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罪案背後的世相、人心和廢死爭議

2021-01-18 界面新聞


「一個民主法治的國家,要靠殺人才可以撫慰人心,保障我們的安全,就算真正該死的人,他也應該跟我們有一樣的人權,這是人人生而平等的均等的權利。而且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

在殺人犯李曉明突然被執行槍決之後,李曉明的律師王赦借酒消愁,喝醉了的王赦面對妻子對自己工作的不理解情緒崩潰,發出了一連串詰問。

以往我們更多是在美劇中看到這樣的臺詞,卻鮮有華語電視劇觸及罪犯的人權議題。僅此一點,就使得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具備了獨特的價值。

當然,這部豆瓣9.4分作品的價值不止於此。

《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由一起隨機殺人案延伸出的幾個家庭間的故事,這當中包括,因孩子罹難瀕臨破碎的受害者家庭,因兒子殺人而消極避世的加害者家庭,幫死刑犯辯護而受到輿論譴責的律師,同時,作為對照,還刻畫了一個搖搖欲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

最先出場的是吳慷仁飾演的人權律師王赦。他不僅僅是「邪惡律師」、「人權悍將」,也是能讓人感到生存之重的現實中的人。剛一出場,王赦就被憤怒的民眾潑糞,而那套西裝是他唯一一套像樣的西裝。隨著劇情展開,我們了解到,出身底層的王赦一路半工半讀拿到了律師執照,娶了家境良好又美麗的太太,而他正在從事的是一份不被家人和大眾理解且薪資微薄的工作。多數時候,他都在為保障死刑犯的人權而奔走,頭腦冷靜,據理力爭,只有在喝醉時,他才會展現出脆弱、可愛的一面,比如,他會醉醺醺地勸朋友不要生小孩,吐槽「學費很貴」。

為了讓觀眾信服王赦的行為邏輯,編劇還給這個角色設置了行為動機——年少時的王赦差點成為犯罪群體中的一分子,只是因為拉肚子,遲到了兩分鐘,沒有趕上去火拼的那輛車。人生是一場蝴蝶效應,藉由王赦的經歷,編劇試圖讓我們相信,那些體現在他人身上的「惡」,與我們的距離也許僅在一念之間。

賈靜雯飾演的是槍擊案遇難男孩的媽媽,同時也是電視臺「品味新聞」的高管。在痛失愛子之後,她開始酗酒,經常做噩夢,夫妻關係瀕臨崩解,下屬眼中,她嚴厲到不近人情。「996」的話題還在發酵之中,賈靜雯在劇中則實力演繹了,一個「007」的媒體高管是如何用高壓工作麻痺自己,把家庭生活搞得一團糟的。

故事的主角還有新進品味新聞臺的助理編輯李大芝,她的真實身份是殺人犯李曉明的妹妹,而李大芝的房東則有一個剛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的弟弟……

這部高度戲劇化的作品取材於真實的隨機殺人事件,所謂隨機殺人,指的是受害人和加害人之間並沒有仇怨,加害人隨機選擇殺人對象實施犯罪。2018年臺灣中央社的一篇報導顯示,五年來臺灣發生了五起這樣的殺人事件,這部劇因此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我們與惡的距離》和其中兩起案件有比較直接的關係。2014年,大學生鄭捷在臺北地鐵持刀砍殺乘客,造成4死24傷。就鄭捷是否應被執行死刑的問題,臺灣關於廢除死刑問題的爭議再次爆發——欲廢除死刑的團體大造輿論,而普通臺灣民眾卻因鄭捷的砍殺行為而感到恐懼。兩年之後,臺灣再度發生女童「小燈泡」遭砍23刀斷頭殺害的悲劇。在小燈泡事件發生的一個半月之後,「鄭捷案」殺人犯鄭捷被執行槍決。

但槍決並沒有止住局中人的憤怒。小燈泡的媽媽發文質疑,「鄭捷很快的就執行死刑,意即就這樣失去了一個研究與了解的對象,他死掉了,然後呢?繼續讓這樣的事情發生?繼續速速執行?從過往的訊息來看,鄭捷是想死的人,所以藉由殺人來讓自己死,這樣的結束如他所求,那有什麼意義?鄭捷無精神異常,能清楚表達,也是生活相對比較不被社會邊緣化的,更應該要好好加以了解,到底他們是為什麼?他在想什麼?在生命發展的過程中,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他從小學就想殺人,為什麼家庭、學校、親人、朋友、社會,沒能接住他?…… 」

受害者家屬的這一連串尖銳提問也正是《我們與惡的距離》試圖探討的核心,我們在劇中可以看到,輿論暴力、媒體片面的報導、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汙名化、以及現代社會生活的疏離冷漠感是如何製造了「惡」。

這部劇的巧妙之處在於,所有涉事方通過編劇之手結成了一組錯綜複雜的關係,由此集中呈現了一種困境,並且展現了人們何以進入這樣的困境之中。

編劇設置了四組主要的家庭關係,不同立場的家庭間、家庭內部之間的衝突隨故事展開層層遞進。這種衝突累積在第五集之中得以爆發。法務部突然槍決李曉明成為矛盾升級的關鍵事件。宋喬安發現了李大芝的真實身份,在她示意之下,品味新聞曝光了李家父母居住場所,李大芝痛斥品位新聞為代表的嗜血媒體,稱「你們殺的人沒有比我哥少」。律師王赦也在毫無預兆的槍決後情緒失控。

困境猶如陰霾籠罩在每個人之上。當宋喬安在電視臺加班,女兒的生日被她拋在了腦後,在一次次衝突中,母女關係不斷惡化,女兒甚至問媽媽為什麼不和哥哥一起死掉。我們自然會想,當宋喬安指責殺人者的父母沒有盡到教養責任的時候,她是否考慮到,自己也在無意間製造了女兒心靈的裂痕?宋喬安的妹妹和妹夫是劇中的「神仙眷侶」,但即使是這樣恩愛的夫妻也難以避開社會環境的影響。

《我們與惡的距離》並沒有指明到底是什麼催生了犯罪,但它像一篇新聞特稿一樣,為觀眾呈現了理解人與事的語境。

這當中也包括構築了我們文化環境的媒體生態。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個人覺得,和美劇《新聞編輯室》裡的精英話語相比,《我們與惡的距離》展現了更具普遍性的媒體生態。

宋喬安從不自詡做的是高端新聞,但每當有重大事件發生,她仍然努力做到基本的新聞把關。事實上,根據該劇中的民意調查,宋喬安領導下的「品味新聞」在臺灣七家新聞臺中收穫了最高的信任度。她一面教記者起聳人聽聞的新聞標題,強硬回懟「不要有了收視率再來批評媒體無腦」「沒有收視率怎麼有錢買外電新聞」,另一面,在發生了疑似挾持兒童事件之後,她也斬釘截鐵地表示,在小孩安全之前不會進行直播。

但媒體的商業屬性和公共屬性之間天然存在矛盾。這集中體現在,當其他新聞臺尚未求證就報導普吉島爆炸事件,宋喬安一直壓著不報,要求記者多方聯繫求證,但在求快的新聞競爭環境之下,最終她還是迫於壓力而妥協。很快,這被證明是一條假新聞。單純的理想主義無法戰勝一切,每一天都在求快和求真之間博弈,這才是媒體行業真實的困境。最新的兩集裡,宋喬安開始反思工作的意義,試圖推動新聞臺改革,但這條路上阻力重重。

可貴的社會現實意義、有色彩和重量的人物、巧妙的故事設計、真實的職業場景再現,以上種種都是這部劇值得肯定之處。

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於,某些時刻,這部劇的編劇意志還是有些偏頗。比如,「民主法治」在這部劇中被熬成了一鍋雞湯,用來教化尚處於蒙昧之中的公眾,但相關的爭議卻遠不止劇中呈現的那麼簡單。

作為該劇背景的死刑存廢問題是法律界的經典辯題。主張廢除死刑的理由大概包括: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死刑不能有效遏止犯罪,死刑代表野蠻違反人權。但是,這個辯題從來都沒有定論。一點基本共識是,死刑的存廢不可以脫離社會認知狀況。欠債還錢,殺人償命,這是中國自古就有的樸素的正義觀。殺人者固然有人權,被殺者和家屬的人權又何在?

在理論層面,關於死刑存廢、如何最大程度實現公正的議題牽涉到法理學、倫理學、政治學等等領域的複雜探討,絕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的。在司法實踐中,目前經明確廢除死刑的國家大多集中在歐洲大陸,如法國、德國、荷蘭、盧森堡等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有像愛爾蘭這樣雖未明確廢除死刑,但實際上已經停止執行死刑的國家。我國法律部門的態度是,適用死刑,但貫徹少殺、慎殺的政策。

臺灣在死刑存廢問題上則仍處於拉鋸戰之中。2009年,臺灣籤署了《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該公約並不要求臺灣立即廢除死刑,但明確要求以廢除死刑為終極目標。不過,臺灣社會仍未達成廣泛共識,根據臺灣中時電子報2018年的民調,高達八成民眾不贊成廢除死刑。臺灣近年來發生的隨機殺人事件便成為廢除死刑支持者和反對者交鋒的戰場。

另一方面,犯罪的原因也不僅僅存在於外部社會。當宋喬安的老公希望她放下仇恨,探究李曉明殺人真相時,宋喬安的回應並非無理取鬧。作為媒體高管的她深諳犯罪類報導中常見的操作框架——指向社會體制問題。這正是律師王赦的基本立場,他動情地告訴妻子,不是每個人都像她那樣幸運,不是每個人生下來都能有選擇,殺人犯想要殺掉的不過是「那個小時候的自己」。但正如宋喬安指出的,事實的另一面是,「我們的社會安全網、教育體制永遠控制不了那些加害者」,治安再好的地方都會有命案發生,同一社會土壤之中的個體差異仍然是影響犯罪的重要因素。

死刑存廢、犯罪的本質和根源、精神疾病患者的處置……這些問題在世界範圍內都存在爭議,很難說編劇的立場絕對正確,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能激發討論總比讓這些話題在大眾傳播中缺席要好。編劇藉由律師王赦之口,將「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的問題拋給了大眾,這就是很大的價值。

不管是戲裡還是戲外,很多事都需要慢慢來。我第一次知道吳慷仁還是在《下一站幸福》,那時他還在偶像劇裡演男二號,經過十年的錘鍊,他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了臺劇一哥的位置。民主法治的進程是一個更為緩慢的過程,有賴於一代一代人的努力,而製作精良的影視作品將在文化傳播的維度上助推這一進程。從這個意義上說,像《我們與惡的距離》這樣的作品怎麼都不嫌多。

相關焦點

  • 豆瓣9.5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好在哪
    圖/ 《我們與惡的距離》最近收穫豆瓣9.5評分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終於呈現了這種分裂,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之後,所有人都停留在各自內心的偏見、冷漠、恐懼構築的牢籠裡,拒絕理解,逃避溝通,卻鮮有人關心悲劇產生的原因,甚至探尋原因的努力也被視作異端。
  • 《我們與惡的距離》故事和角色觸及觀眾「痛點」
    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故事和角色觸及觀眾「痛點」 《我們與惡的距離》已播出4集,已經有人說出了「金鐘獎預訂」的評價,衝著賈靜雯這次表現,《倚天屠龍記》後十多年再拍臺劇就摘下「視後」榮譽並非不可能。 專題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陳慧 被故事吸引:受害者母親人設展開不同以往 《我們與惡的距離》2018年開始製作,拍攝期就備受關注,畢竟幕前幕後都是業內看好的明星。
  • 《沉默的真相》:一段殘忍「世相」的靜呈
    六個人用死亡下套、引導公檢法重新調查冤案,當此設定在最後被和盤託出,「他們原來在做這樣一件事」的恍然,固然讓人極度震撼,但真正的衝擊,還在於「做這樣一件事的人們,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真相不僅僅是懸念的謎底,真相是不容動搖的精神本體。不是用真相來製造噓頭,是用真相來聚攏人心、重建道義。
  • 什麼才是惡?看電影《我們與惡的距離》
    本文原創,侵權必究由賈靜雯與溫升豪主演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電視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主要講述由一場隨機殺人事件,幾個不同家庭的不同立場,和社會不同階層人的對此事件的看法,參與者不同的心路歷程故事不長,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好人與壞人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 豆瓣評分8.1的《罪案調查科》:究竟是誰把善良的人,逼成了罪犯
    世間事,不是非黑即白;世間人,也不是非善即惡。世事多變,人心複雜。所不同的是,有人的善性的力量比較大,讓內心的魔鬼,在深處沉睡,但它卻一直存在於每個人心中。「善」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作者九滴水的《罪案調查科之最終迷局》給出了答案。
  • 現象級口碑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背後的故事,你了解嗎?
    9.4超高分現象級口碑劇持續引爆社會熱議微博話題閱讀量3.5億次騰訊視頻播放量2.1億次《我們與惡的距離》著 者:呂蒔媛、公共電視 出 版: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官方授權,完整十集原創劇本×主創訪談×深度導讀賈靜雯等主演千字長文講述幕後故事,剖白表演體會內附百張精美劇照,隨時重溫名場面名臺詞名人推薦:我非常喜歡一個劇,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裡面有一句臺詞很打動我,他說「看見的不用去相信,看不見的才要去相信」。
  • 《我們與惡的距離》「惡」將如何定義?
    前段時間《我們與惡的距離》燃爆全場!令人沉思。之後騰訊視頻便引進了這一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今天小編要講的就是我們電視劇的女主角:賈靜雯飾演的喬安。喬安面對不了自己、面對不了家人和朋友。將自己「惡」的一面都給了他們!這是否也是一種「惡」?人一直活在過去的陰影裡、愧疚裡是否就可以重來,我們都知道答案,我們都知道但是沒有辦法做到,有些人想走出來,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辦法走出來,成為了抑鬱症,有些人不想走出來,他們覺得這樣的話那件事、那個人就會一直存在,這樣自欺欺人的想法讓他們既痛苦又幸福。
  • 《罪案調查科》:人的錯誤,或者說是無法在背後訴說的痛苦
    以秦明為首,有雷米和九滴水,稱為國產「真正警察寫懸疑暢銷的三個人」。作為其中最年輕的一家,九地水自起出版《屍案調查科》系列,出版《迷心罪》,底出版《罪案調查科:罪終迷局》和《罪案調查科:罪終迷局》(最終版)。當談到他是如何進入「懸疑坑」的時候,九滴水坦言自己在安徽省警察學院學習,他不容易旅行,所以讀得太多的時候,他只能專注於閱讀和思考自己的寫作。
  • 「不要挑戰人性」|《我們與惡的距離》
    「不要挑戰人性」估計這就是整部劇核心其實真正的劇名是《我們與惡的距離》但整部劇裡的人都在自己的生活軌跡裡善良地努力生活拿槍掃射致電影院九人死亡的案件使四個家庭產生交集一個罪犯的辯護律師家庭一個受害人家庭一個有類似犯罪傾向家庭罪犯家庭可以看得出來海報上每個人的色調都是 不一樣的辯護律師的色調最暖黃劇情發展中色調也在隨之變化但可能這部劇看到一半還是覺得劇情根本沒有進展儘管整部劇只有十集和《想見你》一樣每集開篇都有不一樣的呈現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沒有人是局外人
    今天,小編想為大家安利一部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早前因為豆瓣高分有注意到,但是開看一集氛圍太壓抑沒堅持住,畢竟我一般都選治癒一類的,人生都那麼辛苦,看個劇就不要太難為自己。這次終於看完了,還好沒有一喪到底,也有慢慢被時間刷掉悲傷和壓抑。
  • 《罪案調查科:罪終迷局》:關閉社會共情,是鑄造內心惡的起始
    九滴水,是小說《罪案調查科》的系列作者,同時,也是安徽省淮南市公安局刑事技術警察,是一名貨真價實的痕跡檢驗師。他與《法醫秦明》的作者是朋友,也是受到這位朋友的影響才開始寫作的,論懸疑小說中的專業程度,我想他倆肯定是首當其衝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多視角敘事下的故事呈現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2019年上半年在臺灣播出的一部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由賈靜雯、吳慷仁等主演。敘述視角是敘事學當中的一個概念,指的是敘述主體(敘事者或劇中人物)與事件對應的狀態和位置,即敘述主體從什麼角度去觀察故事。許多社會惡性事件,我們「看」過、「害怕」過甚至「罵」過,只等媒體告訴我們「壞人已伏誅」,那麼然後呢?事件後似乎就能雲淡風輕了,其實不然。
  • 我們與惡的距離電視劇什麼時候播出 在哪裡可以看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臺灣電視劇,臺灣電視劇一般是不在內地上星播出的,那麼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哪能看呢?下面帶來我們與惡的距離劇情介紹。  我們與惡的距離電視劇什麼時候播出?在哪裡可以看?  我們與惡的距離播出時間:臺灣公視2019年3月24日起播出,在愛奇藝就可以收看。
  • 我們與惡的距離:人的心是無底洞,該怎麼洞察?
    高分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首輪播出時間距今已有三個多月,當時該劇引起了不少自媒體、社交平臺的關注,對此感興趣的觀眾早就費盡心思找渠道觀看。在高口碑的鋪墊下,6月24日《我們與惡的距離》在騰訊視頻首播,身邊討論這部劇的朋友更多了,它的確是一部值得探討的現實題材劇。
  • 豆瓣9.5分熱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最近,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火爆朋友圈。 它在豆瓣上拿下了今年華語電視劇最高的9.5分,遠遠超過《都挺好》的7.8分。劇裡展開了一場人性的博弈。人性的善與惡在糾纏,制度與情感在搏鬥。  任何人都沒有立場要求被害者家屬原諒和放下,但是可以幫助他們,給悲傷一種升華的方式,將希望傳遞下去,讓他們不在惡裡糾纏。 導演一直在強調,他們想講的重點不是「惡」,而是「我們」。 比起痛罵惡的危害,他們更關心,那些與案件有關的人怎麼生活下去?
  • 看《我們與惡的距離》,想吹爆賈靜雯演技,立足點秒殺其他電視劇
    《不完美的她》《如果歲月可回頭》等一系列優秀電視劇上映,都很精彩,但看完《我們與惡的距離》後,立馬看到了差距。賈靜雯主演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帶我們探討,我們是要聲討惡這件事,還是在聲討惡人。日益封閉的她和丈夫的關係越來越僵,但這個時候發現自己女兒日漸失控,逼得宋喬安和丈夫開始重新檢視自己。李曉明的妹妹李曉文因為哥哥的陰影大學不敢讀,躲在家裡,被媽媽拉出來改了名字後去到新聞頻道,很巧的是,她的頂頭上司是宋喬安。她小心翼翼的活著,但是李曉明的突然被槍決還是讓她和家人受到了關注,她指責新聞在殺人,宋喬平說那我的兒子就沒有活的權利嗎?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該如何定義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該如何定義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臺劇被我們所熟知的,往往是少年時期的偶像劇,而如今臺劇的深度已經超乎我們的想像,可我們呢?還在歌頌某一段至死不渝的愛情,或者講述著這個社會的現實,卻又甘於死於安樂。
  • 8.1分《罪案調查科》:國內推理小說連出六部,為何如此受歡迎?
    國內專業的推理小說屈指可數,作者九滴水的「屍案調查科」系列推理小說六部連年出版發行,受到「推理迷」的喜愛,而《罪案調查科》是此系列最終版,在豆瓣獲得8.1高分推薦。我將從作品內核、敘事手法和現實意義三個方面來分析一下國內專業推理小說為什麼如此受歡迎?
  • 看透的是人性,善與惡。看不透的是人心,本質與卑劣!
    生活、工作、學習本來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因為能讓人快樂,成長和成熟穩重,從而收穫人生的價值和成功。但往往,在各處你都躲不掉小人、奸佞之人的存在和禍害,讓人防不勝防。所以,這裡就涉及到關於人性與人心的話題。
  • 《罪案調查科/最終迷局》:一部探求人性根本的推理小說
    他和《法醫秦明》的作者秦明是朋友,也是在秦明的啟發下,他萌生了寫作的念頭。2015年,他的第一部小說《屍案調查科》正式出版,從此一發不可收,一連寫了6部,《罪案調查科/最終迷局》是「屍案調查科」系列的最後一部,分上下兩本,一共7個案子。「不管從推理還是故事的飽滿度來看,均是系列之中我最滿意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