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曼妙的海洋裡,具有螢光色的生物很多很多,繽紛的珊瑚,炫麗的珊瑚魚,螢光色在它們身上已經是很普通很常見的色彩,不過在淡水魚中具有螢光色的魚兒卻是少之又少,今天我們就說一下淡水魚中具有螢光色的螢光仙子們。
在魚市,螢光斑馬已經是很普遍的一種觀賞魚啦,價格便宜又非常耐養,是很多初養魚朋友的首選,早在2006年,臺灣首度發表全球第一條全身型紅螢光基因魚「邰港紅色1號」, 將珊瑚紅色基因以基因工程及基因轉殖的技術產生全身發紅螢光的螢光魚,將觀賞魚的技術與品質提升到一個境界。同時,邰港科技嘗試運用不同品種的斑馬魚,藉由肌肉性發光的激活子將綠色水母基因及紅色珊瑚基因殖入於體色花紋較深的野生斑馬魚體內,進而成功研發出各種顏色的螢光斑馬魚,並將陸續研發成功的各色邰港2號螢光斑馬魚置於一缸,讓紅、綠、紫、黃等顏色在短波長黑色及藍色燈的照射下相互輝映,真正展現出「五彩繽紛」的螢光世界。大家不會想到這種十塊錢好幾十條的魚居然還是高科技的產物。
以同樣身世的螢光鱂魚地位可要比螢光斑馬高的多啦,螢光斑馬稱之為全球第一條肌肉型螢光金斑馬TK-2,那麼螢光鱂魚稱之為全球第一條螢光基因魚TK-1,它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夜明珠」之所以它會比螢光斑馬要昂貴一些主要原因還是載體魚的原因,斑馬魚自身的價格就非常貧民,在加上死亡率非常低,所以價格就高不上來了,估計剛出現時價格應該還是挺貴的。
上面說的兩種螢光魚屬於真真正正從基因角度培育出來的,市場上還有一些螢光魚,它們是由於人工打色打出來的螢光色,最代表的就是彩吻,就是彩色接吻魚,此魚就是利用給接吻魚身體注射螢光色素,使其產生各種各樣的螢光色,非常的漂亮,也比普通接吻魚銷售的更好。
除了彩吻,同樣手法生產出來的還有七彩群魚,它們是用白色的黑裙魚作為載體,進行注射螢光色的,注射完以後確實比白白的黑裙魚好看多了。還有彩色玻璃拉拉,七彩招財螢光蛙都是同樣方式製作完成了,可以說人的創作力有多麼的強大啊。
不過人工注射的螢光魚死亡率是很高的,即使存活下來的魚,它們的螢光色也不會堅持很久,基本上一兩個星期就退掉了,恢復了它們原來的樣子,這讓我想起前一段時間網上流行的一段視頻「關閉燈光,關閉美顏,關閉瘦」你回到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