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養蠶環境
選擇生態環境良好,不受汙染源影響或汙染物含量限制在允許範圍之內的農業生產區域。
02二、養蠶時間
1.夏蠶:收蟻時期在六月中下旬。
2.夏秋蠶:收蟻時期在七月下旬~八月初。
03三、桑蠶品種
1.品種選擇 選擇適合寒地抗病、高產的優質夏秋蠶品種。如:華康3號、華康2號、箐松×皓月、春蕾×鎮珠等抗病高產品種。
2.蠶種用量 根據桑園面積確定飼養量,一般每667平方米成林桑園飼養一代雜交種夏蠶0.2盒,夏秋蠶0.8盒~1盒。
04四、養蠶前的準備與消毒
按全齡期每10盒蠶種計算。
(一)蠶室、蠶具和簇具準備
1.蠶室稚蠶飼育室1間30平方米,壯蠶飼育室9間(同時兼作上蔟室)140平方米,貯桑室1間42平方米。
2.蠶具蠶匾面積400平方米~500平方米。蠶網1齡~2齡,40平方米,2齡~3齡,100平方米,4齡~5齡,250平方米~300平方米。聚乙烯塑料布120平方米。
3.上簇用具準備方格簇156孔1200個,或塑料折簇400個~500個。
(二)蠶室、蠶具和簇具消毒
清掃蠶室清洗蠶具。用1%有效氯漂白粉(即25%有效氯漂白粉與水重量比為1:25可配成)或生石灰混合液(比例為100:1)消毒蠶室、蠶具。噴灑用量為225毫升/平方米。催青室、小蠶共育室用優氯淨煙薰劑再消毒一次。
(三)蠶室、蠶具消毒方法
方格簇採用日光曬物理消毒法。在催青10天前對催青室的房屋和設備檢修、對塑料折簇等養蠶用具清洗消毒完成。
05五、催青收蟻
(一)催青
催青起點胚胎的調節。蠶種出冷庫後,先在外庫低溫(15℃)中保護2天,然後開始升溫至20℃進行催青1天。溫度保持在22℃~24℃3天,然後保持在25℃5天左右,乾濕差1.5℃~2℃。在通過調換蠶種位置,促使蠶卵感溫均勻;結合調種,每天進行換氣,保持催青室空氣新鮮(見下表)。催青一般由蠶種場及在運輸中完成。
補催青,當蠶卵胚胎發育到轉青期時,把蠶種分發到農戶。領種當天進行補催青。即把蠶種保護在24℃~25℃、乾濕差1.5℃~2℃(相對溼度90%)環境中,並保持絕對黑暗。到第二天清晨5:00時感光。
(二)收蟻
1.收蟻前準備。工作檯,收蟻用具,桑葉,蠶匾(或布織布做的簡易蠶臺)、乾濕溫度計、以及達到目的溫溼度的蠶室。
2.收蟻經過。收蟻工作在上午9:00時前結束,不孵化的蠶卵繼續遮光,並及時補溼,第二天清晨感光再收蟻。收蟻方法。一般採用網收法。卵面上蓋兩層一分目的蠶網,把切成0.5釐米×0.5釐米碎葉的桑葉均勻地撒在網上。經10分鐘~15分鐘,蟻蠶全部爬到網上,把蠶網提到另一已墊好蠶座紙的空匾後給桑。
06六、桑蠶飼育
1.飼育技術。操作方法:塑料薄膜覆蓋育。用於1齡~3齡蠶飼育。1齡~2齡上蓋下墊聚乙烯塑料薄膜,四周包折。眠中不蓋,蠶餉食後繼續覆蓋。3齡只蓋不墊,薄膜上如凝有霧滴,給桑前擦拭後,再使用。有條件的地區應採用1齡~3齡蠶的小蠶期共育,4齡~5齡的大蠶期分養的技術。
2.各齡蠶飼育技術要點(如下表)。
3.桑葉採儲。採葉順序:採集桑葉按照葉位,從上至下的順序。採摘桑葉的時間宜在上午10點前和下午3點後,避免在高溫烈日下採葉。採葉時間:1齡~3齡蠶飼育選摘適熟葉,即1齡採第3片葉;2齡~3齡,摘第4片~9片葉。4齡~5齡期,實生桑採用捋葉法,品種桑採片葉,採枝條下部成熟葉片。或採用桑條育。每棵桑樹除留主枝外,其餘側枝均從近地面處剪伐,直接用於養蠶。
4.桑葉運輸及儲存。桑葉運輸時要輕裝溼蓋,快裝快運,裝載工具要潔淨衛生,防止桑葉汙染。桑葉須儲存在陰涼、保溼、清潔衛生的儲桑室內,平攤於地面上,儲備一天用量為宜。
合理用桑:1齡~2齡稚蠶給桑要切葉,切葉通常以蠶體二倍見方為標準。每齡少食期和將熟期適當地控制給桑量,盛食期充分飽食。5齡蠶前、中、後期給桑量控制比例為,1:1.6:1.4。
5.除沙與換氣。1齡不除沙;2齡起、眠除各一次;3、4齡起、中、眠除各一次;5齡起除一次,中除每日一次。1齡~3齡給桑時換氣,4齡~5齡開門、開窗換氣,但要避免對流風和強風。
6.蠶的眠、起處理。眠前飽食就眠和適時加眠網,以每匾出現1%眠蠶時為加眠網適期,對就眠不齊的分批提青,及時剔除病蠶,深埋。起蠶適時餉食,90%~95%的起蠶頭部呈淡褐色,即為餉食適期。餉食葉適熟偏嫩、新鮮。
07七、蠶期防病
綜合防治養蠶前後對生產用房、用具全面消毒,養蠶期間定期對蠶體、蠶座、蠶室、蠶具消毒。用新鮮石灰粉對蠶室、蠶體、蠶具進行消毒,嚴格分批提青,淘汰遲眠蠶和弱小蠶,對病蠶及其蠶沙集中燒毀活深埋,加強飼養管理,嚴格掌握溫溼度標準,做好小蠶用桑的選擇和預防大蠶期的高溫悶熱。一是蠶體、蠶座消毒。結合收蟻及各齡期餵食桑葉前,將生石灰粉均勻地撒在蠶體蠶座上10分鐘後給桑。二是蠶氟化物中毒。發現後立即改用無汙染桑葉餵蠶,並清除死蠶。養蠶消毒藥劑使用說明詳見下表。
08八、主要蠶病防治
一是病毒病(細胞核多角體病、細胞質多角體病、濃核病)。添食氯黴素、克紅素等預防細胞質多角體病和濃核病。
二是細菌病(細菌性敗血病、胃腸病)。用氯黴素、紅黴素等對細菌性敗血病、細菌性胃腸病進行藥物防治。用含,500單位(25萬單位氯黴素一支,對水500毫升)~1000單位(25萬單位氯黴素2支,對水500毫升的氯黴素)藥劑噴灑桑葉餵蠶。
三是真菌病(白僵病、綠僵病等)。使用漂白粉防僵粉、「防病1號」、「蠶座淨」、和「優氯淨」燻煙劑等防僵藥劑進行蠶體蠶座消毒。防僵藥劑的使用一般在蟻蠶及各齡起蠶餉食前各使用一次。多溼的天氣或經常發生僵病的蠶室以及已經發生病情後,應加強蠶體、蠶座的消毒工作。在施用時需在餉食前或在上回給桑已經吃盡、下回給桑之前進行,撒藥後5分鐘~10分鐘內飼餵新鮮桑葉。大蠶期遇到僵病發生,可選擇晴天用有效氯為0.3%~0.5%的漂白粉液或「肖特靈」液進行期中消毒,包括對蠶體蠶座和飼育環境等的消毒。上蔟時採用適宜的防僵粉進行蠶體消毒。
四是微粒子病。嚴格消毒、防毒,防止食下傳染,及時防治桑園蟲害。
09九、上蔟採繭
1.適時上蔟。按照隨熟隨捉,先熟先上的原則。上蔟處理。
上蔟密度:折蔟380頭~400頭,方格蔟以孔格80%~85%計算上蔟頭數。上蔟可採取人工拾取和自動上蔟相結合的方法。
蔟中保護:保持在22℃~25℃溫度範圍。溼度以乾濕差2.5℃為宜,光線均勻,環境靜寂,避免強風直吹,要加強通風換氣,保持0.5米/秒~1.0米/秒的風速。
2.採繭。適時採繭。採繭應在蠶結繭化蛹後,蛹體皮色轉為黃色時進行。在上蔟後第6天~7天採繭。採繭方法:採繭時先將蔟中的死蠶和爛繭拾去,按照分批上蔟先後,先上先採,後上後採,輕採輕放,避免蛹體損傷出血。採下的繭不可堆積過厚,以2粒~3粒厚為宜,放置於涼爽、通風、乾燥的場地,避免強光暴曬。
10十、鮮繭儲運
採繭2天~5天後,及時銷售,防止飛蛾。附上原料身份證,註明品種名稱、品種級別、生產日期、執行標準、桑園及養蠶場地編號及生產者。
鮮繭運輸時,要輕裝快運,運輸途中儘量減少振動,避免蠶蛹出血,嚴防日曬雨淋。蠶繭運輸要用清潔的恆溫車輛。貯藏環境要乾淨衛生,保持通風乾燥,要經常檢查溫、溼度及蟲、鼠害情況,嚴防潮溼黴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