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絕了一個世紀,人類憑什麼說這種「掉色」的斑馬能復活?

2020-12-05 SME科技故事

黑白條紋,是斑馬的標誌。那麼你見過丟失了條紋的斑馬嗎?很可能沒有。

因為在1883年8月12日,世界上最後一頭斑驢就在阿姆斯特丹的動物園中去世了。而在幾年前,這種斑驢早已在野外滅絕了。

1870年倫敦動物園內,這是人類拍到的唯一活著的斑驢

斑驢,可以說是最獨樹一幟的斑馬了,反而是以消失的黑白條紋為世人所知。而因為一半像斑馬,一半像馬,它們亦被稱為擬斑馬、半身馬。大家也會以「斑馬沒墨水了」「斑馬沒穿褲子」來調侃這種生物。

只是最後一頭斑驢的死亡,也標誌著一個物種的消亡。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讓人難以幽默起來。

人工選育出的新斑驢

不過,這種已經消失百年的生物,在滅絕後又以另一種形態復活了。經過長達30年的人工選育,科學家利用現有的斑馬,竟培育出了外貌特徵與斑驢幾乎一模一樣的物種。

但是問題來了,新培育出的斑驢,還是原來的斑驢嗎?誰都不知道,這個故事到最後是喜劇還是悲劇。

現今世上,還存在著三種斑馬,分別為平原斑馬、細紋斑馬和山斑馬。在這三種斑馬中,平原斑馬是分布最廣的一種,也是我們最常見到的斑馬。

平原斑馬的學名為Equus quagga,但這個學名本身是屬於斑驢的。而斑驢的英文俗名正是Quagga,這是一個象聲詞,源於它們的嘶鳴聲「誇嘎」。

平原斑馬,圖源維基百科

只是後來,斑驢被趕盡殺絕,得以倖存的平原斑馬才鳩佔鵲巢的用了Equus quagga一名。

而進入21世紀,基於DNA水平的研究也顯示了,斑驢其實是平原斑馬的一個亞種。所以已滅絕的斑驢,現在則改為Equus quagga quagga

1804年,關於斑驢的插畫

在斑驢滅絕的年代,物種的分類發展自然沒有現今發達。而受限於技術,當時的科學家大多是根據動物的形態、習性以及皮毛等特徵來分類。1778年,荷蘭博物學家Pieter Boddaert,就把斑驢歸類為一個獨立的物種。

在倫敦動物園中,達爾文很可能親眼見過斑驢的真容。他也認同斑驢是一個獨立的物種,並用斑驢為例子闡述了自己對自然變異規律的看法。這都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光看外表,斑驢確實是眾多斑馬中最為出挑的。

倫敦動物園的斑驢與管理員

不過,大眾對斑馬的認知就沒有那麼仔細了。在他們看來,那些身上長著條紋的斑馬,無論是斑驢還是平原斑馬,統統都能被稱為Quagga。而這種混亂,其實也是斑驢滅絕的原因之一。

最後一頭母斑驢,是在阿姆斯特丹的阿提斯動物園去世的。但當時根本沒有人意識到,斑驢已經走到了盡頭。

那是一家會員制的動物園,達官顯貴們都會以是這家動物園的會員為炫耀的資本。之後,動物園的管理員還曾與非洲南部的合作人聯繫,要求他們給再運一些斑驢過來。

斑驢的分布,圖源維基百科

但當時,斑驢早就在南非的開普殖民地消失殆盡了。只是那些歐洲來的獵人,仍認為非洲草原有大把的斑驢供人類消費。這很可能就是源於錯把平原斑馬當成了斑驢。

正是這種混亂,讓人沒能注意到斑驢已經瀕危。而對於斑驢滅絕的事實,人類也是後知後覺。

到1886年,斑驢才被列為保護動物。但那時候,距離斑驢滅絕已經過去了三年,根本沒有斑驢可被保護了。當時,與斑驢一起滅絕的,還有藍馬羚和好望角獅。

藍馬羚

好望角獅

當然,「指鹿為馬」的混亂並不會直接導致一個物種的滅絕。根本原因,還是人類的肆意捕殺。

斑驢主要生活在南非南部開普的一個叫卡魯(Karoo)的地理區域。在歐洲殖民者還未到來之前,當地人也會用比較原始的方法狩獵斑驢。但這並沒影響到斑驢的種群規模,它們仍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

而這種平衡,是隨著歐洲殖民者的大量湧入被打破的。他們使用著先進的工具和武器,大肆地狩獵著非洲草原上的一切生物。

南非白人普遍認為斑馬肉是不乾淨的,所以大多數時候,斑驢的屍體會留在草原上等待腐爛。有時,斑驢肉也會成為非洲工人的口糧,斑驢皮還能被當地人製成一些價格低廉的生活用品,如一些裝東西的袋子或綁東西用的帶子。

從整體上來看,獵殺斑驢並沒有帶來什麼豐厚的利潤,有時候狩獵僅僅一種消遣活動。

而除了消遣之外,十九世紀到來的殖民者還擔心斑馬會與牧場的牲畜搶食。所以農民們只要見到斑驢的蹤跡,就都會隨手射殺,斑驢數量急劇下降。

斑驢標本

事實上,斑驢的存在就一直遭到人類的忽視。原因在於,上半身有黑白條紋,下半身卻為純色,這讓斑驢的毛皮顯出一種不連貫感。人們理所當然的認為,斑驢不過是霸氣的平原斑馬的草圖。所以斑驢,並沒有普通斑馬那麼受歡迎。

只是,這並沒有讓斑驢保住小命,反而是導致了更加悲傷的結果。那就是斑驢滅絕後,連幾張像樣的皮毛樣本都沒有被保存下來。

找遍了全世界的博物館,人們也就只能找到23張斑驢的皮毛寥寥幾張屬於同一頭斑驢的照片。而最諷刺的,斑驢滅絕後,斑驢的皮毛反而變得千秋難求。

倫敦動物園的斑驢,與前面兩張斑驢照片中的為同一隻斑驢

1878年,非洲草原上最後一頭斑驢在野外被捕獲。自那以後,人類就沒在野外見過斑驢的蹤影了,只剩下小部分的斑驢還活在歐洲的各大動物園裡。

而性格剛烈、桀驁不馴是斑馬的特點,這也是人類無法像馴化斑馬當坐騎的原因之一。

所以,被人類長期囚禁在動物園內,只有極少數的斑驢能夠存活下來。當時,動物園的管理者也對斑驢開展過多次的繁殖計劃,但均以失敗告終。

倔強的斑驢,硬是沒有給人類和世界留下任何子孫後代。不過,它們倒留給了人類一個謎題——斑驢與斑馬究竟是什麼關係?

在上個世紀,科學界就一直在為這個問題爭執不休。而長期以來,更多的學者支持斑驢應該是一個獨立的物種。又因為半馬半斑馬的毛色,有人甚至認為它們與野馬的關係更密切。

但一切轉機發生在1984年。搜遍了全球的斑驢標本,一位標本師終於找到了一小塊斑驢肉。而利用上面僅存的部分DNA,科學家發現斑驢根本不是一個獨立的物種,它們更可能是平原斑馬的一個亞種。大概在12萬到29萬年前,斑驢才從平原斑馬中分離出來,並慢慢發展出獨特的斑紋。

標本師Reinhold Rau與斑驢標本

這是歷史上,人類第一次提取到已滅絕動物的DNA。而受此啟發,一項復活斑驢的計劃也在1986正式啟動。

這項計劃的名字很直接,就叫斑驢計劃(Quagga project)。創始人Reinhold Rau,正是那位找到僅存斑驢DNA的標本師,他很早就已經設想過要讓斑驢復活了。

事實上,此事還啟發了「侏羅紀公園」的創作,原小說中也描述了滅絕斑驢DNA的提取,正是科學家嘗試克隆恐龍的靈感來源。但不同於侏羅紀公園,斑驢計劃的重點並沒有放在DNA上。

復活滅絕物種,理論上有兩種辦法。第一種,自然是我們熟知的克隆,如果某個物種的DNA能完整地保存下來,那麼理論上我們就能克隆出一模一樣的生物。

而第二種則是選擇育種,利用與其最親近的物種,逆向培育出已滅絕的物種。其實,即便不是人工選育,在自然界中也有一種現象叫做迭代演化。這是指一個物種滅絕後,在相同的環境的選擇壓力下,在不同的時間點再次演化出同一身體結構。

迭代演化就曾發生在了白喉秧雞身上

而利用人工選育復活,則主要是以外貌特徵為標準,人為地給最接近的物種施加一個選擇壓力。現在已知斑驢是平原斑馬的一個亞種。所以理論上,斑驢的復活是有可能實現的。

Rua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注意到,平原斑馬的斑紋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這種差別還有地域之分,越靠近非洲南邊其後半身的斑紋就會越少,顏色越淺且與斑驢越相似。

這可能也意味著,斑驢特殊的條紋並非來自斑驢的獨特突變,而是來自平原斑馬的遺傳變異。也就是說,用平原斑馬就能複製出斑驢的條紋模式。於是,他們便從平原斑馬裡,挑出與斑驢最為相像的個體作為育種的親代。

上左為斑驢計劃培育三代所得,上中為與斑驢較為相像的平原斑馬,上右為普通的平原斑馬,下面一行的均為斑驢標本

斑驢的選擇育種,並不像在實驗室中內養果蠅,又或是繁育寵物狗那麼簡單。這些桀驁不馴的斑馬,需要被放養在佔地面積1000到4000公頃的牧場內,進行著人類安排好的自由交配。

經過30年的努力,培育了五代,斑驢計劃就已經繁育出了與斑驢外表幾乎無異的生物。

第五代小斑驢,圖源facebook:The Quagga Project

不過斑驢計劃,也提出了許多人類必須面對的問題。當我們復活一個物種,我們究竟復活的是什麼?

是一個長得很像的動物?是它們的基因?是它們世代相傳的行為與習性?還是一個種群對特定環境的適應性?如果僅僅複製了外貌特徵,這種「復活」的性質與繁育的寵物狗的差別又在哪裡?儘管複製成功,它們還能適應環境嗎?

而關於斑驢計劃,科學家也難以證明新斑驢與舊斑驢之間是否存在著基因層面、或者適應性層面的差異。

畢竟,斑驢與平原斑馬已經在二十幾萬年前就分道揚鑣。在更加乾旱的卡魯地區,斑驢或許已經進化出了特殊的環境適應性。若只根據外貌特徵選育,這種特殊的適應性能不能被複製也是個未知數。

不過,已有研究顯示,斑馬身上的斑紋是有適應性意義的,如散熱、防昆蟲叮咬以及偽裝等。即便不是原來的伴侶,復活的斑驢,或許也能夠幫助解答斑馬的條紋之謎。

CNN報導的斑驢計劃

事實上,為了與已滅絕的斑驢區分,團隊也決定把這種新動物叫做Rau Quagga。創始人Rua認為,斑驢的滅絕是因為貪婪且短視的人類。他相信,這種滅絕是可逆的,或者說是還有機會彌補的。

不像猛獁象、恐龍等滅絕動物,即便復活了它們也很難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態位。現在的非洲草原,仍有屬於斑驢的一席之地。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復活」的斑驢將被放歸非洲草原,再次自由奔跑。

Quagga.Wikipedia

https://quaggaproject.org/

Peter Heywood.The micro-politics of macromolecules in the taxonomy and restoration of Quaggas[J].Kronos.2015

D.T. MAX.Can You Revive an Extinct Animal?.The New York Times.2006.01.01

Rick De Vos.Stripes Faded, Barking Silenced: Remembering Quagga[J].Animal Studies Journal.2014

Jennifer A Leonard,Nadin Rohland,Scott Glaberman,Robert C Fleischer, Adalgisa Caccone, and Michael Hofreiter.A rapid loss of stripes: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extinct quagga[J].Biol Lett.2005

Eric H. Harley, Michael H. Knight, Craig Lardner,Bernard Wooding.& Michael Gregor.The Quagga project: progress over 20 years of selective breeding.2009

相關焦點

  • 既能復活猛獁象,又能復活貓王,科學家們的「起死回生術」有多神奇?
    這種動物的奇特之處在於,母蛙在胃中孵化卵,哺育幼蛙,直到幼蛙發育成熟才將其吐出。目前為止,該團隊已經培育出幾乎能變成蝌蚪的胚胎,但尚未完全實現。下一步就是將這些胚胎培育成青蛙,這是阿切爾深信他們可以做到的。
  • 既能復活猛獁象,又能復活貓王,科學家們的起死回生術有多神奇?
    在南非,研究人員正試圖復活白氏斑馬,一種長相酷似斑馬的奇特動物,但它的後半身沒有條紋。在韓國、日本和美國,三個獨立的研究團隊正在爭相復活冰河世紀最具標誌性的野獸,即猛獁象。已滅絕的白氏斑馬,長相類似斑馬,只有頭部和肩膀上有條紋02 復活的動物和滅絕前一樣嗎?
  • 既能復活猛獁象,又能復活貓王,科學家們的起死回生術有多神奇?
    在英國,研究人員正在考慮是否要復活所謂的「北極企鵝」,也就是大海雀。在南非,研究人員正試圖復活白氏斑馬,一種長相酷似斑馬的奇特動物,但它的後半身沒有條紋。在韓國、日本和美國,三個獨立的研究團隊正在爭相復活冰河世紀最具標誌性的野獸,即猛獁象。
  • 科學家們希望重新復活的10種已經滅絕的動物
    和斑馬一樣,斑驢的身上也擁有條紋,但僅出現在身體的前半部分。與斑馬不同,它們的身體後半部為棕色。它們之所以會滅絕是因為過去人們對其極為泛濫的屠殺。到了20世紀80年代,人類所知曉的最後一隻斑驢死去,這個動物被確認徹底滅絕。如今 ,科學家們藉助DNA和選擇性育種培育出了一種看起來極為相似的動物。
  • 外媒:科學家欲「復活」已滅絕物種 四種動物候選
    據美國石英財經網站11月14日報導,儘管一些科學家質疑這種做法在進化方面沒有益處,並指出去滅絕的資源可以被用來更好地保護現存物種,但去滅絕在生物科技和保護界仍得到許多人贊同,以下是正在考慮可能進行去滅絕的四種候選動物:袋狼——這種有袋目哺乳動物是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的土生動物,是袋鼠和樹袋熊的親緣動物,但長得像狼。
  • 克隆復活已滅絕的生物?科學家已經開始嘗試,首選是這種動物
    2020年1月2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專家宣布:中國特產稀有動物、號稱「水中大熊貓」的白鱘基本確定滅絕,人類很可能又告別了一個物種。顯然,白鱘並非是人類所知的第一個滅絕的物種,也絕非最後一個。在人類進入近現代後滅絕的生物,數不勝數,甚至很多人形容說,地球已經進入了「第六次大滅絕事件」。
  • 這10種已經滅絕的動物可能被復活,你最希望是哪個?
    越來越多的動物徹底從地球上消失了今天掌門君就來為大家盤點一下下面這10種有可能被復活的已滅絕動物你最希望復活哪一個呢?到了20世紀80年代,人類所知曉的最後一隻斑驢死去,這個動物被確認徹底滅絕。如今 ,科學家們藉助DNA和選擇性育種培育出了一種看起來極為相似的動物。這麼做是為了恢復斑驢這一物種,但距離真正的復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我們能使滅絕的物種復活嗎?
    可惜的是,它們已滅絕消失,未來我們通過最新科學技術能將滅絕的物種復活嗎?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科學家們曾多次提出將滅絕物種復活,並大膽猜測未來不久滅絕動物或將重返地球。什麼是「滅絕物種復活」?如果以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為例,復活滅絕動物可能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想法,值得慶幸的是,我們不必擔心恐龍四處奔跑,因為它們的DNA在滅絕後6500萬年裡已分解。在某些特殊情況下,DNA最多能存活幾百萬年,所以在這段時間裡,我們有可能使滅絕的動物復活,但這意味著我們應該做些事情。
  • 五個令人心痛的物種滅絕故事,其中一個被人類發現一年後就滅絕了
    五個令人心痛的物種滅絕故事,其中一個被人類發現一年後就滅絕了渡渡鳥,一種原產於印度洋模里西斯島上的陸生鳥類,渡渡鳥的發現完全出於偶然,而它們的滅絕則是人類入侵之後的必然後果,大量的渡渡鳥被人發現之後遭受捕殺,最終渡渡鳥滅絕於
  • 斑驢 (已經滅絕的斑馬亞種)
    又叫半身斑馬、擬斑馬,半身馬,普通斑馬的亞種,一般體長2.7米,尾巴近1米,重約410千克。是南部非洲一種動物,前半身像斑馬、後半身像馬,滅絕於1883年。現時科學家通過克隆技術,期望能夠把這種已滅絕的動物重現世上。外形特徵
  • 哪些已經滅絕的動物有可能被復活?
    現在確實可以通過一些手段復原曾經滅絕的動物,其中一些動物是近來在人類手上滅絕的,還有一些是滅絕很久很老的動物。這個方法就是克隆。但克隆需要接觸DNA才可行,所以很可惜,復活恐龍恐怕是沒戲了。這種不害怕的精神使它們成為最容易獵殺的動物。深色海灘雀深色海灘雀是弗羅裡達的一種土著鳥。它們在1987年由於破壞棲息地和殺蟲劑的使用而滅絕。大海雀大海雀曾經住在北大西洋海岸。它們由於可以做枕頭而被獵殺至滅絕。最後一隻在1844年被一個商人所殺。卡羅萊納長尾鸚鵡最後一隻卡羅萊納長尾鸚鵡在1904年死去。
  • 復活滅絕生物,人類成為上帝?
    最近學到一個概念,叫做de-extinction,中文直接翻譯是「反滅絕」。 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我們的科技水平已經有能力把滅絕的動物復活了。Novak說。科學家們認為,旅鴿以及其他許多滅絕的鳥類,曾在地球的生態系統循環中起到過及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夠讓它們重回地球,也許可以幫我們重塑被破壞了的生態系統。另一種科學家想要嘗試復活的動物,是澳大利亞的「袋狼」。這種有袋類動物也被稱為塔斯馬尼亞虎,因為它背上長著像老虎一樣的條紋。
  • 有望「復活」的滅絕動物,最後一個滅絕動物已被成功「復活」
    在人類看來,「復活」是一件充滿興奮與恐懼的事情,興奮的點在於復活是一種生命的延續,也是一種科技的進步,而恐懼的點在於誰都無法預料到重新復活之後被復活的生物會變成什麼樣子。不過人類的好奇心和科技的進步使得這個地球上很多已經徹底消失的動物有著復活的可能,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有望被復活的5種動物。1、洞獅 ,滅絕與一萬年前。
  • 科學家擬復活24種已滅絕動物 渡渡鳥、斑驢在列
    渡渡鳥,一直在沒有任何天敵的情況下進化,但由於人類為了獲取食物展開的瘋狂捕殺,這種鳥類最終走向滅絕。斑驢是一種草原斑馬,一度生活在南非,最後一隻野生斑驢在1870年被射殺,最後一隻圈養斑驢在1883年死亡。科學家根據大量標準選擇了這些已滅絕動物,同時考慮倫理因素。  會上,科學家就復活這些已滅絕動物是否為一種值得的做法,是否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以及是否能夠受到公眾的喜歡進行了討論。
  • 6種近代滅絕的稀奇動物,第4種起源於四百萬年前,有復活可能
    但遺憾的是,這種稀奇蛙類在1999年左右就滅絕。馬裡恩象龜,塞席爾群島上特有的象龜物種,在被人類發現時,僅僅只剩下一隻。更令人惋惜的是,這隻象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沒多久便死去,且並不屬於自然老死,而是被某名士兵手槍走火所打死的。斑驢,又稱作半身馬,是平原斑馬的一個亞種。曾經大量生存在非洲地區的稀奇馬類,前半身具備斑馬的條紋,後半身又像馬。
  • 復活滅絕動物引爭議
    事實上,克隆滅絕動物並不是第一次,且大多數嘗試都未成功,即使成功存活率也十分低。現如今,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使得距離復活滅絕動物的目標越來越近,但這真的是一個好主意嗎?從恢復斷裂的生物鏈意義上來說,這十分值得期待。但為什麼一定要花費大量人力金錢復活那些已經從地球消失的動物呢?如今的地球生存環境,能否讓復活的遠古生物適應呢?人類無意或有意的,已經殺死了很多絕無僅有的物種。
  • 未來我們通過最新科學技術能將滅絕的生物復活嗎?
    可惜的是,它們已滅絕消失,未來我們通過最新科學技術能將滅絕的生物復活嗎? 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科學家們曾多次提出將滅絕生物復活,並大膽猜測未來不久滅絕動物或將重返地球。 什麼是「滅絕生物復活」?
  • 6種滅絕於近代的奇特動物,第4種身披虎紋,有復活可能
    但可惜的是這種奇特的動物在1984年才被人發現,並於一年後被人判為已滅絕動物。擬斑馬,曾經生存在南非地區的奇特動物,前半身相伴嗎,後半身卻像馬,在當地一度被人視為肉用來源,加之其獨特的皮毛在黑市交易中具有極高的價值,促使了人們對擬斑馬的獵殺活動,最終導致擬斑馬在19世紀後期走向滅絕。昆士蘭毛鼻袋熊,滅絕於近代1900年,曾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地區特有的袋熊。
  • 扮演上帝:我們應該復活已經滅絕的動物嗎?
    為了遏制自然界生物滅絕的浪潮,我們能做到什麼程度?這又會引起怎樣的生態和倫理問題?墨爾本大學的安德魯·帕斯克教授領導他的團隊從事DNA測序工作,他們對復活已經滅絕的物種沒有異議,因為他們清楚地看到了我們所負有的道德義務。「我們應該對人類狩獵活動導致的滅絕負責 -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完全應該把滅絕的物種復活」。Others are less sure.
  • 5種讓人惋惜的已滅絕物種,第3種現今有望通過克隆「復活」
    因此大海雀也成為人為獵殺至滅絕的又一物種。渡渡鳥,又稱作多多鳥,是僅生存在印度模里西斯島上的鳥類。在被人類發現不到200年的時間裡便被捕殺至滅絕。是自恐龍滅絕後最為著名的滅絕動物之一。目前,最完整的渡渡鳥遺骸曾被人拍出440萬元的高價。斑驢,又稱作擬斑馬,著名的已滅絕物種之一,在19世紀遭受人類大肆捕殺之後最終於1883年走向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