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無類」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到底有啥關係?

2020-12-04 寫乎

作者:劉宏宇

日前看平臺上熱推出一篇講孔夫子「有教無類」教育理念的文章,很興奮且欣慰。因為終於有人談這個話題了!而且所言很是精要、中肯。

有教無類這話,高中時候聽過,但沒人教,因為不在教材裡。不懂為什麼不在。或許是比《醉翁亭記》什麼的難吧。我說的難,是指老師——老師們講不清楚,所以也就不教。

倒是教了《陳涉世家》,還很著重了其中所謂陳涉說的那句牛逼的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又很似引申了這話的「革命性」,以至於佔了太多課堂時間,文章中讖語符命那些描述都一帶而過甚至乾脆略過。當時來講,問題不大,反正大考縱使考到這篇,也不會丁點兒沾邊兒「教參」上最多只是腳註小字的那些部分。就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只要吃透「你聰明的……」那句,就不用很擔心被考到。這個,但凡考過的人,大抵都門兒清。

同樣也大抵都知道的是,那些記住甚至吃透以便應考的東東,只待考完,連考場都不用等著完全走出去,就可以say good-bye了。順便一提——用英語道別,輕易別說good-bye,那個基本等於是「後會無期」的意思來的。

老師,特別是當年的老師,所當作真理、無比權威地教給的那些,有相當一部分都是要在今天格外謹慎的,比如good-bye;再比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說的「革命性」。

高三時候的語文老師,是有水兒的,也是「有教無類」的,給我們大致講了一下「有教無類」——課間講的。還特意強調:都是閒話。講了幾句,發現既是我們班主任又是高三年級組長的政治老師到了教室門外,馬上打住,還跟全班做了個明顯表示「禁言」的手勢,引來一片帶著同情式聲援的鬨笑。政治老師換到臺上,很嚴肅問剛剛笑什麼,萬馬齊喑。

所以,如今又很顯得有點兒要那什麼了,作為從來就經受過教育和教訓的,我挺適應。

所以,對於上面顯得冗長的「帽子」,也歉然地說一句——都是閒話。

下面講正題:「有教無類」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有啥關係。

(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答:蓋有種也!

實在說,這是個沒啥邏輯可言的命題,簡直可以說是「偽命題」。其「偽」的程度,嚴重於侯寶林大師的「論戲劇與水利的關係」。

既是「偽命題」,就別太認真,權當「閒話」。

有教無類,前面平臺發的文章,實可謂「前人之述備矣」,本不該也無須再聒噪,實在還要說幾句,也不敢放在前面,還是拿「陳涉王」的粗話墊底吧——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寫過個小故事,也發給過平臺,似乎是發表了的,是講陳涉王還是「虻隸」的時候,在田間勞作,說「苟富貴,勿相忘」,引工友們鬨笑。但陳涉很認真,也很能鼓動,最後大家一一憧憬了「富貴」之後,其中最「有出息」的一個答案是——等我富貴了,就把這勞什子木頭鋤把丟了,換成金的。

這裡說的「金」,應該指的還是銅。那時候,銅就是貨幣。為什麼用木頭鋤把而不用鐵的呢?因為他們生活的秦代,平民是不允許擁有金屬工具的,更別說階級成分上屬於「無產階級」的陳涉他們這些「虻隸」了。

沒錯,無產階級!

按照馬克思的理論,連木頭鋤把都可能是「公家」提供的虻隸們,其「階級成分」,就該劃在無產階級!

當然,這是姆們的一廂情願。馬克思他老人家未必認可。在他老人家的認識裡,姆們是「修建了萬裡長城的野蠻人」【原話是:資產階級既然把一切生產工具迅速改進,並且使交通工具極其便利,於是就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都捲入文明的漩渦裡了。它那商品的低廉價格,就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裡長城、徵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共產黨宣言》】。只不過,在我被「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豪氣感動得不要不要的那個年歲,還不知道有這麼段對中國人來講簡直可稱「醍醐灌頂」的話。

於是,最多也就是一知半解、說白了就是啥都沒搞懂的情形下,很自然就買入了記不得由誰或者從哪兒得到的引導,腦子裡就有了這麼個概念——能「有教無類」,自然「王侯將相」也就「不分種」。引申:因為有教無類,所以王侯將相「無種」。就是說,都有教無類了,姆們這樣的平民百姓,就也有成為「王侯將相」的機會。

當然,現在,或者說很早以前,就自知了這概念的蠢、迂、大謬!

有個據說真實度相當高的故事,說還沒「改開」的幾十年前,真的有平民(勞動模範)「出將入相」、成了「副國級」高幹,接待外賓,談到中醫藥,外賓大讚李時珍及其《本草綱目》,這位領導馬上就要工作人員去「叫李時珍來」……

這故事但有一絲真,就似乎能說明,好像——好像,太「沒種」,要做王侯將相,夠嗆。

陳涉「沒種」,弄條肚子裡有字條的魚,地裡挖出一塊有標記的石頭(具體的操作者可能是吳廣),就「大楚興,陳涉王」了——就是說,一夜之間,他,一個虻隸,就成了「王」。

我不知道稱王是否就可等同於「革命性」,卻依稀記得,那揭竿一起之後,很快,就有好幾路沒想到稱王、沒準備好讖語符命、沒及時抓到可以從肚子裡取出讖語符命的合適的魚的義軍,就聚集到了陳涉王周圍;緊接著,就打出的「項燕、扶蘇」的旗號。

項燕是「故楚國」最後的抗秦名將,後來的西楚霸王項羽的直系祖輩,死於抗秦戰事。扶蘇是秦始皇帝嬴政的長子,死於爭位。

倆死人,其中還有一個是全天下最痛恨的「祖龍」始皇帝之子,分分鐘就替代了陳涉王。原因何在?大概還是「種」的問題吧——聽到跟項燕甚至扶蘇有關,那便是有來歷的、靠譜的;告訴他「陳涉王」,他得問「陳涉王是誰呀」。

就這麼簡單!

你詰問「寧有種乎」,歷史的回答,必定是:蓋有種也!

不信,可遍查二十四史(不用再往跟前看),給下面三個問題列個「調查問卷」:

問題一,開國立朝的家族,有幾家是「沒來歷」或沒刻意很刻意地去給自己找來歷的?

問題二,自古以來的名臣良將,有根基的和沒根基的,大致呈現什麼樣的比例?

問題三,有根基的和沒根基的相比,下場、後評有無差別,優劣如何?

不要看所謂名臣良將的「做為」、「功績」,那些是很不可靠的。

唐代大文豪韓愈,自稱「韓昌黎」,是標榜他是「昌黎」之韓;而其實他不是。可人家就要叫「韓昌黎」;要是叫「韓」別的,「入門」、「登堂入室」,恐怕會有困難。

大學同寢室七個兄弟,有一位每天都去打開水,一提就是四暖瓶,回來招呼大家說「開水打回來」了,甚至還招呼隔壁寢室。這種情況下,在這個七人寢室裡,關於打開水,其他六人出現了五種不同反應:

反應一,一人,默默也抽空提四瓶去打水,回來後,那位同學說咋你去了?被反問咋你能去我不能去啊?

反應二,一位,當每每都主動的那位和「反應一」的那位「發動」,被他撞見(他比較喜歡運動和去教室上自習,在寢室時間少),就不由分說搶過來直接去,回來隨便一放,跟誰都不打招呼,就又不見了。

反應三,二位,對那位同學說別總你一個人去啊,哪天我們也去,但只是說,並無具體行動,從來沒有。

反應四,一位,一言不發,只管喝,發現水壺空了,默默把空壺放在按他說法是「喜歡打水」的人容易發現的位置上,然後忍著渴、等著。很殷切那種。

反應五,一位,自備兩個暖水瓶,跟其他分開,具體講是放在床頭(上鋪),每天自己拿著去打兩壺開水回來,把自己所有能盛水的傢伙都注滿,些微剩了些,捅開窗戶倒向窗外(二樓)。

這是真實故事。就是我大學寢室的故事。我是「反應一」的那個。「反應五」的那位,是我的上鋪——他把暖水瓶放在我頭頂上。從這個角度講,我還是挺感激他能把剩餘的水倒掉的。哪怕是倒向窗外。

這七個人,七個年輕人,來自農村、城鎮、地級市、系統、省會城市、首都(就是我)各自不同「成分」的家庭,按我們輔導員(僅年長我不到四歲)的話說,就是「階級不同」。

當然,輔導員這樣說的依據,主要是來自的地方、家庭情況、父母有無官職及官職高低(那時商品經濟還不夠發達,還基本沒有富二代)以及包括疊不疊被子在內的個人衛生狀況和儀表儀容,等等,並不關乎打開水。

其實,單就打開水這一件事,由上可知,人與人之間,是有差距的。

這個不是什麼「個人習慣」問題!至少不全是!

往小裡說,這種區別,其實就是「教養」或說「家教」的區別。

往大裡看,這種區別所衍射的,就是所謂「格局」。

格局,及其所源自的「根基」,即家庭,也就是「種」,不僅體現在打開水和我們輔導員關注的那些方面,也涉及其他幾乎一切生活、學習,也一定程度投射到了畢業後的去向。

經過三十多年「這世界變化快」之後的今天,也許,我們各自的「結果」或說「下場」,未必再能跟「出身」、「格局」這些完全對卯,但如果不完全以「所持貨幣」的數量為標準,大致上,還是曾經那樣的差異。

必須說明的是,我們七個人,後來都很努力,但沒有一個跟「王侯將相」沾邊兒的。

別說我們七個,就是我們那個班、那個年級、甚至整個學校(昔日的985,今天的「雙一流」,全國大排行在前30之內),建校至今九十餘載,能沾邊兒的,也是屈指可數。緣何?沒種嘛!

大學是早就開辦了的(抗戰前),原則上能考夠分都能來讀,這可以算「有教無類」了吧。可「王侯將相」卻……是吧。再看看人家bei大、qing華、人da,特別是人da,那當官的、當大官的,簡直多如牛毛。為啥?人家有「種」。甚至,只要有「種」,分數不重要。

所以說,「教」的「類」與「無類」,跟王侯將相「種」不「種」的,沒啥必然關係。

當然,不是說王侯將相就是有「種」,沒有特例。有特例。極少,不構成規律。

比如說朱元璋。再比如李自成。還比如……沒法舉了,就到這兒。最多也就是一成一敗。

有人說了,最起碼還有個「平民皇帝」——漢高祖劉邦。人家劉邦是「亭長」好嘛。大小也是個「吏」。只要看看那段歷史,就可以知道,多多少少,劉邦得天下,是帶有偶然性的。靠他和他的班底,既打不贏項羽,更無法推翻「暴秦」。

推翻「暴秦」的,是打著「項燕、扶蘇」旗號的義軍聯盟以及後來他們共同尊崇的西楚霸王項羽。項羽這個人有致命弱點,所以到頭來丟了一切。這個「有種」的傢伙,其實挺虧的,連老人家都多少替他惋惜,惕厲革命軍隊「不可沽名學霸王」。

(二)有教無類是堪比甚至勝過「啟蒙」的革命性理念

「有教無類」這話,如果可以相提並論的話,比「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恐怕出現的要早,因而多多少少,歷史背景是不同的。

孔夫子提「有教無類」,個人覺得,多少跟他自己的學習史有關。

他的出身,擱在平民,沒啥;放在貴族的尺度中,就好像有那麼點兒尷尬——他得到了屬於貴族的姓,且僅僅如此。他能不能或者說有沒有資格去像貴族後裔那樣去接受排他式的教育,在當時,至少也是存在爭議的。

後世總說,統治階級為長期愚弄人民,剝奪廣大勞動人民受教育的機會,極其險惡。卻不告訴不知道的孩子們「另一方面」。

沒錯,如同幾乎所有事物,這個「愚民」的事情,也有「另一方面」。

一分為二嘛,辯證法啊。

另一方面是什麼呢?我以為,也是教育資源有限吧。

教育資源有限的問題,到現在不是都還存在嗎?扶貧最後勝利、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的目標不是指日可待了嗎,可擇校問題還是沒有解決的時間表、甘特圖啊。三十年前,不是三千年前,不是還有苦哈哈的小娃大照片配著「我要上學」的呼號嘛;不還是有大人一句「你上學了,地裡活兒咋辦」就把孩子從學校帶走了嘛。

就是那個話——你上學了,地裡活兒咋辦——不是生存現實嗎?

生產力相比今天低下不知多少的孔夫子生活的時代,能有幾個孩童、青年,可以有時間去接受教育?

這邊,貴族壟斷教育資源,但一代不如一代,以至於「禮崩樂壞」。

那邊,人民沒有機會也沒有意識去受教育,於是也就跟著「民風不古」。

這時候,有時間也似乎有機會去受教育的孔夫子,鑽進了貴族的課堂(甭管怎麼鑽進去的,反正是鑽進去了),得到了他們可以得到的學識,並經過了自己深邃而虔誠的思考,雖或許局限或許偏頗但絕對開創絕對偉大地,產生了從教育入手、以教育為基礎,復興天下的宏願,並貫諸畢生!

他告訴把持教育資源的貴族:你們可以讀書,老百姓也有權讀書,你們儘管壟斷,我去教他們!

他告訴老百姓們:你們有權讀書。我可以教你們。讀書、明理、知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其實,做為好歹倒懂不懂也還是讀過幾本書、被個別很會且很願意說客氣話的師長好友繆譽為「文化人」的我,對「儒仕天下」、「罷黜百家」,是由衷反對的。但僅一句「有教無類」,我仍真心要奉孔夫子為「至聖先師」。

縱使我們曾經「百家爭鳴」,但說到底,真正算得上「做學問」的,也就是深度且廣泛涉及「世界觀」、「社會觀」的,無非「道」、「儒」兩家。非要說有第三第四,也就是墨家和法家了。墨家的「世界觀」部分單薄且略顯晦暗,方法論的抽象部分(就四個字——兼愛非攻)和具化部分之間,又多少脫節,還鼓勵「武爭」,所以嚴格來講,不敢就說是「學問家」。法家就更偏重治政的實踐,思想體系顯得……怎麼說,就說「陰暗」吧,陰暗到「惡本」,難逃被我們這個道德社會終究淘汰的結果。

所以說,真正有既深且廣且善意的「教義」的思想,當推道家和儒家。二者相比,有一個明顯差別,就是——道家只講怎麼做學問,而儒家卻因一句「有教無類」,開創了將學問傳播開去的先河!

這種傳遞、分享、普及以至廣以教化的理念,加上「天下為公」,兩千大幾百年前的那時候,絕對先進!先進到——真的是「革命性」的!

一千大幾百年後,歐洲因為一場死亡數千萬人、至今仍列為「人類災難之首」的瘟疫,打破了中世紀的蒙昧,開始了「啟蒙」式的「文藝復興」。基督教神權的動搖(不是打破,只是動搖),放生出了「人權」概念,貴族放棄「初夜權」(貴族的附庸、奴僕成婚,新婚之夜,新娘不是跟丈夫共度,而是和「主人」、「領主」,屬於「法定」)都會成為大書特書在文學作品中的感人橋段,相比之下,老早老早的「有教無類」,何其崇高,何其博大!

孔夫子的思想,在後世,被這個聖那個聖以及他們效忠的皇帝老兒們,給整得七扭八歪、搖搖欲墜甚至驅本逐末(三綱五常這些,都不是孔夫子那兒來的),今天能揀起來的,我說「堪比」西方的「啟蒙」;但就其本身而言,就算跟「啟蒙」同時代,也更偉大!

不是麼?

有教無類,不偉大麼?沒有偉大到人人平等的水平麼?

天下為公,不偉大麼?

朝聞道、夕死可矣,不偉大麼?是不是可以類似理解成「畢生追求真理」?

再看他的發揚者孟夫子「與時俱進」提出的那些理念——

民貴君輕,不偉大麼?在諸侯爭霸、強權為王的時代,是多麼的有勇氣?!

捨生取義,不偉大麼?不可以類似地理解成「為追求真理不惜犧牲生命」麼?!

縱千萬人吾往矣,不偉大麼?衍射不出追求真理、正道、大道的執著與豪橫麼?!

兩千多年前!

兩千多年前的至聖先師、亞聖夫子,是該有多麼的睿智、溫善、堅毅。

如果我能穿越到他們那時候,會祈盼能在孔夫子周遊列國的隊伍裡,哪怕只是個棒棒兒;會祈盼是「稷下學宮」的一分子,哪怕只是個掃地燒茶的。我可以聆聽偉大。孔夫子講課的時候,看見我這個棒棒兒在邊上,或許不會理我,但肯定不會趕我。孟夫子在那兒講課,我在側面偷聽,讓他發現了,我衝他豎大拇指,他也許會不屑一顧,繼續講他的課,也許會隨便指指哪個空位,然後我就屁顛屁顛趕緊坐過去……就這麼「混著」,也許有一天,我能機會問他們: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三)「種」與「類」之同與不同

孔夫子說「有教無類」,陳涉王說(其實我覺得應該是司馬遷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什麼叫「類」?什麼叫「種」?

在我的理解中,「類」,是比較社會化的概念,區分的是包括社會分工在內的多重維度的「群體」;而「種」,就比較個別化、生物化,區分的是個體的出身甚至生物遺傳。

上面講的我上鋪那位老兄,在我們聊世界盃繼而哀嘆中國足球的時候,說了個簡單而切實的道理:人家從小吃什麼?咱們從小吃什麼?

這話放在評價足球水平特別是今天我們男足的戰績(比起他說那話的時候更加大大不如),其實並說不通。但要放在貧富差距、地域差距、城鄉差距的廣義層面,是有道理的。

我曾長期就職某世界五百強歐資企業,同事都是最起碼名校本科,MBA多如牛毛,天南地北、城鄉市鎮,什麼出身都有。世界觀、方法論千差萬別就不說了,只講一件事——有一年在南京開員工大會(內部叫「銷售大會」),其中一項議程是「團隊建設」,其中一個項目是在玄武湖公園繞湖慢跑,劃定的長度大約一千米,沒有快慢要求,也不排名次,要的是在過程中,不同部門、不同地方、不同職責、不同職級的同事,無論是否認識、熟絡、工作關聯,相互之間能否相互鼓勵、照應。從來不擅長跑且多年不鍛鍊的我,跟很多同事一樣,跑跑走走、慢慢吞吞地完成了,途中幫扶了好幾位頂不住的同事,都是壯年男子,有一位居然還休克了。還偏就是個熟人,比我年輕兩三歲,休克!要不是冷汗涔涔,那臉色,按姆們北京話講——蓋張紙哭的過兒了。

年紀輕輕,為什麼他的身體這麼差?而且平常根本是看不出來的。一句話,底子差!為啥底子差?還是一句話,從小營養沒跟上。為啥營養跟不上?說到底,是生活條件、家庭條件所致。

我家小孩剛出生那陣兒,請了個離北京並不遠地方來的小保姆,將將二十歲,告訴我們說,來到北京,才平生第一次吃到蔬菜。那姑娘後來因為總是平白無故流鼻血,回老家了。不知現在如何。現在,她也差不多算人到中年了。

這樣的身體狀況,追夢,總會是要更慢、更吃力些吧。

這樣的身體狀況,無論如何,跟自幼的生存條件甚至家族的基因遺傳,是有關聯的吧。

這其實,就是「種」的問題。不是「類」的問題。

有教無類,也有不受教、到底也是教不出來的。根子上,有教無類,是一種「或然」的選擇權、機會。而「種」,無論是王侯將相的還是誰的,則存在著某種「不可逆」的「必然」。

據說,國外哪兒,最新有個實驗性加理論輔助的研究成果,說「偷盜」這個行為,有諸多成因,其中有一種「心理」成因,佔得比例不低,而這種心理成因,如同癌症、糖尿病,是具有「遺傳相關性」的。

這似乎應了半個多世紀前印度電影《流浪者》裡拉貢納特法官說的——法官的兒子一定是法官,賊的兒子一定是賊。前半句實在未必,後半句,在上述研究成果中,倒是……

不過,電影裡講的故事,是對那話的諷刺——被他稱作「賊」的男主,其實就是身為法官的他的親生兒子,還是唯一的。

當然,電影中的那個「賊」,身上還是有「貴氣」,甚至可以說骨子裡還是有「格局」的,跟教唆他的「老賊」,還是很大不同。他之所以成了「賊」,血統之外,還是更多受了成長環境和生存壓力的影響。

現在,總體來講,肯定是「有教無類」了;甚至,在很多很多領域,出身、成長環境這些,能夠「註定」的因素越來越少。王侯將相,也早都沒有了。拿把木頭鋤把苦哈哈種地時候的夢想,在「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的啟示下,會變成一個個具體的、「工匠精神」的的夢想——我就是個送快遞的,但我要做「快遞小哥之王」……我要做發明創造之王……我要做生產革新之王……包子王、餃子王、機修王、電修王、掃地王……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出神入化,都可以爭「王」!不管什麼「種」,只要有夢想、肯努力,都有機會「封王」!都可以傲驕地告訴兩千多年前的陳涉王——老陳,別糾結了,到我們這兒來吧!讓王侯將相都見鬼去吧!

【作者簡介】劉宏宇,常用筆名毛穎、荊泓。實力派小說家、資深編劇、北京作協會員,「夏衍杯優秀電影劇本」獲獎者。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紅樓夢》裡,從金釧跳井看古代嫡子與庶子的爭鬥有多激烈?

何以說《紅樓夢》中的妙玉是一位合格的好老師?

相關焦點

  •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喊的是慷慨激昂,聽得是熱血沸騰,雖然只是讓命運短暫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但畢竟將命運這娘們曾壓在身下。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有人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沒有世襲的貴族。俗話也說: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五代。
  •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我國歷史上兩句造反誓言,句句震撼人心!
    也正因有這些造反者的存在,歷史才能往復更迭。而在這些段精彩絕倫的歷史中有這麼三句關於造反的話流傳至今,令人現今讀來仍是滿心震撼,句句壯人心扉,不得不感慨造反者說話的高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出自於《陳涉世家》是在大澤鄉起義時候喊的口呼,號召人們起來反抗,原文是「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翻譯成白話文意思是有權有勢的高貴的人,難道生來就比別人高貴嗎?王侯將相的貴都是靠自己打拼出來的,我們應該為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敢於起義。
  •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時,為何要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口號?
    現在秦國的百姓都知道扶蘇很賢德,卻並不知道他已經死了,我們打著公子扶蘇的名義起義,一定會有很多人響應。」於是陳勝吳廣殺死了兩個押送的縣尉,對其他人說:「如今誤了期限,我們都難逃一死,不如為自己拼搏一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下面的人聽了紛紛同意跟隨倆人。接著起義軍一邊攻打地盤,一邊補充士兵,很快就擴大到幾萬人的規模。
  •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成敗,都因這一句話
    千百年來歷史一直都記得陳勝、吳廣振臂一呼而喊出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正是這句話讓平民階層第一次看到了出頭的希望。數年後劉邦登基為帝,封陳勝為「隱王」。大澤鄉雨夜裡的吶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公元前209年,秦帝國從江淮地區徵發的九百餘名民夫充實北部的戍邊力量。
  •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是印度人至今也無法理解的一句話
    除了婆羅門貴族冊封或者嫁女兒以外,不管你自身如何努力,都是不能成為高種姓,所謂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這裡不再是一個問句。 沒辦法,因為高種姓人群是統治階級,擁有著特權。這就好比當初清朝開始入關時,旗人的地位要高出漢人很多,八旗貴族可以肆無忌憚的圈地奴役漢人。總之,在印度,低種姓人群,那就要低人一等。
  •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向順從的農民竟然也揭竿而起了
    都說始皇帝過於嚴苛,實施暴政,可誰知道,他的兒子秦二世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僅逼死了大哥扶蘇,還殺害了自己的多位兄弟手足,在奸臣趙高的誘導下,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吃喝玩樂,不理朝政,做盡壞事,讓老百姓是無處安身。
  • 傭兵之王重生小女奴,熱血傳奇拉開帷幕,試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Hi,愛看文的小夥伴們大家好,最近的你有沒有書荒啊?迷茫的書荒期,真的很讓人困擾有木有?想在茫茫書海中找到一本自己想看的、合適的文真的有點難呢!一本好書,就是讓你看了身心愉悅,讓讓你可以忘記煩惱,可以給我們更多生活的啟發,可以讓我們明白更多的道理。那卿卿每天定時給大家推薦不同類型的小說,希望可以幫到大家。覺得還不錯的的小仙女們歡迎關注!
  • 讀懂古代的底層人民的起義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古代的帝王制不僅讓底層人民的收入減少,地位越是低下的人這輩子都難有出頭之日,所以在以武為主的國度裡面,動亂充斥著每一個朝代。 西周時期,主要兵力是上流社會人員,這些都是有公務員,而普通人和一些地位更低的人則是組成奴隸軍,負責搬運
  • 表面打怪升級,其實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有權有勢,有錢有糧,呼風喚雨,想要什麼幾乎就有什麼。可是他不放心,他沒有安全感。雖然貴為國公,但只要王上一句話,他就可能人頭落地,全家被抄。既然沒有人給自己安全感,那他就自己為自己創造一份安全感,這是他野心膨脹的原因之一。
  • 崇禎死後江南家奴暴動,喊出一句口號,豪邁不輸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崇禎死後江南家奴暴動,喊出一句口號,豪邁不輸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明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特別是陝西,更是湧現出了諸如王嘉胤、高迎祥、李自成和張獻忠等明末農民起義中的風雲人物,相比之下,南方的農民起義似乎顯得有點平淡。
  • 總決賽,「朕不給你不能搶」與「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塔克與克勞德,孰更勇猛粗壯乎?克勞德此時必須呼喚他的隊友提供幫助,於是,巴特勒要從緊盯勒布朗的緊張神經中分出大約30%的注意力協助克勞德,阿德巴約只能用35%的精力對付麥基或者霍華德,其餘時間要左邊防著巴特勒被詹姆斯碾過,右邊防止濃眉不要不要的按住了克勞德的雙手。
  • 農民起義口號變遷: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到「闖王來了不納糧」
    陳勝、吳廣打出的起義口號簡潔而有力,只有短短8個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意思是,那些稱王侯拜將相的人,難道就比我們高貴嗎?潛臺詞是:我們也可以稱王侯拜將相的!史書說有「六十四路煙塵」,即有64支農民起義。其實,不算李淵、李世民父子,隋朝末年有名有姓的農民起義隊伍,就有70多支。
  •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2018體壇5大奇蹟逆襲!
    正是因為如此,莫德裡奇在前有梅、羅二王穩坐釣魚臺,後有格子、德布勞內、姆巴佩等足壇中堅力量對金球虎視眈眈的情況下,力挫群雄,終於折桂金球。打破了梅西和克裡斯蒂亞諾·羅納爾多對金球獎長達10年的統治。同時讓國際足壇,乃至世界球迷對足壇未來擁有了更多的憧憬和希望。
  •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中高級轎車九月銷量點評
    第13名:北汽現代索納塔 9月銷量2882輛,1-9月共10765輛 全新索納塔開賣,挽救了現代的一些臉面,9月銷量比阿特茲高,但1-10月才1萬輛,可見之前銷量有多差,新索納塔找回了自己的定位,大玩性價比,也許是絕地反攻的開始
  • 吳音寧與蔡英文到底啥關係?醜聞不斷的她卻能獲全民進黨團力挺
    當然,在陳吉仲眼裡「吳二貴」還是有不完美的地方,那就是「在對外溝通以及重要敏感議題的響應」時,吳音寧應該更立即。很多網友都疑惑,這吳音寧背景到底多強大,怎麼連蔡英文都力挺她?這倆人到底啥關係?還有為了襯託出北農現任總理經吳音寧之「好」不惜拉上前任墊背的陳吉仲,網友也奇怪「怎麼總看到這位官員公開發言挺吳音寧」、「這倆人到底是啥關係」、「難道他也收了很多『皇家禮炮』」……
  •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瓦爾迪34歲生日快樂
  • 《環世界》新版本與新dlc皇權簡評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玩家需要皇家聲望才可以晉升帝國頭銜等級,皇家聲望的來源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通過任務獲得,另一種是通過一年兩次的貢品獲得。  1.0版本的《rimworld》優缺點皆有,優點在於它簡化了《矮人要塞》深度,比如《rimworld》沒有使用z軸,給遊戲添加了一個終極目標,
  • 人的意識到底和量子力學有啥關係?
    前面我寫過一篇文章講解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的差別,其中最核心的差別就是觀察對於宏觀和微觀的意義不一樣,觀察宏觀物體時,物體的運動狀態和我們的觀察行為沒有關係,但是微觀世界就不一樣了,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和我們的觀察行為是有強烈的因果關係的。
  • 「磚石瓦料」寧有種乎?
    我本身大學畢業,高級知識分子,是對外漢語高級教師,但一個偶然的機會由於家人的參與買了一套廠礦家屬樓,房子是大平米、大格局,新裝修,很漂亮很大氣,樓下每戶都有十幾平米的平房儲藏室,配套設施也很好。住房更是這樣,不但小區的地理結構,居住人群相匹配,樓在小區裡的位置,樓的層次,住戶的開門方向,戶內的結構布局,主臥的分布,廚房的擺布等都是有學問的,真正買到適合自己的房子,就是多花些錢也值啊,否則,房子即便是再便宜,又有什麼意義呢?親愛的讀者朋友、小夥伴們,你們是否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呢?你們覺得如何呢?歡迎探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