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細菌「吃掉」海上原油

2020-12-04 搜狐網

  大連石油管道爆炸第四天,超過23 萬噸「吃油菌」被投入黃海,清理原油汙染。「吃油菌」是一種能依靠石油中含碳的化合物生長的微生物,能將石油降解、消化,變成可以被自然分解的物質。到目前為止,用「吃油菌」治理原油汙染,被看作是最安全且不會對環境產生再次汙染的一種方法。

  7月20 日,大連石油管道發生爆炸的第四天,超過23 萬噸「吃油菌」被投入受汙染的黃海海域,加入到清除油汙的行列之中。

  「這可能並不是一種能馬上產生奇蹟的方法,但是和之前各種清除石油汙染的方法相比,『吃油菌』就顯得有效多了。」關於「吃油菌」的作用,《基督教科學箴言報》這樣評價。

  突如其來的石油管道爆炸,近50平方公裡的原油汙染,這讓大連灣附近的居民手足無措,自發組織起來打撈原油的工人開始時用盡了各種辦法,甚至用到塑膠袋和稻草墊子來隔離石油的擴散。「吃油菌」顯然比這些方法有效許多,它可以每天24 小時連續工作;而和其他清理海上油汙的常規化學方法相比,「吃油菌」的優勢則在於,它可以原地分解石油,而且效果更加環保,不會產生其他有害的副作用。

  更環保的石油「清潔工」

  在此之前,為了清理海上油汙,清理者使用最多的是一些化學分散劑。這些化學分散劑屬於表面活性劑的一種,其清理海上油汙的原理,基本上類似於我們在廚房中用洗滌劑清洗餐具的過程—洗滌劑就是一種最典型的日用表面活性劑。不過用來處理石油的分散劑,在成分上當然和普通洗滌劑有所不同。

  墨西哥灣事件中使用的就是這類分散劑。現在每天投放到墨西哥海灣的分散劑都在幾十噸以上,劑量之大前所未有。而《自然》雜誌則在相關報導中指出,分散劑可以分解一部分海面上的浮油,阻止其擴散,但是對於海底的原油汙染卻無能為力。而且已經有實驗證明,化學分散劑對魚蝦等海洋生物會造成危害。

  而「吃油菌」的好處則在於,它能夠將石油分解得更「乾淨」。大連使用的「吃油菌」來自北京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根據他們的介紹,這種微生物的特點在於,它可以在汙染源發地降解並清除原油,不會讓汙染範圍擴大,也不會影響周邊環境;和化學分解劑相比,經過「吃油菌」處理過的海域,會更快恢復到原先的狀態,既不會對海域造成二次汙染,也不會留下什麼「後遺症」。而且「吃油菌」對油汙的「胃口」也不只停留在汙染區表面,它可以沉入海底,或是滲透進土壤之中,所以除了可以在受汙染的海域裡處理原油,「吃油菌」還可以應用於湖泊和地下水的汙染清理中去。

  「吃掉」汙染源

  用「吃油菌」對受汙染環境進行「生物處理」,其原理其實很簡單。原油之所以會汙染環境,是因為其中含有大量「多環芳烴」( PAHs)。多環芳烴是一種有害的、致癌的、誘發有機體發生突變的化合物,毒性很大,分子結構卻很穩定,很難被分解掉——這也是石油洩漏中所要面對的最大問題之一。

  「吃油菌」卻恰恰要依靠這種多環芳烴生長。它們從這些多環芳烴中吸收碳類物質,為其生長和繁殖提供營養。通過這樣的「進食」方式,「吃油菌」分解掉石油中的多環芳烴,產生出一種叫做「鼠李糖脂」的物質。相對而言,「鼠李糖脂」在自然界中要容易降解許多,對環境也無害,其存在和一般真菌或酵母對自然界中的影響幾乎沒什麼差別。

  而作為一種微生物, 「吃油菌」也不是什麼經過人工手段製造出來的新型「生化武器」。嗜油細菌在自然界中由來已久,其中有很多都生活在深海當中。

  據統計, 地球上通過滲透方式洩漏到海洋中的原油,平均每年都有130 萬噸,這些原油之所以沒有造成汙染,都是因為深海中的諸如食烷菌(Alcanivorax)、解環菌屬(Cycloclasticus)這類嗜油微生物的功勞。而大連海灣中所用的「吃油菌」正是這些深海微生物的近親之一,研究者發現這類微生物的特性,於是通過人工培植的方式,將它們大量引入環境治理過程中。

  幫助墨西哥灣治理環境汙染?

  利用微生物處理石油洩漏,早在1989 年的「埃克森.瓦爾迪茲號」油輪爆炸事件中就已經應用過。就目前來說,利用微生物對汙染海域進行「生物修復」也是最為安全的方法。

  但處理墨西哥灣的石油洩漏,「吃油菌」仍存在著一定局限。「『吃油菌』的確有效,但是它分解的仍只是石油的一部分,要完全徹底地分解掉海上汙染,還是需要數年時間。」在承認「吃油菌」效用的同時,《新聞周刊》認為,這種近似於自然降解的過程,還是不夠迅速。

  在墨西哥灣,應用「吃油菌」的最大困境在於,那裡的原油洩漏速度已經遠遠超出自然菌群的分解能力。

  現在在大連灣中投入的「吃油菌」,大多是從實驗室中培育出來的。研究人員首先從自然界中分離出「吃油菌」,然後在實驗室中通過基因繁殖,添加營養成分促進其大量生長;當菌群生長到可以滿足修復環境所需的量時,就可投入汙染區,讓其自行繁殖。

  事實上,在墨西哥灣,已經有一批「吃油菌」在進行清理的工作了,但是按照墨西哥灣目前每天10 萬桶的原油洩漏速度來計算,對汙染海域進行生物修復至少需要5000 萬噸海洋烷烴降解菌。無論是自然環境下繁殖還是人工進行培養,這在短時間內都是難以實現的,因此對於目前的墨西哥灣來說,想要靠「吃油菌」立刻來解決眼前的問題是不可能的。但對於墨西哥灣清汙的長期戰役來說,「吃油菌」的工作或許才剛剛開始。

  

(責任編輯:李瑞)

相關焦點

  • 超級細菌解救環境災難
    細菌與原油的立體戰爭  治理原油洩漏是個令人頭痛的複雜工程,洩漏產生兩大類汙染:油汙和氣態碳氫化合物。前者能像「魔毯」一樣鋪滿大片海面,甚至沿河流上溯,衝擊河流三角洲以至內陸,威脅海鳥、魚類、海藻等各種海洋生物的生存;後者雖然相對低調,但也不是省油的燈。
  • 「吃」油細菌或推進原油洩漏治理進程
    本報訊 被美國總統歐巴馬稱為「美國史無前例的重大生態災難」的墨西哥灣原油洩漏事件,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決,其帶來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已經演變成為世界性難題。有專家預測,在現有技術的幫助下,其生態完全恢復可能需要數十年。
  • 《科學》:口服藥物或在發揮功能前被人體腸道細菌「吃掉」
    《科學》:口服藥物或在發揮功能前被人體腸道細菌「吃掉」 口服的藥物為什麼沒有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這可能是因為它們在發揮功能前就被腸道裡的細菌「吃掉」了。
  • 廣發期貨:原油早報——沙特阿美最大海上油田停產將提振重油價格...
    廣發期貨:原油早報——沙特阿美最大海上油田停產將提振重油價格(20190218) 2019
  • 投資原油的舒服姿勢
    此前,多個大宗商品貿易商已於3月中下旬陸續開始「海上囤油」,利用大大小小的油輪囤積起來的原油數量可能高達1.6億桶。在這些油輪中,可負載200萬桶原油的超大油輪(VLCC)數量多達60艘。大宗商品巨頭嘉能可(GLENCORE)每天花3.7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6.16萬元)租用大型油輪歐洲號,以便在海上儲油,初步打算租期為六個月,該船載重超過32萬噸,可以運輸
  • 科學家揭秘墨西哥灣漏油消失:被細菌吞食(圖)
    自從4月20日英國石油公司「深水地平線」號油井爆炸以來,87天裡共有約500萬桶原油被洩漏進海水裡。  6月份,科學家在距離漏油處6英裡的一個漏油密集區域發現一種嗜油菌正在大量繁殖。這種細菌會降解並「吃掉」油汙中的碳元素,它們的食油速度非常快,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消滅海水樣本中的石油。8月初,研究人員再次對該區域的海水進行分析,發現漏油已經消失,只剩下大量的嗜油菌。
  • 美國WTI原油和布倫特原油的區別
    WTI原油也叫德克薩斯輕質原油,是美國原油期貨的基準油,也就是標的物。所說的國際油價基本說的是美國的原油期貨,較少說到倫敦的北海布倫特原油布倫特原油是一種北海原油,在倫敦商品期貨市場種交易,也就是為大家熟知的ICEBrent,目前世界上除了部分中東和遠東原油以外,絕大部分地區的原油(如北海、非洲、拉美、加拿大、以及部分中東和遠東地區向歐洲出口原油時的計價)均以dtdbrent計價!
  • 日本最新研究:細菌竟然可以「吃掉」塑料
    最近,日本科學家通過分析發現,一種可以「吃掉」塑料的細菌有望成為塑料垃圾的「終結者」。 日本慶應大學和京都工藝纖維大學的課題研究組與日本企業共同研究的這一課題,通過採集多種環境樣本,將微生物投入以PET薄膜為主要碳源的培養基中,發現有多種微生物都聚集在PET薄膜上,對其進行分解,研究人員成功地從該微生物群中分離出了PET分解細菌,並將其命名為「Ideonella sakaiensis 201—F6株」細菌。
  • 「撕碎」細菌細胞壁 裂解酶噬菌體輕鬆「吃掉」超級細菌
    「細菌耐藥性又稱抗藥性,是指細菌暴露於抗細菌藥物(如常用的抗生素)時發生改變,使得這些藥物逐漸失去效果,不能發揮抗菌作用。」歐陽松應說。歐陽松應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噬菌體是指能夠「吃」細菌的一些病毒,它在地球的每個角落隨處可見,在泥土、動物內臟、人類手上等,都可以找到噬菌體的蹤影。「幸運的是,它對人體無害,只能專門以細菌為生。而且每種噬菌體幾乎只『吃』一種細菌,因此它們能靶向特異的致病細菌。同時,它有自限性,一旦針對的細菌群被消滅,其數量將銳減,不會在體內大量存活。」歐陽松應說。
  • 揭開墨西哥灣漏油消失之謎:被細菌「吞食」
    自從4月20日英國石油公司「深水地平線」號油井爆炸以來,87天裡共有約500萬桶原油被洩漏進海水裡。   6月份,科學家在距離漏油處6英裡的一個漏油密集區域發現一種嗜油菌正在大量繁殖。這種細菌會降解並「吃掉」油汙中的碳元素,它們的食油速度非常快,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消滅海水樣本中的石油。8月初,研究人員再次對該區域的海水進行分析,發現漏油已經消失,只剩下大量的嗜油菌。
  • 中國天才意外發現吃掉塑料的細菌,價值5000萬元,最後選擇加拿大
    引言相信大家都知道塑料是我們人工合成的一種材料,雖然用途很高,但是它對環境的危害十分的重大,所以世界上每個國家都在尋找解決這件事情的方法,而我們國家的天才少女意外發現了可以吃掉塑料的細菌,價值5000萬元,在她高中畢業後就選擇了到加拿大。
  • 美國矽谷公司用轉基因細菌生產石油
    新華網倫敦6月20日電 據英國《泰晤士報》網站日前報導,美國矽谷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能變廢為寶並產出石油的細菌。矽谷LS9公司的高級主管格雷格·帕爾說,通過給轉基因的細菌「餵食」農業廢料,如刨花或麥稈,可以讓這些細菌奇蹟般分泌出石油。
  • 勝利油田的白色原油火了,世界各地的原油品質又是怎樣的呢?
    據中國石化官方微博@中國石化消息,近日,勝利油田海上油田首次開採出無色透明的「白色石油」,科研人員介紹,化驗顯示油樣含水為零,能直接添加到摩託車裡進行燃燒,這種高純度天然汽油較為罕見。勝利油田這次獲得凝析油的為埕北斜394井,位於勝利油田海上埕島東部地區,該井於6月17日正式投入開發,日產油42噸,日產天然氣3.5萬立方米。其所在埕島東斜坡東營組油藏是一個富油條帶,屬於常規油藏,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超千萬噸。凝析油是從凝析氣田或油田伴生天然氣凝析出的液相組分,又稱天然汽油,通常呈黃褐色。
  • 中國進口石油90%依賴海上運輸 特大溢油事故險情不斷
    墨西哥灣原油洩漏事件,讓全世界為之震驚。海上採油與海上石油運輸的生態風險,又一次讓世人高度關注。為此,記者採訪了幾位專家,請他們就這一事件發表看法。美國這次石油鑽井平臺上發生的原油洩漏可以算得上美國歷史上的重大生態災難,而且主要由人為因素造成。  大量的海上石油開採,不停地在製造「最大的生態災難」。2009年3月,我們世界自然基金會就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我們對1989年3月23日的一次原油洩漏事件進行了持續的研究後發現,20年的時間仍舊不足以消除一次重大石油洩漏的後遺症,不知道這次需要花多少年。
  • 亨達外匯 | 什麼是WTI原油?WTI原油和布倫特原油有什麼區別?
    而WTI原油和布倫特原油作為世界原油期貨定價體系中重要的原油期貨合約,是投資者最常交易的原油期貨,所以它們的價格走勢以及兩者之間的價差也十分受到市場關注。那麼這兩類原油在本質上又有何區別呢?不同的提煉地點及運輸方式  WTI原油主要提取自美國原油產量最大的地區西德克薩斯,通過管道運輸將原油輸送到俄克拉荷馬州庫,但鑑於管道運輸範圍有限,所以陸上運輸能力受到限制。而布倫特原油是英國北海產量最大的原油,主要通過海上運輸輸送到全球各地。由此可見,布倫特原油不受基礎設施的限制,可以方便快捷地運往世界各地,從而更真實地反映美國以外的原油供應水平。
  • 清理海上油漬 「高分子刷」吸油不吸水
    150°以上,能夠吸附自重23倍以上的原油,保油率達93%,可重複使用1000次以上。 今年國務院批准了我國第一個溢油應急計劃,以應對日益增加的海上漏油風險。到2020年,中國將擁有191座海上應急設備庫、260艘應急船舶和52個岸上應急設備庫,以及能夠處置緊急情況的經過培訓的人員。 對於溢油應急而言,油汙處理速度和效率至關重要。
  • 中東原油基準價下調 沙特或將削減輕質原油價
    生意社07月04日訊   據路透社7月2日新加坡報導,中東原油基準價格從7月份開始以較上月較低的溢價交易,交易員們等待生產商的官方銷售價格。  官方銷售價格預覽:貿易消息人士周一稱,沙特8月份預計將把阿拉伯旗艦輕質原油的價格從4年來的最高水平下調,此前亞洲煉油利潤降至兩年來的低點。
  • 能吃掉塑料的細菌
    儘管我們非常努力,我們用過的塑料中僅有9%被回收利用。更糟糕的是,塑料十分牢固,經久耐用,據研究人員估計,可能需要500到5000年,這些塑料才會分解。它釋放有毒化學成分進入海洋、土壤,進入我們的食物、我們的水源,最終被我們吸收。 So how did we wind up with so much plastic waste?
  • 海洋的最深處有一種會吃油的細菌
    科學家們在對海溝進行最全面的微生物分析之後,發現了一種新的細菌,它的食物是一種與石油成分相似的化合物。以前人們也發現過能吃掉石油的微生物,但其棲息地卻從未有馬裡亞納海溝這麼深。於海溝底部發現的這種浮遊生物的密集程度達到了有記錄以來的歷史最高,這可能為科研人員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探究生命是如何在這樣的深度完成繁衍的。
  • 國際原油價格暴跌40%,為什麼我們不能去買光,存起來以後用?
    WTI原油期貨價格暴跌40%,從21美元/桶跌到13美元/桶,價格這麼低為什麼中國不趁機把沙特的原油買光?存起來以後用?最近國際原油價格的波動創下了歷史性的記錄,既出現了-37美元的負值價格,也出現了一日暴跌40%的極端情況。我們為什麼不大力購買這些原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