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基礎工業還十分薄弱,在許多高科技領域,中國還有明顯的不足。因此,實現中國科技進步,成為如今我國發展的重要方向。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曾表示,中科院將集結全院力量,將美國「卡脖子」清單,變為科研清單。其中,光刻機成為中科院將要攻克的重要對象。
除光刻機外,中科院還多點開花,又成功打破了一項技術壁壘。
據報導,中科院院士李亞棟主導的新型OLED材料量產化項目,成功通過了測試階段。目前,該項目已經開工奠基,有望實現量產。據悉,該項目投資共計10.5億元。
解決OLED材料難題,對增強我國在OLED領域的競爭力,進一步拓展行業佔比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在OLED市場上,三星佔據壟斷地位,獨自佔據了將近90%的市場,地位難以撼動。
而京東方、維信諾等中國屏幕巨頭,份額十分稀少,與京東方相差巨大。若是中科院新型量產化項目建設成功,中國OELD產量有望得到提升,將提高我國的話語權,更有希望打破韓國企業的壟斷地位。
同時,這對京東方等中國屏幕企業來說,也將是一件好事,有利於實現OLED屏幕量產。
「缼芯少屏」是我國長久以來面臨的棘手問題。在這兩大領域,海外都已經形成了壟斷,並且有著頗高的入門門檻,中國企業想要實現突破並不容易。
加之改革開放後,海外先進技術的衝擊,以及「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短時思想的興起,都阻礙了中國晶片、屏幕等產業的發展。
好在,仍有一些企業耐心鑽研,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京東方便是其中之一。1998年,京東方投身液晶顯示屏領域,其目的便是改變中國液晶面板受制於人的現狀。
不過,京東方也由此走上了一條一場曲折之路。在此後14年的時間裡,京東方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在政府的扶持下,其才得以繼續研究。在14年的時間裡,京東方共燒錢3000億元,曾被稱作「賠錢貨」。
但好在,京東方最終實現扭虧為盈,並在LCD領域,拿下了話語權。但是,在OLED這個新領域,京東方等中國屏幕巨頭,仍然落後。而且,OLED的應用範圍愈發廣泛,攻克OLED難以,對我國科技發展十分重要。
而中科院新型OLED材料項目,或許將成為中國OLED領域的一次轉機。
文/BU 審核/子揚 校正/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