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母牛 人工也能造出乳蛋白

2020-12-05 環球網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特拉維夫12月2日電 (記者毛黎)據當地媒體報導,以色列初創公司Remilk開發出一種新技術,能夠生成在化學上與牛乳和奶製品中的蛋白相同的乳蛋白,有望成為世界上首家無需母牛而生產真奶製品的公司。

Remilk公司由艾維夫·沃爾夫和研究人員奧裡·科哈維於2019年合夥成立。他們精準地繪出牛奶的化學成分,掌握了牛奶液體中的脂肪、乳糖和糖,確定生物途徑生成牛奶的關鍵成分是蛋白質。於是,他們利用生物技術提取編碼蛋白質的基因,將其置入單細胞微生物中來再生蛋白質,並通過基因操作讓蛋白質「以一種有效且可擴展的方式」進行表達。最後,藉助微生物發酵過程增加蛋白質的數量並將它們乾燥成粉末乳蛋白。

艾維夫表示,他們生成的乳蛋白製品無異於正常牛奶製品,兩者具有相同的口味、質地、延展性、溶解性,但前者沒有膽固醇和乳糖。在利用生物技術生產乳蛋白的過程中,他們基本上是將牛奶生成的整個自然機制移植到了單細胞微生物中,不需要「牛的其餘部分」,當然也無需將母牛飼養到900公斤的花費。

談到生物技術生成奶製品的優勢,艾維夫認為,這種食物生產模式的土地效率將比現有的乳製品系統提高100倍,原料效率提高25倍,時間效率提高20倍,節水效率提高10倍。他還表示,將生成的乳蛋白粉與水、椰子油或葵花籽油等植物性油以及植物性糖混合後,可以生產出特性、口感和結構完全相同的牛奶及其衍生物。乳品公司可以給乳蛋白粉添加水和脂肪,加工出各種奶酪、酸奶和冰淇淋。

由於編碼蛋白質基因可以完全通過合成的方式獲得,艾維夫表示,在他們的乳蛋白生成過程中沒有任何動物成分,哪怕是一個細胞都沒有。雖然他們生成的乳蛋白實際上是一種牛奶蛋白質,即從實驗室的角度講,它與來自母牛的蛋白質完全相同,但從技術上講,該產品是非乳製品。

艾維夫說,目前公司尚未讓觀察員品嘗其奶產品。不過出於研究和開發目的,公司已經讓獨立受眾進行了雙盲品嘗,他們無法區分傳統奶酪和替代乳酪產品。

現在,公司的產品從技術上已經準備就緒,但商業化尚未成熟,公司正努力降低乳蛋白的生產成本。艾維夫說,由於全球牛奶價格普遍較低,公司初期無法與普通奶業競爭,因此公司將首先專注於奶酪產品的生產。

相關焦點

  • 世界上首家無需母牛而生產真奶製品的公司:人工造出乳蛋白
    ,有望成為世界上首家無需母牛而生產真奶製品的公司。最後,藉助微生物發酵過程增加蛋白質的數量並將它們乾燥成粉末乳蛋白。艾維夫表示,他們生成的乳蛋白製品無異於正常牛奶製品,兩者具有相同的口味、質地、延展性、溶解性,但前者沒有膽固醇和乳糖。在利用生物技術生產乳蛋白的過程中,他們基本上是將牛奶生成的整個自然機制移植到了單細胞微生物中,不需要「牛的其餘部分」,當然也無需將母牛飼養到900公斤的花費。
  • 開眼界|無需母牛也能生產真奶製品:人工造出乳蛋白
    以色列初創公司Remilk開發出一種新技術,能夠生成在化學上與牛乳和奶製品中的蛋白相同的乳蛋白,有望成為世界上首家無需母牛而生產真奶製品的公司。Remilk公司由艾維夫·沃爾夫和研究人員奧裡·科哈維於2019年合夥成立。
  • 世界上首家無需母牛而生產真奶製品的公司:人工造出乳蛋白
    科技日報特拉維夫12月2日電據當地媒體報導,以色列初創公司Remilk開發出一種新技術,能夠生成在化學上與牛乳和奶製品中的蛋白相同的乳蛋白,有望成為世界上首家無需母牛而生產真奶製品的公司。 Remilk公司由艾維夫·沃爾夫和研究人員奧裡·科哈維於2019年合夥成立。他們精準地繪出牛奶的化學成分,掌握了牛奶液體中的脂肪、乳糖和糖,確定生物途徑生成牛奶的關鍵成分是蛋白質。
  • 以色列初創公司能人工造出乳蛋白
    據當地媒體報導,以色列初創公司Remilk開發出一種新技術,能夠生成在化學上與牛乳和奶製品中的蛋白相同的乳蛋白,有望成為世界上首家無需母牛而生產真奶製品的公司。最後,藉助微生物發酵過程增加蛋白質的數量並將它們乾燥成粉末乳蛋白。艾維夫表示,他們生成的乳蛋白製品無異於正常牛奶製品,兩者具有相同的口味、質地、延展性、溶解性,但前者沒有膽固醇和乳糖。在利用生物技術生產乳蛋白的過程中,他們基本上是將牛奶生成的整個自然機制移植到了單細胞微生物中,不需要「牛的其餘部分」,當然也無需將母牛飼養到900公斤的花費。
  • 帶你認識水解乳蛋白嬰兒配方奶粉
    現在讓發布君帶領過敏寶寶的爸爸媽媽們一起了解一下水解乳蛋白嬰兒配方奶粉,正確選擇適合過敏寶寶的奶粉。廣州海關實驗室工作人員對水解乳蛋白嬰兒配方奶粉進行成分檢測什麼是水解乳蛋白嬰兒配方奶粉?在我國乳蛋白水解配方奶粉分為三種:部分水解配方、深度水解配方和胺基酸配方。這三種配方奶粉都是屬於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
  • 無需外置硬體的人工耳蝸問世
    原標題:無需外置硬體的人工耳蝸問世  科技日報訊 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網站2月10日報導,該校科學家參與的一個聯合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無需外置硬體的新型人工耳蝸,有望改善失聰人士的聽覺,為其生活帶來更大便利。相關論文公布在本周(2月9日—2月13日)舉行的國際固態電路會議上。
  • 母牛一胎多犢、尿素餵牛等技術,在養牛過程中真的實用嗎?
    1、一胎多犢技術受多重因素的影響牛犢價格不斷上漲,當前剛斷奶的良種公犢價格已經達到上萬元一頭了,這種情況下養牛戶都在想辦法提高母牛繁殖率,因此一胎多犢技術在養牛戶之間流傳甚廣,甚至不少人看到商機向養牛戶售賣「多胎靈」之類的產品。其實母牛一胎多犢技術並不是太過神秘,說的簡單一點就是利用促排藥物讓母牛超數排卵,然後再適時給母牛進行人工授精便可以達到一胎多犢的目的。
  • 乳蛋白水解和無乳糖配方奶粉能長期吃嗎?這篇文章告訴你真相~
    所以如果寶寶是這種體質:乳蛋白過敏+乳糖不耐受,那麼這時候寶寶需要吃乳蛋白水解+低乳糖的特配粉;如果寶寶是這種體質:乳糖不耐+乳糖耐受,那麼建議給寶寶選擇乳蛋白水解+乳糖為主要碳水化合物的特配粉。乳蛋白水解的特配粉能夠長期食用嗎?其實我們從上面的標準可以看出來,乳蛋白水解的特配粉是可以作為單一營養來源滿足6月齡以下目標人群的營養需求;6月齡以上特殊醫學狀況嬰兒食用時,應配合添加輔助食品。
  • 法國宣布造出「人工精子」!可生育後代 -法國,研究,人員,人工,精子...
    研究團隊造出了類似於體內生物反應爐的環境,一開始,他們使用老鼠細胞來實驗,接著用了猴子細胞,最後使用人類細胞。報導稱,這項研究最大的挑戰,就是在實驗室中重建複雜的生理發展過程。在人體中,未成熟細胞成為精子,大概需要72天。
  • 基礎母牛飼養技術3要點
    市場上優質的犢牛早已1W+,因此養殖基礎母牛成了很多養牛戶現在的首選。基礎母牛養殖這麼賺錢為何很多人不願養呢?原因就是養殖技術不到位,下面澤牧久遠小編來簡要介紹一下基礎母牛的飼養技術要點。 一、堅持品種改良,優化牛群結構 選擇優良品種,開展經濟雜交,優化牛群結構是提高養牛經濟效益的一個關鍵環節。
  • 美科學家造出空中「聲波瓶」
    原標題:美科學家造出空中「聲波瓶」   科技日報訊 美國能源部(DOE)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科學家新開發出一種在空中製造「聲波瓶」的技術,能讓聲波路徑按預定曲線彎曲。比如超材料就是一種能讓聲波、光波彎曲的人造納米結構,但這些材料本身的性質限制了它們的應用,尤其在生物學方面。「我們想不靠人工介質也能彎曲聲波場。」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材料科學分部主管張祥(音譯)說,「我們的瓶子束技術能設計併合成『聲波瓶』,引導聲波按設計的曲線通過齊性空間,而無需介質材料或其他任何人工設計材料。」
  • 母牛總是掉犢的8大原因,你中了幾條
    了解和掌握影響懷孕母牛流產的一些因素,對廣大養牛戶來說至關重要。下面澤牧久遠小編闡述一下造成母牛流產的一些原因,希望養牛戶能夠引起重視。
  • 最沒有「夫妻相」的昆蟲:薊花冠毛蟻,名字雖美,卻能殺死母牛
    這種雄性蟻蜂的外表沒有什麼可說的,它有翅能飛,長得就像一隻尋常黃蜂,只是背部和腹部生有長長的白色絨毛而己。相對來說雌蜂的長相就更加"另類"一些了,因為它的長相完美詮釋了它們名字的來歷。冠毛,是說這種母蜂身體上覆蓋著一層粗長的白毛;薊花,自然是指在鄉野間幾乎隨處可見的大薊所開出的粉白色或者紫紅色針狀花朵。而當這種母蜂遇到危險因為緊急逃跑而從高處滾落時,身上的毛就像薊花一樣飄舞著。
  • 路邊電線漏電母牛觸電身亡 誰改為此事負責
    但9日早上,老李牽著自家的奶牛卻在這條路附近發生意外:路口電線桿上的線路老化造成漏電,走在前面的一頭大母牛突然遭到電擊,連同肚子裡六個月的小牛,一同不幸身亡。幸運的是,牽牛的老李並無大礙。  2  老李被電到草叢裡  走在前面的母牛突然倒地,跟在後面的一頭母牛也渾身顫抖起來,緊握著韁繩的老李一看不大對勁,眼疾手快地把韁繩往外一甩,誰知這麼一甩,老李說自己手心和身上也覺得頓時麻麻的,「我就被甩到路邊的草叢裡。」
  • 他們在量子實驗室造出了人工黑洞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金賢敏團隊與南京大學祝世寧院士、劉輝教授團隊合作,利用微小的光子晶片,成功構造了一個人工黑洞,並成功實現了對人工黑洞視界附近粒子對產生和演化過程的量子模擬。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上。量子實驗室裡的黑洞是個小晶片黑洞究竟長什麼樣?這對很多人而言,神秘,不可思議。
  • 西班牙醫學家利用人類幹細胞造出首個「人工腎」
    胡安小組採用了生物醫學研究時最常用的兩種幹細胞作為原材料,一種是胚胎幹細胞,另一種是誘導多能幹細胞(又稱iPS)。同時這兩種細胞還具有一項特殊的功能,那就是它們可以增大人類皮膚細胞的更替周期,因此這種「人造腎」還有一定程度的抗衰老功效。
  • 燒傷病人或無需植皮:國產人工真皮進入臨床試驗
    原標題:燒傷病人或無需「割肉補瘡」:國產「人工真皮」進入臨床試驗用牛跟腱製成的人工真皮已完成小豬實驗圖片來自浙江在線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10月24日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獲悉,該院燒傷科團隊研製的人工真皮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最快三年可面世。目前,國內大面積燒傷的病人要麼選擇自體真皮移植,要麼用美國進口的人工真皮,價格昂貴。「美國的人工真皮產品,移植後存活時間要三周,這段時間內有感染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