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狀星雲和脈衝星

2021-01-15 星空天文

蟹狀星雲脈衝星,是一個磁化的中子星,體積和一座城市一樣大,自轉達到每秒30次。它位於這張迷人蟹狀星雲廣角圖片的正中間。蟹狀星雲是銀河系內的一個超新星遺蹟,這幅美麗的影像,結合了光學巡天數據和錢德拉空間天文臺的X射線數據。製作此圖的目的,部分是為了紀念錢德拉天文臺進行高能宇宙探索15周年。


脈衝星就象是宇宙中的發電機,它為星雲發出X射線和可見光輻射提供動力,並加速其中的帶電粒子,使其帶有極高的能量,產生X射線噴流和X射線環。星雲最內側的環結構大約寬1光年。脈衝星的質量和原子核密度比太陽大得多,它是大質量恆星爆發後坍縮形成的核,而星雲就是那顆恆星擴張了的外層結構殘骸。創造蟹狀星雲的超新星爆發於1054年,曾被地球上的許多人所目睹。


圖片提供:NASA, Chandra X-ray Observatory, SAO, DSS

翻譯:老孫


相關焦點

  • 蟹狀星雲
    蟹狀星雲(NGC 1952)是位於金牛座的一個超新星殘骸和脈衝風星雲。蟹狀星雲距地球約6500光年,亮度是8.5星等。它是銀河系英仙臂的一部分。該星雲由約翰·貝維斯於1731年發現,它對應於中國、阿拉伯和日本天文學家於公元1054年記錄的一次超新星爆發。
  • 蟹狀星雲——高能宇宙中的燈塔
    這和公元1054年天關客星出現的時間非常接近,這樣蟹狀星雲和天關客星才被人們聯繫了起來。蟹狀星雲中心就有一個轉動周期為33毫秒的脈衝星(編號為PSR B0531+21),即一秒鐘能轉約30圈。脈衝星通常有強磁場,通過驅動極端相對論性的星風逐步釋放其轉動能,這些星風和介質、拋射物作用後也能產生電磁輻射,形成脈衝星風雲。
  • 什麼樣的超新星創生了蟹狀星雲?
    網友:我和一位合作夥伴正在研究蟹狀星雲,尤其關注於創生出星雲的超新星事件研究。我對於以下問題比較好奇,你能為我解答嗎?1,什麼樣的恆星會變成超新星?2,超新星在宇宙中的位置3,是否有任何關於超新星事件量級的記錄?
  • 二維到三維,平面到立體,進一步清晰了解蟹狀星雲的形成
    圖片說明:蟹狀星雲的正中心有一個脈衝星:一個中子星,它的質量大如太陽,但卻只有一個小鎮般大小。蟹狀星雲脈衝星每秒旋轉約30次。蟹狀星雲的中央有一個恆星大爆炸後遺留下來的中子星。這個小恆星直徑大約19公裡,並通過磁場的兩極的光束釋放出每秒30次的輻射脈衝。
  • 地球探測到1054年前蟹狀星雲爆發出的伽馬射線!
    大多數對天文學感興趣的人對蟹狀星雲並不陌生,蟹狀星雲又被稱為M1,位於距離地球6500光年的金牛座ζ星東北面。它是個超新星殘骸,源於一次超新星(SN1054)爆炸。也就是說這裡是金牛座的超新星遺蹟!蟹狀星雲蟹狀星雲本身就是爆炸恆星噴出的膨脹氣體外殼,以每秒1500公裡的速度向外移動,即光速的0.5%。星雲內部是蟹狀脈衝星,1968年首次發現蟹狀脈衝星時,這是脈衝星第一次與超新星相連。蟹狀星雲在無線電、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和伽馬射線中可見。
  • 最新合成圖像現蟹狀星雲「真實面目」: :存在「心跳」
    蟹狀星雲是一顆恆星爆炸之後的殘骸,差不多1000年前照亮夜空,它非常明亮,地球在6500光年之遙就能觀測到。研究人員使用甚大望遠鏡和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數據,結合其它幾個望遠鏡觀測數據,從不同波長範圍整合觀測結果,從而有助於提高我們對該星雲複雜內部運行狀況的認知。
  • 宋代記錄的「天關客星」,是現在的蟹狀星雲嗎?國外專家企圖否定
    這類爆發產生膨脹星雲、射電源和脈衝星等,爆發過程中還會輻射X射線,高能量的宇宙線等。因此超新星的記錄是研究天體演化的重要依據。歷史上有記載的十顆可能的超新星,按時間的順序依次出現在公元185年、386年、393年、437年、1006年、1054年、1181年、1203年、1572年和1604年。
  • 時隔40多年重啟探測窗口,清華團隊發現蟹狀星雲信號
    清華大學供圖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5月11日,記者從清華大學獲悉,清華大學天文系教授馮驊課題組與合作者在《自然·天文》雜誌發表封面文章,報導了清華大學主導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的最新成果:「極光計劃」配備的X射線偏振探測器在衛星上經過1年的觀測,探測到來自蟹狀星雲及脈衝星(中子星的一種)的軟X射線偏振信號
  • 清華團隊探測到來自蟹狀星雲信號
    這個位於金牛座東北區域,距離地球約6500光年的「蟹狀星雲」,中心區域是一顆脈衝星,高速旋轉,不斷噴射電磁脈衝信號、電場風和帶電粒子,一直受到天文學家的高度關注。馮驊在調試儀器2018年10月,清華大學一位叫做馮驊的年輕教授和他的學生,也把目光對準了「蟹狀星雲」。
  • 蟹狀星雲是如何誕生的?由超新星爆炸引起的,還好離地球6500光年
    27年後,法國天文學家查爾斯·梅西耶在觀看這顆恆星遺蹟時再次發現了這個星雲,該星雲是第一個與來自日本和阿拉伯天文學家所記錄的超新星爆發有關(1054年)的天體。查爾斯·梅西耶是一個「彗星獵人」,但他發現,當時望遠鏡的質量很容易將模糊的、發光的冰球與點綴在夜空中模糊的星雲相混淆。
  • 查閱蟹狀星雲–巨大的宇宙煙花留下的殘骸
    蟹狀星雲距離我們有6,500光年遠,目前約11光年遠。但是,儘管它看上去很遙遠,但不要屈服於近距離訪問它的誘惑。畢竟,夜空被稱為「穹頂」,不是,這意味著某種一般的固定性和保證性嗎?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是一個非常準確的描述:一旦您記住了一些恆星和星座,您將為餘生做好準備。 除非偶爾有星星突然出現。或消失。或改變。 以公元1054年出現在天空中的一顆新星為例。
  • 最具視覺震撼的蟹狀星雲
    今天小編和大家聊聊星空,聊聊宇宙中最具視覺震撼的超新星遺蹟之一——蟹狀星雲。自1054金牛座的天關星附近闖進了一個「客星」後,世界各地的天文學研究者總是情不自禁地將望遠鏡指向金牛座的方向,那就是蟹狀星雲的方向。
  • M1蟹狀星雲:在宋代「晝見如太白」的天關客星
    六百七十多年後的1731年,英國天文學家約翰·貝維斯在天關附近的客星位置上發現了蟹狀星雲,1968年在蟹狀星雲中心又發現了脈衝星。19世紀30年代,有人推測中子星會在超新星爆發時產生,人們對中子星的理論探討和對脈衝星呈現的各種現象的解釋,尤其如中子星的起源和演化年齡問題,我國1054年天關客星的記載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所以近幾十年來,這個具有重大意義的記錄引起了人們的濃厚興趣和特殊重視。關於1054年天關客星在我國歷史上的記載設涉及的古籍有十餘種。到目前為止,已找到的獨立史料共有六條,全部出於宋人編的史籍之中。
  • 中國天文學家最新發現:脈衝星風星雲突然變亮的原因線索!
    天體物理學家發現,圍繞著名脈衝星B0540-69的脈衝星風星雲(PWN),在脈衝星經歷了突然自旋下降速率轉變(SRT)後逐漸變亮。這一發現是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一組天體物理學家完成,為脈衝星自旋減速機制和磁場結構以及脈衝星風星雲的物理性質提供了重要線索,其研究研發現發表在《自然天文學》上。脈衝星是由大質量恆星超新星爆炸產生高度磁化的中子星。
  • 發現脈衝星新天體物理現象,清華項目成果登上《自然·天文》
    《自然·天文》雜誌發表封面文章,報導了清華大學主導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的最新成果:「極光計劃」配備的X射線偏振探測器在衛星上經過1年的觀測,探測到來自蟹狀星雲及脈衝星(中子星的一種)的軟X射線偏振信號,並首次發現了脈衝星自轉突變和恢復過程中X射線偏振信號的變化,說明在此過程中脈衝星磁場發生了變化。
  • 拍攝到蟹狀星雲前,有小行星運行痕跡,也是美如畫!
    當天文學家使用NASA/ESA哈勃太空望遠鏡研究深空時,來自太陽系的小行星,可以在捕捉遙遠星系或星雲的照片上留下痕跡。但天文學家們意識到,可以利用這些痕跡來發現更多關於小行星本身的信息,而不是對哈勃圖像中的印記痕跡感到惱火。
  • 我國科學家發現脈衝星自轉狀態突變導致星風雲亮度變化
    在星風向外擴散的過程中,密度和衝擊壓越來越低,最終在與周圍環境壓強相平衡的地方形成截止激波,帶電粒子在激波中可能被進一步加速,然後通過同步輻射發出X射線和/或其他能量的光子,形成諸如著名的蟹狀星雲這樣空間尺度為幾光年的脈衝星風雲(如圖)。然而,這一過程的物理機制仍然非常不明確,主要原因在於天文學家雖然能觀測到脈衝星和星風雲相關聯,但無法在時間上建立二者的物理聯繫。
  • 拍攝到蟹狀星雲前,有小行星運行痕跡,也是美如畫
    在分析哈勃數據時,她在2005年拍攝的蟹狀星雲照片前景上發現了一條小行星軌跡,蟹狀星雲是夜空中最著名的天象之一。受到這種令人印象深刻組合的啟發,梅利娜決定處理原始哈勃圖像。結合藍、綠和紅濾光片中的視圖,創造出這裡描繪令人驚嘆的彩色場景。
  • 中子星周圍環境是什麼樣?紅外輻射「脈衝星風星雲」?
    藍色的圓圈表示脈衝星的x射線位置(由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獲得),十字表示脈衝星在紫外光(由哈勃太空望遠鏡測量)中的位置。圖片:Bettina Posselt, Penn State博科園-科學科普:作者表示這顆中子星屬於附近一組七顆X射線脈衝星-綽號『偉大的七顆星』-它們的溫度比應該考慮的年齡和旋轉能量損失所提供的可用能量庫要熱得多。
  • 脈衝星導航:中國科學家要重構時空基準,下月擇機射試驗衛星
    對於紅外、可見光和紫外脈衝星來說,由於數量稀少,光度較低,要求較大口徑的望遠鏡以及較高的指向精度和信號處理技術,也不宜用於太空飛行器自主導航。「X射線屬於高能光子,集中了脈衝星絕大部分輻射能量,易於小型化設備探測和信號處理,使其應用於太空飛行器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