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這句話,是形容一個人志向的遠大,燕雀怎麼能知道鴻鵠的遠大志向。比喻平凡的人哪裡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那麼對於它的出處記得曾經在課文中學過,如今回憶起來卻也都忘了差不多了,那麼今天便來回憶一下,看看到底是有怎樣遠大的志向,才會說出如此感慨的話。
鴻鵠之志出自《史記·陳涉世家》"陳涉少時,嘗為人擁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勿相忘"擁者笑而應曰"若為擁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當時正值秦朝的殘暴統治時期,階級壓迫極深。百姓深受壓迫和剝削。農民被迫繳納收穫物三分之二的賦稅,還被徵去建造宮殿墳墓,修築長城,鎮邊境地區。秦朝的法律很殘酷,往往人犯罪處死,親屬也得一起處死,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陳勝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為了餬口去做長工,但是他骨子裡是一個不甘平凡和奴役的人,休息時就對同伴說:"以後如果有誰富貴了,可別忘了一塊吃苦受累的窮兄弟"。結果大夥都笑話陳勝異想天開,都是一群賣苦力的人哪有什麼富貴,陳勝長嘆一聲"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陳勝這話的意思是:目光短淺的人,怎麼能知道有遠大抱負的人的志向呢?麻工們聽了,都哈哈大笑起來。他們中當然誰也沒有想到,後來陳勝在大澤鄉發動起義,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的領袖。
在遇到大雨之後,鼓動群眾造反,說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樣的話,其實他也算是有見識,有膽量了。但是看他後面的所作所為,就能看出他的缺點。在準備舉事的時候,進行了佔卜,然後通過往魚肚子裡放書帛、夜裡假扮狐狸叫的方式,用這種迷信的手段來增加自己的威望。而喊出的口號就是,"大楚興、陳勝王"。這其實就暴露出他的目標,就是要稱王。眼看目前這個形勢,自己的野心就要實現了,所以非常迫不及待。
陳勝建號稱王后,原本的一介布衣變成了叱吒風雲的帝王,心理也隨著地位的變化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再有當初的和氣和義氣,而變成了一個說一不二、驕橫狂妄的人,面對當初前來投奔的夥伴因一言不合就直接砍頭了事,面對這樣的一個領袖,漸漸的失去了底下士兵的信任和擁護,於是很多人紛紛離開了陳勝。張楚政權尚未鞏固卻已分崩離析。起義軍被章邯打敗後,陳勝逃跑路上,因嫌棄車夫趕車太慢而怒罵,車夫一怒之下就殺害了陳勝。
陳勝不甘於平庸,於是起身反抗,拉開了反秦的大幕但是其實陳勝雖有遠大的志向,但是他此人的心胸和格局卻不夠大,所以最後他失敗了。,雖然失敗,但是也算名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