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成敗,都因這一句話

2020-12-04 小何聊歷史

誰也不曾想到,大澤鄉的一場秋雨就讓秦朝這個強大的大一統王朝走向風雨飄搖。千百年來歷史一直都記得陳勝、吳廣振臂一呼而喊出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正是這句話讓平民階層第一次看到了出頭的希望。數年後劉邦登基為帝,封陳勝為「隱王」。

大澤鄉雨夜裡的吶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公元前209年,秦帝國從江淮地區徵發的九百餘名民夫充實北部的戍邊力量。為了更好地管理這群人,負責帶隊的軍官就挑選了陳勝、吳廣為屯長。當這群被逼無奈的民夫行至蘄縣大澤鄉的時候,遇到大雨耽誤了行程。

據《史記》記載: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這位歷史上無名軍官的提拔,給了擁有鴻鵠之志的陳勝最大的人生機遇,也無意中挑選了自己和帝國的掘墓人。當秋天的連陰雨阻斷前行道路的時候,也在斷絕這批人的生機。

按照帝國法律「失期,法皆斬」,在前行是死,反抗也是死的時候,他們選擇了「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史記》中這樣記載了他們的準備過程: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等做好先期的群眾工作後,他們在一個滂沱的雨夜中殺死了兩名縣尉,並且鼓動民夫暴動。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拉開了帷幕,他們的口號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伐無道,誅暴秦;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大澤鄉起義就像秦末的一把燎原之火,幾乎瞬間使得山東各地重啟烽煙。據《史記》記載: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銍、酇、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

九百多人的隊伍,在不斷的攻城略地中很快發展到數萬人。所向披靡的起義軍不但讓窮苦民眾揭竿起義,是讓六國貴族、故吏看到了希望。《史記》中這樣寫道: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暴秦未亡,新貴故舊開始了新的權力鬥爭

當起義隊伍攻下陳國故都陳縣的時候,這位擁有鴻鵠之志的陳勝就在地方豪紳的勸說中登基為王。突然走向人生巔峰的陳勝瞬間就飄了,自立為王第一件事就是派出四路大軍擴張地盤。

其中封吳廣為「假王」率主力西進滎陽,目標直指帝都鹹陽;同時命宋留取道南陽、武關,迂迴攻擊關中;遣武臣北上攻略趙國故地;派鄧宗南下攻佔九江。

一時間起義軍的勢力大增,除了吳廣被阻擋在滎陽城外,其餘各路大軍均勢如破竹。尤其是作為西進偏師的周文,竟然神奇的過關斬將兵峰直指鹹陽,大軍推進到距離秦都鹹陽僅百餘裡的戲地。

慌亂的秦二世匆忙間指派負責後勤工作的少府章邯,組織驪山服役的刑徒狙擊起義軍。而勢如破竹的周文部,在章邯的狙擊下節節敗退。退出關中固守曹陽亭十多天後,不得已繼續退至澠池。

而就在這短短的幾個月裡,起義軍看似攻城略地勢力大增,卻不斷分化、自立。先有武臣自立為趙王、其部將韓廣在燕地自立為燕王,後有攻取魏地的周市擁立魏國後裔為王,自立為魏相。

此時接到軍報的陳勝竟然束手無策,陳縣無更多兵馬可用,吳廣被阻擋在滎陽進退兩難。陳勝只能遣使前往邯鄲請求武臣南下支援周文,然而已經貴為趙王的武臣接受了陳勝的賀禮,卻沒有派出一兵一卒。

當絕望的周文揮劍自刎,吳廣被部將矯詔殘殺之後,陳勝這位引起秦末暴動的第一人,只能在陳縣無奈的觀望。秦將章邯在接觸滎陽之圍後,大軍直驅陳縣。被孤立的陳勝沒有等到一位願意前來救援的勢力,最終在逃亡途中被車夫所害。

大澤鄉起義之殤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的雨夜中振臂高呼的時候,他們可能沒有預料到起義後的一帆風順。而當他們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就稱王的時候,就真的忽視了大秦帝國的真實戰力和稱王對於其手下部眾的吸引力。

已經流傳近千年的「刑不上大夫 禮不下庶人」,使得原來天下局勢無論如何變化,都只是貴族之間的權力鬥爭。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短短的八個字,不但激起了暴秦無道壓迫下的民眾,也勾引了他們心中對權力的嚮往和渴求。

在短短六個月的時間裡,各路兵馬紛紛扯出了六國的舊旗號自立為王。而他們想要誅滅的暴秦依然有百萬雄師、半壁江山。

相關焦點

  •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時,為何要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口號?
    在公元前209年7月,秦二世的統治時期,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對這次起義都有記載。大澤鄉起義陳勝年輕時便志向不凡,曾經對一起耕田的人說:「苟富貴,勿相忘。」卻遭到其他人的嘲笑,對此陳勝嘆息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向順從的農民竟然也揭竿而起了
    在如此殘暴的統治下,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可惜的是,這支隊伍很快就被鎮壓了。其他的起義軍繼續戰鬥,其中,項羽和劉邦逐漸成為最重要的起義軍領袖。那麼,在法律極其嚴格的秦朝,他們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做出了起義這樣高風險的事呢?公元前209年,安徽大澤鄉,在今天的安徽省宿州市東南劉村集,發生了一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據說,這九百多名農民本來沒想過要造反,當時是兩個軍官押送他們去漁陽守衛邊疆。可走到大澤鄉的時候,趕上下大雨,誤了日期。
  •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我國歷史上兩句造反誓言,句句震撼人心!
    也正因有這些造反者的存在,歷史才能往復更迭。而在這些段精彩絕倫的歷史中有這麼三句關於造反的話流傳至今,令人現今讀來仍是滿心震撼,句句壯人心扉,不得不感慨造反者說話的高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出自於《陳涉世家》是在大澤鄉起義時候喊的口呼,號召人們起來反抗,原文是「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翻譯成白話文意思是有權有勢的高貴的人,難道生來就比別人高貴嗎?王侯將相的貴都是靠自己打拼出來的,我們應該為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敢於起義。
  • 農民起義口號變遷: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到「闖王來了不納糧」
    公元前209年秋天,陳勝、吳廣在蘄縣大澤鄉發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揭開了秦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吹響了埋葬秦朝的號角。 古人講究打仗「師出有名」,農民起義軍自然也有他們的理由。為了將更多人吸引過來,農民起義軍往往將起義的理由、目標、好處等事項,精煉成一句通俗易懂的話,這就是起義口號。
  •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還記得農民起義界的祖師爺的這句話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喊的是慷慨激昂,聽得是熱血沸騰,雖然只是讓命運短暫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但畢竟將命運這娘們曾壓在身下。上面的所有話都告訴我們一個事實:中國人不是很相信所謂的血統,只相信自己的能力與氣運。「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匹夫一怒,血濺七步」等等諸如此類的話語在中華歷史上實在是太多了。
  • 讀懂古代的底層人民的起義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古代的帝王制不僅讓底層人民的收入減少,地位越是低下的人這輩子都難有出頭之日,所以在以武為主的國度裡面,動亂充斥著每一個朝代。各種各樣的攻擊方式都能展示出來了—例如山地戰,水軍,平地戰,攻堅戰等。貴族的人數當然是遠遠不能支持這些戰鬥的,那麼在這時候平民就有了崛起的機會了,他們被貴族士兵們教導著,一步步學會戰鬥,而且他們熟知後勤,所以最重要的糧食他們也不懼怕缺少。在各種各樣的戰爭中,平民們也開始擁有了控制局面的力量了,甚至可以翻身做主人。
  • 如果秦始皇還活著,陳勝、吳廣、劉邦、項羽的起義造反能贏嗎?
    說到陳勝、吳廣的這段歷史,大家可能是聽說過,或許不怎麼了解,但是說到楚漢爭霸,想必這段歷史大家是不會陌生了,不管是課本還是影視劇都上演過很多。筆者認為如果秦始皇活著的時候,不管是陳勝吳廣,還是劉邦項羽都不可能造反成功的。
  • 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陳勝,雖志向遠大,卻遠遠不夠做一個帝王
    我們都知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這句話,是形容一個人志向的遠大,燕雀怎麼能知道鴻鵠的遠大志向。比喻平凡的人哪裡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那麼對於它的出處記得曾經在課文中學過,如今回憶起來卻也都忘了差不多了,那麼今天便來回憶一下,看看到底是有怎樣遠大的志向,才會說出如此感慨的話。
  • 「有教無類」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到底有啥關係?
    倒是教了《陳涉世家》,還很著重了其中所謂陳涉說的那句牛逼的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又很似引申了這話的「革命性」,以至於佔了太多課堂時間,文章中讖語符命那些描述都一帶而過甚至乾脆略過。當時來講,問題不大,反正大考縱使考到這篇,也不會丁點兒沾邊兒「教參」上最多只是腳註小字的那些部分。就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只要吃透「你聰明的……」那句,就不用很擔心被考到。
  •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五大農民起義口號,各有千秋,你服哪一句?
    下面就讓我們看看歷史上著名的五次農民起義的口號都是什麼?一、陳勝吳廣起義: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可以說是大家最熟悉的。秦朝末年,在秦二世的昏庸殘暴統治下,百姓民不聊生,於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了。當時的社會環境是權力世襲,普通民眾永無出頭之日。
  •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是印度人至今也無法理解的一句話
    除了婆羅門貴族冊封或者嫁女兒以外,不管你自身如何努力,都是不能成為高種姓,所謂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這裡不再是一個問句。 沒辦法,因為高種姓人群是統治階級,擁有著特權。這就好比當初清朝開始入關時,旗人的地位要高出漢人很多,八旗貴族可以肆無忌憚的圈地奴役漢人。總之,在印度,低種姓人群,那就要低人一等。
  • 崇禎死後江南家奴暴動,喊出一句口號,豪邁不輸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崇禎死後江南家奴暴動,喊出一句口號,豪邁不輸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明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特別是陝西,更是湧現出了諸如王嘉胤、高迎祥、李自成和張獻忠等明末農民起義中的風雲人物,相比之下,南方的農民起義似乎顯得有點平淡。
  • 黑暗的歐洲中世紀為何沒有農民起義?
    某宮廷規矩有這一條:「每一個人,無論是誰,白天黑夜,餐前餐後或就餐期間,都不能在走廊裡、居室內、樓梯上、石階上隨地大小便」。連金碧輝煌的宮廷都如此,當時的歐洲社會髒亂差可見一斑。比較中國和歐洲的中古歷史,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中國自秦末以來,每隔百十年就會暴發一次驚天動地的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赤眉軍、黃巾軍、瓦崗寨、黃巢、紅巾軍、李自成、白蓮教、洪秀全等等,每一次都是狂飆突進,能量驚人。農民起義這樣頻繁,可能以為這是階級鬥爭的必然現象,可是中國式的農民起義在世界歷史上是個獨一無二的現象。
  •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大澤鄉起義>兩千年前最為最為著名的起義者陳勝在反抗秦朝暴政的起義過程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隨後發動了大澤鄉起義,成為秦朝滅亡的前奏。這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也成為了激勵中國乃至世界人民的座右銘!縱觀中國歷史中,最激勵人心的的無非是明太祖-朱元璋。
  • 表面打怪升級,其實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按理說,齊震是國公,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即使是皇族宗親也得讓他三分,這是除了大王一個人以外的所有人的終極夢想。有權有勢,有錢有糧,呼風喚雨,想要什麼幾乎就有什麼。可是他不放心,他沒有安全感。雖然貴為國公,但只要王上一句話,他就可能人頭落地,全家被抄。
  • 印度最高種姓「婆羅門」有多牛?天生就是貴族命,並享受永久特權
    在秦末時期,陳勝吳廣在起義的時候曾用「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來號召大家起義來表達對秦王朝的不滿。然而,這句話若放在印度,那可就不管用了。在印度的「王侯將相」從出生便以註定。尤其是他們的代表「婆羅門」和「剎帝利」,他們生來就高貴。在印度古時候,婆羅門主要掌握神權、佔卜禍福、壟斷文化教育、報導農時季節、主持王室儀典,在古代印度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
  • 傭兵之王重生小女奴,熱血傳奇拉開帷幕,試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傭兵之王重生小女奴,熱血傳奇拉開帷幕,試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閱讀指南:女主從傭兵之王,穿越成地位低下的小女奴,遇到了外表冷漠,內心卻善良的寧默遠,他給她饅頭,自己卻餓的肚子咕咕叫,他為她擋下鞭子,還嘴硬的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她想,以後我一定保護她。雖然他們都是地位低下的奴,但總有一天王者歸來,她的王者之路已經踏上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