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雅風,感謝關注雅風國學。
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50章,這一章主要是講養生之道,老子用一組數據以及形象的比喻闡述了清心寡欲在養生中的作用。我們來看第50章的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這一章的核心內容是講「攝生」,也就是養護生命,延年益壽的道理。生和死是很沉重的話題,很多人不敢直面這一話題,而是採取了迴避的態度。生給我們帶來歡喜,而死亡給我們帶來恐懼。很多人談「死」色變,但是不管我們如何懼怕死亡,死亡都不會對我們心生憐憫之心,它總有一天會降臨到我們頭上,這是誰也無法避開的。所以,有出生就會有死亡。既然如此,我們如何才能使生命儘可能長久呢?在老子看來,一個人的嗜欲太重,就會快速地走向滅亡。一個人斂欲守靜以心合道,他就能夠長壽。
「出生入死。」「出」即出現於世上,也就是出生的意思,是從無到有的過程。「入」即入於地下,也就是死亡的意思,是從有歸無的過程。世間萬物皆是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如此循環往復,才能生生不息;人自然也不能例外,生與死是人生中最大的事。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生之徒」即天生長壽,並且壽終正寢的人,「死之徒」即天生短命,夭折而亡的人。這句話用一個大約的統計數據揭示了人類生死的規律,在所有人中,長壽的人佔十分之三;短命的人佔十分之三;所謂的天生,用現在的話說其實就是先天因素,也可以說是遺傳原因。這是人類個體的差異化表現,也是自然的常規。
老子接著說道:「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他認為,在所有人之中,原本可以長壽,但是由於自己妄動妄為的緣故而早亡的佔了十分之三。這裡所說的「自己的緣故」,指的是自己對生命懷有貪婪和恐懼的心態。因懷有貪慾之心、恐懼之心和執著之心,而使自己陷入鬱鬱寡歡、憂心忡忡或者出離憤怒的狀態。人之所以短命,正是因為貪生怕死,過於執著,違背了生命的自然性。
這裡我要重申一遍,我們在這裡所說的出生入死和貪生怕死,都不是現在形容英雄和懦夫所用的概念,而是指對生命的態度;我們經常說生死有命,就是說我們無法自由地延長壽命,只能坦然地面對它。所以老子認為,善於養生的人,必定少私寡慾,過著一種清靜質樸、純真自然的生活。過度的不合規律的幹預(如煉丹服藥),不但於事無補,還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人類有思想意識,正是有了思想意識,才使得人擺脫了蒙昧,逐漸變得聰慧起來,從而進入了文明時代。然而,人類變聰明以後,便滋生出了貪慾心和執著心,這些都是人類痛苦和煩惱的根源。比如對於多數人來說,他們都希望自己過上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比別人強。但是,現實的情況往往與期盼中的情形是相反的:人家有姣好的容貌,自己卻沒有;人家有華麗的衣服,自己卻沒有;人家有豪車有別墅,自己卻沒有;……思來想去,總覺得生活對自己不公平。這樣一來,鬱悶的情緒就揮之不去,時間長了還會損害自己的身體,這對養生是極為不利的。
那麼生活條件好的人又如何呢?他們在社會的世俗比較中佔有優勢,然而正是這種優越感,會讓他們更加貪戀生命的美好,過多的享樂,過度的滋補,甚至還有人奢望能長生不老,煉丹,服藥;結果本來可以長壽的,卻因為肆意妄為、透支生命,縱慾過度,以至於身體不堪重負,而過早夭亡;佛家有句話這樣說:勢不可去盡,話不可說盡,福不可享盡,凡事太盡,緣分早盡。這不正是反者道之動,物極必反的道理所在嗎?
天生長壽的人佔十分之三,天生短命的人佔十分之三,本來應該長壽,但由於肆意妄為而短命的人又佔了十分之三,這加在一起是十分之90,那還剩餘10%,這極少比例的10%就是老子所說的善攝生者,「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行走在道路上,如果遇到傷害人的犀牛和老虎,我們該如何應付呢?犀牛和老虎都是異常兇猛的動物,它們不懼怕人類,更沒有分別之心,不會因為我們的怕與不怕而決定自己的行動。
對於得道的人來說,即使他們面對的是老虎和犀牛的利爪和尖角,他們也不會受到傷害,因為他們心裡沒傷害的的概念,就算犀牛和老虎再兇猛,也對他們沒有任何意義。即便換成別的野獸或是別的場合,這個道理也是一樣的。合乎大道大德的人,即使身在戰場,也一定會衝鋒陷陣,而不畏懼敵人的刀劍.對死亡沒有絲毫的畏懼,那麼刀劍的鋒刃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威力;其實,老子在這裡並不是說善於養生的人可以變成神仙,不再遭受世間的危險和苦難;反而老子恰恰是在用兕虎和甲兵來比喻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無形的危險,驕奢淫逸,聲色名利,都是和大道相悖的,都是養生道路上的阻礙;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坦然地面對人生道路上的這些誘惑和得失,即使遇到危險也會無所畏懼,那麼這樣才算是符合人生的客觀規律,也就真正懂得了養生之道。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在本章的最後,老子通過一句「以其無死地」,概括說明了善於養生之人不會遭受鋒利的刀劍、兇猛的野獸傷害的緣由,即善於養生之人順應天道,依照客觀規律行事,不把自身置於危險的境地,外患便不能靠近他的身體,所以也就不會因外患而造成死亡了。反之,如果由於個人的貪婪好爭,做出與虎謀皮,與兕謀角,以兵強天下的事來,就是置自己於危險的境地,等於自己在作死,那損壽早亡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老子的這一思想是如何產生的呢?這就需要分析一下老子所處的時代的特徵了。春秋末年,戰火不斷,人的生命隨時都有覆滅的危險一面對這種情況,老子提出了對生死的看法:戰爭的勝負是無法預料的,所以不應以你殺我奪的戰爭來保護自己;奢侈和縱慾對生命是沒有任何益處的,所以也不應以奢侈的生活方式來保養生命。老子希望人們能夠達到少私寡慾、淳樸自然的境界,所以提出了清靜無為、恪守大道的原則,合乎大道的主張;老子認為,一個人的行為不合乎道,就會害人害己,這是造成壽命變短的人為因素.也是人們應該極力避免的。
人們對死亡存有畏懼,其實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一個人的生命來之不易,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應該好好珍惜生命。但人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珍惜生命、養護生命要遵循客觀規律,既不能過度貪生,過多地享受或縱慾,也不能過分怕死,過多的滋補或進藥;而是應該讓生命順其自然地釋放能量,實現人生價值,以此來表達人們對生命的珍重。
我們最後再看一遍譯文:
人從生下來一直到死去,長壽善終的有十分之三;短命而亡的有十分之三;生下後本來可以活得長久,但自己走向死路的也佔十分之三。這是什麼緣故呢?是因為對待生命太過度,貪圖享樂,奉養過厚了。曾聽說善於養生的人,在陸地行走遇不到犀牛和猛虎,在戰爭中不會受到殺傷。犀牛雖兇,卻對其無法用它的角;老虎雖猛,卻無法對其施用它的爪;兵刃雖鋒利,卻無法對其施用它的鋒芒利刃。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他沒有進入死亡的領域。
好,第50章我們就分享到這裡,這裡是雅風國學,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敬請關注,評論和轉發,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