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時,為何要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口號?

2020-12-04 歷史典錄

中國古代歷史也是戰爭史,小則傷筋動骨,大則改朝換代。在公元前209年7月,秦二世的統治時期,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對這次起義都有記載。

大澤鄉起義

陳勝年輕時便志向不凡,曾經對一起耕田的人說:「苟富貴,勿相忘。」卻遭到其他人的嘲笑,對此陳勝嘆息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有一天,兩個軍官帶著900名民夫前往漁陽,中途屯駐於大澤鄉,陳勝和吳廣被選為屯長管理其餘民夫。秦時法制十分嚴厲,若是不能按時到達漁陽,將會面臨被處死的危險,這群人恰好碰到天降大雨,數日不停

按時到達漁陽已經是不可能了,陳勝和吳廣便聚在一起謀劃退路:「現在逃走是死路一條,起義反秦也是死,反正橫豎一死,不然為大業而死如何?」

陳勝說:「如今天下受秦壓迫已經很久了,我聽說現在的皇帝並不是始皇的長子,原本應該做皇帝的長子扶蘇被他殺害了。現在秦國的百姓都知道扶蘇很賢德,卻並不知道他已經死了,我們打著公子扶蘇的名義起義,一定會有很多人響應。」

於是陳勝吳廣殺死了兩個押送的縣尉,對其他人說:「如今誤了期限,我們都難逃一死,不如為自己拼搏一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下面的人聽了紛紛同意跟隨倆人。接著起義軍一邊攻打地盤,一邊補充士兵,很快就擴大到幾萬人的規模。

才過了兩個多月,其他地方紛紛響應陳勝吳廣,舉起恢復六國的旗號自立為王。只是陳勝吳廣在攻打關中時,其餘的起義軍目光短淺,全都盤踞在自己的地盤不肯出兵支援。在秦國大將章邯的反擊之下,陳勝吳廣這一支起義軍最終失敗,兩人也在逃亡路上被部下殺死。

何為「天命」?

陳勝吳廣在號召人們起義反秦的時候,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作為口號,這句話其中的「」字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法是天生的貴種,另一種說法是祖傳的意思。在中國古代歷史當中,皇帝們大多自譽為受命於天,至於為什麼天選擇了他們而不是別人,就是因為他們的「種」比別人高貴。那為什麼他們的「種」就要比別人高貴,他們將其歸為上天的選擇

春秋戰國時期,無論是哪個勢力,在奪權的過程中,一開始都否定天命,崇尚事在人為。但是當他們成為新的統治者後,就又開始宣揚那一套天命論,麻痺底層的勞動人民。

比如秦國就說他們的祖先是吞了玄鳥卵所生下來的,再看秦始皇到處求取長生不老藥,也是極其信奉鬼神那一套天命理論的人。還說他能夠消滅六國統一天下,全都是靠著祖宗在天之靈的保佑,其實也差不多,只不過要變成是靠他歷代先輩們的努力,才成就這統一天下的壯舉。

天命論的思想其實就是起源於以前人們愚昧,知識量不足以對當時一些自然現象進行解釋,索性將這些解釋不了的現象全都歸於虛幻的「天」,從而認為整個世界全都是由這個「天」所支配的。加上最早時的統治者對天命大肆吹捧宣傳,藉此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下層的民眾長期在這種思想的洗腦之下,自然認為他們就應該聽從天命,聽從天命的使者,也就是那些大大小小的統治者們。

反天命、反皇權

雖然天命論思想在下層人民中盛行,但是總會有一些崇尚唯物主義反天命的人誕生,要不然怎麼解釋中國數千年歷史中的奴隸暴亂,又怎麼解釋陳勝、吳廣在大澤鄉帶領農民起義,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

陳勝、吳廣在起義之前,曾在魚腹中藏了寫著「陳勝王」的布條,還在半夜時生篝火,模仿狐狸的聲音大喊:「大楚興,陳勝王。」這些都是利用人們信奉天命的方式,為能成功起義作鋪墊。並不是說陳勝、吳廣也是受到天命論支配的,只是對於其餘那些受到天命論影響的民眾來說,只有先披上天命的「外衣」,才能在其中激起更大的風暴

陳勝、吳廣的起義在本質上,依然是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核心的。為的就是推翻秦朝的暴政,將那些王侯將相從統治者的地位上拖下來,讓當時貧賤的農民也能翻身成為統治者。所以陳勝、吳廣才會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當作農民起義軍推翻暴秦的口號,其中反天命,反皇權的思想,對於一直受到統治者壓迫的農民來說,這句話最合適不過。

參考文獻:

《史記·陳勝世家》

《關於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的口號問題》——劉序琦

《中國古代戰爭中的宣傳策略——以陳勝吳廣起義為例》——劉曉雯

-作者-

百川,願作一介撰史人,筆盡中華五千年。

相關焦點

  •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成敗,都因這一句話
    千百年來歷史一直都記得陳勝、吳廣振臂一呼而喊出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正是這句話讓平民階層第一次看到了出頭的希望。數年後劉邦登基為帝,封陳勝為「隱王」。大澤鄉雨夜裡的吶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公元前209年,秦帝國從江淮地區徵發的九百餘名民夫充實北部的戍邊力量。
  • 農民起義口號變遷: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到「闖王來了不納糧」
    公元前209年秋天,陳勝、吳廣在蘄縣大澤鄉發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揭開了秦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吹響了埋葬秦朝的號角。 古人講究打仗「師出有名」,農民起義軍自然也有他們的理由。為了將更多人吸引過來,農民起義軍往往將起義的理由、目標、好處等事項,精煉成一句通俗易懂的話,這就是起義口號。
  •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向順從的農民竟然也揭竿而起了
    在如此殘暴的統治下,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可惜的是,這支隊伍很快就被鎮壓了。其他的起義軍繼續戰鬥,其中,項羽和劉邦逐漸成為最重要的起義軍領袖。同伴們剖魚的時候,發現了那塊白布,都驚奇不已,於是都以為陳勝稱王是上天的旨意。這天,陳勝帶領這隊人,殺死了那兩個押送他們的軍官,口中還大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意思是說,那些當大官的人,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之後,陳勝自立為王,封吳廣為都尉,定國號為「張楚」,一起率領大家用木棒、鐵鋤作武器,開始反秦。
  •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我國歷史上兩句造反誓言,句句震撼人心!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出自於《陳涉世家》是在大澤鄉起義時候喊的口呼,號召人們起來反抗,原文是「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翻譯成白話文意思是有權有勢的高貴的人,難道生來就比別人高貴嗎?王侯將相的貴都是靠自己打拼出來的,我們應該為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敢於起義。
  • 讀懂古代的底層人民的起義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當兵力累積上去時。各種各樣的攻擊方式都能展示出來了—例如山地戰,水軍,平地戰,攻堅戰等。貴族的人數當然是遠遠不能支持這些戰鬥的,那麼在這時候平民就有了崛起的機會了,他們被貴族士兵們教導著,一步步學會戰鬥,而且他們熟知後勤,所以最重要的糧食他們也不懼怕缺少。在各種各樣的戰爭中,平民們也開始擁有了控制局面的力量了,甚至可以翻身做主人。
  •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五大農民起義口號,各有千秋,你服哪一句?
    自中國進入封建社會以來,農民起義就沒有斷過。從秦朝建立,到清朝滅亡,幾乎每個朝代都會發生農民起義。農民起義是專制朝廷和民間社會矛盾的反映,說白了根本原因就是四個字——官逼民反。農民起義也是一項技術活,要想成功,首先一個好的口號就是非常重要的。
  • 崇禎死後江南家奴暴動,喊出一句口號,豪邁不輸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崇禎死後江南家奴暴動,喊出一句口號,豪邁不輸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明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特別是陝西,更是湧現出了諸如王嘉胤、高迎祥、李自成和張獻忠等明末農民起義中的風雲人物,相比之下,南方的農民起義似乎顯得有點平淡。
  •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還記得農民起義界的祖師爺的這句話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喊的是慷慨激昂,聽得是熱血沸騰,雖然只是讓命運短暫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但畢竟將命運這娘們曾壓在身下。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有人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沒有世襲的貴族。俗話也說: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五代。
  • 如果秦始皇還活著,陳勝、吳廣、劉邦、項羽的起義造反能贏嗎?
    說到陳勝、吳廣的這段歷史,大家可能是聽說過,或許不怎麼了解,但是說到楚漢爭霸,想必這段歷史大家是不會陌生了,不管是課本還是影視劇都上演過很多。筆者認為如果秦始皇活著的時候,不管是陳勝吳廣,還是劉邦項羽都不可能造反成功的。
  • 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陳勝,雖志向遠大,卻遠遠不夠做一個帝王
    那麼對於它的出處記得曾經在課文中學過,如今回憶起來卻也都忘了差不多了,那麼今天便來回憶一下,看看到底是有怎樣遠大的志向,才會說出如此感慨的話。鴻鵠之志出自《史記·陳涉世家》"陳涉少時,嘗為人擁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勿相忘"擁者笑而應曰"若為擁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五句流傳千年的口號 王小波打了宋朝的臉 朱元璋喊出了億萬人心聲
    前面的話實際是幾句玩笑,因為穿越是不可能的,要不然兩千年後的人早就找咱們喝酒來了,或者我們的千萬代子孫穿越回來找咱們要幾張舊報紙回去當古董賣了。咱們今天要說的是農民起義的口號問題,先說的跟宋朝有關,所以才講了宋朝的笑話,希望宋粉們不要介意,說宋朝國富官肥百姓窮,並不是筆者首創,北宋和南宋的起義軍領袖的口號早就說明了問題。
  • 造反有理,反動無罪/文化獵奇——那些振奮人心的造反口號
    伐無道,誅暴秦;陳勝王,大楚興;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大澤鄉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看看上面的那些口號及史書記載陳勝吳廣平時言論,這文化水平你要說他兩是土農民打死我也不信。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所率戍邊士卒因大雨失期,按律當斬。秦法家立國,刑法嚴苛絕無轉圜餘地。
  • 「有教無類」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到底有啥關係?
    所以,如今又很顯得有點兒要那什麼了,作為從來就經受過教育和教訓的,我挺適應。所以,對於上面顯得冗長的「帽子」,也歉然地說一句——都是閒話。下面講正題:「有教無類」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有啥關係。(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答:蓋有種也!
  • 黑暗的歐洲中世紀為何沒有農民起義?
    比較中國和歐洲的中古歷史,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中國自秦末以來,每隔百十年就會暴發一次驚天動地的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赤眉軍、黃巾軍、瓦崗寨、黃巢、紅巾軍、李自成、白蓮教、洪秀全等等,每一次都是狂飆突進,能量驚人。農民起義這樣頻繁,可能以為這是階級鬥爭的必然現象,可是中國式的農民起義在世界歷史上是個獨一無二的現象。
  • 西方人不解,中國有幾千年的王朝歷史,為何卻沒有保留王室?
    其實西方歷史學者會有這種疑惑是正常的,但是中國的歷史註定在世界歷史之林是特殊的,是不能完全用共性來衡量的,如果要尋找其中的原因或許可以有幾點原因可以探討。在中國古朝代更替之時,新的朝代對舊的朝代都會採取鏟草除根的做法,逐漸消失舊朝代在民眾心中的印象,從而建立起來本朝代給予人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因此在這樣循環的過程中中國更迭頻繁的朝代難以有一個王朝能夠在民眾心中形成長久的認同感。而西方國家以英國為代表,國王在民眾的認可度和存在感較為強烈,因而改革過程中封建勢力得以在這樣的情況下留下自己的色彩。
  •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大澤鄉起義>兩千年前最為最為著名的起義者陳勝在反抗秦朝暴政的起義過程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隨後發動了大澤鄉起義,成為秦朝滅亡的前奏。這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也成為了激勵中國乃至世界人民的座右銘!縱觀中國歷史中,最激勵人心的的無非是明太祖-朱元璋。
  • 印度最高種姓「婆羅門」有多牛?天生就是貴族命,並享受永久特權
    在秦末時期,陳勝吳廣在起義的時候曾用「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來號召大家起義來表達對秦王朝的不滿。然而,這句話若放在印度,那可就不管用了。在印度的「王侯將相」從出生便以註定。尤其是他們的代表「婆羅門」和「剎帝利」,他們生來就高貴。在印度古時候,婆羅門主要掌握神權、佔卜禍福、壟斷文化教育、報導農時季節、主持王室儀典,在古代印度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
  •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是印度人至今也無法理解的一句話
    除了婆羅門貴族冊封或者嫁女兒以外,不管你自身如何努力,都是不能成為高種姓,所謂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這裡不再是一個問句。 沒辦法,因為高種姓人群是統治階級,擁有著特權。這就好比當初清朝開始入關時,旗人的地位要高出漢人很多,八旗貴族可以肆無忌憚的圈地奴役漢人。總之,在印度,低種姓人群,那就要低人一等。
  • 項羽很愛惜人才,劉邦卻截然不同,為何最後人才都選擇為劉邦效力
    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最後人才都跑去為劉邦效力了。這也讓很多朋友們感到非常的疑惑。到時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終於有一天,百姓們忍無可忍,在陳勝吳廣的帶領之下揭竿而起,斬木為旗,從此也掀開了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的序幕,想必大家在初中的歷史當中也學過了這一段。那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似乎能夠將我們帶回當時的那個情景。感受到農民的疾苦。但是結局卻是非常不幸的,陳勝吳廣雖說非常的勇敢,但是卻沒能夠如願以償,最終天下還是成為了劉邦的囊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