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隨著牛肉價格持續攀升,肉牛的養殖進入黃金時期,各類牛價也都水漲船高。市場上優質的犢牛早已1W+,因此養殖基礎母牛成了很多養牛戶現在的首選。基礎母牛養殖這麼賺錢為何很多人不願養呢?原因就是養殖技術不到位,下面澤牧久遠小編來簡要介紹一下基礎母牛的飼養技術要點。
一、堅持品種改良,優化牛群結構
選擇優良品種,開展經濟雜交,優化牛群結構是提高養牛經濟效益的一個關鍵環節。應當選擇適應當地氣候、飼料等條件、生產性能好、飼養周期短、經濟效益高的品種。目前比較適合我市黃牛品種改良的肉牛品種有:西門塔爾牛、夏洛來牛、利木贊牛、蒙貝利亞牛、皮埃蒙特牛等品種的肉用型或肉乳兼用型牛。利用這些品種牛做父本,與本地母牛及良種雜交母牛進行二元或三元雜交,以及二元以上品種輪迴雜交,使逐代都能保持一定的雜交優勢,從而獲得生活力強和生產性能高的牛群。據美國研究,兩品種的輪迴雜交可讓犢牛平均體重增加15%,三品種輪迴雜交增加19%。雜交繁育的公牛一律做商品牛育肥出欄,雜交繁育的母牛繼續飼養做基礎母牛,直至失去繁殖能力淘汰出欄。
二、供給多樣草料,力爭營養全面,並做好飼草的加工調製
任何一種牧草都不會有完全的營養成分,舍飼母牛應儘量供給多樣草料。養牛較好的牧草有苜蓿草、羊草、蘇丹草等。秸稈可利用玉米秸、稻草、豆秸、花生秧等。精料類有玉米、豆餅(粕)、麩皮等。為保證飼料的常年均衡供應,有條件的可利用耕地種植苜蓿、蘇丹草、紫粒莧等,分茬收割,鮮草飼餵;種植青貯玉米可在乳熟期,蠟熟期採收製作全株青貯飼料;在秋收後可利用玉米秸、地瓜秧等製作青黃貯飼料。其它的秸稈和稻草、花生秧、豆秸等應全部妥善貯存起來以備冬春利用;要把草原上所產的牧草儘量全部採收、晾曬後貯存起來。
精料類的糧食,豆餅等主要通過粉碎後作補飼用,餵量不要過多,否則易得病。補餵精料根據畜體大小、懷孕、哺乳、育肥等情況確定。母牛懷孕的後2個月應補餵精料,每天1~2kg精料,食鹽30g。哺乳母牛產後頭2個月,每天應補給1~2kg精料,食鹽40g。空懷母牛如果膘情差,粗飼料質量不好或飼料單一的也應當適當補餵精料,每天半公斤左右,以利於儘快發情受配懷孕。
三、加強母牛的飼養管理
在飼餵上做到先粗後精,先餵後飲,冬季每天可餵2次,餵後飲溫水;夏季每天餵3次。精料要定期按比例配合成混合料,混勻,餵前6~8h用水調溼混勻,悶軟後拌料餵給。每次飼餵時,飼養人員要按槽飼喂,調劑餘缺,隨吃隨填,做到一次性吃飽。飼料種類要相對穩定,各種飼料要搭配著喂,不要經常變化,如必須更換時,必須逐步更替,使牛逐步適應,以保證牛的正常消化。不餵發黴變質的結凍的飼料。青貯飼料在冬季要在舍內飼喂,現餵現取。
在管理上要做到"五定":即定管理人員,定牛的槽位,定飼料種類,定餵飲時間,定管理日程。給牛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條件,讓牛充分休息和反芻。飼料貯存要防潮、防雨、防鼠咬和農藥汙染:清除飼料中的雜物;飼餵用具要經常保持清潔衛生;舍、圈、場經常保持地面平坦、乾燥、無泥坑、無宿糞;經常保持牛體衛生,身無掛糞和泥土,每天對牛體進行刷拭1次;經常注意觀察牛的健康狀況,觀察牛的精神、採食、糞便等是否正常,做到早發現病畜,早治療。冬季注意防寒,夏季注意避暑。舍飼圈養的母牛每天要適當運動,每天要保持6~8h的日光照射,但在夏季中午要避免陽光直射,以防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