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為著名的史前巨獸,莫過於白堊紀時期的霸王龍(也稱「雷克斯暴龍」,Tyrannosaurus Rex)了,史蒂文.史匹柏執導的《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中,惟妙惟肖的還原了這一種滅絕許久的恐龍,它們栩栩如生的呈現在大銀幕上,讓觀眾們目瞪口呆、嘆為觀止。霸王龍的前肢比較短小、後肢格外發達,碩大的頭顱上生有一張血盆大口,其中鱗次櫛比的排布著尖利的牙齒,外貌極為威猛和兇悍。據佛羅裡達大學的研究人員模擬和計算,霸王龍的平均咬合力在8000磅左右,約等於3.63噸,而頜骨末端的極限咬合力在10噸以上,可以輕而易舉的咬碎獵物的骨頭,因此,一些古生物學家認為霸王龍是地球上咬合力最大的生物之一。
《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中的霸王龍是名副其實的「暴君」,仗著健碩的身軀和滿口的利齒,它可以輕而易舉的獵殺食草性恐龍、也可以在人類的小鎮上橫衝直撞,讓觀眾們留下了一個「殘暴」的刻板印象。不過,古生物學家們對霸王龍的習性知之甚少,比如它們是習慣於獨來獨往、還是小規模的群體活動,再比如它們是盤踞於一塊比較固定的領土上、還是四處遊蕩和捕獵,再比如它們以怎樣的方式求偶、雌性霸王龍又以怎樣的方式對待受精卵和幼體霸王龍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尚無明確的答案。近日,加拿大古生物學家弗郎索瓦.塞林(Francois Therrien)率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一些兇猛的恐龍也會群居,它們會集體築巢和保護幼體恐龍。
眾多科幻片、以及相關紀錄片中,食草類恐龍常常被塑造為群居性的動物,它們如同現今的長頸鹿、河馬、大象一樣,成群結隊的漫步和覓食,而食肉類恐龍常常被塑造為獨居性的動物,它們類似於現今的老虎、猞猁,靜悄悄的潛伏在森林裡,伺機捕獵食草類恐龍和體型較小的食肉類恐龍,雌性食肉類恐龍會獨自築巢和產卵,不待幼體恐龍破殼而出,雌性食肉類恐龍就揚長而去。不過,弗郎索瓦.塞林的研究團隊在蒙古國的東南部發現了一處286平方米的遺址,它是一條細長的紅色巖石層,已有8000萬年的歷史,其上較為密集的分布著15個恐龍巢穴和50多個恐龍蛋化石。
處於繁殖期的一些現代鳥類和鱷魚會出現「群體築巢」的現象,這樣的繁殖行為有助於它們抵禦掠食者,大多數古生物學家認為,現代鳥類與非鳥恐龍在6600萬年前分離之後,才演化出了「群體築巢」的行為,可弗郎索瓦.塞林等人的發現表明,「群體築巢」的行為更早的呈現於恐龍的群體中,而不是現代鳥類和鱷魚身上。弗郎索瓦.塞林認為,他們的發現打破了人們對恐龍的刻板印象,它們既有較為複雜的群體結構、又有較為高明的繁殖行為,肯可能到了繁殖季節,它們就聚在一起,共同築巢和保護幼體恐龍。
上世紀80年代,古生物學家們就發現了一處遺址,其中的巢穴和恐龍蛋化石也聚集在一起,但研究人員無法判斷它們是不是同一時間築造的,而弗郎索瓦.塞林等人發現的巢穴和恐龍蛋化石處於同一巖石層上,確鑿無疑的表明它們出現在同一時間裡。更讓人出乎意料的是,從恐龍蛋化石的外部和內部結構、以及蛋殼的厚度等等特徵來判斷,這些恐龍蛋並不屬於食草類恐龍,很可能是一種暴龍。弗朗索瓦.塞林介紹,從恐龍蛋化石的碎片數量來看,7個以上的巢穴順利的孵化出幼體恐龍。
小考題:你認為人類的基因技術能否復活恐龍呢?歡迎你留言討論。
(本號專注於科技前沿、歷史拾遺、奇聞異事和人物品鑑,還望你的關注和訂閱,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