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好多小區一套住房僅僅是市裡「零頭」的價格,筆者由於疫情等多重原因,也以還不足「零頭」的價格交易了房子,大表姐也質問我:老小子、你是不是忒缺這「一餄餎醋」錢啊?我一時也說不清,無言以對。
同樣是磚石瓦料、鋼筋水泥,同樣動用人工機械「勞動力」,差別怎麼就這麼大呢?「磚石瓦料」也有「基因」貴賤之分嗎?筆者通過這些年的住房體會、深有感觸,房產價格差別這麼大、除了因地理位置不同土地價格差異較大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居住人群的不同。
首先,「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我本身大學畢業,高級知識分子,是對外漢語高級教師,但一個偶然的機會由於家人的參與買了一套廠礦家屬樓,房子是大平米、大格局,新裝修,很漂亮很大氣,樓下每戶都有十幾平米的平房儲藏室,配套設施也很好。但周圍的居住人群和生活習性就太不配套了,由於他們都是礦工及其家屬,小儲藏室成了每家每戶的加工廠,有的在裡面烙餅,有的在裡面用臺鉗做深加工、做旱菸袋,有的打磨木料做家具,有的用廢木料給大鐵壺燒熱水,有的在樓下旱個鐵籠子養雞養狗,有的每天在菜板上給雞剁白菜飼料,有的把廢棄物品扔在公共樓道裡、佔地方……場面嘈雜,噪音和空氣汙染都很嚴重,但凡有點身份的人,了解這種居住環境後都不願意來,也造成了這裡的房子雖然很好,除了廠礦內部適應的人群,對外很難銷售,即便交易了價格也很低,價錢只是其它正規管理小區的「零頭」。
其次,「魚找魚、蝦找嚇,烏龜王八結親家」,搞對象都講究「門當戶對」,兩個社會地位不對稱的家庭是很難長久結成「親家」的,買房子也是如此,一定要買一個整體居住人群的社會地位、貧富結構、生活習性,知識層次等各方面和自己相匹配的小區的房子,房子是需要天天居住、天天面對的,不能貪便宜,一定要選擇長遠適合自己的房子。
「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門」,只有兩個性情相投的異性,才能共同走進一個家門幸福的生活。住房更是這樣,不但小區的地理結構,居住人群相匹配,樓在小區裡的位置,樓的層次,住戶的開門方向,戶內的結構布局,主臥的分布,廚房的擺布等都是有學問的,真正買到適合自己的房子,就是多花些錢也值啊,否則,房子即便是再便宜,又有什麼意義呢?
親愛的讀者朋友、小夥伴們,你們是否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呢?你們覺得如何呢?歡迎探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