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斑馬和驢在根源上是相同的,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發現,馬類動物最早出現在5000萬年前,它們一開始還只是一種小體型哺乳動物,但經過了幾千萬年的演化之後逐漸變成了體型比人類還要大的動物。有時候,人們會混淆馬和驢,這是因為它們在外形上較為相似。但如果你仔細觀察馬、斑馬和驢的話,會發現除了它們在體表上有明顯的差異之外,還會發現它們的尾巴也存在明顯的差異。
從對比圖上就可以看出差異,馬的尾巴「發量充足」,而斑馬和驢的尾巴存在「毛髮稀少」的特點;斑馬和驢的尾巴更長一些,而馬的尾巴較短,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動物學家認為這與它們的生存環境有關。斑馬和驢多分布在亞熱帶和熱帶地區,需要一條毛髮稀少但夠長的尾巴來驅趕蚊子和蒼蠅。如果斑馬和驢也長出了像馬那樣有茂密毛髮的尾巴,那麼它們將很難適應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的炎熱天氣。
而馬主要分布在溫帶和寒帶地區,它們需要尾巴足夠多的毛髮來保護屁股後面以及下面暴露在外的部分。同時,它們很少出現蚊蟲叮咬的情況,因此一條擁有充足毛髮的尾巴更適合驅趕寒冷,而不是驅趕蚊蟲。除此之外,動物學家還認為馬的尾巴能夠表達它的情緒。當馬感到害怕或者緊張的時候,會把尾巴夾在臀部中間。當馬感到興奮和激動的時候,會把尾巴甩高。當然,也並非所有的馬種都擁有一條「烏黑濃密」的尾巴,一些分布在熱帶地區的馬在尾巴上也並不茂密。
由此可見,動物身上的每一個部位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它們共同組成一個機體就是為了讓這個機體更好地生存下去。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人類馴化野生動物的開端也可以看作是人類文明的開端。我們的祖先從自然界若干種動物中選取了幾種特別的物種,然後對它們進行長時間的馴養,使它們成為了人類農業生產的助手以及生存的食物來源。馬雖然很少被作為食物的來源,但它們在戰爭、貿易等方面發揮的作用是其他家畜所不能代替的。也正是因為馬在運輸和戰爭方面發揮了出色的作用,才減少了被人類食用的可能性。
我們在說「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的時候,往往忘記了馬作為幫手在人類歷史上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陸地上的交通方式還是以馬車為主,馬車既能夠運輸貨物,也能夠作為人類的坐騎跋山涉水。在戰場上,對戰馬的訓練更是催生了騎兵這一兵種的出現,大大增加了人類戰爭歷史的豐富性。因此,當我們在討論人類身邊忠實的朋友時,請不要忘了還有馬這種動物,它們也是「任勞任怨」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