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首次揭示眼睛斜視的遺傳機理

2021-01-09 健康一線視頻網

來源:本站原創

斜視是一種常見的疾病,2%到4%的孩子存在某種形式斜視症狀:眼睛不能正確對齊,向內,向外,向上或向下轉動。有些病例可以通過佩戴眼鏡或眼部修復得到治療;其他則需要進行眼肌手術。但這些治療並沒有解決斜視的根本原因:專家認為這是神經系統疾病。

幾十年來,波士頓兒童醫院的醫學博士Elizabeth Engle一直在研究罕見的斜視形式,如Duane症候群,這種斜視是由眼球運動受限引起的。她的實驗室發現了多種基因,這些基因在突變時會破壞支配眼肌的顱神經的發育。這些遺傳學發現已經產生了許多關於運動神經元以及它們如何發育和生長的見解。

最近,Engle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Sherin Shabaan博士一直在收集患有普通,非麻痺性斜視的家庭的相關數據。

這種形式的斜視在遺傳上更難以確定。雖然它們顯然具有家族性發病特徵,但它們並不遵循可預測的孟德爾主導或隱性遺傳模式。相反,它們可能是由多個基因共同作用的變異引起的。

Engle,Shabaan及其同事決定專注研究內斜視,這種症狀的特徵是眼睛向內轉,使兒童看起來眼睛像交叉一樣。他們招募了大約1,200名美國白人血統的患者,其中大部分患者來自波士頓兒童醫院。

「即使在一個家庭中,也可能媽媽患有內斜視,而孩子有外斜視[眼睛向外翻轉],」作者說到, 「或者奶奶可以有外斜視,孩子有內斜視。或者媽媽記得'奶奶的眼睛有問題'。或者你可能在3歲時接受過眼科手術,但不記得為什麼。「

最終,研究人員進一步將調查範圍縮小了到了對826名患有「非調節性」內斜視的患者的調查,這些患者無法用眼鏡進行矯正。

他們決定進行全基因組關聯(GWAS),用於研究內斜視的研究。

GWAS是一種大約15年前出現的技術,它使用已知的SNP遺傳標記在大群體的基因組中進行搜索。它有助於發現影響常見的多基因特徵的遺傳變異,如身高,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壓。鑑定的基因可以提供關於性狀或病症的生物學的線索。

通過分析,作者發現一種名為WRB的基因的內含子與疾病的發生有較強相關性,該序列是一種能夠決定WRB開啟與否,或改變WRB表達水平的非編碼DNA。

值得注意的是,WRB是一種「印記」基因,意味著它的表達取決於它來自哪個親本。在這項研究中,患有斜視的患者更有可能遺傳父親的遺傳變異。此外,WRB位於21號染色體上,患有21三體症候群的兒童(俗稱唐氏綜合症)具有較高的斜視發生率,這是一種有趣的聯繫。

更令人失望的是,這一發現並沒有徹底解釋斜視是如何發展的。已知WRB參與蛋白質的加工。雖然作者過去發現的許多基因都在特定的大腦區域發揮作用,但WRB在整個身體中表達得非常多。「很難說它是如何導致斜視的,」作者說道。

波士頓兒童醫學院眼科主任醫學博士David Hunter博士對結果有不同的看法。他說:「這些研究結果代表了十多年來圍繞家庭,進行仔細檢查和收集樣本的艱苦工作。」 「終於,我們已經建立了一種與斜視相關的遺傳關聯,這種關聯比任何人都能證明的更為明確。我們可能會學習一些非常出乎意料的事情,並且對於這種常見病症的難以捉摸的原因非常重要。」

為了擴展他們的發現,作者希望希望找到新的斜視患者樣本。 這將增加GWAS分析的統計效果,並有望挖掘進一步的信息。

原標題:Invest Opth Vis Sci:首次揭示眼珠斜視的遺傳機理

資訊出處:A first step toward cracking the genetics of strabismus

原始出處:Sherin Shaaban et al,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a Susceptibility Locus for Comitant Esotropia and Suggests a Parent-of-Origin Effect, Investigative Op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 (2018). DOI: 10.1167/iovs.18-24082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斜視手術 斜視術後有哪些注意事項
    在生活中,很多兒童或者是成人會有斜視的情況,那麼大家對於這種情況有多少的了解呢?什麼是斜視手術呢?斜視術後有哪些注意事項呢?相信大家很想了解一下,下面就讓我們來好好看一下關於這些方面的情況吧。什麼是斜視手術斜視智能矯正術,即眼外肌後徙調整縫線的智能矯正術,其優點在於在斜視治療過程中能做到自由調整眼位、智能的、靈活糾錯。
  • 什麼是斜視 它要怎麼治療
    人的眼睛是很重要的,對我們的生活影響很大,有很多人會有些眼部的疾病,斜視就是其中一種。那麼,什麼是斜視呢?斜視的原因是什麼?它的治療方法有哪些?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什麼是斜視斜視指的是雙眼沒有辦法同時注視目標,這是屬於眼外肌疾病,它可分為兩大類。
  • 中國科研人員首次揭示癌症致病機理,獲國際關注!
    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自然》)在線發表了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佔新實驗室與南方科技大學的冷凍電鏡中心、美國斯隆凱特琳癌症研究所的Dinshaw Patel實驗室以及美國史丹福大學的Or Gozani實驗室合作完成的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nucleosomal H3K36 methylation by NSD methyltransferases"的學術論文,首次揭示了
  • 【燕趙名醫大講堂】斜眼看人=斜視?聽聽專家怎麼說
    長城網訊(記者 王嵐)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旦眼睛出現問題,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大影響。斜視就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眼科疾病,尤其是在兒童中比較多發。在出現了斜視的時候,必須要及時的進行矯正。那麼,人們為什麼會出現斜視,斜視該如何糾正?是否會遺傳?又能不能夠有效預防呢?
  • Nature:科學家揭示造血幹細胞中蛋白質合成的分子機理
    2014年3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首次揭示了成體幹細胞中蛋白質合成的生物學過程,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著名雜誌Nature上,研究者闡述了造血幹細胞產生精確數量的蛋白質對其功能是至關重要的
  • 每天遊戲三四個小時 14歲初中生半個月眼睛變斜視
    原標題:每天玩「吃雞」遊戲三四個小時 14歲初中生半個月眼睛變斜視   玩「吃雞」遊戲把眼睛玩成了斜視!近日,杭州一個14歲的初中生不得不為自己寒假裡的「過把癮」付出代價,做了一次眼部斜視矯正手術。如果不做這個手術,他將終生視物重影。
  • 父母視力差,孩子會遺傳?
    N本報記者 林寶珍 父親眼睛有斜視問題,兒子居然也成了斜視;母親近視而且還伴有散光,女兒也跟著近視和散光,甚至連近視的度數都一樣……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學齡前就發現了眼睛屈光不正等問題。很多家長詢問,近視等視力問題到底會不會遺傳呢?該如何預防?
  • 科學家揭示自閉症致病的分子機理
    此研究首次對 DYRK1A 這一重要自閉症候選基因的相關突變進行神經發育相關的功能研究,為深入研究 DYRK1A 基因功能及探索自閉症的致病分子細胞機理提供了重要基礎。自閉症是一種複雜的遺傳性症候群和神經精神發育類疾病,多發於兒童早期,臨床診斷由三個典型特徵所判定,分別是社交障礙、重複刻板行為以及語言溝通障礙。目前沒有有效的藥物治療方法。
  • JACS:研究者揭示DNA光損傷反應動力學機理研究進展
    對導致交聯損傷的CPD反應,即嘧啶鹼基雙鍵的[2+2]環加成、生成環丁烷嘧啶二聚體(CPD)的反應,研究人員成功探測到CPD生成動力學,揭示了反應的激發三重態機理及T1/S0勢能面交叉的存在和反應發生的非絕熱反應途徑(J. Phys. Chem. A. 2011, 115,5335-5345)。
  • |斜視|孩子|視力|內斜視|頸椎病|遠視
    ◈視力下降玩手機影響視力也不需要我們多說了,白天玩手機都會對眼睛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更別說晚上這麼幽暗的環境對著手機長時間玩了。晚上玩手機,手機就成了黑暗中唯一的光亮,眼睛長時間對著光亮,受到手機光線的刺激就會引發乾澀疲勞,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我們的視力。
  • 遺傳發育所等發現增強子調控茉莉酸信號途徑的機理
    然而目前在植物中,如何界定特定基因的啟動子和增強子元件尚未明確,特定生理途徑中增強子的系統鑑定未見報導,增強子與啟動子之間染色質環的形成及其作用機理也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傳友研究組與王秀傑研究組、山東農業大學趙久海研究組合作,系統鑑定了參與茉莉酸信號途徑的增強子並揭示了其作用機理。防禦激素茉莉酸通過啟動全基因組範圍內的轉錄重編程調控植物免疫和適應性生長。
  • 科普篇丨屈光參差與斜視
    長期以來,屈光參差一直被認為是斜視的誘因之一,雖暫無研究明確他們之間的因果關係,但很多研究[1,2]表明屈光參差與斜視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常見的有調節性斜視和知覺性斜視。01 調節性內斜視調節性內斜視常出現在遠視性屈光參差患者中,為了能夠看清物體,眼睛過多調節從而引發過多的集合(眼睛往鼻側轉動)導致內斜視。
  • Nature:顏寧等揭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結構及工作機理
    5月18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研究組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glucose transporter GLUT1的研究論文,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其工作機制以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
  • 研究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本文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蛋白調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機理,揭示了植物通過調控次生代謝產物合成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植物雖然不會移動,但也能像動物一樣感知環境的變化並精準應對。大量的研究表明植物抵禦環境脅迫的強大武器就是產生種類豐富的次生代謝產物。
  • 揭示那些科學家們獲得的「首次」研究發現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揭示那些科學家們獲得的「首次」研究發現!與大家一起學習!但是,鑑於遺傳異常導致了一半的聽力喪失病例,基因編輯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兩年前,Yeh和美國布羅德研究所成員David R. Liu教授首次在小鼠模型中修復一種顯性突變並阻止聽力喪失。但是,Liu說,「大多數遺傳疾病不是由顯性突變引起的,而是由隱性突變引起的,包括大多數遺傳性聽力喪失。
  • 北師大龔高浪組首次揭示大腦左右半球白質連接的遺傳關聯規律
    該論文利用雙生子和家系人群的彌散磁共振腦影像數據,從遺傳度(heritability)相似性和遺傳相關性(genetic correlation)兩個角度,揭示了左右側同源腦白質連接的遺傳關聯規律。眾所周知,左右半腦之間高度相似,但也存在多個維度的不對稱性,這是人腦結構與功能的重要規律之一。
  •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本文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蛋白調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機理,揭示了植物通過調控次生代謝產物合成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  植物雖然不會移動,但也能像動物一樣感知環境的變化並精準應對。大量的研究表明植物抵禦環境脅迫的強大武器就是產生種類豐富的次生代謝產物。
  • 朱健康小組揭示等位遺傳調控機制
    近日,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組在《細胞報告》上在線發表科研成果,解析等位遺傳發生
  • Cell Rep: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腸道幹細胞的行為機制
    2014年8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首次發現了人類腸道中幹細胞的行為機制,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或為腸癌的早期發現以及預防措施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幫助
  • 科學網—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黃繼榮課題組,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蛋白調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