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於大陸架上的臺灣屬於大陸型海島。與海南相比,臺灣緯度偏北,但因受洋流影響。熱量條件卻很優越。從氣候條件而論,全島都具有長夏無冬的熱帶氣候。但是當我到臺灣各山地考察時,卻發現各山地的基帶生長的大都是典型的以殼鬥科植物為優勢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僅在臺灣南部的恆春半島東北部、臺東縣南部以及蘭嶼等地才分布有近似熱帶雨林的森林,其主要由臺灣肉豆蔻、長葉桂木、白翅子樹群落和臺灣榕、九丁樹、臺灣蒲桃兩群落組成。
與臺灣山地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不同,臺灣的熱帶森林與我國大陸南部和海南島的種類相似度較小,卻與菲律賓群島的熱帶雨林相似很高。但其與後者森林的主要優勢種卻有很大差異,如菲律賓呂宋群島龍腦香科植物不僅種類豐富(有5屬5種),而且在群落中佔有重要地位,在臺灣則根本不見龍腦香科植物。這顯然不具有印度馬來的雨林植被的特徵。為此科學家們對臺灣島低地森林的雨林性質有所存疑。
對此學者們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臺灣島第三紀隆升成陸時曾與大陸的福建相連,當時福建處於亞熱帶環境,所以福建的常綠闊葉林植被便擴展到臺灣島。臺灣島在第四紀冰期中曾因海平面下降,與福建省再次發生物種交流,但冰期時熱帶植物已遷到大陸南方。現代臺灣的熱帶植物是冰後期氣候轉暖後由距其最近的菲律賓呂宋島熱帶雨林中遷移而來。
第二種解釋是臺灣島形成時正處於熱帶氣候下,與之相連的熱帶森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擴展至臺灣。但在第四紀冰期時,因氣候變冷,島上的熱帶森林滅絕,在第四紀冰後期氣候轉暖後,距其最近的菲律賓呂宋島的熱帶雨林植物種子,通過海漂、鳥類與風的傳播,遷居於此。2001年我在臺灣恆春的墾丁國家公園考察。在香蕉灣距低潮線60米的濱海沙地上,我見到了一片高大的海岸林,其以棋盤腳和蓮葉桐為優勢種。它們都非臺灣本土樹種而屬於典型的海漂植物。棋盤腳具有充滿纖維可漂浮於水上的果實果實呈近方形,有4個明顯的稜角。臺灣蘭嶼的雅美族人忌諱海葬,故視其為「魔鬼樹」。該樹的老家在南洋,臺灣是其北漂的盡頭。
蓮葉桐屬大戟科植物,其種子生就厚厚的假種皮,使它們能借海水之力而四海漂泊,成為廣布太平洋熱帶海岸的植物。其實最為大家所熟知的漂泊者應屬椰子。在世界熱帶許多無人海島上都可以看到亭亭玉立的椰樹,因它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如今寶島上的椰樹均為人工栽植。除棋盤腳與蓮葉桐外,欖仁樹、華露兜等種子亦有發達的纖維以利其越海傳播。它們漂洋過海在太平洋、印度洋熱帶海岸建立起同出一轍的熱帶海岸林。這些漂泊者有著長期練就的真功夫,其種子極耐鹽浸,並能長時間漂浮海上最後擇岸而居在熱帶的海岸林中,最值得提到的是熱帶泥質海灘的漂泊者—紅樹林。
紅樹林是海灘的保護者,但臺灣在上個世紀6070年代蜂擁而起的建設高潮已將之逼入絕境。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於保護環境的關注,臺灣的紅樹林正逐步得到保護與恢復。我在臺灣北部的淡水也考察過那裡的紅樹林,當時想,如果以紅樹林為標準,臺灣全島都應劃入熱帶。臺灣,它是中國最奇特的一熱帶地區,其奧秘有待學者們去共同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