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地球探測到1054年前蟹狀星雲爆發出的伽馬射線!

2020-12-03 遨遊世界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大多數對天文學感興趣的人對蟹狀星雲並不陌生,蟹狀星雲又被稱為M1,位於距離地球6500光年的金牛座ζ星東北面。它是個超新星殘骸,源於一次超新星(SN1054)爆炸。也就是說這裡是金牛座的超新星遺蹟!

離開蟹狀星雲的超新星在大約一千年前,也就是1054年前爆發了,故而被稱為SN1054,中國天文學家記錄了這一事件。世界上其他少數天文臺也注意到了這一點。由於某種原因,當時歐洲很少或根本沒有提及此事。

截止目前,蟹狀星雲是科學家研究最多的天體之一。它是天空中最明亮的伽馬射線源,科學家正準備用計劃新建立的施瓦希爾德庫德望遠鏡來測試這一事實!這就是最新研製的施瓦茨柴爾德庫德望遠鏡(pSCT)的原型機,它將以極高的精度測量伽馬射線,使未來的發現成為可能。

pSCT是由Cherenkov望遠鏡陣列聯盟開發的一種新型望遠鏡設計。CT陣列將配備100多臺地面望遠鏡,在電磁頻譜的伽馬射線部分進行觀測。pSCT是這項工作的關鍵,這些對蟹狀星雲伽瑪射線的觀測是對未來的巨大嘗試。由於伽馬射線不能到達地球表面,所以康普頓伽馬射線天文臺和費米伽馬射線空間望遠鏡在幹擾大氣上方的地球軌道上工作。當伽馬射線與大氣相互作用時,它們會產生所謂的切倫科夫輻射。可以觀察到切倫科夫輻射。

伽馬射線在太空中很容易被探測到,伽馬射線照射到大氣中的切倫科夫輻射太微弱,人眼看不見。但新的pSCT是一項創新的技術,設計時考慮到了切倫科夫輻射。通過探測伽瑪射線撞擊地球大氣層時產生的切倫科夫輻射級聯,研究人員可以了解伽瑪射線及其來源。

蟹狀星雲

蟹狀星雲本身就是爆炸恆星噴出的膨脹氣體外殼,以每秒1500公裡的速度向外移動,即光速的0.5%。星雲內部是蟹狀脈衝星,1968年首次發現蟹狀脈衝星時,這是脈衝星第一次與超新星相連。蟹狀星雲在無線電、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和伽馬射線中可見。

蟹狀脈衝星發射出一股流出的相對論風,產生同步輻射。當輻射擊中周圍星雲中的物質時,會產生強大的伽馬射線輻射。威斯康星州大學副教授賈斯汀·范登布魯克說:「蟹狀星雲是天空中最明亮的穩定的TeV或非常高能伽馬射線源,因此探測它是證明pSCT技術的一個極好的方法。其中高能的伽馬射線是宇宙中能量最高的光子,可以揭示包括黑洞和可能的暗物質在內的極端物體的物理學。」可以說,pSCT和CT陣列的發展預示著伽瑪射線觀測和伽瑪射線天文學的新紀元。

高能伽馬射線天文學是一個相對年輕的領域,伽馬射線的光子能量在100kev(千電子伏特)以上,而所謂的超高能伽馬射線,在那裡光子能量可以高於100tev。這些射線在2019年才被證實存在,蟹狀星雲的中心就是它們的來源。就在30多年前,TeV伽馬射線首次在宇宙中被探測到,來自蟹狀星雲,這是一個真正的突破,用光打開了一扇宇宙之窗,它的能量是我們肉眼所見的萬億倍,而pSCT將為我們打開著一扇大門!

pSCT是以前切倫科夫望遠鏡的雙鏡版本。雙反射鏡代表了超高能伽馬射線觀測技術的一次重大飛躍。增加了次鏡,可以更好地檢測微弱的伽馬射線源,並獲得更大的圖像細節。這項技術曾經是理論上的極限,現在我們已經完全掌握了,而對這項技術和電子技術的不斷改進將進一步提高我們以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解析度和速率探測伽馬射線的能力。

暗物質

pSCT的令人興奮之處在於它可以用來研究宇宙學和天體物理學中的問題。從一個已知的伽馬射線源進行伽馬射線探測只是一個測試,科學家希望它最終能夠幫助我們了解暗物質粒子。根據超對稱理論,暗物質粒子被稱為中性粒子(通常被稱為WIMPs),它們相互湮滅,形成一系列粒子和輻射,其中包括中等能量的伽馬射線。施瓦希爾德庫德望遠鏡有望探測到它們。

宇宙學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是暗物質的性質。暗物質本質的假設之一是弱相互作用的質量粒子WIMPs。)一些理論指出,當wimp相互作用時,它們會湮滅,產生伽馬射線。而pSCT可以用來探測暗物質非常密集的空間區域,並且檢測到這些信號。

未來,pSCT能幫助我們解開暗物質的奧秘嗎?我們拭目以待吧!

相關焦點

  • 蟹狀星雲——高能宇宙中的燈塔
    大概在7500年前,由於耗盡了可用的能量,一顆距離地球有6千多光年的大質量恆星壽終正寢,發生了超新星爆炸。這次爆發事件產生的可見光經過近6500年的傳播後到達地球,並被當時的人們記錄了下來。這和公元1054年天關客星出現的時間非常接近,這樣蟹狀星雲和天關客星才被人們聯繫了起來。
  • 蟹狀星雲
    蟹狀星雲(NGC 1952)是位於金牛座的一個超新星殘骸和脈衝風星雲。蟹狀星雲距地球約6500光年,亮度是8.5星等。它是銀河系英仙臂的一部分。該星雲由約翰·貝維斯於1731年發現,它對應於中國、阿拉伯和日本天文學家於公元1054年記錄的一次超新星爆發。
  • 什麼樣的超新星創生了蟹狀星雲?
    網友:我和一位合作夥伴正在研究蟹狀星雲,尤其關注於創生出星雲的超新星事件研究。我對於以下問題比較好奇,你能為我解答嗎?1,什麼樣的恆星會變成超新星?2,超新星在宇宙中的位置3,是否有任何關於超新星事件量級的記錄?
  • 蟹狀星雲和脈衝星
  • 西藏羊八井探測到宇宙最高能光子,相當於一隻蒼蠅飛行的動能
    、類星體輻射等天體物理過程都會發射出高能射線,這些高能射線到了地球上,可以形成各種宇宙線的信號。研究團隊通過分析得知,這個最高能量的光子來自銀河系內的蟹狀星雲。這個像蟹一樣的星雲位於金牛座(夜空中的金牛座方向),而且這是一個有故事的星雲。早在1054年,我國宋朝的天文學家就在《宋史》中詳細記錄了該星雲中的超新星爆發現象,史稱「超新星1054」事件。
  • 剛剛!迄今最高能量的宇宙伽瑪射線被發現了!就在我國西藏!
    左圖為xz as伽瑪實驗觀測到的蟹狀星雲100太電子伏(TeV)以上的最高能量伽馬射線,背景噪聲較低,十字標記為蟹狀星雲脈衝星位置。右圖顯示的是哈勃望遠鏡拍攝的蟹狀星雲。實驗檢測到的伽馬射線範圍從 100太電子伏特(TeV)到估計450太電子伏特。此前,赫格拉·切倫科夫望遠鏡觀測到的最高伽馬射線能量為75 TeV。
  • 科學家發現迄今為止宇宙最強伽馬射線暴,對我們有何影響?
    在有可能導致人類滅絕的潛在威脅中,除了小行星、核武器、太陽爆發之外,還有一種,那就是伽馬射線暴。伽馬射線暴的產生和恆星的死亡息息相關,通常出現於恆星死亡的過程中。伽馬射線暴攜帶著大量的能量,不論射到哪裡,都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因此,科學家們始終對伽馬射線暴給予高度的重視,防止地球遭遇不測。
  • 清華團隊探測到來自蟹狀星雲信號
    《宋史》記載,「自至和元年五月,客星晨出東方。」後來,這顆「客星」爆炸,七八百年後,人類又多次觀測到客星的殘骸,因其形似甲殼類動物,被稱為「蟹狀星雲」。這個位於金牛座東北區域,距離地球約6500光年的「蟹狀星雲」,中心區域是一顆脈衝星,高速旋轉,不斷噴射電磁脈衝信號、電場風和帶電粒子,一直受到天文學家的高度關注。
  • 宋代記錄的「天關客星」,是現在的蟹狀星雲嗎?國外專家企圖否定
    這不僅由於超新星是星空中最壯觀的景象之一,而且因為它們爆發時的拋射物和爆發以後遺留下來的殘跡都屬於現今所知的不平常天體。現在大家認為超新星是某些質量大的恆星演化到晚期發生爆發的現象。這類爆發產生膨脹星雲、射電源和脈衝星等,爆發過程中還會輻射X射線,高能量的宇宙線等。因此超新星的記錄是研究天體演化的重要依據。
  • 最具視覺震撼的蟹狀星雲
    今天小編和大家聊聊星空,聊聊宇宙中最具視覺震撼的超新星遺蹟之一——蟹狀星雲。自1054金牛座的天關星附近闖進了一個「客星」後,世界各地的天文學研究者總是情不自禁地將望遠鏡指向金牛座的方向,那就是蟹狀星雲的方向。
  • M1蟹狀星雲:在宋代「晝見如太白」的天關客星
    19世紀30年代,有人推測中子星會在超新星爆發時產生,人們對中子星的理論探討和對脈衝星呈現的各種現象的解釋,尤其如中子星的起源和演化年齡問題,我國1054年天關客星的記載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所以近幾十年來,這個具有重大意義的記錄引起了人們的濃厚興趣和特殊重視。關於1054年天關客星在我國歷史上的記載設涉及的古籍有十餘種。到目前為止,已找到的獨立史料共有六條,全部出於宋人編的史籍之中。
  • 最新合成圖像現蟹狀星雲「真實面目」: :存在「心跳」
    目前,天文學家基於5個不同望遠鏡的觀測圖像,合成了一張接近完整的蟹狀星雲電磁波譜圖像,呈現出蟹狀星雲的詳細結構。
  • 拍攝到蟹狀星雲前,有小行星運行痕跡,也是美如畫!
    為了做到這一點,一個由歐空局天文學家和軟體工程師組成的團隊在6月份啟動了哈勃小行星獵人公民科學項目,號召公眾幫助他們找到哈勃檔案圖像中偶然觀測到的小行星。在分析哈勃數據時,她在2005年拍攝的蟹狀星雲照片前景上發現了一條小行星軌跡,蟹狀星雲是夜空中最著名的天象之一。受到這種令人印象深刻組合的啟發,梅利娜決定處理原始哈勃圖像。結合藍、綠和紅濾光片中的視圖,創造出這裡描繪令人驚嘆的彩色場景。
  • 蟹狀星雲是如何誕生的?由超新星爆炸引起的,還好離地球6500光年
    1731年,英國天文學家約翰·貝維斯在天空中觀測到一個雲點,並把它添加到他的星圖冊中。27年後,法國天文學家查爾斯·梅西耶在觀看這顆恆星遺蹟時再次發現了這個星雲,該星雲是第一個與來自日本和阿拉伯天文學家所記錄的超新星爆發有關(1054年)的天體。
  • 拍攝到蟹狀星雲前,有小行星運行痕跡,也是美如畫
    為了做到這一點,一個由歐空局天文學家和軟體工程師組成的團隊在6月份啟動了哈勃小行星獵人公民科學項目,號召公眾幫助他們找到哈勃檔案圖像中偶然觀測到的小行星。在分析哈勃數據時,她在2005年拍攝的蟹狀星雲照片前景上發現了一條小行星軌跡,蟹狀星雲是夜空中最著名的天象之一。受到這種令人印象深刻組合的啟發,梅利娜決定處理原始哈勃圖像。結合藍、綠和紅濾光片中的視圖,創造出這裡描繪令人驚嘆的彩色場景。
  • 最強宇宙伽馬射線造訪地球
    這次觀測到蒞臨地球的「貴客」,經科學家分析確認,來自大名鼎鼎的蟹狀星雲。蟹狀星雲距離地球6500光年左右,是位於金牛座的超新星遺蹟。在望遠鏡中,這片星雲形如一隻橫爬的螃蟹而得名,因其在全電磁波段均具有較高亮度而備受關注。它的能量來源則是位於其中的高速旋轉的脈衝星,即蟹狀星雲脈衝星。
  • 二維到三維,平面到立體,進一步清晰了解蟹狀星雲的形成
    一個天文學家組成的隊伍在收集了美國國家航空與航天局的觀測資料之後,建立了首個蟹狀星雲的三維可視化模型,這是迄今為止人類觀測到的最出名的超新星爆炸之一。這個模型詳細描繪了蟹狀星雲的複雜環境以及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覺去了解這一遠古的恆星爆炸。
  • 在我們有生之年,還能不能再看到一次肉眼可見的超新星爆發?
    在銀河系巨大的盤面中,平均每20-50年發生一次超新星爆發,但由於這些事件多發生於銀核或銀核的另一側,所以超新星爆發的光線都被遮擋,地球這裡很難觀測到。在歷史上,可以用肉眼看到的超新星爆發事件就有數次,也被古代的星官記錄在史籍中了。公元185年、369年、386年、1006年、1054年、1181年、1572年、1604年均有關於超新星爆發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