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學技術名詞》正式公布

2020-11-03 術語中國

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批准,《食品科學技術名詞》於2020年10月正式出版公布。

《食品科學技術名詞》由食品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完成。本次公布的名詞共3432條,均有定義,內容包括:總論,食品科學,食品工程,食品安全和營養5個部分。

2014年7月,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受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的委託,組建了食品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負責審定食品科學技術名詞,使其成為本專業科技名詞應用的規範。於2018年9月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核批准予以預公布12個月,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網站及有關媒體公示徵求社會意見。根據預公布期間的反饋意見,食品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分委員會再次反覆修改和完善,隨後上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批准正式公布。

部分食品科學技術名詞預覽

名詞編號:01. 0003 

中文:食品科學

英文:food science

定義:生命科學的一個分支。與微生物學、生物化學、物理學、農學、化學和工程學等相融合的交叉學科。主要研究從食品原材料到產品的加工、貯運過程中物理、化學及生物學屬性變化與改善的科學原理。

學科:食品科學技術_總論


名詞編號:01. 0005

中文:食品工程

英文:food engineering

定義:綜合運用食品科學及食品生產各項技術,實 現工程化的應用科學。與化學工程、生物工 程、機械工程緊密相關。主要研究單一或複合單元操作工藝,設備設計及參數控制,以 及包裝工程等的原理和工程化等,兼顧工程技術的先進性、可行性、成本、質量和環境友好,是科學技術和管理的綜合集成。

學科:食品科學技術_總論


名詞編號:01. 0006 

中文:食品安全 

英文:food safety

定義:研究食品中人體健康風險因素的產生機制及控制理論與技術的科學。主要研究內容包括食品中內源和外源汙染物產生機制與 控制技術,以及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溯源與預警技術、風險評估技術和食品安全管理等。其自身含義為食品及其生產經營和消費等活動對人體健康不存在現實或潛在的 損害。

學科:食品科學技術_總論


名詞編號:01. 0007 

中文:食品營養 

英文:food and nutrition

定義:研究食品中營養素和其他物質在維持機體正常生命活動與健康方面的作用的科學。主要研究內容包括食品營養價值,營養強化 與強化食品,生理活性食品與配料,食品貯藏、加工、烹飪等過程中營養素的保留與損失,以及食品營養與疾病的關係等。

學科:食品科學技術_總論


名詞編號:02. 0065 

中文:焦糖化 

英文:caramelization

定義:糖類化合物在高溫熬煮過程中由於強烈的脫水作用發生變色現象,同時產生濃鬱的焦香風味的過程。

學科:食品科學技術_食品科學_食品化學基礎理論


名詞編號:02. 0066

中文:美拉德反應

英文:Maillard reaction

又稱:羰氨反應

定義:還原糖與游離胺基酸或 蛋白質分子中的游離氨基,在一定條件下,發 生的一系列反應。可產生一些風味物質,最終可生成深棕色大分子物質,如類黑精。

學科:食品科學技術_食品科學_食品化學基礎理論


名詞編號:02. 0127

中文:風味輪

英文:flavor wheel

定義:對食品特徵風味、敏感性風味進行歸納,通過模擬色輪圖的原理描述食品風味的評價 技術。

學科:食品科學技術_食品科學_食品風味化學


名詞編號:02. 0154 

中文:感官評價 

英文:sensory evaluation

定義:用人們的感覺器官對食品的感官特性(即 嗅、味、觸、聽、視)進行評價。其本質就是科學地量度和分析人們接觸食品時,感覺器官所感知到的各種物性反應。

學科:食品科學技術_食品科學_食品風味化學


名詞編號:02. 0233 

中文:發酵食品 

英文:fermented food

定義:經過微生物(細菌、酵母和黴菌等)的發酵作 用或經過生物酶的作用使加工原料發生重要 的生物化學變化及物理變化後製成的食品。

學科:食品科學技術_食品科學_食品製造微生物_ 食品製造微生物


名詞編號:02. 0638 

中文:食品添加劑 

英文:food additive

定義: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學合成或天然物質。

學科:食品科學技術_食品科學_食品添加劑與配料_食品添加劑


名詞編號:02. 0748 

中文:食品配料 

英文:food ingredient

定義:公認安全的可食用物質。指用於生產製備某種食品並在成品中出現的任何物質,但不包括食品添加劑。一般無用量限制,具有改善食品品質和提高加工性能的作用。

學科:食品科學技術_食品科學_食品添加劑與配料_食品配料


名詞編號:03. 0517

中文:粽子

英文:Zongzi

又稱:角黍 筒粽

定義:由粽葉包裹糯米或黃黍等穀物原料,中間加(或不加)豆類、乾果、 肉類、蜜餞等餡料包紮成型,經水煮製而成。中國端午節的傳統節日食品。


名詞編號:03. 0571 

中文:氣調貯藏 

英文:controlled atmospherestorage

定義:通過調整貯藏環境的溫度、溼度和氣體成分 (通常是增加CO₂濃度並降低O₂濃度)等, 延長產品的貯藏壽命及貨架期的一種方法。

學科:食品科學技術_食品工程_食品添加劑與配料_ 貯藏保鮮


名詞編號:03. 1025 

中文:乳飲料 

英文:milk beverage

定義:以乳或乳製品為原料,加入水及適量輔料經配製或發酵而成的飲料製品。

學科:食品科學技術_食品工程_食品原料與加工_ 乳與乳製品


名詞編號:03. 1307

中文:白茶

英文:white tea

定義:採摘後不經殺青或揉捻,把鮮葉攤放在竹蓆 上,置於微弱的陽光下或通風透光的室內自 然萎凋(微發酵),再用文火慢慢烘乾而成的茶。相較於其他的茶,白茶的製作工藝是最自然的。

學科:食品科學技術_食品工程_食品原料與加工_ 茶製品


名詞編號:03. 1463 

中文:調味品 

英文:flavoring, condiment, seasoning, dressing

又稱:調味料

定義:在飲食、烹飪和食品加工中 廣泛應用的輔助食品。含各自不同的特殊成分,起調和滋味和氣味功效。有去腥、除羶、 解膩、增香、增鮮、殺菌等作用,能增進菜餚的色、香、味等質量,滿足感官需要,促進食慾、 有益健康。分為釀造類、醃菜類、鮮菜類、乾貨類、水產類等,具有不同的成品形狀、呈味感覺、地方風味和烹製用途。

學科:食品科學技術_食品工程_食品原料與加工_調味品


名詞編號:04. 0302 

中文:每日允許攝入量 

英文:acceptable dailyintake, ADI

定義:人類終生每日隨同食物、飲水和空氣攝入某種外源化學物質而對健康不引起任何可觀察到損害作用的量。

學科:食品科學技術_食品安全_食品安全風險分析_風險評估


名詞編號:04. 0395 

中文:非法添加物 

英文:illegal ingredient

定義:不屬於傳統上認為的食品原料或不屬於相關 法律法規和標準允許在食品中使用的物質。

學科:食品科學技術_食品安全_食品安全管理_非法添加物


名詞編號:04. 0409 

中文:食品溯源

英文:food traceability

定義:在食品生產的全過程中,供應鏈上所有的企業實施食品溯源體系,按照規範生產食品,記 錄相關信息,並通過標識技術(標識對每一 批產品都是唯一的,即標識和被追溯對象有 一一對應關係),將食品來源(包括原材料的 來源)、生產過程、檢驗檢測等可追溯信息標 注於可追溯標籤中,使該食品具備可追溯性。

學科:食品科學技術_ 食品安全_食品安全管理_溯源與預警


名詞編號:05. 0389 

中文:營養密度

英文:nutrition density

定義:能量與營養素的含量,食品中以單位熱量為基礎所含重要營養素(維生素、礦物質和蛋白質)的濃度。

學科:食品科學技術_食品營養_循證營養學和食物營養學評價_膳食攝入情況

轉載請標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學術出版規範】科學技術名詞
    and technologies範  圍 本標準規定了中文學術出版物中科學技術名詞使用的一般要求、特殊要求和異名使用要求。術語和定義 科學技術名詞 term in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terminologies專業領域中科學和技術概念的語言指稱。簡稱科技名詞。也稱術語。
  • 資訊 |《測繪學名詞》(第四版)正式公布
    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批准,《測繪學名詞》(第四版)於2020年7月正式公布, 《測繪學名詞》(第四版)公布的名詞共2849條,均有定義或注釋,內容包括總論、大地測量學與導航定位、攝影測量學與遙感、地圖學、地理信息工程、工程測量學、海洋測繪學7部分。
  •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發布首批科技新詞—資訊—科學網
    這是全國科技名詞委新詞工作委員會集中審定公布的首批科學技術新詞,旨在及時回應社會熱點關注,對科技名詞使用混亂的現象早發現、早規範。 此次發布試用的科技新詞內容包括中文推薦名、英文推薦名和所屬學科。為便於公眾進一步查詢了解,全國科技名詞委新詞工作委員會組織專家對「熱點名詞」進行了簡要解釋。
  • 科技名詞委將審定60個學科科技名詞術語—新聞—科學網
    全國科技名詞委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路甬祥出席會議並講話。全國科技名詞委副主任、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孫壽山主持會議。全國科技名詞委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武寅,全國科技名詞委副主任、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傑等出席會議。
  • 全國科技名詞委成立第七屆全國委員會—新聞—科學網
    > 全國科技名詞委成立第七屆全國委員會
  • 中國明年完成科學技術史名詞審定 規範科技術語
    一部統一、規範且中、英文對照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名詞、術語集有望於明年出版,它將有助於中國科學家以英文在國際相關雜誌上發表研究成果,推動中國科學技術史進一步融入國際科學技術史研究的主流。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十七日在北京舉行建所五十周年慶典,該所所長廖育群研究員作報告時透露了上述信息。
  • 我國公布111號元素的中文名稱
    據新華社北京3月21日電(記者鄒聲文)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21日公布:111號元素(英文名稱為roentgenium,符號為Rg)的中文名稱為(音lú)。目前,這一定名已經得到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的同意。另據介紹,海峽兩岸已在111號元素的中文名稱上取得一致意見。
  • 北京工商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報》核心影響因子上升同行業期刊第...
    中國高校之窗近日,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了2019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北京工商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報》各項評價指標再創新高。在51份食品專業期刊中,核心影響因子由去年的第4名上升至第2名,擴展影響因子連續5年保持第1名,綜合得分保持第2名,其他各項指標穩居國內食品科學技術類期刊前列。
  • 國務院關於公布天文學名詞問題的批覆
    國務院關於公布天文學名詞問題的批覆國函〔1987〕142號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  你們一九八七年七月十日《關於公布天文學名詞的請示》現批覆如下:  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是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審定、公布各學科名詞,是該委員會的職權範圍,經其審定的自然科學名詞具有權威性和約束力,全國各科研、教學、生產、經營、新聞出版等單位應遵照使用。請告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天文學以及以後各學科經審定的自然科學名詞,國務院授權該委員會自行公布。
  • 4個新化學元素被正式命名:英文名+符號+中文名
    直到去年(2016年),它們才逐漸擁有自己的英文名和符號,關於中文名稱,就在不久前,全國科技名詞委聯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召開113號、115號、117號、118號元素中文定名會,通過會議討論和投票表決確立了它們的中文名。會議上形成的《113號、115號、117號、118號元素中文定名方案》,需經上報教育部批准後正式公布。
  • 葉篤正: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籌備始末
    葉篤正(1985年4月23日)我國科技名詞術語,具有優良的光榮傳統,在科學技術發展史上佔據著光輝的地位。我國古代科學技術上的四大發明,代表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篇章。 在我國古代科學術語方面,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嚴謹的命名原則和方法,起到了反映科學技術成就和新概念的作用,而成為傳播生產技術,交流科學知識的有力工具。我國古代科學技術術語,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古籍中,有著大量的記錄和描述。
  • 2020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獎初評推薦項目公布 16項食品相關項目入選
    食品夥伴網訊 1月11日,江西省科技廳公布了2020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獎初評推薦項目,共150項推薦候選項目入選,其中,自然科學獎48項、技術發明獎7項、科學技術進步獎95項。   其中,有16項食品相關項目入選,包括自然科學獎3項,技術進步獎13項。
  • 交流兩岸名詞術語 促進科學文化繁榮
    記者:請您談談海峽兩岸開展科技名詞交流對照工作的重要意義。路甬祥:海峽兩岸科技名詞交流對照工作對於發展兩岸科教、經貿、文化關係十分重要,是胡錦濤總書記講話中提出的「弘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方針的重要體現。兩岸已分隔半個多世紀,這個時期正是現代科學技術大發展的歷史階段。兩岸由於互不溝通,各自定名,導致科技名詞不一致。
  • 2019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獎獲獎正式名單
    千呼萬喚始出來,今天,浙江省科技廳正式公布了2019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
  • 2020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結果公布!湖北這些高校和單位入選
    楚天都市報8月4日訊(記者李碗容)3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正式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初評結果《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公告第96號》。科技部公布初評結果本年度初評通過的46項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4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3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以及2019年度初評通過、因異議處理中止評審,現已調查處理完畢,按規則提交2020年度評審的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項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1項進行了公布。專用項目另行公布。
  • 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獎公布 莆田市1項成果獲一等獎
    近日,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獎公布,莆田市共有4項成果獲獎。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獎包括自然科學、技術發明、科技進步獎三個類別。其中,由莆田市海一百食品參與的「天然蛋白源抗凍多肽的高效製備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用」項目獲得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由福建恆而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與莆田學院聯合完成的「可彎曲高強韌刀模鋼製造的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莆田市匯龍海產有限公司參與完成的「海參加工關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應用」項目獲得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獎公布 莆田市1項成果獲一等獎
    來源:莆田網臺海網12月8日訊 據湄洲日報報導 近日,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獎公布,莆田市共有4項成果獲獎。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獎包括自然科學、技術發明、科技進步獎三個類別。其中,由莆田市海一百食品參與的「天然蛋白源抗凍多肽的高效製備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用」項目獲得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由福建恆而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與莆田學院聯合完成的「可彎曲高強韌刀模鋼製造的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莆田市匯龍海產有限公司參與完成的「海參加工關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應用」項目獲得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由國網莆田供電公司主持完成的「多物理場影響下寬頻高量程光學互感器實用化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目獲得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 齊雲山公司一項目榮獲江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近日,江西省人民政府網站正式公布《2019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勵決定》,由南昌大學和江西齊雲山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南酸棗產業化關鍵技術和裝備創新與應用」項目,榮獲江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作為南酸棗食品首創者,齊雲山公司高度重視科技研發工作
  • 我國食品科技與產業深度對接的黃金期已經到來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十七屆年會在西安召開
    會上,孫寶國、朱蓓薇、陳堅等多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及來自食品科技和產業界的2000餘位專家、企業界代表齊聚西安,共議後疫情時代食品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之路。科技界代表的熱情參與,一方面體現了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年會的強大影響力,另一方面也表明在後疫情時代,科技、產業聯手合作創新,助力產業升級的期待與需求。
  • 浙江大學和韓國科學技術院正式建立校級合作夥伴關係
    浙江大學和韓國科學技術院正式建立校級合作夥伴關係(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簡稱KAIST)校長申成澈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代表兩校籤署了雙邊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正式建立校級合作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