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各種農作物耕種、施肥、用藥的季節,一些惟利是圖的不法生產、經銷商卻以此為契機不惜以坑農、害農為代價,大肆生產和銷售假冒偽劣的微肥、農藥來賺取高額的回報。
近日,一位河南讀者來信反映,在河南鄭州市的農化交易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假肥料、假農藥,不僅坑害了農民,而且以超低的價格擠垮了正規農藥生產廠家。
5月1日,本報暗訪記者只身前往河南鄭州,對鄭州農化交易市場進行了暗訪。
■和植保專家聯合打假
採訪前,記者翻閱了大量的有關農藥方面的書籍,並同河南當地一位長期從事植保工作的專家老王取得了聯繫,老王對坑農、害農的假農藥、假肥料早已深惡痛絕,願意配合記者完成這次採訪。記者抵達鄭州前,老王已經前往農化市場進行了排查,並帶回了大量的信息資料作為採訪的鋪墊。
據老王介紹,目前鄭州農化市場裡一種名為磷酸二氫鉀的肥料和一種名為3%克百威顆粒劑的農藥是假冒行列中較多的。前者市場價格每噸最低7000元左右,後者4000元左右,因其殺蟲效果好、市場銷量大,造假者頗為「垂青」。
老王介紹,判斷一種肥料和農藥的真假首先可以從價格上來對比,其次從「三證」的號碼來判斷。農業部規定,每一種農藥都應有農業部頒發的登記證、國家經貿委行業辦頒發的生產批准證以及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生產廠家編制的企業標準。每個月,農業部農藥檢定所會出一本農藥登記公告,全國所有農藥廠的農藥登記證都將一一詳列,任何一種農藥登記證號碼與公告上不符都被視為違法生產經營。
為了保證第二天的採訪順利進行,記者和老王扮成銷售農藥的小販,把採訪重點放在了磷酸二氫鉀和3%克百威顆粒劑上。
■超低的價格令人咋舌
鄭州農化市場位於鄭州市東郊,緊臨107國道,便捷的交通吸引了來自河南、山東、安徽等地的經銷商。5月2日上午10點,記者和老王來到了該市場。
農化市場裡面規劃得很整齊,成排的平房把市場劃分成種子區、農藥區,許多機動車、三輪車停在商店門口,搬貨、運貨的人忙得不亦樂乎。有些商店乾脆就把貨物堆在外面賣,在入口處的一個攤位前豎了一塊牌子,上面寫著「銷售微肥」,並在下面羅列了許多種肥料名稱。
記者和老王走近一瞧,只見擺放最多的是上海某化工廠生產的「磷酸二氫鉀」,它的外包裝是白色編織袋,裡面是分裝好的小袋包裝。一個中年婦女正無精打採地坐著,看來這生意不是很紅火。
記者:「這肥料什麼價?」
中年婦女懶洋洋地答道:「25元一袋。」
記者:「一袋多少斤?」
中年婦女:「50斤,一小袋1斤,5毛錢。」
老王在一旁算了一下,中年婦女銷售的磷酸二氫鉀為每噸1000元,出廠價格肯定會低於1000元。而國內該產品最低價格也在7000元左右,同種產品,在這裡價格卻相差7倍,真是不可思議。
記者:「這肥料含量有多高?」
中年婦女:「96%,不過這是農用肥,含量會低一點,一般都是40%左右,所以這個價格才會低。」
中年婦女的解釋聽起來煞有介事,然而,記者隨後在磷酸二氫鉀國家化工行業標準裡看到:農業用磷酸二氫鉀合格品裡磷酸二氫鉀的含量應大於或等於92%。不知中年婦女的40%標準是從何而來的。
記者又來到另一處銷售肥料的攤點,這家攤點擺放最多的肥料也是磷酸二氫鉀,並且還有不同廠家生產的產品。其中一個袋子上印的廠家地址為「北京農業科技大學科豐化工廠生產」,旁邊還附有電話號碼,這種化肥價格更低,每袋只有20元。而對於含量的解釋,攤主的回答和中年婦女的一樣,「農業用肥料含量為40%左右」。
隨後,記者按照袋子上留的電話號碼撥了一次,電話語音提示「此號碼為空號,不存在」。記者又撥通北京114查號臺,對方回答,根本沒有北京農業科技大學這所學校。
■磷酸二氫鉀含量竟為零
記者又暗訪了幾家銷售磷酸二氫鉀的攤點,價格和含量幾乎同出一轍。
是真是假?記者把從農化市場裡購買的幾種「磷酸二氫鉀」送有關單位化驗,磷酸二氫鉀的含量竟為零。老王推算,生產這種假冒磷酸二氫鉀肥料的成本為每噸400元左右,以1000元的價格出售,其利潤相當驚人。
■一個登記證,三種農藥用
在一家銷售農藥的商店裡,地上碼著一摞鼓鼓的編織袋,老王暗示記者,這就是克百威顆粒劑。這種「顆粒劑」的外包裝做得倒也精緻,不僅「三證」齊全,廠址也印得十分清楚,記者詢問價格,店主回答:「一大袋20元,一噸1000元。」
又是一個超低價格,國內市場上一噸克百威原藥的價格在10萬元左右,如果按照3%的含量生產顆粒劑,每噸成本至少也在3500元左右。
價格如此之低的克百威顆粒劑是一家名為「鄭州沃田農藥有限公司滎陽市農藥廠」的廠家生產的,其農藥登記證號為「LS96834」,而老王在一旁驚奇地發現,在該商店裡,同是這家農藥廠生產的一種名為「3%甲拌磷顆粒劑」的農藥登記證號也是「LS96834」,這就怪了,一個號碼怎麼會用在兩種農藥上呢?
隨後,記者翻開農業部農藥檢定所2000年12月份發布的農藥登記公告,在第20頁中列著這樣的數字:河南省滎陽市農藥廠,登記證號:LS96834,登記作物:50%增效氯氰菊酯乳油,有效期為2000.10.15至2001.10.15。除此之外,根本沒有批准滎陽市農藥廠生產3%克百威顆粒劑和3%甲拌磷顆粒劑兩種農藥。也就是說,該農藥廠一個農藥登記證三種農藥用,而克百威和甲拌磷兩種農藥生產批准證號和生產標準證號竟也一模一樣。
接下來的採訪更讓記者驚心,在一家農藥商店裡,堆放著幾十袋滎陽市農藥廠生產的3%克百威顆粒劑,兩個搬運工正忙著搬運到外面的一輛麵包車上。店主站在一旁清點數目。
記者:「這種克百威賣得快嗎?」
店主:「快著呢,因為便宜,我一天就能賣幾十袋。」
記者:「這藥的含量是多少?」
店主:「含量肯定會很低。」
記者:「這農藥三證號是真的嗎?」
店主對這家農藥廠看來還很了解,他直截了當地說:「這三證號是氯氰菊酯的,3%克百威顆粒劑根本就沒有登記。」
記者:「工商部門查嗎?」
店主:「查,不過由生產廠家來處理,我不管。」
記者:「這個市場裡,還有多少家賣這種藥?」
店主:「有十幾家吧。」
■一路追查,探訪制假窩點
從鄭州農化市場出來後,記者和老王一致認為應繼續追查下去,將製造假農藥的窩點公布於眾。
5月3日上午10點,記者和老王來到距鄭州37公裡的滎陽市。
幾經打聽,記者在滎陽市科技技術開發區找到了鄭州沃田農藥有限責任公司滎陽市農藥廠。大門的招牌做得相當華貴,巨大的銅字廠名鑲在紅色花崗巖上,看上去,這家農藥廠挺有實力的。
傳達室一位老頭聽說記者是來買農藥的,搖搖頭說:「我是管裡面這家銀行的,賣農藥的在旁邊那個樓上。」
記者看到院子後面有一排廠房,問道:「後面是農藥廠嗎?」
老頭回答:「那裡面早就不生產了。」
為了探個虛實,記者和老王徑直走到後面的廠房裡,這裡面空蕩蕩的,車間的門敞開著,沒有一個人,只留下一股淡淡的農藥味。難道記者找錯了地方?但包裝袋上的地址確定在此呀。
按照傳達室老頭的指引,記者來到院子一旁的白色小樓裡,敲了敲門,一位女青年開了門,滿臉狐疑地問:「找誰呀?」
記者:「來買農藥的。」
女青年遲疑了一會兒,這才轉身對裡面的一名中年男子說了幾句話。中年男子走過來,上下打量了記者和老王一番,一副很警惕的樣子問道:「你們是什麼地方的?」
記者:「許昌的。」
中年男子:「許昌哪個單位的?」
記者:「沒單位,個體戶,來買農藥回去賣。」
中年男子:「買什麼藥?」
為了打消中年男子的疑慮,記者沒有提克百威,而是選擇有登記證號的產品來問:「我們想買一點氯氰菊酯乳油。」
中年男子一聽,果然表情放鬆了許多,並說道:「農藥廠現在不在這裡了,在三裡莊,你們去那兒買吧。」
記者又詳細問清了地址,準備離去時,樓上下來了兩名西裝革履的中年男子,他們和剛才那名低聲說了幾句後,又重新盤問記者的身份,得到無破綻的回答後,其中一名中年男子說:「那上樓談談吧。」
順著狹窄的樓梯,記者和老王跟隨三名中年男子上了二樓。
二樓布置得比較整齊,有辦公室、接待室,辦公室的牆上掛著許多證件、證書,牆角擺放著各種包裝規格的氯氰菊酯乳油產品,沒有看到3%克百威顆粒劑。
老王開始和幾名中年男子談起氯氰菊酯的價格。記者不經意地問道:「你們廠不是還有『呋喃丹』嗎?」(即克百威顆粒劑)
中年男子一怔說道:「啊,有有。」
記者:「多少錢一噸?」
中年男子:「好像1200元一噸吧。」
記者:「我在鄭州農化市場問的價格好像要低一點。」
中年男子:「不可能,我們這個價已經很低了,再低就是假的。」
記者乾脆投其所好,將計就計提出去廠裡看一下氯氰菊酯的生產情況。中年男子很痛快地答應下午帶記者過去看看。
■制假窩點設在荒郊野外
從小樓裡出來,記者和老王商量了下一步的對策,如果和這幾個人去廠裡,3%克百威顆粒劑恐怕難以看到。最後,記者和老王決定孤注一擲,利用中午吃飯時間,打個時間差,闖進廠裡探個究竟。但這次行動一定要快,要趕在三名中年男子下午來廠之前做完,否則將前功盡棄。
事不宜遲,記者和老王按照中年男子留的地址,來到了滎陽市三裡莊,這裡地處荒郊野外,一條馬路貫穿麥田,周圍很少看到住戶,馬路邊偶爾有人走過。距路邊200米處有一片廠房,周圍用白色圍牆圍著,從遠處看,這片廠房在空曠的田野裡顯得格外孤寂。鄭州沃田農藥有限公司滎陽市農藥廠就在此。
進廠之前,記者在手機上鍵入了當地110號碼,並告知老王,如果在廠裡暴露身份,要想盡辦法衝出去報警。
農藥廠傳達室裡坐著一男一女,看到記者和老王推門進來,立刻走出來詢問幹什麼的。
記者:「買農藥的。」
男青年:「買什麼藥?」
記者直截了當:「克百威顆粒劑。」
男青年看了一會兒,指著院子裡一排房子說:「那個掛帘子的房間就是辦公室。」
記者走進院子後,幾個正在院子裡聊天的年輕人立刻停止了說笑,滿臉疑惑地朝記者看來。
記者正準備掀簾進屋,一名穿藍襯衣的男青年走過來問道:「幹什麼的?」
記者:「買呋喃丹的。」
「藍襯衣」站在門口,開始了一番仔細的盤問,確認無誤後,才讓記者和老王進去。
「藍襯衣」拿起桌上的電話聯繫負責人,記者看到,在茶几上放著一包還未使用的3%克百威顆粒劑包裝袋。
「藍襯衣」打完電話,告訴記者先在此稍等,負責人一會兒就回來。記者以去廁所為藉口,讓老王在辦公室坐著,一人來到了後院。
■混凝土攪拌機裡翻動著假農藥
後院實際就是農藥廠的廠房區,在一片空地上,只見四五個男青年正在往一個混凝土攪拌機裡倒著什麼東西,遠處有一堆沙子,火上的鐵桶裡不知在熬著什麼。記者走近,幾個男青年警惕地看著記者。記者急忙打招呼:「忙著呢,這在生產什麼呀!」
剛才的「藍襯衣」也在這裡,他回答道:「克百威顆粒劑,這裡面都是。」
只見「藍襯衣」身後,由東至西寬約5米、長約20多米的地上,堆了厚厚一層紫色顆粒體(這是3%克百威顆粒劑產品的顏色),一名工人推著小推車源源不斷地往地上倒著拌好的顆粒劑,「藍襯衣」抓起一把對記者說:「看,我們這產品顏色多好呀。」記者注意到,在廠房的一邊,堆滿了已經裝袋的成品,其包裝和記者在鄭州農化市場裡看到的一模一樣。
記者走到混凝土攪拌機的旁邊,只見一個工人正把成袋的沙子往機器裡倒,另一個工人拿著大瓢從桶裡舀出紫色的染料倒進機器裡。沙子是製造3%克百威顆粒劑的載體。
記者問「藍襯衣」:「克百威顆粒劑攪拌後倒在這裡就行嗎?」
「藍襯衣」:「對呀,一晾乾就行了。」
眾所周知,農藥的氣味是很刺鼻的,生產過農藥的廠房,即使停產一兩年,氣味仍很難散去,而記者在這間廠房裡卻聞不到農藥的氣味。
記者:「你們生產農藥,不戴防毒面具嗎?」
「藍襯衣」:「現在還沒撒藥,不用戴。」
記者在國家化工行業制定的3%克百威顆粒劑生產工藝上看到:將經過篩分的砂子輸送到攪拌機,噴入黏合劑,然後將計量好的75%克百威母粉送入包衣機進行包衣,然後再輸送到烘乾機裡進行烘乾。克百威為高毒農藥,生產操作時必須注意安全防護。
也就是說,生產3%克百威顆粒劑時,要將原藥和沙子攪拌。而「藍襯衣」的解釋卻是在攪拌時不放原藥,怪不得這幾個工人生產時連最起碼的防毒面具都不戴。看來只有他們才心知肚明,生產這種不含克百威原藥的產品,絕對安全。
■「一年能賣3000噸」
記者回到辦公室時,幾個負責人也回來了,老王正和他們聊著價格。
記者:「克百威顆粒劑最低多少錢一噸?」
一名中年男子遞過來一張名片,上寫滎陽市農藥廠呂蘭印科長,他回答說:「最低也得850元一噸。」
記者:「有登記證嗎?」
呂科長胸有成竹地說:「正在辦呢,我們現在用的是氯氰菊酯登記證。」
記者:「那我賣時,有人查怎麼辦。」
呂科長:「沒事,我們已經打通了關係,鄭州農化市場裡隨便賣,出問題,我們包著。」
記者:「你們一年能賣多少噸?」
呂科長:「去年賣了2000噸,今年估計能賣3000噸。」
■3%克百威含量也是零
記者在採訪完後拿著滎陽市農藥廠生產的3%克百威顆粒劑進行了化驗,結果是克百威含量為零。也就是說,記者在滎陽市農藥廠所看到的滿廠房產品全是沙子。據老王推算,他們生產一噸克百威顆粒劑的成本頂多只有300元,以800元一噸出售,一年可賣3000噸,淨賺150萬元。
呂科長和另一個負責人還主動帶記者和老王參觀了他們的「傑作」,一位負責人抓起地上的一把紫沙子無不自豪地說:「瞧這顆粒、這顏色,多好呀。」
而記者已不敢在此地逗留了,因為馬上就到下午3點,在小樓裡的那幾名中年男子也快來了。出了農藥廠大門,走到馬路邊,早以等候接應的汽車馬達轟鳴,等造假分子們醒悟過來時,記者和老王已來到了繁華喧鬧的鄭州市區。
■記者手記
這是一次非常艱難的採訪,製造假農藥的不法分子對客戶的盤問、詳查,警惕性之高,昭示著他們造假行為的罪惡之深。暴利,使他們甘願鋌而走險,不惜以坑農、害農,擾亂正常經濟秩序為代價。
一位某國營農藥廠的廠長痛心地說:「假農藥、假肥料充斥市場,使得國家農藥企業貨物積壓,長年虧本。」
記者在採訪中也了解到,地方保護主義也給這些造假、銷假的不法分子罩了一張保護傘,導致假農藥、假肥料明目張胆地在市場上銷售。毋庸置疑,管理部門的漏洞使每年成千上萬噸的假農藥和假肥料流入農民手中,其造成的後果不堪設想。
文/本報特約記者武子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