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始皇帝過於嚴苛,實施暴政,可誰知道,他的兒子秦二世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僅逼死了大哥扶蘇,還殺害了自己的多位兄弟手足,在奸臣趙高的誘導下,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吃喝玩樂,不理朝政,做盡壞事,讓老百姓是無處安身。
在如此殘暴的統治下,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可惜的是,這支隊伍很快就被鎮壓了。其他的起義軍繼續戰鬥,其中,項羽和劉邦逐漸成為最重要的起義軍領袖。
要說農民,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可是最下層的人群,也是受到最嚴重剝削的階層,但是他們通常也是最聽話最順從的一類人,畢竟又沒有錢,又沒有實權,最要命的是根本沒有話語權。那麼,在法律極其嚴格的秦朝,他們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做出了起義這樣高風險的事呢?
公元前209年,安徽大澤鄉,在今天的安徽省宿州市東南劉村集,發生了一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據說,這九百多名農民本來沒想過要造反,當時是兩個軍官押送他們去漁陽守衛邊疆。可走到大澤鄉的時候,趕上下大雨,誤了日期。
那麼,要是按照秦朝的法律,沒能按時到達漁陽,是要被殺頭的,所以很多人都打算逃走。
這些人中,有個叫陳勝的,就跟同伴吳廣商量說:「逃走抓回來是死,起來造反也是死。我們不如造反吧!楚國的將軍項燕,他愛護士兵,屢立奇功,楚國人都非常愛戴他。如果我們借他的名義造反,一定會得到百姓的支持。」
為了得到大伙兒的信任,他們找來一塊白布條,在上面寫上「陳勝王」三個字,然後偷偷塞進魚腹中。同伴們剖魚的時候,發現了那塊白布,都驚奇不已,於是都以為陳勝稱王是上天的旨意。
這天,陳勝帶領這隊人,殺死了那兩個押送他們的軍官,口中還大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意思是說,那些當大官的人,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
之後,陳勝自立為王,封吳廣為都尉,定國號為「張楚」,一起率領大家用木棒、鐵鋤作武器,開始反秦。
不難看出,在當時,要想獲得別人的擁護,就必須得順從天意,否則沒有人會支持和響應的。陳勝和吳廣也是在無奈之際,才想出這麼個辦法,讓農民起義變得有那麼一點合乎民意。
在大澤鄉起義後,神州大地上到處是戰火烽煙,一些諸侯國也重新成立。不少起義軍因為實力不夠強大,被秦軍擊敗。陳勝和吳廣也因為起義軍內部出現矛盾,被叛徒殺死,聲勢浩大的大澤鄉起義失敗了。
不過,起義的烽火已經燃燒了大半個中國,看樣子是很難撲滅的。其中,有兩支實力最強的起義軍,一支由劉邦領導;而另一支由項羽領導。
劉邦出生於沛縣(今江蘇省境內)一戶普通人家。他不喜歡下田勞動,也不喜歡念書,只知道混吃混喝,常被老師訓斥,大家都認為他是個無賴。但他這個人性格豪爽,也喜歡結交朋友,三十多歲的時候,做了泗水的亭長,在當地小有名氣。
有一次,他奉命押送一幫犯人去驪山。半路上,有一些犯人逃跑了,劉邦覺得自己也難逃一死,就把大家都放了。有些犯人願意跟著劉邦一起逃跑,劉邦於是聚集了一百多人,殺死了沛縣縣令,響應起義。
相比劉邦,項羽當時的身份就高貴多了,他可以算得上是個貴族,他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楚國滅亡後,他跟隨叔父項梁流亡。他力能扛鼎,氣壓萬夫,卻從小就不願學文,也不願習武,還說:「讀書能夠記住姓名就夠了,學武也不過能敵一人,要學就學萬人敵。」於是叔父便教他學兵法。
大澤鄉起義後,24歲的項羽便和叔父殺了吳中太守,並一人殺敵近百人,帶領8000名吳中男兒,響應陳勝。
陳勝、吳廣死後,各地起義軍你爭我奪,四分五裂。秦軍大將章邯趁機準備各個擊破,一網打盡。
這時,項梁把劉邦等各路將領聯合起來,把起義軍重新集合起來,並把流落在民間的楚懷王的孫子找了來,仍舊立為楚懷王,打著楚國的旗號繼續反秦。
雖然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但是他們也在中國的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正是在他們的帶領下,動搖了秦王朝統治,才有了項羽、劉邦的滅秦之路,也為後來的漢王朝注重農業、休養生息的興國政策提供了有利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