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50章:與虎謀皮,置身危險境地,縱慾享樂,生之厚福之薄

2021-01-15 雅風國學

大家好,我是雅風,感謝關注雅風國學。

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50章,這一章主要是講養生之道,老子用一組數據以及形象的比喻闡述了清心寡欲在養生中的作用。我們來看第50章的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這一章的核心內容是講「攝生」,也就是養護生命,延年益壽的道理。生和死是很沉重的話題,很多人不敢直面這一話題,而是採取了迴避的態度。生給我們帶來歡喜,而死亡給我們帶來恐懼。很多人談「死」色變,但是不管我們如何懼怕死亡,死亡都不會對我們心生憐憫之心,它總有一天會降臨到我們頭上,這是誰也無法避開的。所以,有出生就會有死亡。既然如此,我們如何才能使生命儘可能長久呢?在老子看來,一個人的嗜欲太重,就會快速地走向滅亡。一個人斂欲守靜以心合道,他就能夠長壽。

「出生入死。」「出」即出現於世上,也就是出生的意思,是從無到有的過程。「入」即入於地下,也就是死亡的意思,是從有歸無的過程。世間萬物皆是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如此循環往復,才能生生不息;人自然也不能例外,生與死是人生中最大的事。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生之徒」即天生長壽,並且壽終正寢的人,「死之徒」即天生短命,夭折而亡的人。這句話用一個大約的統計數據揭示了人類生死的規律,在所有人中,長壽的人佔十分之三;短命的人佔十分之三;所謂的天生,用現在的話說其實就是先天因素,也可以說是遺傳原因。這是人類個體的差異化表現,也是自然的常規。

老子接著說道:「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他認為,在所有人之中,原本可以長壽,但是由於自己妄動妄為的緣故而早亡的佔了十分之三。這裡所說的「自己的緣故」,指的是自己對生命懷有貪婪和恐懼的心態。因懷有貪慾之心、恐懼之心和執著之心,而使自己陷入鬱鬱寡歡、憂心忡忡或者出離憤怒的狀態。人之所以短命,正是因為貪生怕死,過於執著,違背了生命的自然性。

這裡我要重申一遍,我們在這裡所說的出生入死和貪生怕死,都不是現在形容英雄和懦夫所用的概念,而是指對生命的態度;我們經常說生死有命,就是說我們無法自由地延長壽命,只能坦然地面對它。所以老子認為,善於養生的人,必定少私寡慾,過著一種清靜質樸、純真自然的生活。過度的不合規律的幹預(如煉丹服藥),不但於事無補,還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人類有思想意識,正是有了思想意識,才使得人擺脫了蒙昧,逐漸變得聰慧起來,從而進入了文明時代。然而,人類變聰明以後,便滋生出了貪慾心和執著心,這些都是人類痛苦和煩惱的根源。比如對於多數人來說,他們都希望自己過上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比別人強。但是,現實的情況往往與期盼中的情形是相反的:人家有姣好的容貌,自己卻沒有;人家有華麗的衣服,自己卻沒有;人家有豪車有別墅,自己卻沒有;……思來想去,總覺得生活對自己不公平。這樣一來,鬱悶的情緒就揮之不去,時間長了還會損害自己的身體,這對養生是極為不利的。

那麼生活條件好的人又如何呢?他們在社會的世俗比較中佔有優勢,然而正是這種優越感,會讓他們更加貪戀生命的美好,過多的享樂,過度的滋補,甚至還有人奢望能長生不老,煉丹,服藥;結果本來可以長壽的,卻因為肆意妄為、透支生命,縱慾過度,以至於身體不堪重負,而過早夭亡;佛家有句話這樣說:勢不可去盡,話不可說盡,福不可享盡,凡事太盡,緣分早盡。這不正是反者道之動,物極必反的道理所在嗎?

天生長壽的人佔十分之三,天生短命的人佔十分之三,本來應該長壽,但由於肆意妄為而短命的人又佔了十分之三,這加在一起是十分之90,那還剩餘10%,這極少比例的10%就是老子所說的善攝生者,「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行走在道路上,如果遇到傷害人的犀牛和老虎,我們該如何應付呢?犀牛和老虎都是異常兇猛的動物,它們不懼怕人類,更沒有分別之心,不會因為我們的怕與不怕而決定自己的行動。

對於得道的人來說,即使他們面對的是老虎和犀牛的利爪和尖角,他們也不會受到傷害,因為他們心裡沒傷害的的概念,就算犀牛和老虎再兇猛,也對他們沒有任何意義。即便換成別的野獸或是別的場合,這個道理也是一樣的。合乎大道大德的人,即使身在戰場,也一定會衝鋒陷陣,而不畏懼敵人的刀劍.對死亡沒有絲毫的畏懼,那麼刀劍的鋒刃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威力;其實,老子在這裡並不是說善於養生的人可以變成神仙,不再遭受世間的危險和苦難;反而老子恰恰是在用兕虎和甲兵來比喻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無形的危險,驕奢淫逸,聲色名利,都是和大道相悖的,都是養生道路上的阻礙;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坦然地面對人生道路上的這些誘惑和得失,即使遇到危險也會無所畏懼,那麼這樣才算是符合人生的客觀規律,也就真正懂得了養生之道。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在本章的最後,老子通過一句「以其無死地」,概括說明了善於養生之人不會遭受鋒利的刀劍、兇猛的野獸傷害的緣由,即善於養生之人順應天道,依照客觀規律行事,不把自身置於危險的境地,外患便不能靠近他的身體,所以也就不會因外患而造成死亡了。反之,如果由於個人的貪婪好爭,做出與虎謀皮,與兕謀角,以兵強天下的事來,就是置自己於危險的境地,等於自己在作死,那損壽早亡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老子的這一思想是如何產生的呢?這就需要分析一下老子所處的時代的特徵了。春秋末年,戰火不斷,人的生命隨時都有覆滅的危險一面對這種情況,老子提出了對生死的看法:戰爭的勝負是無法預料的,所以不應以你殺我奪的戰爭來保護自己;奢侈和縱慾對生命是沒有任何益處的,所以也不應以奢侈的生活方式來保養生命。老子希望人們能夠達到少私寡慾、淳樸自然的境界,所以提出了清靜無為、恪守大道的原則,合乎大道的主張;老子認為,一個人的行為不合乎道,就會害人害己,這是造成壽命變短的人為因素.也是人們應該極力避免的。

人們對死亡存有畏懼,其實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一個人的生命來之不易,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應該好好珍惜生命。但人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珍惜生命、養護生命要遵循客觀規律,既不能過度貪生,過多地享受或縱慾,也不能過分怕死,過多的滋補或進藥;而是應該讓生命順其自然地釋放能量,實現人生價值,以此來表達人們對生命的珍重。

我們最後再看一遍譯文:

人從生下來一直到死去,長壽善終的有十分之三;短命而亡的有十分之三;生下後本來可以活得長久,但自己走向死路的也佔十分之三。這是什麼緣故呢?是因為對待生命太過度,貪圖享樂,奉養過厚了。曾聽說善於養生的人,在陸地行走遇不到犀牛和猛虎,在戰爭中不會受到殺傷。犀牛雖兇,卻對其無法用它的角;老虎雖猛,卻無法對其施用它的爪;兵刃雖鋒利,卻無法對其施用它的鋒芒利刃。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他沒有進入死亡的領域。

好,第50章我們就分享到這裡,這裡是雅風國學,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敬請關注,評論和轉發,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35章:面對各種誘惑我們該怎麼辦?道德經教我們正確選擇
    上一章中,老子藉助小和大這一對概念,論述了道看似渺小,實則偉大的原因,在第35章,老子繼續給我們闡述看似平凡的道,卻有著用之不盡的偉大功能。我們看一下原文: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 《道德經》問答第9章-揭示老子文章的出處
    把寫作體系和簡本結合在一起,本章每句文字的出處便自然顯現出來了。文 | 楊吉德第九章簡本:之而浧之,不不若已。湍而群之,不可長保也。金玉浧室,莫能守也。答:對《道德經》的注釋存在一個立足點的問題,如果你站在王弼本的角度看竹簡本,會覺得怪怪的,肯定認為戰國時文字少,用異體字互相替代,像簡本「之」(上之下木),漢初抄本把它改寫成「植」(扌直),魏晉王弼又改寫成「持」,學者們於是乎用訓詁學編排了一通,「之」就是「植」義,「植」同「持」,「之」即為「持」;還有「不不」,或者解釋為「丕丕」,或者認為是「不如」的誤寫,或者認為多寫了一個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道德經》40章:學習周易的奧秘在哪裡
    《道德經》是老子對《周易》思想的闡釋,從這個角度講,本章雖然字數少,卻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因為按順序講,它處在《周易》六十四卦的腰眼上。本章對應《周易》遁卦,是第33卦,屬於中間位置,老子寫到這裡,便借遁卦對周易理論的核心規則做了深入講解,告訴我們,學習《周易》的奧秘在哪裡!文 | 楊吉德話說《道德經》40章返也者,道之動。
  • 《道德經》問答第8章-上善若水與上善治水之辨
    問:我們已經習慣於將「上善若水」作為立身之本的最高境界,除了帛書甲本屬於早期版本,還有什麼理由讓我們對「上善治水」產生認可呢?答:我們不能孤立地解讀某一個章節的文字,那樣很容易產生隨意性。《道德經》有一個大的編排體系,每個章節的順序編排是固定的,不能隨便更改,將這一章調整到另一章的前面或後面,那是不行的。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師第七 比第八 師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六十六章 比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七十九章 師,是群眾之意。師卦的卦象是水在地下,寓意君子要用愛心保護人民、養活大眾。老子說江海之所以能夠匯聚一切溪流成為百穀之王,是因為它善於處於溪谷之下遊。使大眾歸於正道,就可以在天下稱王,正是由於君子「善下」的品德。
  •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翻譯:大道已經失去效用了,就會有仁愛和正義這樣的道德規範出現,有了所謂能夠通達本質的思想的出現,就會有人為的造假。解析:這一章就說了四個與我們密切相關的社會示例。第一個,大道廢,有仁義。所謂大道廢,有種意思,第一種就是被廢除了,這隻有統治者才可以去做,因為他們覺得大道對他們沒有用了,無法實現他們的欲望之心了。通過他們進而影響了社會的氛圍了,使得大家都不信道,淡化了道。
  • 《道德經》: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老子《道德經》第50章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 道德經天下第二解 第六章 第七章 雌雄之分 本為假象 何來長生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穀神與玄牝(pin)牝為母體,那谷就是穀物、糧食之意;江山社稷,社為土神、稷為穀神。穀神是糧食之神(說山谷之神的就笑死人了),神本身是不死之物,穀神不死的原因就是「母體」的繁殖功能。
  • 《道德經》全文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rǎng)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bó)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bó);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 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此章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大宗師要入涅槃了。按照《史記·老子列傳》記載,這是老子要出函谷關,離開華夏大地,到遠方弘道去了。按照帛書的文本,「和大怨,必有餘怨」(七十九章)是最後一章,這樣學術界就出現最後一章的爭議。和大怨,必有餘怨章顯然不具有告別、總結《道德經》的意蘊,而八十一章卻具有告別、總結經典的意蘊。
  • 極簡史:《道德經》的來龍去脈
    眾所周知《道德經》是兩千五百多年以前,老聃著作的一部哲學作品。全書以「道德」為綱,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來源。其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被後世譽為萬經之王。然而,《道德經》最早也不叫這個名字,也沒有八十一章的,或許全篇也不到今日所見的五千言。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道德經》17章 太上,不知有之 18章 大道廢,有仁義
    《道德經》17章 太上,不知有之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 博雅讀老子之十八:大道廢,有仁義——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
    [心得]本章承接十七章而言,即從「太上,下知有之」的聖人無為之治,而天下百姓於其功成遂事之際,「皆謂:『我自然。』」。但是時代每況愈下,道德淪喪,人心異化,是以造成人類社會的異化病態。老子這一章提出,仁義,智慧,孝慈,忠臣是社會病態的產物。
  • 《道德經》新解:第一章永恆之道
    《道德經》全篇分為八十一章,九九八十一,大成之數。「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
  • 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 載營魄①抱一②,能毋離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④?滌除⑤玄鑑⑥,能毋有疵⑦乎?愛民治國,能無為⑧乎?天門開闔,能如淵⑨乎?明白四達⑩,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道德經》:為什麼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我們只要去翻閱老子《道德經》第48章原文,就會真正明白這句話的意思。第48章說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老子的意思是:求學的人,做學問的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努力使得自己一天一天增長學識,這就是正確的。但是對於求道的人來說,就要讓自己的慾念一天比一天減少,私妄減少再減少,就可以達到了無為的境地。
  • 道德經第40章深度概括
    「道德經」第四十章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章是整個「道德經」的中心章節,同時也是對「道德經」核心思想的深度闡述。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觀—「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悟透《道德經》第28章中的3句話,你就明白了
    正所謂是「非知之難,行之惟難」,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不難,但做起來卻很不容易,知易行難啊!真正低調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實力,要不然就是虛偽、假謙虛。如果你本事實力很弱,還故作謙虛低調,就會更加讓人看不起。《易經》謙卦云:地中有山,謙。即:《謙卦》的卦象是艮(山)下坤(地)上,為高山隱藏於地中之表象,象徵高才美德隱藏於心中而不外露,所以稱作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