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利大地震看皮諾切特的功績
2010年2月27日當地時間凌晨3:34,本世紀全球最強的一次特大地震襲擊智利。這次大地震(8.8級),震級之高,超過海地地震(7級),甚至超過中國四川大地震(8級)。但智利地震的死亡人數是八百人,這和海地23萬人死亡,中國四川地震近9萬人遇難和失蹤,都差別太大。
海地地震的破壞力,據專家數據,相當二千枚在廣島長崎投下的原子彈能量。而智利大地震的破壞力是海地地震的五百倍,等於一百萬枚原子彈同時爆炸!
智利地震並不是發生在人煙稀少之地,但為什麼造成的死亡規模遠不像海地和中國那麼大?《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史蒂芬斯(Bret Stephens)在題為「弗裡德曼怎樣救了智利」的文章中指出,這要歸功於美國經濟學家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的自由經濟思想,使智利走向市場經濟,成為南美最富有的國家;而這種富有,使智利有能力建築堅固的房屋,面對大地震,承受了考驗,挽救了無數的生命。
同樣是大地震,雖然震級低於智利,但海地是拉美地區最貧窮的國家,很多建築近乎於泥草房,當然在地震面前不堪一擊。正如專家所說,地震不能震死人,是倒塌的房屋砸死人。
39年前,智利曾經歷過一場「政治大地震」,信奉馬克思主義、甚至被視為蘇聯代理人的阿連德當選總統。就像當年希特勒通過民選上臺後,就推行國家社會主義一樣(納粹是國家社會主義的字母縮寫發音)。
阿連德上臺後就推行經濟國有化、和蘇聯結盟的左傾政策,迅速把智利帶入災難:智利的通貨膨脹率當時高達 1000%,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相當於秘魯,甚至低於阿根廷。在全國怨聲載道之際,皮諾切特將軍發動政變,推翻了阿連德政府,阻止了智利的赤化。
面對經濟困境,皮諾切特去找了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自由經濟學大師弗裡德曼,他們會談了45分鐘,隨後弗裡德曼給智利經濟開了「藥方」:全面私有化、市場化,大幅削稅,減少國家控制,給企業鬆綁,降低政府開支,用優惠政策吸引外資等。弗裡德曼並在他任教的芝加哥大學為智利培養了一大批後來被稱為「芝加哥小子」 (Chicago boys)的自由經濟學者(其中有人後來出任智利總理)。
在皮諾切特掌權的17年中,智利大步邁向自由經濟,成為拉美最富有的國家之一。智利原有600萬窮人,自皮諾切特改革,減少了三分之二,現只有 200萬。過去15年,智利的年經濟增長率平均5.5%,人均收入達12000美元。
《華爾街日報》的文章說,但弗裡德曼的這個舉動,給他一生帶來了麻煩,被左派斥罵為「邪惡的同謀」。因為皮諾切特用政變推翻了左派政府,所以被全球左派視為「邪惡」,是他們痛恨、仇視的對象。即使在弗裡德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前往歐洲領獎時,還遭到左派們的抗議和辱罵。但弗裡德曼也曾給共產國家領導人同樣的自由經濟建言,左派們則沒敢喝斥和抗議。
弗裡德曼付出被羞辱、抗議的代價,但智利人民卻獲得了實在的益處。他訓練的「芝加哥小子」很多出任了智利經濟部門的主管,到皮諾切特卸職的 1990年,智利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40%,而秘魯和阿根廷等,仍然經濟滯緩。
皮諾切特的繼任者雖然都是中間偏左的,但也無法改變這種使智利富有強大的自由經濟之勢,只能深化市場經濟。《華爾街日報》的評論說,現在智利的腐敗指數、嬰兒死亡率、貧困人口比例等,都是整個南美最低的。
這種經濟富有不僅使智利有能力建築堅固的房屋,而且智利有「全世界最嚴格」的房屋建築法,因為智利橫跨兩個地震帶。
《華爾街日報》的文章說,當然,有房屋建築法是一回事,是不是嚴格執行則是另一回事。中國、海地、智利,三場大地震,結果大不同,除了其他原因,社會制度是一個根本性的因素。根據美國「傳統基金會」最新《2010全球經濟自由度排名》,智利排在全球第10位,超過英國(第11)、日本(第19)、臺灣(第27)。而中國則排在第140名,僅在海地(第141)之前。
原載:《觀察》201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