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不論是通過動物園還是電視上的動物世界,斑馬和驢子都是很常見、人們很熟悉動物,可是有這樣一種動物叫做斑驢,你一定沒有聽說過。這是一個滅絕於1883年的獨立物種,可不是斑馬和驢子犯的錯誤~
1、斑驢是什麼?
斑驢,又叫半身斑馬、擬斑馬,半身馬,普通斑馬的亞種,是南部非洲一種動物,斑驢生活在非洲廣闊的草原地帶,在南非從好望角到奧蘭治的遼闊草原上,曾經一度在南非的開普省和奧蘭治自由邦南部大量出現。前半身像斑馬、後半身像馬,人們通過斑驢身上前部僅有的斑紋與其它斑馬區別開來。在它身體的中部,條紋褪色變黑,條紋內部空間變寬,前肢是普通的棕色。滅絕於1883年。 滅絕後人類嘗試利用斑馬和驢雜交培育出「斑驢獸」,如同騾子,不能繁殖(外觀相似但已經不是同一物種了)。
2、斑驢的一些特性
斑驢的四蹄健碩,奔走速度很快,每小時可達70千米,有「草原騎士」之稱。斑驢最初是由南非的霍屯督人發現的。他們對這個類似於斑馬的奇異動物充滿好感,覺得斑驢生性機敏,對一切入侵者—一無論是人是獸都懷有強烈的敵意,比狗還警覺,因而便把斑驢馴做家馬的夜間守護者。他們還模仿斑驢的嘶鳴之聲而稱其為「誇嘎」(Quagga)。斑驢不但能守護家園,而且在經過馴服後還能替主人拉車。
3、斑驢的滅絕故事
在1830年英格蘭一度興起用斑驢拉車的風氣。斑驢由於肉鮮美且出肉量高,因此一直是非洲人主要獵食的對象,但原始的狩獵方法並沒有給斑驢群體以致命打擊。直到19世紀,歐洲移民大量湧入非洲,他們採用套索、火器等裝備進行瘋狂的獵捕,還大肆劫掠、貯藏、盜運斑驢的皮張。當時歐洲人看到如此美麗的動物都倍感興趣,一時間斑驢標本價格昂貴,這更促使了這些貪婪的歐洲人對斑驢大開殺戒。到了19世紀中期,非洲南部已經很少再能見到斑驢了。作為一種野生動物,斑驢的個性十分倔強,早年人們不得不用「桀驁不馴」和「寧死不屈」形容它的性格。1860年,一頭飼養在倫敦動物園的斑驢,因不能忍受長期的禁錮,奮然撞牆而死,舉世震驚。世界上最後一頭斑驢是飼養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動物園的一頭雌驢,她孤苦伶仃地活到1883年,便無可挽回的走向了滅絕。從此,地球上再也沒有斑驢的蹤跡了。而留存人類耳際的只有斑驢那尖利的、帶有警示意味的哭訴嘶鳴:誇嘎
4、當代「斑驢獸」
2010年7月3日中午,福建省廈門市海滄野生動物園,剛出生半天的小「斑驢」寸步不離地跟在斑馬媽媽的身邊。當日凌晨5點多,福建省廈門市海滄野生動物園產下一隻世上罕見的動物寶寶,它的父親是一頭驢,而母親則是斑馬,它們於2010年6月自然相愛而誕生這隻「小斑驢」。「小斑驢」身體和頭像驢、腳像斑馬,身體健康。這隻小斑馬驢,引來不少關注。專家分析,斑驢的叫法是不準確的,這只是驢和斑馬的後代,不能繁殖,而斑驢可以,斑驢是一種獨立物種,而這只是雜交出來的,如同騾子。它應該叫斑驢獸或驢斑獸,如同獅虎獸,虎獅獸叫法。
小斑驢的出生十分罕見。2010年,美國喬治亞州的野生動物保護區,曾誕出現一隻斑驢。日本那須野生動物園也曾兩次飼養自然生產的斑驢,但它們的壽命都很短。一隻僅活了幾天,另一隻不到兩個月就死了。
2013年7月20日,義大利佛羅倫斯動物保護區一隻罕見的小「斑驢」誕生了,主人刻意用圍籬隔開斑馬和阿米亞塔驢,但愛上母驢的斑馬仍突破重圍求愛,「斑驢」寶寶「伊波」(Ippo)於是在20日誕生。伊波的外表和毛色看起來像驢子,身體和四肢卻有斑馬的黑白間紋,模樣雖然可愛,但像伊波這樣跨種交配生下的動物通常無法生育。
2014年4月21日,墨西哥雷諾撒動物園內一頭斑馬與驢交配的「斑驢寶寶」降生。這頭斑驢寶寶名叫庫姆拉,它的媽媽雷伊斯是動物園的一頭斑馬,它的爸爸伊格拉西奧是附近農場的一頭藍眼睛的驢子。庫姆拉腿部斑紋像斑馬媽媽、臉部和背部卻像驢爸爸。
2014年8月5日,克裡米亞動物園的一隻雌斑馬和雄驢交配,上周產下了「斑驢」寶寶,動物園管理員將它命名為「電報」(Telegraph)。「電報」的頭部和上半身像驢子,它的四隻腳則有斑馬的黑白斑紋。管理員說,可愛的「電報」總是貼在媽媽身邊,非常受遊客的歡迎。
關注雙木獵奇社,持續為您帶來奇聞趣聞,獵奇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