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座由碳纖維增強混凝土製成的建築開始建造

2021-02-25 英特力新材料

碳纖維增強混凝土是一種複合產品,由碳纖維(可提供強度和剛度)和聚合物(可將纖維保持在一種基質中)組成。微纖維或大纖維可以是合成的或天然的。工業界的共識是,這種增強可以顯著增加使用複合材料的結構的壽命。

部署用於建築的碳纖維由石油基聚丙烯腈或PAN製成。它也可以由木質素製成,木質素是造紙過程中從廢料中衍生的有機聚合物。慕尼黑工業大學一直在探索用藻油生產碳纖維的方法。

德勒斯登工業大學混凝土建築研究所所長曼弗雷德·庫巴赫(Manfred Curbach)教授,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他一直在倡導更多地使用輕質和稀薄的增強材料,複合材料組件更耐用,對環境更有利、可節省多達70%的溫室氣體排放。但是,到目前為止,建築業對這些材料用於混凝土構件的反應一直很慢,尤其是在基礎設施和建築物的新建築中。

然後是行業慣性。「在過去的40年中,該行業一直在使用相同的加固方法,」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可持續工程與建築環境學院教授Barzin Mobasher說道,自此以來,他一直在研究和研究不同的結構加固方法。

因此,例如,典型建築組件中的混凝土至少有一半用於保護鋼筋免受腐蝕。Mobasher補充說,混凝土結構中多達60%的重量是設計中未考慮的自重。

Mobasher闡述說,由於鋼和混凝土「串聯工作,而不是一起工作」,因此,最終形成的組件仍然容易出現開裂和腐蝕,以至於建築物和基礎設施的使用壽命不會達到應有的程度。「它們是為提高強度而設計的,而不是為了耐用性,在使用10年後,沒有人負責。」

另一方面,具有相同抗拉強度的碳增強材料的重量約為鋼的四分之一。複合材料組件更耐用,當勞動力,設備,製造和運輸中有一個因素時,成本不是障礙。(碳纖維混凝土的生產成本為每公斤13-15$,與鋼鐵大致相同。)

庫巴赫指出,用於扭曲屋頂的複合材料可以彎曲和模製成各種形狀,從而為設計師和工程師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

相關焦點

  • 世界上第一個碳纖維混凝土建築方案設計
    世界上第一個碳纖維混凝土建築的設計方案正式出爐!這座創新建築名為「Cube」,由海茵建築完成設計。這是一個220平方米的實驗室,位於德勒斯登理工大學Fritz-Foerster-Platz的中心地帶,融合了實驗室和舉辦活動的空間,為這所院校的建築設計和結構創新樹立了典範。
  • 十座設計特別的混凝土建築
    木製模板在世界各地的成本很高,這是因為組裝它需要人工。因此,西方化的世界已經失去了許多建築形狀和結構系統,因為它們只能通過使用這種特殊的模板來生成。在中國,這種情況也將在幾年後消失。木製模板使我們有可能獲得這樣的建築物。
  • 中國第一座鋼筋混凝土建築:馬丁堂還是瑞記洋行?
    它們當中,三層高的馬丁堂又顯得格外突出,因為它不僅是大學裡最古老的建築,而且也是中國最早的一座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建築,始建於1905年。同一年,廣州的沙面島上,四層高的瑞記洋行新大樓開始建設。《商埠志》也將它稱為「華南地區第一棟真正意義上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
  • 碳纖維在土木建築中的應用
    因此其近年來發展十分迅速,在航空、航天、汽車、環境工程、化工、能源、交通、建築、電子、運動器材等眾多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在土木建材領域中,水泥的用量最大,但水泥有脆性大、抗拉強度低等缺點。為了改善這些弊端,人們利用碳纖維的力學特性,用混凝土或水泥做基體製成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
  • PERI建造了世界第一座3D列印公寓
    從2018年開始,3D列印在建築行業中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應用,被用於商業和住宅以及其他形式的基礎設置的列印。近日,總部位於德國的建築公司 PERI Group 宣布了一個項目的開工,該項目將在德國Wallenhausen現場建造一座三層的印刷商業公寓樓。
  • 世界上最高的十大建築
    大家可能看過關於U型彎曲摩天大樓的最新報導,該樓的設計創意由紐約的一個建築公司提出,儘管它看起來違反了力學和科學定律,但它可能即將成為紐約天際線的永久標誌物。這棟被人們稱為「大彎樓」的建築使我們聯想到散布世界的其他建築奇蹟,因此我決定研究一下世界上十大最高的建築。
  • 中交二航局建造20座「世界第一橋」
    數據為證:二航局先後建設了300多座跨江、跨海、跨高山峽谷大橋,其中20座橋成為「世界第一橋」。世界已建成的十大跨海大橋、十大斜拉橋、十大懸索橋、十大拱橋、十大高橋,中交二航局分別承建了其中的5座、4座、5座、2座、2座。2019年,二航局新籤合同額突破1000億元,營業收入750億元。目前,它位列武漢市百強企業第七名、湖北省百強企業前十。
  • 不破壞美感,新型碳纖維混凝土助建築集成太陽能一臂之力
    通常考慮到發電量,建築集成太陽能(BIPV)的首選多為屋頂太陽能方案,這不僅是因為屋頂屏蔽較少,太陽能板能面向陽光也是主要因素之一。而最近德國科學家研發出特殊碳纖維混凝土,太陽能板可以直接嵌入其中,方便在施工時調整傾斜角度提高發電效益,據研究,發電量較傳統方式提高50%。
  • 安藤忠雄在廣東小鎮造樓:這座混凝土建築會成為世界中心
    在安藤之前,混凝土普遍被認為根本不具美感,一直都被當作建築的打底材料。安藤說,「我堅持用混凝土,是因為我要挑戰自身創造力的極限。鋼筋混凝土只要有混凝土、水、沙石加上鋼筋,就能隨意創造形狀,是象徵現代的建築工法。」而這不只是他美學上的企圖,使用清水混凝土,還意味著他能在有限的預算與土地上打造最大空間,是最簡單且最節省成本的解決之道。
  • 科學家找到新預應力技術:讓混凝土更輕更環保
    作為世界上最常用的建築材料,混凝土的碳足跡是巨大的,每年生產的數十億噸混凝土需要大量的能源。為此,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在尋求調整生產工藝,使其更加環保,即使是很小的改進也可能產生很大的影響。目前預應力技術主要用於那些需要承受特別高荷載(例如梁或者橋)的混凝土材料,受拉鋼筋產生的力從內部壓縮材料。但這項技術的一個缺點就是容易被腐蝕,這意味著在它們周圍澆築的混凝土需要有一定的厚度,並採用碳纖維增強聚合物(CFRP)製成替代具有抗腐蝕能力的鋼筋。
  • 科學家找到新預應力技術:讓混凝土更輕更環保
    提高混凝土強度和耐久性的方法之一是在澆筑前加入拉伸鋼筋,然後在混凝土凝固時抽出鋼筋以壓縮材料。 不過現在科學家找到了 新的預應力(pre-stressing)技術 ,在不犧牲強度的情況下讓混凝土更輕,而且還能緩解碳排放。
  • 世界上第一座3D列印建築:莫比烏斯屋
    趁著3D列印的熱潮,荷蘭阿姆斯特丹建築大學的建築設計師Janjaap Ruijssenaars最近設計了全球第一座3D列印建築物「Landscape House」,而且特別模擬了奇特的莫比烏斯環,預計2014年底建成。
  • 創意工廠:藻類製成的碳纖維
    通過這種方法獲得的藻油有可能在將來某個時候成為生產碳纖維的原料。的一種特殊的環保原料,直到現在幾乎完全由原油和天然氣生產。然後,該丙烯腈可用於生產由聚丙烯腈(PAN)製成的前體纖維,最終製成碳纖維,正如TUM先前的實驗室結果所暗示的那樣。
  • 為什麼建築施工需要碳纖維結構加固?
    在建築加固行業中,很多地方的加固工程都會用到碳纖維加固,它們都會用到碳纖維結構加固技術進行結構加固、補強。碳纖維結構加固技術是為了對建築物進行加固、補強,而採用高性能粘結劑,將碳纖維布粘貼在建築結構構件表面,使兩者共同工作,從而提高結構構件的(抗彎、抗剪)承載能力的技術。
  • 日本將工業廢料製成碳纖維 可製成更輕、更省油的汽車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László Szabó表示:「我們對硫酸鹽木質素聚合物進行了化學改性,該工藝稱作乙醯化,優化乙醯化的程度對於該研究至關重要。」 控制乙醯化反應對於優化硫酸鹽木質素與另一種聚合物聚丙烯腈的兼容性至關重要,兼容之後就可以製成高質量的碳纖維,最終製成工程複合材料。如果乙醯化的程度過低或者過高,碳纖維的質量就會很差。
  • 紐約展示南斯拉夫建築:那些混凝土的溫度、重量與故事
    這種建築上的「獨立」與時任總統狄托(Josip Broz Tito)的作風不無關係:1948年,南斯拉夫在狄托領導下與蘇聯正式決裂,他執政下的南斯拉夫堅持獨立自主,支持不結盟運動。然而,隨著1980年狄托逝世,南斯拉夫開始走下坡路,國家四分五裂,而那些原本屹立於這片土地上的建築,或是被夷為平地,或是被人遺忘。
  • 這絕對不是地球上的建築!日本將建造懸浮空中的新太空中心
    這絕對不是地球上的建築,至少目前是這樣的。
  • 世界上最高的10座雕像,其偉大之處令人印象深刻,中國排名第一
    它是由工程師Nikolai Nikitin和雕塑家Evgeny Vuchetich設計,這座雕像的建造,使用了超過7,900噸的混凝土,於1967年完成的。9.中國的靈山大佛,88米它是我們中國最大的佛像之一。雕像高為88米,重達700噸,完全由青銅製成。
  • 國際新研發:碳纖維增強復材分配器成功應用於Vaga太空飛行器
    (Bercella)為創新型小型太空飛行器任務服務研發的CFRP(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分配器結構,由維加(Vega)成功為歐洲航天局推出,並進入軌道。碳纖維增強復材分配器由模塊化架構組成,旨在一次託管多個小型衛星的組合:一個六角形下部,每側有2個納米衛星部署器,總共12個部署器和46個立方體衛星總共有一個上部區域,能夠容納微型,納米和微型衛星的各種配置,即此次發射的7個微衛星
  • 鋼筋混凝土建築壽命究竟能有多長?
    最早的混凝土 公元前3世紀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古羅馬人發現了天然火山灰的水硬性,用它來拌制的砂漿,硬化後有很高的強度。因此,現存的很多古羅馬殘留的遺蹟中,我們能夠看到當時的「混凝土建築」,這算是古代混凝土的雛形。古羅馬鬥獸場就是當時的代表性建築之一,它所採用的就是天然火山灰材料建造,經過了2000多年的風吹日曬,現在依舊保持得比較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