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不曾想到,大澤鄉的一場秋雨就讓秦朝這個強大的大一統王朝走向風雨飄搖。千百年來歷史一直都記得陳勝、吳廣振臂一呼而喊出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正是這句話讓平民階層第一次看到了出頭的希望。數年後劉邦登基為帝,封陳勝為「隱王」。
大澤鄉雨夜裡的吶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公元前209年,秦帝國從江淮地區徵發的九百餘名民夫充實北部的戍邊力量。為了更好地管理這群人,負責帶隊的軍官就挑選了陳勝、吳廣為屯長。當這群被逼無奈的民夫行至蘄縣大澤鄉的時候,遇到大雨耽誤了行程。
據《史記》記載: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這位歷史上無名軍官的提拔,給了擁有鴻鵠之志的陳勝最大的人生機遇,也無意中挑選了自己和帝國的掘墓人。當秋天的連陰雨阻斷前行道路的時候,也在斷絕這批人的生機。
按照帝國法律「失期,法皆斬」,在前行是死,反抗也是死的時候,他們選擇了「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史記》中這樣記載了他們的準備過程: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等做好先期的群眾工作後,他們在一個滂沱的雨夜中殺死了兩名縣尉,並且鼓動民夫暴動。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拉開了帷幕,他們的口號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伐無道,誅暴秦;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大澤鄉起義就像秦末的一把燎原之火,幾乎瞬間使得山東各地重啟烽煙。據《史記》記載: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銍、酇、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
九百多人的隊伍,在不斷的攻城略地中很快發展到數萬人。所向披靡的起義軍不但讓窮苦民眾揭竿起義,是讓六國貴族、故吏看到了希望。《史記》中這樣寫道: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暴秦未亡,新貴故舊開始了新的權力鬥爭
當起義隊伍攻下陳國故都陳縣的時候,這位擁有鴻鵠之志的陳勝就在地方豪紳的勸說中登基為王。突然走向人生巔峰的陳勝瞬間就飄了,自立為王第一件事就是派出四路大軍擴張地盤。
其中封吳廣為「假王」率主力西進滎陽,目標直指帝都鹹陽;同時命宋留取道南陽、武關,迂迴攻擊關中;遣武臣北上攻略趙國故地;派鄧宗南下攻佔九江。
一時間起義軍的勢力大增,除了吳廣被阻擋在滎陽城外,其餘各路大軍均勢如破竹。尤其是作為西進偏師的周文,竟然神奇的過關斬將兵峰直指鹹陽,大軍推進到距離秦都鹹陽僅百餘裡的戲地。
慌亂的秦二世匆忙間指派負責後勤工作的少府章邯,組織驪山服役的刑徒狙擊起義軍。而勢如破竹的周文部,在章邯的狙擊下節節敗退。退出關中固守曹陽亭十多天後,不得已繼續退至澠池。
而就在這短短的幾個月裡,起義軍看似攻城略地勢力大增,卻不斷分化、自立。先有武臣自立為趙王、其部將韓廣在燕地自立為燕王,後有攻取魏地的周市擁立魏國後裔為王,自立為魏相。
此時接到軍報的陳勝竟然束手無策,陳縣無更多兵馬可用,吳廣被阻擋在滎陽進退兩難。陳勝只能遣使前往邯鄲請求武臣南下支援周文,然而已經貴為趙王的武臣接受了陳勝的賀禮,卻沒有派出一兵一卒。
當絕望的周文揮劍自刎,吳廣被部將矯詔殘殺之後,陳勝這位引起秦末暴動的第一人,只能在陳縣無奈的觀望。秦將章邯在接觸滎陽之圍後,大軍直驅陳縣。被孤立的陳勝沒有等到一位願意前來救援的勢力,最終在逃亡途中被車夫所害。
大澤鄉起義之殤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的雨夜中振臂高呼的時候,他們可能沒有預料到起義後的一帆風順。而當他們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就稱王的時候,就真的忽視了大秦帝國的真實戰力和稱王對於其手下部眾的吸引力。
已經流傳近千年的「刑不上大夫 禮不下庶人」,使得原來天下局勢無論如何變化,都只是貴族之間的權力鬥爭。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短短的八個字,不但激起了暴秦無道壓迫下的民眾,也勾引了他們心中對權力的嚮往和渴求。
在短短六個月的時間裡,各路兵馬紛紛扯出了六國的舊旗號自立為王。而他們想要誅滅的暴秦依然有百萬雄師、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