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蹤前沿進展,掌握最新動態
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聞
撰文 | 王 爍 蛋炒飯 黃 華
責編 | 戴 威
● ● ●
太陽中微子首次被直接檢測
圖片來源:Pixabay
太陽中微子是由太陽核聚變產生的一種粒子,由於它們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太弱,所以儘管每秒都有大約1000億的太陽中微子穿過你的指甲,但卻很難被檢測到。近日,一個由100多位科學家組成的 Borexino Collaboration 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他們首次探測到了來自太陽的中微子探測結果。這次結果是整個中微子物理界裡程碑,將幫助科學家更好的理解太陽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反應。此次發現,是太陽內部存在碳氮氧循環的重要證據。碳氮氧循環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恆星運行的主要動力,而這點被證明或許有助於我們理解其他大質量恆星的運行。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3238-9#ref-CR1
生育次數或與衰老速度直接關聯?
圖片來源:Pixabay
對於每一個媽媽來說,生育都是非常辛苦的事情。通常都會感嘆,感覺一夜之間就衰老了。最新《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的一篇文章發現,生育次數和衰老速度的確相關,而且生育三到四次的比生育次數更少或者更多的人衰老得慢。但是,這種現象只在進入更年期之後出現。此次研究分析了4418位參與者的數據,通過九大生理指標來衡量衰老程度,而且這一結論即使在控制年齡和生活方式的情況下仍然存在。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尚不明確,研究者推測可能是由於懷孕對身體激素影響非常大,影響了身體內分泌及免疫系統。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0-77082-2
這種材料的電子皮膚更耐用
圖片來源:Science Advances
電子皮膚的不斷發展、成熟對於皮膚大面積受損的人無疑是個福音,這項發明可以很大程度避免患者的術後免疫排斥反應。近日,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的研究者開發出一種新型材料的人造電子皮膚,這種「皮膚」在保持高度敏感性的同時,還採用了新型材料使其更加耐用,該研究11月27日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這種電子皮膚以改良的聚丙烯醯胺水凝膠作為基底材料,保證延展性的同時,與人的皮膚組織具有更好的兼容性;在內部,研究者用了 2D MXene 新型材料作為傳導層,並使用高導電性的納米線將二者耦合在一起。該新型電子皮膚可以拉伸至原先尺寸的28倍,可在90毫秒內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經歷5000次形變之後仍能正常工作。同時,它還可以感知20釐米以外的物體,並檢測溫度和光線的變化。該材料不僅是一種有前景的電子皮膚,還可能為下一代智能柔性電子產品提供新型平臺。
文章連結: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48/eabb5367
短吻鱷:其實我的尾巴也能再生
圖片來源:Pixabay
爬行動物是唯一保有肢體再生能力的羊膜動物,這就是為什麼有些蠑螈和蜥蜴在遇到危險時能捨棄尾巴來逃離危險。那麼,同為爬行動物的短吻鱷是否也具有類似的再生能力呢?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解剖學與組織成像學等方法,闡述了野生的美洲短吻鱷幼鱷尾部的修復與再生能力。研究團隊發現,再生的短吻鱷尾部約佔體長的6-18%,在形態上與原始的尾巴不同。此外,他們發現這些新生的尾巴結構複雜,其中心骨架由包裹著結締組織的軟骨組成,周圍是血管和神經。在野外環境,短吻鱷可能會因為打鬥或某些意外失去自己的尾巴,這對其野外生存能力會產生嚴重影響。因此作者推測,尾部的可再生性為其野外生存能力提供了優勢。研究人員希望他們的發現將助力損傷修復治療新方法的開發。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0-77052-8
助力火星探索:新技術可大幅提高電解水效率
圖片來源:Pixabay
上周,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的研究人員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成果:他們開發出一種可大幅提高在火星上電解水效率的技術。火星上存在淺水位和可溶性高氯酸鹽,新技術可以直接在高氯酸鹽水溶液裡電解水,得到氫氣和氧氣。這一新技術使用了釕酸鉛燒綠石陽極(lead ruthenate pyrochlore anode)和鉑碳陰極(platinum on carbon cathode),在零下36度時仍可工作。在相同功耗下,新技術產生的氧氣量是現有電解系統的25倍以上;這一新技術在地球地面環境也比現有最先進的鹼性水電解槽更高效。
文章連結: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11/24/2008613117
全球變暖導致樹葉更早枯萎飄落
圖片來源:Pixabay
一些科學家認為,全球變暖使得適合植物生長的季節更長,植物可以吸收更多二氧化碳並且更遲落葉。然而,一項新研究對此提出了反對意見。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分析了長達65年的歐洲物候數據,發現光合作用速率每增加10%,樹木平均早八天落葉。研究人員還用五年樹齡的歐洲山毛櫸和粉花繡線菊進行了環境控制實驗,實驗表明落葉喬木每年只能吸收一定量的二氧化碳,而這一限度取決於土壤養分(尤其是氮含量)以及植物本身的結構。因此,氣候變暖使得落葉喬木更早 「完成任務」 並開始落葉,而非繼續吸收更多二氧化碳。
新聞連結:
https://phys.org/news/2020-11-climate-autumn-colour-earlierher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