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印度種姓制度,大家的認知其實存在一些誤區。
眾所周知,印度的種姓制度就是一個社會的等級化制度,其將這個國家的人,分為了五個等級。其中最為高貴的一群人被稱為婆羅門,他們是雅利安貴族,掌握著宗教神權。次一等則是世俗的統治階層,他們被稱作剎帝利。婆羅門和剎帝利都屬於高種姓,擁有著這個國家的統治權。
至於普通的平民階層,諸如農民小販,他們則是被稱作吠舍。而排在第四位的首陀羅則大都是由被徵服的奴隸組成,他們沒有土地和財產,只能世代從事低賤或者骯髒的職業,或者充當高種姓人的僕人。這裡的吠舍和首陀羅都屬於低種姓人群,處在社會的底層。
除此之外,在低種姓人群的下面還有一類人,他們被稱為「達利特」,也就是「不可接觸者」。這些人大都是罪犯或者是不被這個社會所認同的人,他們的地位比連首陀羅還低,連繁殖後代的權力都沒有。
在印度古代社會中,這種等級劃分是非常嚴格的,高種姓人天生就高人一等,他們可以肆無忌憚的欺負和剝削低種姓人群。而低種姓人群則是只能世代忍受這種屈辱,毫無翻身的希望。為了保證自己的特權地位,低種姓人群的上升渠道基本上被堵死。除了婆羅門貴族冊封或者嫁女兒以外,不管你自身如何努力,都是不能成為高種姓,所謂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這裡不再是一個問句。
沒辦法,因為高種姓人群是統治階級,擁有著特權。這就好比當初清朝開始入關時,旗人的地位要高出漢人很多,八旗貴族可以肆無忌憚的圈地奴役漢人。總之,在印度,低種姓人群,那就要低人一等。
不過,這種現象隨著印度的獨立,發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變。1947年,印度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正式走向獨立。而這一切,離不開印度底層人民的努力,比如甘地,其實就是低種姓的吠舍階級。
新的時代來臨,必定要打破舊的制度,於是種姓制度這種明顯不適合現代社會的東西遭到了廢除。至少從法律層面上講,印度是一個民主國家,追求的是人人平等,高種姓人群的特權是不存在的。比如說同樣是犯法,法院不會因為你是高種姓就優待,也不會因為你是低種姓就嚴懲;同樣是考試,考官不會因為你是高種姓就多打兩分,也不會因為你是低種姓就少給兩分。
總而言之,在現有的法律框架體系下,印度是不存在種姓等級之分的。所以,你得認可,印度的種姓制度,確實是已經做出了一些改變,沒有傳言中的那般不堪。不過,話說回來,印度的種姓制度並沒有因為法律上的廢除而消失,他只是換了一種形式而存在。
首先,印度種姓制度經歷了數千年的沉澱和積累,高種姓人群掌握了絕大部分的財富和社會資源,形成了所謂貧富差距。所以雖然法律上講人人平等,但是兩大種姓群體之間的生活環境和質量卻是天差地別。
高種姓人群贏在了起跑線上,他們是富人群體,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獲得體面的工作。而低種姓人群大部分是窮人,他們一生的終點,都無法企及別人的起點。
比如一個高種姓家庭,他們家世代都是當醫生或者做律師,那麼這家的孩子,只要不是太敗家,基本上都能混的不錯。而一個低種姓家庭,他們世代都只能從事底層的工作,比如說掃地、殺豬甚至於掏糞。
這種家庭出來的孩子,無論是接受教育機會還是自己接觸的環境,那都是非常有限的,其成長的空間也是相對有限的。雖然不排除寒門出貴子的可能性,但是這種機率是相當小的。
此外還有歧視,或者說是圈子的隔閡。大部分高種姓人群,是看不上低種姓的。雖然法律上沒有貴賤之分,但是在他們的觀念中卻依然存在。或許有的低種姓家庭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好的學校,得到了體面的職業,但他往往會因為自己的出身而受到排斥。
比如說一個首陀羅家庭,他們家世代都是掏糞的。突然有一天,自家孩子很爭氣,考上了大學,學了法律專業,以後出來準備當個大律師。但是因為其出身,許多本地的律師事務所不會聘請他。那些有錢的高種姓家庭也不會找他打官司,甚至於低種姓人群也不會信任他的能力。
當然,更為關鍵的是他們許多人自己都認同這種固化的等級,比如同樣是這個世代以掏糞為生的首陀羅家庭,突然有一天兒子想要去當司機,那麼一群同為低種姓的吠舍階級將其視為敵人,因為他們認為這個首陀羅搶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在底層不可怕,不知道反抗和奮鬥才是最可怕的。
這就是印度種姓制度的一個現狀,表面上我不歧視你,大家都是印度人,有著公平競爭的機會。但事實上,這根本就不公平,高種姓人群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而且封閉了自己的圈子。底層的人,付出了遠超常人的努力,但可能也爭不過他們。而世代的奴役,使他們變得麻木,不知反抗,逆來順受。如果低種姓人群不能改變這一點,種姓制度就會永遠存在。
對比而言,我們不相信高低貴賤,我們不相信命中注定的卑賤,我們相信是人都有出頭之日。如果向上的通道被關閉,那麼就會出現一批又一批的人,用筆,用喉舌,用刀槍棍棒,用鐮刀和鋤頭,不斷的試圖鑿開這道門。
因為中國人的心裡,永遠都藏著一句憑什麼。因為到了退無可退的時候,我們還能喊出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