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帝王制不僅讓底層人民的收入減少,地位越是低下的人這輩子都難有出頭之日,所以在以武為主的國度裡面,動亂充斥著每一個朝代。
依據現在發現的商朝文物青銅器以及一些甲骨文得知,商朝的皇上總一直在御駕親徵各處討伐,這裡不是為了擴大領土,而是平亂各地。但是再強大的國家都不可能長盛不衰,直至周武王姬發集合人心向紂王全力爭討後,商朝被推翻。
西周時期,主要兵力是上流社會人員,這些都是有公務員,而普通人和一些地位更低的人則是組成奴隸軍,負責搬運、飲食、後勤等工作。因為制度的不成熟,西周和其他國家大多數都是車戰,步軍非常少,雙方打的是拉鋸戰,大家都沒什麼進程。西周各個區域間的戰爭比較講究規矩,在雙方都準備好的情況下才開始戰鬥,比較像回合制。選取的地方還大多數都是空曠無遮擋的地方,沒有掩體的情況下戰車以一敵百都不成話下了。在整個西周、春秋戰國的內戰中,總是以高層軍官為主地叛亂為主,基本上沒有基層人民,甚至連他們上一級的士兵的叛亂都很少,因為最主要的是他們都是以貴族為武,平民為輔的方式來運營。越是高級別的領導得到的武力越多,越是底層的人獲得武力機會越少,甚至終其一生只能做飯、搬運為主。沒能力的他們自然也無法反抗貴族的統治。
直至春秋到戰國時,戰鬥也越來越激烈,局勢也越來越多變難懂了。用老子的話來講就是:兵者,詭道也。軍隊之間的變的越來越複雜難懂得時候,那麼最快捷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大兵力。當兵力累積上去時。各種各樣的攻擊方式都能展示出來了—例如山地戰,水軍,平地戰,攻堅戰等。貴族的人數當然是遠遠不能支持這些戰鬥的,那麼在這時候平民就有了崛起的機會了,他們被貴族士兵們教導著,一步步學會戰鬥,而且他們熟知後勤,所以最重要的糧食他們也不懼怕缺少。在各種各樣的戰爭中,平民們也開始擁有了控制局面的力量了,甚至可以翻身做主人。
在七國和秦朝的時候,士兵的篩選早已不局限於貴族了,而是人人皆可參與,即是全民為兵。秦國章將軍帶著驪山的犯人去六國平亂,但他不知道的是這些犯人可不是戰場小白,而是都是有著一定軍齡的「老人」了。所以他為他的輕視付出了沉痛的代價。他們就是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人,陳勝以及吳廣。他們不僅僅是底層階級起義革命的先行者,還標誌著「平民」階級力量劃開新的篇章。陳勝是村長,自然知道用兵排仗之道,而漁陽的人民也不是第一次當「犯人」了。各種條件碰撞後,退無可退的陳勝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因為秦朝軍紀森嚴,經常採用連坐的懲罰來處理這種情況,所以一來在生死的壓迫,二來在聽到陳勝的激昂響亮的口號後,大家也紛紛響應起來了。但是陳勝很難取得最終勝利,因為他可能懂些軍事,而貴族們的統御之道他不清楚,用人之法他也不明白,所以最終只能黯然落幕。
到東漢時期後,基層群眾的力量已經完完全全地成長起來了,他們有著清晰的目標,成熟的首領。但是世家們的力量他們也想像不到,上百年積累的財富以及知識,是他們用人數難以攻破的關卡。前期黃巾軍來勢洶洶,東漢也似乎岌岌可危的樣子。但是當漢靈帝取消限制後,世家開始發動真正的力量,沒多久,這股來勢洶洶的基層勢力便被清理的一乾二淨了。
唐朝可能是基層人民最為之活躍的年代了,為啥?因為當朝皇帝都以剔除世家豪族為己任,平民可以通過科舉制來考的功名,還有文狀元與武狀元之分。能夠學習到的知識也越來越多,掌握到的力量也越來越強了,這也為以後的平民革命奠定了基礎。
明朝時便是史上平民翻身最好的例子之一了,乞丐出身的朱元璋也能夠成就帝皇。這是平民最為燦爛的時代。清朝時貴族與平民之間地位可能相差甚遠,但是知識力量等早已並駕齊驅,曾為螻蟻的我們,在這一次次的改革中,終於是得到了旋乾轉坤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