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碎片」是如何在細胞內形成的?

2020-12-16 光明網

奇怪的蛋白質液滴,儘管表現出液體的性質,卻會平穩地轉變為固體的性質。一些活細胞含有像液滴一樣的蛋白簇。但這些液滴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硬,新實驗表明它們會變成一種奇怪的材料:一種柔軟的「玻璃」。相關研究12月11日發表於《科學》雜誌。

先前的研究表明,細胞蛋白滴可以凝固,但它們如何做到這一點一直困擾著研究人員。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轉變。德國馬普學會分子細胞生物學和基因組研究所的Anthony Hyman、馬普學會複雜系統物理研究所的Frank Jülicher與合作者準備了分離自細胞的蛋白液滴,並將新行程的液體與時間更久的液滴進行對比。

研究人員使用雷射束擠壓和拉伸水滴,水滴隨著時間的增加變得更有彈性。在單獨的實驗中,隨著放置時間的增加,液滴變得越來越小,密度越來越大,示蹤劑珠在液滴中的運動受到限制。

觀察結果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構成水滴的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變得越來越強,從而抑制了蛋白質。隨著蛋白質凍結到位,液滴逐漸凝固——這是玻璃狀物質形成時常見的過程。(馮麗妃)

相關文章信息:

DOI: 10.1126/science.aaw4951

來源: 中國科學報

相關焦點

  • 細胞內如何形成「軟玻璃」
    活細胞可以容納具有軟玻璃特性的蛋白質聚集物。新實驗表明,它們最終會變成奇怪的材料:一種柔軟的「玻璃」。相關研究12月11日發表於《科學》雜誌。先前的研究表明,細胞蛋白滴可以凝固,但它們如何做到這一點一直困擾著研究人員。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轉變。
  • 玻璃器皿上的花紋是如何形成的?
    此次展品之中,有大量來自阿富汗貝格拉姆考古遺址的玻璃器皿。作為羅馬帝國的典型產品,這些玻璃器皿上的花紋非常漂亮,充分顯示了當時玻璃製造的傑出工藝。此外,仿玉、翡翠、珊瑚等製成的瓶、碗、鼻煙壺等玻璃器皿,不但顏色逼真,具有獨特風格和韻味,其表面的花紋往往讓人眼前一亮。那麼,這些玻璃器皿表面的花紋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
  • 玻璃是如何形成的?玻璃化過程新機制!
    玻璃,已經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應用已久,但對其是如何形成的,即所謂的玻璃化過程的了解,仍是材料科學中的一個主要挑戰。傳統的研究基於各種性質的玻璃的實驗證據, 表明了玻璃化轉變溫度對冷卻速率的依賴關係表現出了與粘度對溫度或結構α-弛豫時間τ的依賴性相同的特性。在所謂的動態脆弱液體的情況下,在溫度大約是量熱玻璃化轉變溫度的兩倍時,平衡粘度和τ開始形成對超阿侖尼烏斯溫度的依賴關係。
  • 用納米CT觀察到細胞內的粒子形成
    本報訊(通訊員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梁高林課題組發展了一種含碘小分子在細胞內自組裝成富碘納米粒子的「智能」策略,並用納米計算機斷層掃描(納米CT)直接觀察到細胞內納米粒子的形成。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
  • 細胞分化的分子機制
    例如,馬蛔蟲(2n=4)的一個變種,當個體發育到一定階段時,在將要分化為體細胞的那些細胞中,染色體破裂為碎片,含有著絲粒的碎片在細胞分裂中保留,不具有著絲粒的碎片在分裂中丟失。不過,預定形成生殖細胞的那些細胞中不發生染色體的斷裂和丟失現象。基因擴增 基因擴增是指細胞內特定基因的拷貝數專一性大量增加的現象。
  • 門窗夾膠玻璃,幹法與溼法玻璃工藝如何識別?
    夾膠玻璃一般安裝在陽光房玻璃頂上,現在已經越來越多使用在門窗玻璃上,特別是用於隔音門窗夾膠中空玻璃,那麼,夾膠玻璃也分很多種製作工藝,>每一道工藝都不可掉以輕心,成品後不斷具有反射聲波作用,安裝門窗上有隔音降噪之功能,就算玻璃因碰撞碎裂,碎片也會被粘在薄膜上,破碎的玻璃表面仍保持整潔光滑。
  • 第一個細胞是怎麼形成的
    ,它是如何一下子就把構成生命的其他要素——物質、能量和自我複製的機能——同時包裹到細胞膜裡的呢?這樣的細胞是個空心的氣球,完全沒用。反過來,如果是先有「蛋」,也就是蛋白質、DNA等分子,好像也不行。因為沒有細胞膜的約束,這些分子是會自由擴散的。還沒等細胞膜形成,這些分子就已經在地球海洋中擴散得無影無蹤了。其實,今天的細胞其實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它能夠依靠細胞膜上面各種各樣的蛋白質分子進行物質運輸。這些蛋白質分子能夠形成狹窄的小孔,讓各種物質有秩序地進出細胞。
  • 研究發現水中的微塑料可以形成生物分子塗層 並「潛入」活細胞中
    為了更好地了解這些細小的塑料碎片是如何被水生環境中的生物體吸收的,科學家們進行了一項研究,顯示了生物分子塗層是如何充當「特洛伊木馬」,將它們潛入活細胞的。這些微小的塑料碎片大小不到5毫米,因此很難在環境中追蹤,不過最近的研究已經在海龜、鱸魚和甲殼類動物中發現了它們。一項對日本鱂魚的研究表明,微塑料如何導致動脈瘤,以及生殖系統的變化。
  • 中國科大實現Nano-CT直接觀察細胞內納米粒子的形成
    中國科大實現Nano-CT直接觀察細胞內納米粒子的形成 2020年10月23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梁高林教授課題組的研究成果
  • 細胞內的物流是如何進行的
    細胞內生產和加工物質後配送到機體所需要的地方的過程也大致能滿足現代物流的這些條件,因此可以稱為細胞內的物流。  而且,細胞內的物流甚至比現實生活中的物流更為複雜、精準並且具有自我調控的能力,因為細胞產生的分子,如激素、神經遞質、細胞因子和酶等物質有的要被運輸到細胞內的其他地方,有的則要被轉運出細胞。
  • 利用納米CT,科學家直接觀察到細胞內納米粒子的形成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梁高林教授課題組運用一種含碘小分子在細胞內自組裝成富碘納米粒子的「智能」策略,並用納米計算機斷層掃描(Nano-CT)直接觀察到細胞內納米粒子的形成,日前,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
  • CELL子刊揭示角質形成細胞是如何維持鼓膜穩態的
    新研究闡明了鼓膜角質形成細胞的增殖、遷移和克隆動態,揭示了其對鼓膜維持的貢獻。鼓膜上皮與身體其它部位的表皮類似,但是,由於它位於外耳道盲端,還需要具備清除外耳道的細胞碎片、異物的功能。這種增殖模式表明,局部存在促進角質形成細胞周轉的信號。
  • 一種鉤蝦能在4天內將塑料微粒分解成比細胞還小的碎片
    一項研究表明,一種小甲殼類動物能在96小時內將塑料微粒分解成比細胞還小的碎片。到目前為止,塑料碎裂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陽光和海浪作用等緩慢的物理過程,這可能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由於這些碎片足夠小,可以穿過細胞膜,因此人們認為它們可能比5毫米大小的微塑料對野生動物的潛在危害更大。這項研究發表在《科學報告》上,論文的第一作者艾麗西亞·馬特奧斯-卡德納斯博士說,她的發現「完全出乎意料」。
  • 玻璃體混濁是如何形成的?
    玻璃體混濁是怎麼形成的呢?1炎性玻璃體混濁玻璃體是無血管組織,玻璃體炎症都是周圍組織炎症擴散而致。如虹膜睫狀體炎,視網膜脈絡膜病變。炎症組織的滲出物,炎性細胞,壞死組織及色素顆粒,吞噬細胞附著於玻璃體纖維組織而產生多種不同類型的混濁表現。
  • 世界上最硬的玻璃,硬度超過鑽石,子彈擊中它反被轟成碎片
    玻璃是非晶無機非金屬材料,一般是用多種無機礦物如石英砂、石灰石和純鹼等作為主要原料,再加入少量輔助原料製成的,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玻璃是很常見也很常用的物品,人們常常會使用它來裝飾門窗和一些手工藝品。
  • AM:生物活性玻璃助力萬能膠用於骨折內固定
    使用骨粘合劑替代傳統的侵入性內固定工具(如鋼板、鋼釘)將會給骨科手術帶來革命性的突破。理想的骨粘合劑材料應該能夠在骨折斷端處提供即時的堅強固定,同時能夠提供骨細胞長入空間,促進骨折癒合。
  • Cell:小膠質細胞通過吞噬胞外基質為新的突觸形成讓出空間
    這些細胞聊天的埠被稱為突觸,在整個大腦中發現了數萬億個突觸,這讓我們能夠呈現新的知識。但是,科學家們仍在了解這些連接如何對新的經歷和信息作出反應。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令人吃驚地發現了一種大腦免疫細胞幫助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 玻璃隕石如何鑑賞
    收藏玻璃隕石,鑑定是個問題,願意去哪裡鑑定是個人的問題,也是社會權 威信的問題,有人說某地方三百鑑定隕石,說幾百塊鑑定玻璃隕石的地方多了個去,不針對任何人,全中國除了中科院天文館能拿出玻璃隕石數據不超過三家,而擁有國外玻璃隕石資料庫只有中歷,什麼是國外隕石數據,比如火星隕石 月球玻璃隕石國內目前數據還是保密階段,根本不可能有那麼多人能鑑定隕石
  • 硬度超鑽石,子彈反被轟成碎片,世界上最硬的竟是玻璃
    法律顧問:趙建英律師 玻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說是隨處可見,並且,玻璃製品也是出了名的易碎品。那麼,倘若我們用槍射擊玻璃製品,結果會如何呢? 沒想到吧,不但,子彈反被轟成碎片,能承重近70噸。這個形似一隻蝌蚪的物品就是用普通玻璃製成的。
  • 玻璃碎片「潛伏」男子左臂15年 醫生從肌肉縫隙中取出
    1日,福州市二醫院手足顯微外科醫生從他的左前臂中取出一塊玻璃碎片,終結了他15年的疼痛。  3日,37歲的黃先生揮動自己的左前臂,已沒有纏繞自己15年的不適感了。15年前,他騎摩託車時出過一次車禍,左前臂留下一個小傷口。當時,他並沒有在意。可後來,他時不時感覺左前臂不舒服,特別是活動量大或者做某個動作的時候,特別疼。為此,他也看過不少醫生,但醫生檢查後告訴他「沒事,可能是心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