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從外界攝取營養物質作為生長、發育、維持生命需要的原料,但一般的食物是不能被直接利用的,必須經過一番改造,消化作用使之成為小分子物質後,才吸收其精華,排洩其糟粕。消化系統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組成。消化管包括口、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胰,及消化管壁上的腺體如胃腺、腸腺等。現在發現消化腺不僅有分泌消化液的外分泌功能,還有多種的內分泌功能。
口腔由唇、頰、舌、顎、口底、上下頜骨、牙齒等構成。唾液腺(腮腺、頜下腺、舌下腺)的導管開口於口腔,所以,口腔具有咀嚼、吮吸泌涎、嘗味、吞咽及輔助發音的功能,食物在口中通過咀嚼、攪拌、唾液稀釋,使食物性由大到小、由硬到軟、由幹變溼,為下一步胃腸消化做好準備。在唾液澱粉酶的作用下,食物的澱粉被分解成麥芽糖。食道是一條由黏膜和平滑肌構成的食管,長約25釐米,在脊柱前方、氣管和心臟的後方。食物經過食道時,由於食管平滑肌節律地收縮,使之不停留地很快進入胃,但食道有三個狹窄部位,所以,有時吞咽時會哽住。
胃為一肌性的囊,分為胃底、胃體、幽門三部分,入口叫賁門,出口叫幽門,接近幽門較細的一段叫幽門室,幽門處有環形的肌層叫幽門括約肌,黏膜在此處形成幽門瓣,使胃內容物適時進入十二指腸,防止腸內容物反流入胃。胃的上緣叫胃小彎,胃小彎、門部是潰瘍好發的部位,胃黏膜有大量的腺體,它們每日能分泌胃液1.5---2.5升,含有鹽酸,胃蛋白酶、粘蛋白和鉀、鈉等鹽類,分泌的胃蛋白酶(無活性)在酸性條件下作用最強,能分解蛋白質,鹽酸,還可以殺菌。粘白對胃黏膜起保護作用,所以,胃黏膜不被自身分泌的胃蛋白酶和鹽酸消化。胃的消化分泌和運動都是在中樞神經系統調節下進行的,不進食時,胃液分泌甚少,進食時,受多種刺激才開始分泌。食物進入胃後,胃液大量分泌,以此同時,胃平滑肌有節律地運動,使食物與液溼合消化,並使食糜向幽門推進,送到十二指腸,胃的排空與食物的性質有關,水只要十分鐘,一般食物需要3---5小時,脂肪最慢。
小腸約長5---6米,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三部分。十二指腸呈「C」形,包繞著胰頭。它又分為上中下三部,中部有一十二指乳頭,是膽總管和胰腺管的共同開口處,該處有一括約肌對管口有括約作用。空腸與迴腸並無明顯的分界,空腸位於腹腔左上部,迴腸位於腹腔右下部。小腸有許多黏膜皺襞,皺襞上有無數的絨毛和腸腺。腸腺分泌的腸液與膽汁、胰腺分泌的胰液共同消化從胃來的食糜,使蛋白質分解成為胺基酸,使脂肪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使澱粉和雙糖分解為葡萄糖,然後由小腸絨毛吸收,經門靜脈輸送到肝臟儲存和改造,再進入血循環供應全身各組織器官的新陳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