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北方地區農村煤改氣的大規模推廣,天然氣消費量迅猛增長,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佔比達8.1%,已經成為我國主體能源之一。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天然氣與鹽之間的小故事。
其實,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天然氣的國家之一。
「澤中有火,上火下澤」,這是《易經》中描述天然氣燃燒的一句話,說明早在3000多年前,我國古人已經發現天然氣在水面上燃燒的現象。
我國的天然氣開採史則是伴隨著鹽業鑽井發展的。
在戰國秦孝文王時期(公元前250年),蜀郡太守李冰就在現四川境內「初開廣都鹽井」。古人在開鑿鹽井的過程中,發現會產生伴隨有氣體逸出遇火燃燒的現象。後來,慢慢認識到這種氣體就是天然氣,這種井被古人們稱為「火井」。
西晉時期《蜀都賦》有雲,「火井沉熒於幽泉,高爓飛煽於天垂」。西晉劉逵注釋道:「蜀郡有火井,在臨邛縣西南。火井,鹽井也」。
《開工天物 井鹽》中也對「火井」有相關描述,「西川有火井,事奇甚。其井居然冷水,絕無火氣,但以長竹剖開去節合縫漆布,一頭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緊對釜臍,注滷水釜中。只見火意烘烘,水即滾沸。啟竹而視之,絕無半點焦炎意。」
隨著對四川鹽井的不斷開發,埋藏在地下的天然氣資源才逐漸被發現。並且當時我國的鑽井技術是居於世界領先水平,極大地促進了天然氣資源的開發利用,天然氣工業也慢慢從鹽業中剝離出來,單獨列入國家課稅。
所以中國最初天然氣資源是伴隨著鹽井的開採而發現的,所以才戲稱中國最早的天然氣是帶有「鹹」味的。
你以為天然氣和鹽的淵源就到此為止了嗎?
近年來隨著我國天然氣的大規模利用,國家高度重視天然氣的戰略儲備以及季節調峰。地下儲氣庫建設就是其中的一項重點工作。地下儲氣庫主要包括枯竭油氣藏型、鹽穴型、含水層型等。其中,鹽穴地下儲氣庫以其注採效率高、墊底氣少等優點越來越受到關注。
鹽穴地下儲氣庫就是將地下鹽礦中的鹽溶為滷水後採出形成空腔,用來儲存天然氣的地下儲氣庫。目前世界上地下儲氣庫總工作氣量中的9%是儲存在鹽穴儲氣庫中的。
在我國,隨著金壇鹽穴地下儲氣庫的建成,江蘇淮安、湖北潛江、河南平頂山、山東單縣、河北寧晉等地都在開展鹽穴儲氣庫建設的前期工作。
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使用的部分天然氣會不會仍帶有一絲絲的「鹹」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