙蝠魚,就相當於失去了進化史上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而Sparks也表示,這次新物種的發現敲響了警鐘,它告訴人類這種規模的生態災難可能對那些還沒來得及載入生物多樣性名錄的生命帶來怎樣的傷害。

  尚存一線生機

  Chakrabarty稱,對這些新物種來說,嗜油細菌為它們的生存帶來了一絲曙光。這些細菌能夠使用體內的酶把原油轉化成新的物質,並釋放出二氧化碳。這樣最終它們就能把石油從水體中「吸」出去。

  喬治亞大學的Samantha Joye博士最近到墨西哥灣進行海底絮狀油團的研究。她表示,儘管用嗜油細菌清理油汙是個很好的主意,但恐怕並不可行。Joye在她的博客中寫道:「如果氧氣濃度低於2mg/L,這些好氧的嗜油細菌可能就無法工作。」

  同時,這種細菌更適宜生存在陽光充足、溫度較高的海面,而蝙蝠魚生存的海底並不具備這些條件。Chakrabarty也承認:「只有不到1%的微生物群落能生活在墨西哥灣的深處,畢竟那裡太寒冷了,1℃到2℃的低溫大大減慢了細菌消化石油的速度。」

  目前Chakrabarty和Spraks都在撰寫有關蝙蝠魚新種的學術論文。然而當論文發表的時候,這些物種可能已經變成過去式了。(丁佳)

相關焦點

  • 墨西哥灣「生態噩夢」數年難醒 漁業破壞不可避免
    直至4月28日,新的漏油點被發現,油井日漏油量從先前估計的1000桶上升到5000桶,人們才意識到———災難來了。生物鏈面臨崩潰瀕危物種或遭滅頂之災佛羅裡達州聖安德魯斯灣州立公園辦公室內,首席生物學家約翰·本特愁眉不展,眼前是一張墨西哥灣沿岸生物棲息地圖。
  • 科學家揭秘墨西哥灣漏油消失:被細菌吞食(圖)
    國際在線專稿:據《每日郵報》報導,不久前美國政府宣布74%的墨西哥灣漏油已經被清理乾淨,許多科學家對此表示懷疑,稱其誇大事實。近日科學家經研究發現,原來是一種嗜油菌「吞食」了大量漏油,幫助人類解決了這個大難題。
  • 揭開墨西哥灣漏油消失之謎:被細菌「吞食」
    正在分解石油的嗜油菌  據《每日郵報》報導,不久前美國政府宣布74%的墨西哥灣漏油已經被清理乾淨,許多科學家對此表示懷疑,稱其誇大事實。近日科學家經研究發現,原來是一種嗜油菌「吞食」了大量漏油,幫助人類解決了這個大難題。
  • 《深海浩劫》:一部紀實風格的災難電影
    電影《深海浩劫》取材於真實事件,即六年前震驚世界的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因此可以猜到電影的主要情節和結局,但還是在觀影過程中被震撼到,全程屏息凝神。對一部災難片而言,這無疑是成功的。鑽井平臺燃燒36小時後沉沒,大量石油洩漏,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漏油事件,也造成了區域的生態大災難。當時的美國總統歐巴馬表示這一災難所帶來的影響不亞於911。漏油事件後的鳥類事件發生後,全世界為之震驚,而大多數媒體所聚焦的重點在於大量原油洩漏對該區域造成的生態破壞,只有少數媒體關注到了在本次事故中遇難的11名普通工人。
  • [多圖]揭秘嗜油菌:戰勝海灣漏油生態災難的活武器
    核心提示:據《科學美國人》雜誌報導,由於美國墨西哥灣Macondo252油井發生原油洩漏事故,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被人看到的嗜油菌展現出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同時也成為對抗墨西哥漏油過程中的關注焦點。形象地說,它們就是戰勝這場生態災難的「活武器」。
  • 揭秘嗜油菌:戰勝海灣漏油生態災難的活武器
    ,同時也成為對抗墨西哥漏油過程中的關注焦點。形象地說,它們就是戰勝這場生態災難的「活武器」。 1.Alcanivorax borkumensis它們能夠在一系列棲息地繁衍生息,無論是海洋沉積物還是北極海冰都是如此,是適應能力更強的「漏油鬥士」之一。考慮到沉積物和冷水中的漏油更難於分解,科學家正將目光轉向這種分布廣泛的嗜油菌,希望藉助它們分解漏油的能力戰勝這場生態災難。 4.嗜鹽菌Halomonas elongata
  • 國際資訊 | 「深水地平線」鑽井平臺漏油事件10周年後的首次墨西哥灣石油汙染調查
    自2010年英國石油公司(BP)漏油事件以來,南佛羅裡達大學(USF)的海洋科學家從墨西哥灣的359處不同地點採集了2,500多條91種魚類種群的樣本,並且在這些個體樣本中都發現了接觸石油的證據。這些樣本中包括一些最受消費者歡迎的海鮮,其中,黃鰭金槍魚、金線魚和紅鼓魚體內檢測到的石油含量最高。
  • 奇怪的墨西哥灣小型深海鯊魚被證明是一種新物種 體長僅144毫米
    據外媒報導,近日科學家確定了一種新的深海鯊魚物種。這種美國口袋鯊體長只有5.5英寸(約144毫米)。早在1979年,科學家就在東太平洋捕捉到了一條口袋鯊。直到2010年2月,才有另一條被捕,這次是在墨西哥灣。
  •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一觸即發?毀滅人類,滅絕地球物種數個大災難!
    今天我們來聊聊最近比較火的一個話題,就是關於地球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什麼時候會到來。我們都知道地球已經維持了35億年的生命,在最近的5億年裡自然災害造成了至少5次的物種大滅絕,分別是奧陶紀大滅絕、泥盆紀大滅絕、二疊紀大滅絕、三疊紀大滅絕、最近一次是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大滅絕。當時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結束了恐龍的統治,並為哺乳動物打開了新的大門。
  •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一觸即發?毀滅人類,滅絕地球物種數個大災難
    今天我們來聊聊最近比較火的一個話題,就是關於地球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什麼時候會到來。我們都知道地球已經維持了35億年的生命,在最近的5億年裡自然災害造成了至少5次的物種大滅絕,分別是奧陶紀大滅絕、泥盆紀大滅絕、二疊紀大滅絕、三疊紀大滅絕、最近一次是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大滅絕。
  • 墨西哥灣出現深海生物,科學家稱這並非首例,它是世上最醜生物
    這一災難的幕後兇手之一便是溫室效應。溫室效應,可以說是21世紀的重大災難之一。由於工業革命的推動,人類生產力得以大幅度的提升,工廠林立,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全球氣溫急劇上升,無論是對人類社會還是自然界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就連海洋亦難逃一劫。
  • 史上發生的五次物種大滅絕,二疊紀大滅絕最嚴重,90%以上的物種消失
    、超級地幔柱滅絕事件,為第二次物種大滅絕事件。 導致這次滅絕事件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3000億立方千米的巖漿不知道為啥脫離了外核,從西伯利亞地區噴湧而出,導致周圍的海水沸騰,殺死了大量生物,同時當時出現了忽冷忽熱的極端氣候,巖漿中大量有毒氣體洩露在空氣中、大量海藻導致海水缺氧。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構成了嚴重的災難——超級地幔柱滅絕事件。
  • 趣味百科 | 46億年來,地球發生過幾次生物大滅絕?滅絕的原因又是什麼?
    而這次大滅絕它使得那時75%的生物都永遠的消失。赤道淺水水域的珊瑚礁則是全部滅絕,深海珊瑚也部分滅絕,層孔蟲幾乎全部消失,竹節石全部滅亡,浮遊植物的滅絕率也達90%以上,腕足動物中有三大類滅絕,無頜魚及所有的盾皮魚類受到嚴重影響。
  • 漏油事件發酵 歐巴馬力圖「變危為機」
    國際在線報導(駐美國站記者 韓曙):在花費兩天時間對墨西哥灣漏油災區進行第4次視察之後,美國總統歐巴馬15號晚在白宮發表全國講話,表示美國政府將動用一切力量應對漏油事件,並從中吸取教訓。漏油事件持續惡化正在考驗歐巴馬處理危機的能力,歐巴馬能否採取有效措施,將災難變為契機,從而推動一場能源方面的改革呢?
  • 美國墨西哥灣270多隻海豚死亡 BP石油洩漏或是最大原因
    NOAA漁業海洋哺乳動物健康和擱淺反應計劃協調員Teri Rowles表示,科學家們將調查是否是2010年英國石油公司(BP)漏油事件的持續影響以及由於高河流和路易斯安那州溢洪道流出的淡水引起的低鹽度造成的海豚死亡。
  • 稀有金龜被宣布滅絕,今日卻在雲南重現,為何滅絕物種會再現?
    隨著物種多樣性的減少,科學報告也顯示我們的地球或許會出現第6次的生物滅絕,因此一切也就預示著我們在將來能夠看到的生物會越來越少。在四川又被發現了,研究人員認為他其實已經消失了90年,並且真的是非常的稀有,但這次。一種植物更加稀有的則是一種金龜,叫做陽彩臂金龜。
  • 地球經歷過幾次物種大滅絕?(史前物種大滅絕)
    ,兩事件中間間隔100萬年,是地球史上第二次大物種滅絕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創,78%的海洋物種滅絕。科學家認為,在二疊紀曾經發生海平面下降和大陸漂移,這造成了最嚴重的物種大滅絕。那時,所有的大陸聚集成了一個聯合的古陸,富饒的海岸線急劇減少,大陸架也縮小了,生態系統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很多物種的滅絕是因為失去了生存空間。更嚴重的是,當淺層的大陸架暴露出來後,原先埋藏在海底的有機質被氧化,這個過程消耗了氧氣,釋放大量二氧化碳。大氣中氧的含量有可能隨之減少了,這對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非常不利。
  • 中科院公布5個深海新物種,地球到底在經歷物種滅絕還是更替?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8月1號對外公布了5個新發現的海洋物種,目前新發現的物種大多都在此前難以勘測的深海領域,由於技術的突破人類已經探索了海洋95%以上的區域,深海區域的生物有一套特殊而獨立的生態系統,在這些高壓而黑暗的區域中能發現完全有別於其它地方的生物,下面來看看這5個新發現的物種到底是什麼吧。
  • 科學家發現慢動作式災難 海洋掀起物種滅絕浪潮(圖)
    一項研究表明,位於食物鏈頂端的肉食魚類中90%已經在海洋裡消失多年來,許多科學家和監管者一直以為海洋是那麼廣闊,因此海洋物種滅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現在,一些研究者懷疑,整個世界已經開始了埃倫·皮基奇(皮尤海洋科學研究所的執行董事)所說的「海洋物種滅絕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