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才意外發現吃掉塑料的細菌,價值5000萬元,最後選擇加拿大

2020-12-05 市井哨年

引言

相信大家都知道塑料是我們人工合成的一種材料,雖然用途很高,但是它對環境的危害十分的重大,所以世界上每個國家都在尋找解決這件事情的方法,而我們國家的天才少女意外發現了可以吃掉塑料的細菌,價值5000萬元,在她高中畢業後就選擇了到加拿大。

堆積成山的廢棄塑膠袋

其實一個國家想要進步就一定會付出相應的代價,而塑料就是世界進步衍生出來的新型產物,它的作用十分的強大,但是它對環境的危害也很大,相信大家都知道現在很多的地方都有堆積成山的廢棄塑料,因為塑料十分的難分解,它們會長期殘留在大自然中,如果沒有好好的回收處理的話,它們可能會在地球上存在幾百年的時間。

每年世界上會有3億噸的塑料產生

面對這樣的數據,我們都會覺得十分的恐怖,要知道塑料不僅是對環境造成很多的危害,它對人們的身體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其實現在很多人都在減少塑料的使用,但是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都有塑料的身影,可以說我們的方方面面都已經離不開塑料了,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所以說一時間想要擺脫塑料手機不可能的事情。

中國天才意外發現吃掉塑料的細菌

這位天才就是姚佳韻在看到我國堆積如山的塑料垃圾時,就想到了要儘快找到解決這些塑料垃圾的辦法,於是她開始在這方面下功夫,有一次她收集了一些細菌想要看看這些細菌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結果不小心打翻了瓶子正好灑在方便的塑料上,結果他發現塑料竟然被細菌吃掉了,後來姚佳韻通過自己的研究和處理,讓這些細菌分解塑料的速率提高了很多,最後這些塑料變成了無公害的酒精和水。

價值5000萬元

後來他的這項研究成果被估計價值5000萬元,如果能夠廣泛運用的話那麼這一定是一件造福人類的事情,在她高中畢業之後,她選擇了到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學習,希望他經過四年的大學時間可以有更多的進步,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也希望在她學成之後可以回到祖國為祖國的建設作出貢獻,對於這件事情小夥伴們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哦。

相關焦點

  • 19歲華裔女生,意外發現細菌吃掉塑料,價值5000萬元
    此前,科學家已經在馬裡亞納海溝的最深處發現了塑料,並且還在深海動物的體內發現了微塑料。另外,科學家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參與者食用由塑料包裝的食物和水。還有一種處理塑料的高效方法未來或能得到推廣,它由時年19歲的華裔女高中生姚佳韻(Jeany Yao)和她的同學意外發現。她當時在參觀一個垃圾處理站時,被眼前堆積如山的塑料垃圾深深震撼到。這麼多塑料無法得到有效處理,它們中的大多數都被掩埋掉,自然界需要耗費漫長的時間才能將其分解掉。
  • 19歲女孩姚佳韻,意外發現天然降解塑料的細菌,如今怎樣了?
    然而就在前段時間,一位19歲的華裔女生意外發現天然降解塑料的方法——細菌「吃掉塑料」,這樣不僅可以讓塑料得到有效的分解,而且還不會產生任何的環境汙染。一次偶然的機會,當她從土壤裡面尋找細菌的時候,她不小心將盛滿細菌的瓶子不小心灑在了塑料上,過了一會,一個神奇的現象出現了,這些塑料竟然被細菌全部化解了。
  • 關於塑料處理,19歲華裔女生最新研究價值5000萬
    此前,科學家在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發現的塑料,在深海動物的體內同樣也發現了其微成分。隨後,科學家讓志願者一周內堅持進食塑料包裝的食物和水,並在他們的排洩物中檢測出直徑在50微米至500微米的塑料微粒。對此,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投身關於塑料降解的研究之中。研究發現,可降解塑料可以自發地被陽光、微生物、昆蟲降解掉,對環境無害。但成本較高,應用的局限性也大,目前還很難大規模推廣。
  • 19歲華裔女生,意外發現天然降解塑料法,身價飆升,比爾蓋茨:點讚
    從古時至今日,社會上也從不缺乏天才。有些天才憑藉自己的天資,並且付出超出普通人百分之一百的努力,最終站在令世人震驚的舞臺上。在加拿大,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努力又不失天賦的華裔女孩。在她19歲時,通過日夜的研究突破了世界長期困擾的一大難題--塑料垃圾降解問題。她的研究成果被多方重視,市場估價近5000萬元。女孩的名字叫做姚佳韻。
  • 科學家發現以有毒塑料為食的細菌
    該細菌能夠分解廣泛使用但很少回收的聚氨酯。科學家發現了一種以有毒塑料為食的細菌。這種細菌不僅會分解塑料,還會把塑料當作食物來提供能量。這種細菌是在一個傾倒塑料的垃圾場發現的,它是已知的第一個攻擊聚氨酯的細菌。
  • Science:科學家發現可有效降解塑料的特殊細菌群體
    「吃」塑料的特殊細菌,該研究發現或為後期開發新方法來處理每年全球產生的超過5000萬噸特殊類型的塑料垃圾提供了一定思路。水瓶中的塑料是一種叫做聚對苯二甲酸乙酯(PET)的材料,這種材料也存在於聚脂衣料、冷凍餐盤和泡沫包裝中。研究者Tracy Mincer說道,如果我們在沃爾瑪裡面逛的時候就會看到很多PET材料,PET的吸引力其中之一就在於較輕、五色而且很堅韌,然而這種材料也並不易於被細菌進行生物性降解。此前研究發現一部分真菌可以在PET上生存,但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人還發可以「吃」PET材料的細菌。
  • 能吃掉塑料的細菌
    儘管我們非常努力,我們用過的塑料中僅有9%被回收利用。更糟糕的是,塑料十分牢固,經久耐用,據研究人員估計,可能需要500到5000年,這些塑料才會分解。它釋放有毒化學成分進入海洋、土壤,進入我們的食物、我們的水源,最終被我們吸收。 So how did we wind up with so much plastic waste?
  • 一位19歲少女,發現能吃塑料的細菌,人類或不用為白色汙染擔憂!
    僅僅19歲的少女,發現一種能吃塑料的細菌,價值超過千萬!塑膠袋的出現方便人的生活,幾乎無處可見,無論是外賣的包裝還是去超市購物,都會用到塑膠袋,這幾年白色汙染越來越嚴重威脅到地球的環境,雖然它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也給地球上來了很嚴重的傷害。
  • 日本最新研究:細菌竟然可以「吃掉」塑料
    塑料是當今社會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在經濟和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不過,廢舊塑料的處理卻是令全世界十分頭疼的難題,一旦被丟棄,就會變成大自然中難以被降解的頑固垃圾,威脅著整個地球的環境。最近,日本科學家通過分析發現,一種可以「吃掉」塑料的細菌有望成為塑料垃圾的「終結者」。
  • 18歲的她身價高達近5000萬元,連比爾·蓋茨都來聽她演講,大寫的服!
    而人家在18歲時,卻讓自己成為了一名身價高達近5000萬元的女科學家,連微軟總裁比爾·蓋茨和Google創始人之一賴利·佩吉都想來聽她和同伴的演講。她是華裔女孩姚佳韻,加拿大慈善機構Plan Canada評選出的「全國20歲以下的20名頂尖青少年」之一。
  • 可以吃塑料的細菌,被華裔女生發現,「白色汙染」有救了?
    自從塑料出現以來,現在已經累積產生了90億噸,但是對於塑料的分解,我們卻沒有得到更為妥善的處理方式,超過90%的塑料依舊存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剩下的塑料都被人類投放到了大海裡面。 塑料所造成的危害不僅是對大自然中的生物,也已經嚴重的危害了人類自身,曾經就在人的身體裡面發現了它的存在
  • 19歲加拿大華裔女孩身價近5000萬!比爾蓋茨都來聽她演講!大寫的服!
    而她的項目被加拿大資深科評委員會評估的市價竟高達4907.5萬元。成堆的塑料垃圾山映入眼帘啊,前的這一切著實嚇了她們一跳。當時她們呆立在垃圾山前,木然跟身邊的工作人員諮詢道:「塑料垃圾如何銷毀呢?」「可能5000年都不會消解。」工作人員嘆息了一聲說到。
  • 科學家發現以塑料為食蟲子 吃塑料排二氧化碳
    此次從黃粉蟲體內分離出相關細菌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楊軍及其團隊,2005年起開始研究塑料生物降解。主攻最難降解的聚苯乙烯等塑料降解。科學家此前使用幾種土壤無脊椎動物實驗,如蚯蚓、千足蟲、蛞蝓、蝸牛等看看其能否吃掉塑料,結果顯示無法降解。
  • 研究稱蠟蟲的「飢餓」腸道細菌是其對塑料產生食慾的主要驅動力
    加拿大布蘭登大學(Brandon University)的科學家近日獲得了令人振奮的發現,研究了使普通毛毛蟲僅靠塑料飲食就能生存的機制。「吃掉」普通塑料的生物。這些包括工程酶,對聚苯乙烯泡沫有食慾的粉蟲和一種能夠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分解PET塑料的細菌。蠟蟲是另一個令人興奮的例子。這些是蠟蛾的毛毛蟲幼蟲,通過以蜂蠟為食,在蜂箱中充當破壞性的寄生蟲。但是較早的研究發現,這些生物對塑料也很感興趣,可以咀嚼,消化並轉化為乙二醇。布蘭登大學生物系的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這種獨特行為的潛在機制。
  • 環境||吃塑料的蟲子和吃金屬的細菌
    原產北美洲,50年代從蘇聯引進中國飼養,黃粉蟲被譽為「蛋白質飼料庫」。其幹品含脂肪30%,含蛋白質高達50%以上,此外還含有磷、鉀、鐵等多種元素。乾燥的黃粉蟲幼蟲含蛋白質40%左右、蛹含57%、成蟲含60%。該突破性研究顯示,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為唯一食源,黃粉蟲幼蟲可存活1個月以上,最後發育成成蟲,其所齧食的聚苯乙烯被完全降解礦化為二氧化碳或同化為蟲體脂肪。
  • 中國科學家發現能吃塑料的蟲子 能降解所有塑料
    該突破性研究顯示,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為唯一食源,黃粉蟲幼蟲可存活1個月以上,最後發育成成蟲,其所齧食的聚苯乙烯被完全降解礦化為CO2或同化為蟲體脂肪。這種發現為解決全球性的塑料汙染問題提供了思路。  儘管如此,面對日益嚴重的白色塑料汙染,楊軍教授還是呼籲,公眾在日常生活中應少使用一次性的塑料飯盒、方便袋。
  • 中國科學家發現吃塑料的蟲子 黃粉蟲能吃所有塑料
    該突破性研究顯示,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為唯一食源,黃粉蟲幼蟲可存活1個月以上,最後發育成成蟲,其所齧食的聚苯乙烯被完全降解礦化為CO2或同化為蟲體脂肪。這種發現為解決全球性的塑料汙染問題提供了思路。  儘管如此,面對日益嚴重的白色塑料汙染,楊軍教授還是呼籲,公眾在日常生活中應少使用一次性的塑料飯盒、方便袋。
  • 美國學生發現吃塑料的細菌 或有助緩解全球汙染危機
    參考消息網7月2日報導英媒稱,一位學生也許發現了應對全球最緊迫的環境危機之一的解決辦法——培育可以「吞噬」塑料的細菌並將其分解為無害的副產品。韋格隨後把樣本帶回在俄勒岡州波特蘭的學院,開始從約300多種細菌中測試脂肪酶(一種可以消化脂肪的酶),它潛在可以分解塑料,而且令塑料對細菌而言可口。韋格識別出20種可以生成脂肪酶的細菌,其中有三種酶含量相對很高。接下來,她給這三種微生物(其中一種似乎此前未被發現)強制餵食從水瓶切下的PET條狀物。
  • 意外拯救地球!快速分解塑料的方法已被找到,價值難以估量
    中國「奮鬥號」已經從地球最深處順利歸來,不僅發現海底的驚奇之處,同時科學家們也在1萬多米的海底發現了塑料垃圾。《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分解塑料的論文,裡面表明使用兩種細菌產生的酶使用這一項研究的發現意外地拯救了地球,而這背後的價值也是難以估量的!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仿佛已經習慣了塑料物的存在,「方便」已經成為塑料的標籤,但是「熊掌和魚不可兼得」,當人們選擇了「方便」之後便不能將「環保」放在身邊,從而也就多了一份危險!
  • 意外拯救地球!快速分解塑料的方法已被找到,價值難以估量!
    中國「奮鬥號」已經從地球最深處順利歸來,不僅發現海底的驚奇之處,同時科學家們也在1萬多米的海底發現了塑料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