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發現神經肽改變動物衰老速度 | 前沿

2020-11-24 財新

  撰文 | 葉水送

  我們正在迎接一個「銀髮」世界,全世界人口的中位年齡(簡稱平均年齡)在不斷增加,以全球發達國家的12億人口為例,1950年,這些國家人口的中位年齡為28歲,2010年這一數字為40歲,而到2050年,中位年齡會繼續攀升,增長至44歲。這意味著,我們抬眼望去,將會是一個白髮蒼蒼的世界,這主要源於全球人口生殖率的下降以及壽命的延長。

全球超過65歲的老人比例,迅速攀升,圖片來自wikipedia

  衰老儘管是一種正常的生理過程,但它免不了給人帶來一些煩惱:身體機能下降,疾病趁虛而入。衰老的確與許多疾病相關,如癌症、肥胖以及神經退化等疾病。在一個快速老化的世界裡,我們有必要對衰老的機制進行充分的了解。

基因突變會改變衰老的速率,圖片來自nature

  每個人都會衰老,但有些人衰老得慢一點,有的人會快一些,還有一些罕見的遺傳突變會導致早衰,如兒童的早老症(Progeria)。儘管研究者對衰老的自然變異非常感興趣,但目前尚未找到相關因子調控這一過程。11月9日,國際著名學術雜誌《自然》,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蔡時青課題組有關衰老方面的論文:Genetic variation in glia–neuron signalling modulates ageing rate。研究者發現,大腦神經膠質細胞突變會改變衰老的速率,簡單來說,研究者發現了兩個與衰老有關的遺傳突變,它們會降低線蟲的交配和攝食行為。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兩個遺傳突變會調控動物的神經活動。這項研究為我們了解衰老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

 調控衰老相關的分子機制,圖片來自nature
 神經肽介導的膠質細胞-神經元信號通路的遺傳多態性調控衰老速度

  研究者發現,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神經膠質細胞rgba-1基因產物會產生4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多肽,其從膠質細胞中釋放出去,與由神經元細胞基因npr-28表達的受體結合起來,進而調控線蟲的衰老速度。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指標:生殖、攝食、運動能力的下降。RGBA-1神經肽會激活多巴胺能神經元和血清素能神經元上的NPR-28受體,加速細胞衰老。這條信號通路還可減少線粒體非摺疊蛋白反應(UPRmt)激活,具體是通過SIR-2.1通路,加速細胞的衰老。

  線蟲是常見的實驗模式動物之一,它們的基因組小、生長繁殖快,是研究衰老的理想模式生物。根據研究者介紹,目前他們通過全基因組篩選維持神經元功能的突變體,以此找到一些與衰老相關的基因,同時在線蟲和小鼠上探討這些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機制。至於在這項研究中,神經肽是否在調節人類衰老方面發揮著相似作用,還需進一步的研究。

  今年7月,《知識分子》還介紹了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學者蔡東升及其團隊在小鼠身上發現,下丘腦中的幹細胞數量與衰老有關。當下丘腦幹細胞減少時,小鼠整個身體呈現衰老的跡象,如果在中年小鼠的下丘腦中,增加幹細胞的數量,小鼠則會減緩衰老的過程。

  目前,有關衰老的理論主要有,基因組不穩定、端粒縮短、表觀遺傳學改變 , 線粒體功能異常等。這項研究有助於我們對衰老的生理機制有進一步的認識。

長壽基因和飲食對小鼠壽命的影響,圖片來自nature

  那麼,該如何保持健康長壽?通過上圖我們可看到遺傳作用和飲食對小鼠的壽命影響很大,攜帶有長壽基因的小鼠(DF)要比普通小鼠(WT)壽命長,同時嚴格控制飲食,使其「食不過飽」,比普通小鼠飲食更少,小鼠的壽命顯著延長。由此可見,壽命的長短並非僅是「聽天由命」,飲食以及運動也會影響壽命。

  相關文章

  Yin JA, Gao G et al. Genetic variation in glia–neuron signalling modulates ageing rate.2017. Nature. DOI: 10.1038/nature24463.

  《知識分子》是由饒毅、魯白、謝宇三位學者創辦的移動新媒體平臺,致力於關注科學、人文、思想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神經所解析個體之間衰老速度差異之謎
    這種現象提示我們,研究個體衰老速度差異的遺傳基礎將為抗衰老提供重要線索,但相關研究還未見報導。圖:神經肽介導的膠質細胞-神經元信號通路的遺傳多態性調控衰老速度。  蔡時青研究組利用秀麗線蟲這一模式生物探討個體之間衰老速度差異的遺傳機制。
  • 中科院神經所解析個體之間衰老速度差異之謎—新聞—科學網
    這種現象提示我們,研究個體衰老速度差異的遺傳基礎將為抗衰老提供重要線索,但相關研究還未見報導。   蔡時青研究組利用秀麗線蟲這一模式生物探討個體之間衰老速度差異的遺傳機制。秀麗隱杆線蟲是一種可以獨立生活的微小動物(成蟲體長僅1毫米), 其遺傳背景清楚、生活史短、行為清晰,是目前研究衰老的重要模式生物,許多重要的調控衰老的信號通路是在線蟲中首先發現的。
  • 藍光可能損害腦細胞並加速衰老,如何研究健康衰老?
    其中有兩位科學家,一位是叫託馬斯·詹森,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他第一個發現基因變異可以延長動物壽命。另外一位科學家是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Cynthia Kenyon教授,她提出了動物的壽命是可以受基因調控的。
  • 【學術前沿】劉光慧等通過全基因組篩選發現新型衰老驅動基因
    【學術前沿】劉光慧等通過全基因組篩選發現新型衰老驅動基因 2021-01-08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技前沿】劉光慧/湯富酬/曲靜/張維綺合作繪製人類衰老基因景觀圖
    這些基因參與衰老調控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能否在分子層面「操控」這些基因以延緩機體的衰老?針對這些衰老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我國學者提出了新的解決方案。研究人員發現KAT7在生理性和病理性衰老的人間充質幹細胞中均上調表達,敲除KAT7可有效延緩細胞衰老,而過表達KAT7則會促進細胞衰老。進一步的機制研究表明,KAT7能通過選擇性催化H3K14的乙醯化促進p15INK4b表達並誘導細胞衰老。
  • 【學術前沿】 劉光慧/曲靜/張維綺研究組合作揭示人類皮膚衰老新機制
    該研究系統地繪製了人皮膚衰老的高通量單細胞轉錄圖譜,發現了增齡伴隨的生長控制轉錄因子的表達下調是人類皮膚衰老的驅動因素。通過組織染色分析,發現了包括表皮厚度、真皮膠原密度的降低等一系列增齡性變化。為進一步明確人皮膚衰老過程中的細胞和分子水平的改變,研究人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學測序技術繪製了不同年齡段的多種皮膚細胞類型(包括表皮基底細胞、有棘細胞、顆粒細胞、黑色素細胞、真皮細胞等)的基因表達圖譜。分析表明,富含表皮幹細胞的表皮基底細胞具有較高的異質性並可被分為6個細胞亞群。
  • 中國學者首次繪製出靈長類動脈血管衰老的單細胞圖譜
    衰老的血管難以給全身提供足夠的養分,將直接導致人體臟器功能的衰退。中國學者首次繪製出了靈長類動脈血管衰老的單細胞圖譜,該成果5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曲靜研究組、劉光慧研究組與北京大學湯富酬研究組聯手,首先對年輕和年老食蟹猴的動脈血管進行了組織學分析。大尺度電鏡三維重構等技術揭示,年老血管呈現血管壁增厚、鈣化、纖維化以及血管內皮細胞減損等一系列衰老特徵。
  • 我國學者發現延緩衰老「基因療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光慧等首次利用全基因組CRISPR/Cas9篩選體系在人間充質幹細胞中鑑定出新的衰老調控基因,並在此基礎上開發了可延緩機體衰老的新型
  • 腦科學日報:「乙醯輔酶A」可逆轉衰老;維生素D不能預防抑鬱症
    研究發現:1)益生菌給藥對腦神經肽組的重塑呈現時空和菌株特異性模式,腦肽與腸道微生物組改變顯著相關,其中,腸血管活性肽與Anaerotruncus顯著相關;2)海馬區對益生菌給藥的響應最為敏感;3)熱滅活的益生菌也具有活性,4)調控呈現「腸-腦」和「微生物-腸-腦」模式。
  • 全國三八紅旗手胡海嵐,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獲得者李瑩
    她熱愛教育事業,更新教學理念,改變傳統授課形式,積極推動新型課程建設。她潛心研究,開拓創新。致力於研究情緒與社會行為的分子與神經環路機制,在抑鬱症的分子環路機制和社會競爭的神經調控這兩個腦科學前沿方向取得了創造性、系統性的成果。
  • 【科技前沿】劉光慧/鮑一明/曲靜/張維綺合作建立衰老研究多組學...
    【科技前沿】劉光慧/鮑一明/曲靜/張維綺合作建立衰老研究多組學資料庫 2020-11-0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育次數或與衰老速度有關?| 一周科技
    文章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3238-9#ref-CR1生育次數或與衰老速度直接關聯通常都會感嘆,感覺一夜之間就衰老了。,生育次數和衰老速度的確相關,而且生育三到四次的比生育次數更少或者更多的人衰老得慢。
  • 前沿科學的炮聲 |「智識前沿學者計劃」上線
    在知識分子創刊五周年、智識學研社成立一周年之際,我們正式發布 「智識前沿學者計劃」,計劃在影響人類未來生活的若干前沿科技領域,招募一批為科學進步或其應用做出努力的傑出青年學者,資助和鼓勵他們持續追蹤和分析前沿科技領域的新發現、新動向和新機會,並積極分享他們的專業判斷,促進前沿科技信息的交流和公共討論,為正在快速進展的前沿科技留影、存檔,為讀者提供重要的文獻式的科學指路牌
  • 科學研究表明,正念靜觀可以改變大腦灰質體積,延緩衰老速度!
    正念靜觀對大腦的改變,毫無疑問是眾多研究正念的醫生和科學家關注的領域,本文集合了幾篇相關科研文獻的精華,語言通俗易懂,供無醫學背景而對正念有興趣的人參考。 我喜歡靜觀。它讓我感到輕鬆,我相信它帶來的平靜感能幫助我應對日常生活中的挑戰。當然,當我面對更大的壓力時,我也沒能堅持每天靜坐10或15分鐘。
  • 【學術前沿】劉光慧/鮑一明/曲靜/張維綺建立衰老生物學多組學資料庫
    【學術前沿】劉光慧/鮑一明/曲靜/張維綺建立衰老生物學多組學資料庫 2020-10-30 16: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術前沿】郝楠團隊在單細胞水平揭示衰老的細胞命運選擇過程
    近紅外螢光蛋白的亮度取決於血紅素代謝的產物,我們發現血紅素水平越高,近紅外螢光蛋白會越亮。研究人員發現,通過模式1死亡的細胞在生命後期伴隨著rDNA沉默的喪失和血紅素水平的上升,對應著模式1衰老細胞中核仁形態異常。相反,模式2死亡的細胞擁有良好的rDNA沉默,但細胞血紅素水平急劇降低,對應著模式2衰老細胞中線粒體的異常聚集。
  • 中國學者發現5億多年前「四不像」動物 填補了物種演化間的關鍵環節
    中國學者發現5億多年前「四不像」動物 填補了物種演化間的關鍵環節時間:2020-11-09 13:11   來源:唯美村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學者發現5億多年前四不像動物 填補了物種演化間的關鍵環節 【中國學者發現5億多年前四不像動物】長著蝦的身體、有5隻眼睛、揮著粗壯的鉗子這樣的四不像
  • 動物所等揭示人類皮膚衰老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系統繪製了人皮膚衰老的高通量單細胞轉錄圖譜,發現增齡伴隨的生長控制轉錄因子的表達下調是人類皮膚衰老的驅動因素。  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別獲取了年輕、中年和年老人眼瞼皮膚樣品。通過組織染色分析,發現了包括表皮厚度、真皮膠原密度的降低等一系列增齡性變化。
  • 華人學者攻克衰老最大難題,端粒問題的根源在NAD+?
    原創 馬猴 時光派 收錄於話題#前沿追新64個@馬猴亞利桑那大學神經科學與認知科學朋友,幹了這杯缸中腦每個人出生的時候,身體裡都埋藏著一根叫做衰老的炸藥。端粒燃盡的瞬間,衰老便會爆發。說端粒是衰老的導火索,主要因為這種附著在每一個染色體末端的小型結構,會隨著細胞的分裂次數不停縮短,通過損耗自己,確保DNA不被侵害。正是基於這種特性,科學界一直將端粒長度,視為衡量衰老進程的黃金標識[1,2]。目前幾乎所有圍繞著端粒的抗衰老手段,不是在處心積慮的減緩導火索的燃燒速度,就是在想方設法的延長導火索長度。
  • 【前沿進展】神經幹細胞及其微環境的衰老與再生
    因此,周期性的改變胰島素/IGF1信號強度可能有助於維持幹細胞儲存庫,同時增強NSCs的增殖和神經元分化。周期性的禁食會改變胰島素和IGF1的水平,從而增強海馬體神經發生和認知能力。線粒體線粒體能夠維持衰老過程中NSCs的狀態,因此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