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故事和角色觸及觀眾「痛點」

2021-01-09 人民網娛樂頻道

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故事和角色觸及觀眾「痛點」

▲賈靜雯與溫升豪在劇中飾演夫妻,兩人原本育有一兒一女,但兒子在無差別殺人事件中遇害,從此改變了這個家庭。

吳慷仁飾演為加害者辯護的律師,並希望幫助加害者的家人能夠走出生活陰影。

新版《倚天屠龍記》播出後,網友關注點從劇集漸漸外延,諸多討論裡不少人堅持賈靜雯版「趙敏」是歷年最美。可對賈靜雯來說,那畢竟是16年前的劇了,如何證明現在的自己演技依舊在線,需要新的作品。

眼下豆瓣評分高達9.3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她交出來的最新「演技證明」。在討論作品深刻立意的同時,賈靜雯變化也讓人驚喜。近年憑藉綜藝節目維持知名度、立起漂亮媽咪人設的她,在劇中複雜多面,工作場合她是下屬害怕的女魔頭,私生活也不怎麼樣:處理不好女兒還有丈夫的關係,一切「惡」循環從大兒子被人槍殺那天開始。

《我們與惡的距離》已播出4集,已經有人說出了「金鐘獎預訂」的評價,衝著賈靜雯這次表現,《倚天屠龍記》後十多年再拍臺劇就摘下「視後」榮譽並非不可能。

專題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陳慧

被故事吸引:受害者母親人設展開不同以往

《我們與惡的距離》2018年開始製作,拍攝期就備受關注,畢竟幕前幕後都是業內看好的明星。先說幕後,金牌編劇呂蒔媛上一部作品《誰先愛上他的》被譽為2018年影視圈「黑馬」。而幕前皆是觀眾緣跟演技都被認可的演員,男主角吳慷仁此前憑著高分作品《一把青》當了「金鐘視帝」,男二號溫升豪演過《敗犬女王》這樣的熱門劇,也多次提名金鐘獎提名。但最令人期待,還是賈靜雯15年來首度重返臺劇螢屏。

相比錄製真人秀的短平快製作周期,已是三女之母的賈靜雯為什麼願意花這麼多時間拍電視劇?她曾回應,稱看到劇本時就被故事深深吸引,心理大概跟劇裡律師王赦追問李曉明殺人動機時所說一樣:「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再遇到有人再做出類似你犯過的罪。」

《我們與惡的距離》眼下受到網友一致推崇,因為它跟一般刑事罪案劇的展開很是不一樣。

故事由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件」切入:大學生李曉明突然間在電影院裡開槍殺人,但與別的罪案劇不一樣的展開是,編劇並沒有帶著觀眾重新走一遍加害者的犯罪之路,而是將受害者家庭、加害者家庭、為加害者辯護的律師等聯繫在一起,將新聞職業道德、原生家庭、家庭教育等諸多社會議題拋上臺前,來試圖探討人性「善與惡」間的距離。

另一個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賈靜雯飾演的女主角宋喬安身上。一般故事展開裡,痛失愛子對女性的打擊是巨大的,崩潰無助是這類角色普遍讓人認同的地方。宋喬安很不一樣,她雖然是受害者家屬,是被殺男孩的媽媽,但前四集她大多以職場「無敵女魔頭」的模樣出現。

身為電視臺焦點節目的內容總裁,宋喬安對下屬嚴苛,有人就算在編輯臺破了羊水,沒聽到她說可以離開都不敢交接工作,聽她罵人明明沒有髒字卻很是戳心:「(說)對不起可以解決你腦袋的障礙嗎?」

身處高位意味著要有解決一切問題的能力。劇中幼兒園疑似劫持事件裡,所有人都找不到精神科專家出鏡回應,宋喬安用人情牌外加做一系列專題的辦法,說服了正好是精神科醫生的妹夫到電視臺做節目。有曾經做過新聞編導工作的網友在豆瓣留言稱,就衝著宋喬安跟下屬這些職場戲份,《我們與惡的距離》就足夠五星好評。

而在家人這裡,她不跋扈但也好不到哪去,「你就是個冰箱。」是老公劉昭國(溫升豪飾)對宋喬安的點評,在女兒眼裡她就是個渾身酒氣、說得出做不到的晦氣媽媽,氣極之時甚至說出了「你為什麼不跟哥哥一起死掉」的話。只有在沒人的深夜,這位職場女強人才會卸掉盔甲,用酒精麻醉自己,不至於喝到酩酊大醉,但透過賈靜雯麻木、空洞的眼神,能感知宋喬安內心最深處的絕望與悔恨。

在第四集末尾要不要清理已故兒子房間的爭執中,宋喬安與老公的爭執,才讓觀眾真正懂得這個人物。不收拾屋子、不踏進屋子,宋喬安才可以假裝一切如常,也可以暫時原諒自己當初為了接工作電話、又一時懶散喝完咖啡才回電影院,從而失去了保護兒子的機會。最後宋喬安終於崩潰大哭,觀眾也看哭了,有人直言「比悲傷更悲傷的是假裝沒那麼悲傷。」正是因為賈靜雯層層遞進的表演,為觀眾提供了靠近宋喬安的機會,是她幫大家剝掉了人物的一層層外衣。

窩在浴缸裡看劇本對臺詞

後半段應該還有演技爆發

《我們與惡的距離》已播完四集,面對編劇拋出的這個問題,每個主演和觀眾都會有深深思考。劇中律師王赦苦苦追尋李曉明殺人動機,剛開始並不被宋喬安理解,她大聲質問:「如果殺人犯和家人都不用負任何責任,受害者算什麼?」

考慮到故事源自真實案例,必須要提及的就是2016年發生在臺北市的「小燈泡」案。當年2月28日,年僅三歲的「小燈泡」妹妹在和媽媽街邊散步時,遭遇一名患有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的男子猛烈砍殺,最終不治身亡,社會震驚之餘網友紛紛請求將兇手立即處死。讓人意外的是,小燈泡母親的態度卻是,堅決不處死兇手。她向媒體表示:與其立即處死一個罪犯,不如好好了解這個人,是怎麼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接下來可以期待一下,宋喬安對待加害者的態度會否轉變,她能否跨越過去的苦痛,與自己與家人達成和解,重新投入新的生活,應該是劇集後半段賈靜雯演技的另一個爆發點。

對於這部新作,賈靜雯不敢掉以輕心,仔仔細細地揣摩人物言談舉止。有人覺得她的職場裝扮得體妝容精緻,跟《都挺好》的宋明玉差不多。面對網友疑問「就算事情過去了兩年,畢竟也是喪子的媽媽。怎麼會那麼漂亮?」賈靜雯有過解釋,她認為宋喬安是一個全副武裝自己的女人,不願意把悲傷外露,「怎麼可能素顏讓大家看到她的脆弱呢」。

這幾年真人秀看下來,大家都對賈靜雯的真實性格多少還是了解一些,她是愛講道理不愛發脾氣的漂亮媽媽,《媽媽是超人》裡就算咘咘、Bo妞幹了什麼「壞事」,她都沉得住氣耐心對待,在老公面前不會刻意撒嬌,卻不乏小女人一面。

《我們與惡的距離》出演內心死灰的冰山美人,對她來說確實是新鮮體驗,為此賈靜雯做了一番調整:「宋喬安失去孩子之後,開始封閉自己、埋首於工作療傷,對周遭人也十分冷漠,這跟我真實個性反差比較大,我是一個比較樂於關懷分享的人,所以一開始接到劇本花了一段時間去調適,最常窩在家裡廁所的浴缸裡看劇本對臺詞,因為那個密閉空間是屬於我自己的,讓我能夠快速的切換進入到把自己變得比較封閉的狀態。」(陳慧)

(責編:李慧博、吳亞雄)

相關焦點

  • 現象級口碑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背後的故事,你了解嗎?
    9.4超高分現象級口碑劇持續引爆社會熱議微博話題閱讀量3.5億次騰訊視頻播放量2.1億次《我們與惡的距離》著 者:呂蒔媛、公共電視 出 版: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官方授權,完整十集原創劇本×主創訪談×深度導讀賈靜雯等主演千字長文講述幕後故事,剖白表演體會內附百張精美劇照,隨時重溫名場面名臺詞名人推薦:我非常喜歡一個劇,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裡面有一句臺詞很打動我,他說「看見的不用去相信,看不見的才要去相信」。
  • 《我們與惡的距離》:罪案背後的世相、人心和廢死爭議
    以往我們更多是在美劇中看到這樣的臺詞,卻鮮有華語電視劇觸及罪犯的人權議題。僅此一點,就使得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具備了獨特的價值。當然,這部豆瓣9.4分作品的價值不止於此。《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由一起隨機殺人案延伸出的幾個家庭間的故事,這當中包括,因孩子罹難瀕臨破碎的受害者家庭,因兒子殺人而消極避世的加害者家庭,幫死刑犯辯護而受到輿論譴責的律師,同時,作為對照,還刻畫了一個搖搖欲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最先出場的是吳慷仁飾演的人權律師王赦。他不僅僅是「邪惡律師」、「人權悍將」,也是能讓人感到生存之重的現實中的人。
  • 看《我們與惡的距離》,想吹爆賈靜雯演技,立足點秒殺其他電視劇
    《不完美的她》《如果歲月可回頭》等一系列優秀電視劇上映,都很精彩,但看完《我們與惡的距離》後,立馬看到了差距。賈靜雯主演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帶我們探討,我們是要聲討惡這件事,還是在聲討惡人。可當王赦的妻子意外流產時,他被生活打敗,開始不接這種社會案件,而是服務於有錢人的時候,觀眾很難受,好像突然明白了王赦存在的意義。王赦堅持為陳昌、李曉明等變化是因為他想求一個真相,他只是想尋找真實,找到事情發生的根源,以杜絕新的悲劇發生,堅持正義和真理真的很難,但是他不管多難都在堅持。
  • 豆瓣9.5分熱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最近,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火爆朋友圈。 它在豆瓣上拿下了今年華語電視劇最高的9.5分,遠遠超過《都挺好》的7.8分。劇裡展開了一場人性的博弈。人性的善與惡在糾纏,制度與情感在搏鬥。正如他所說的:「我們拍這個片子的目的,就是想撕掉標籤。誰是惡,誰是善,去認同誰,觀眾來定。」
  • 什麼才是惡?看電影《我們與惡的距離》
    本文原創,侵權必究由賈靜雯與溫升豪主演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電視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主要講述由一場隨機殺人事件,幾個不同家庭的不同立場,和社會不同階層人的對此事件的看法,參與者不同的心路歷程故事不長,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好人與壞人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多視角敘事下的故事呈現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2019年上半年在臺灣播出的一部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由賈靜雯、吳慷仁等主演。敘述視角是敘事學當中的一個概念,指的是敘述主體(敘事者或劇中人物)與事件對應的狀態和位置,即敘述主體從什麼角度去觀察故事。許多社會惡性事件,我們「看」過、「害怕」過甚至「罵」過,只等媒體告訴我們「壞人已伏誅」,那麼然後呢?事件後似乎就能雲淡風輕了,其實不然。
  • 豆瓣9.5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好在哪
    圖/ 《我們與惡的距離》最近收穫豆瓣9.5評分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終於呈現了這種分裂,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之後,所有人都停留在各自內心的偏見、冷漠、恐懼構築的牢籠裡,拒絕理解,逃避溝通,卻鮮有人關心悲劇產生的原因,甚至探尋原因的努力也被視作異端。
  • 我們與惡的距離:人的心是無底洞,該怎麼洞察?
    高分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首輪播出時間距今已有三個多月,當時該劇引起了不少自媒體、社交平臺的關注,對此感興趣的觀眾早就費盡心思找渠道觀看。在高口碑的鋪墊下,6月24日《我們與惡的距離》在騰訊視頻首播,身邊討論這部劇的朋友更多了,它的確是一部值得探討的現實題材劇。
  • 電視劇對觀眾痛點的聚焦已衍生變體形式
    時至今日,電視劇的樣貌正在發生改變:校園愛情、古裝穿越、電競遊戲等題材大量出現;古裝題材日益弱化歷史敘述,出現了遊戲化、景觀化等更接近年輕人審美的特點;越來越多都市題材的電視劇把觀眾痛點作為賣點,讓觀眾被刺痛甚至形成爭議,由此收穫關注度和熱度……本文試圖從觀劇行為的變遷來對這些現象進行分析。
  • 《我們與惡的距離》「惡」將如何定義?
    前段時間《我們與惡的距離》燃爆全場!令人沉思。之後騰訊視頻便引進了這一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今天小編要講的就是我們電視劇的女主角:賈靜雯飾演的喬安。喬安面對不了自己、面對不了家人和朋友。將自己「惡」的一面都給了他們!這是否也是一種「惡」?人一直活在過去的陰影裡、愧疚裡是否就可以重來,我們都知道答案,我們都知道但是沒有辦法做到,有些人想走出來,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辦法走出來,成為了抑鬱症,有些人不想走出來,他們覺得這樣的話那件事、那個人就會一直存在,這樣自欺欺人的想法讓他們既痛苦又幸福。
  • 《我們與惡的距離》裡,惟一沒拿獎的那個人
    我們從出道算起。公認的,吳慷仁出道作品,是當年收視率爆炸的《下一站,幸福》。他演善良優秀痴情但苦逼的備胎花拓也。吳慷仁自己也以花拓也作為入行第一任角色。所以到今年,他開始扮老人家,逢人愛講,「我啊這是入行第十年了。」哈?真是這樣???有個小故事是,演花拓也那一年,吳慷仁已經27歲高齡。
  • 「不要挑戰人性」|《我們與惡的距離》
    「不要挑戰人性」估計這就是整部劇核心其實真正的劇名是《我們與惡的距離》但整部劇裡的人都在自己的生活軌跡裡善良地努力生活拿槍掃射致電影院九人死亡的案件使四個家庭產生交集一個罪犯的辯護律師家庭一個受害人家庭一個有類似犯罪傾向家庭罪犯家庭可以看得出來海報上每個人的色調都是 不一樣的辯護律師的色調最暖黃劇情發展中色調也在隨之變化但可能這部劇看到一半還是覺得劇情根本沒有進展儘管整部劇只有十集和《想見你》一樣每集開篇都有不一樣的呈現
  • 《我們與惡的距離》:全天下沒有一個父母,花20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看到這些關鍵詞時,對於這部劇,我是有一點距離的。所以直到前幾天,才把它看完,不像之前的一些追劇經歷,這部劇在看的時候,進度很慢,有時——甚至兩三天才看一集。有人說,《我們與惡的距離》,是近年來臺灣劇日漸式微的,一劑強心劑。仔細的想了想,這些年的臺灣劇,的確沒有什麼太大的波瀾。早年間的偶像劇,已經挖空了大家,對臺灣偶像劇的期待。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該如何定義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該如何定義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臺劇被我們所熟知的,往往是少年時期的偶像劇,而如今臺劇的深度已經超乎我們的想像,可我們呢?還在歌頌某一段至死不渝的愛情,或者講述著這個社會的現實,卻又甘於死於安樂。
  • 我們與惡的距離電視劇什麼時候播出 在哪裡可以看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臺灣電視劇,臺灣電視劇一般是不在內地上星播出的,那麼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哪能看呢?下面帶來我們與惡的距離劇情介紹。  我們與惡的距離電視劇什麼時候播出?在哪裡可以看?  我們與惡的距離播出時間:臺灣公視2019年3月24日起播出,在愛奇藝就可以收看。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沒有人是局外人
    今天,小編想為大家安利一部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早前因為豆瓣高分有注意到,但是開看一集氛圍太壓抑沒堅持住,畢竟我一般都選治癒一類的,人生都那麼辛苦,看個劇就不要太難為自己。這次終於看完了,還好沒有一喪到底,也有慢慢被時間刷掉悲傷和壓抑。
  • 我們的痛點,為什麼都讓印度人給拍了,而且都拍得那麼好?
    2018年上半年,一部探討印度教育問題的《起跑線》,切中了中國觀眾的「起跑線」之痛。2018年下半年,一部講述師生情誼的校園喜劇《嗝嗝老師》,引發了中國觀眾對校園教育話題的熱烈討論。勵志類校園喜劇電影《嗝嗝老師》,曾在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以「點映零差評」的高口碑獲得了觀眾的一致讚賞。在當前消費者眼光越來越挑剔的觀影環境之下,該片能夠得到如此口碑,確實不簡單。當然,小範圍的點映獲得「零差評」,不排除其中有宣傳的考量,但影片的實際質量確實也還不錯。
  • 他是國家一級演員,觀眾送外號「牛頭梗」,兒子去世成一生的痛
    國家一級演員的他,觀眾送外號「牛頭梗」,兒子去世成一生的痛出生在青島的林永健小夥伴們是不是很熟悉,出演《我叫王土地》裡面的男主角, 後來憑藉這部電視劇,林永健老師獲得金鷹獎「觀眾喜愛的電視劇男演員獎」。
  • 這部電影全程都倒著講故事,腦細胞足夠的請戳
    隨著時間和故事的一點點回溯,真相一點點拼湊成形。我們才知道銀行老闆是誰殺的。而搶劫案的幕後黑手似乎也另有其人。倒敘電影的魅力就在於這種破碎感的重塑,觀眾要和玩拼圖一樣自己把線索和片段整合梳理,最後得出完整的答案。這個過程中所產生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以及觀影的主動權是其它敘事形式無法代替的。
  • 民生「痛點」就是改革的基準點
    十九大報告提到,人民群眾反對什麼、痛恨什麼,我們就要堅決防範和糾正什麼。不管是「最多跑一次」「一次辦」,還是「一網式」「一枚印章管」,都是以群眾期盼和需求為導向,瞄準民生「痛點」,聚焦群眾反映突出的辦事難、辦事慢,多頭跑、來回跑等問題,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紮實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創造條件讓資料信息多跑路、幹部多跑腿,想盡辦法讓群眾少跑路甚至不跑路,把方便送給群眾,把麻煩留給自己,踐行人民需要什麼我們就幹什麼的政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