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1月13日文章,原題:我從「被汙染」的歐洲出發,經歷了中國的極嚴新冠隔離手段: 去年11月,我在布魯塞爾接到遠在上海的哥哥的電話,得知父親得了癌症,我需要儘快趕回去。但世界正被一場大流行病所吞噬,而我正身處一個病毒蔓延的大陸,那裡高居中國的不受歡迎名單之首。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為了登上為數不多的價格高昂的航班,我必須通過兩項新冠病毒檢測。一個是鼻拭子採樣,另一個是血液採樣,均要在出發前48小時內在中國領事館批准的實驗室進行檢測。中國規定,所有入境旅客都要接受為期兩周的嚴格隔離,特別是來自歐洲國家的人。
去年夏天,我在瑞典過了幾個月。在那裡,似乎只有神經過敏的人才會擔心新冠疫情。只有一次,我在購物中心看到一群醫務人員對人們進行檢查。那是為了檢查頭蝨。
我花了兩周才辦完乘坐中國航空公司航班所需的手續。當我在阿姆斯特丹登機時,本以為會見到笑容可掬的空乘,沒想到看到一隊從頭到腳都裹著防護服的工作人員。他們非常謹慎,我感覺自己像是被綁架到UFO上的可疑標本。
乘客多數是中國人,許多人全副武裝。每個人都是帶著兩份核酸檢測陰性結果上飛機的,這個機艙一定是歐洲最安全的地方之一。中國乘客也會按照指示儘量待在座位上,甚至在12個小時的飛行中不去上廁所。
機組人員在飛行過程中不能脫掉個人防護裝備,最好穿上紙尿褲。一名空姐告訴我:「穿上這套衣服,我們可以來回飛,不用每次都隔離14天。但穿成這樣工作可不好受。」
飛機降落後,海關人員走上飛機,檢查是否有人生病。接著我們排隊進入檢測站,得到一個二維碼,再接受護照檢查。幾乎所有環節都是經過防護的、非接觸式的,線路經過了精心編排。工作人員把我們帶上指定的大巴車,再送到隔離酒店。走進酒店房間時,一名身著防護服的工作人員在我剛經過的走廊上噴霧消毒。我問她是否是因為我才這麼做的。「是的」,她說,「有新來的人,我們都要對走廊消毒。」
在我入住期間,消毒人員每天對走廊進行6次噴灑,木板和地毯因此變色、褪色。機器發出嗡嗡的聲音,讓我感覺像在重症監護室。工作人員每天也會對我的房間進行噴灑,因為我可能會把病毒沾到丟的垃圾上。每天醫生會來查看兩次,記錄我的體溫,我隔著門報體溫讀數。有一次,她要求當場測量,看我說的是不是實話。
抵達中國那天,父親和哥哥站在我隔離的酒店外面,在街上向我揮手,然後去醫院做救命的手術。
隔離的最後一天,酒店要求我支付7000元的食宿費。這不是一個小數目。但每天500元的費用似乎並不能彌補經營一家四星級酒店之外的消毒和後勤保障的巨大工作。
酒店給了我30分鐘時間,按照單程出發的路線:放下門卡,沿著標示的路徑,不碰任何東西,儘快從正門離開。自由自在地,我發現自己置身於上海的人海中。
明媚的清晨,人們趕著去上班。地鐵、商店和辦公樓的電梯擠滿了人。恍恍惚惚的,我走在一個沒有新冠病毒的華麗大都市裡,熙熙攘攘,感覺一切都那麼熟悉,似夢非夢。
我見到了哥哥,去探望了父親。他的手術成功了,當時已恢復了一個星期。
在「自由和民主」的歐洲,人們生活在疫情陰影的壓抑當中。而在中國,人們幾乎完全不受禁錮世界大部分地區的病毒的影響。他們可以自由地擁抱、聚會和繁榮。
延伸閱讀:
「反正比你們強」北京市民「硬核回答」BBC街採,見證大國自信!
這兩天,隨著一段BBC採訪視頻的熱傳,北京幾位小店店主火了。對BBC記者「覺得中國恢復得如何」的提問,店主們的回答十分「硬核」:「中國就是這麼有活力」「反正比你們國家強多了」。耿直的話風,自信的笑容,廣大網友紛紛點讚「首都人民實話實說」。
市井街頭,從去年此時的店門緊閉,到如今的人來人往、生意熱絡。這番場景也許對於外國記者來說是新聞,但對於中國人來說,就是我們一路走來的生活。幾位店主鏡頭前的樸素表達,道出的何嘗不是億萬國人的心聲?輿論場上的熱烈共鳴,背後躍動的正是民眾對戰疫的底氣,正是日益深厚的國民信心。
外國記者會追問,為什麼最普通的中國人都會豪言「我覺得中國幹什麼都能成功」?但中國人都能明白,這樣的自豪和自信來源於扎紮實實的中國行動。最先受到疫情突襲,但中國沒有一刻像某些西方國家那樣「躺平」「棄療」。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計成本、無論代價,從出生30小時的嬰兒到108歲的老人一個也不拋棄、不放棄。一次次星夜逆行、八方馳援,以舉國之力扭轉了至暗時刻。世所罕見的抗疫決心、投入規模與防控力度,守護了國民生命健康,也為之後的復工復產奠定了基礎。
全面重啟後,國家加大力度減稅降費,國民爭分奪秒搶回時間,中國經濟在全球率先逆勢上揚,成為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樁樁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築牢了人們安全感、獲得感,也成為國民信心的直接來源。
疾風知勁草,烈火辨真金。治理能力是高是低,「為民」理念是真是假,終歸要事兒上見,要「身臨其境」來證明。七十餘年間,中國從被「開除球籍」邊緣,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幾代人親歷了這樣的發展奇蹟,也實實在在分享著國家進步的紅利。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安全靜好的生活環境,讓普通國民相信,努力生活就能實現夢想。
而每每大風大浪大災之時,「國家總會不遺餘力地拉你一把」。可以說,親身經歷、所觀所感,一點一滴涵養起了國民信心,對於中國人而言,2020年至今的這場戰疫,「你我他」的自覺自律、奮鬥打拼,只是我們與這個國家同風共雨的又一件大事而已。眾志成城、同舟共濟,也激揚起更深厚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這種國與民之間的互動日漸深入,最終形成了「愈加信任、愈加支持、愈加勝利」的正向循環。
有外媒總結,「在世界著力擺脫2020年的慘澹之際,中國領導人和普通民眾的信心更強了。」美國調查公司的數據顯示:中國民眾對本國政府信任度高達95%,較疫情初期上升了5個百分點。這種信任和信心,也轉化成了多種多樣、網上網下的民間表達,很多人發現,祖國的「自來水」是越來越多了。
尤其是成長於祖國高速發展、國際影響力日增背景下的年輕一代,對祖國強大不吝讚美,對現有不足更加客觀,對攻擊抹黑更是積極回擊善於回擊。這樣自信成熟的國民心態,無疑是中國向現代化大國邁進的精神表徵,見證著中國「軟實力」「銳實力」的水漲船高。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街頭巷尾的匆匆腳步,有序生活的安穩幸福,蓬勃生長的國民信心比黃金更寶貴,也將不斷支撐著時間向前、中國向上。
此前報導
2020年2月,街上幾乎空無一人,店門緊閉。如今又是寒冬,街頭人流恢復,店鋪生意頗為熱絡。面對BBC記者的問詢,服裝店小姐姐自信回應,「中國就這麼有活力」,菸酒鋪的大叔則耿直笑道,「反正比你們國家強多了」。一年光陰,場景迥然。這樣的對比,也是對中國戰疫成果的直觀展現。從市民的朗朗回答中,從BBC記者的尷尬笑聲裡,不難讀出:中國老百姓對政府的抗疫表現是滿意的,對未來發展是有信心的。而這一切,也在數據上得到證明。
美國知名公司此前發布的信任度調查顯示,中國民眾對本國政府信任度高達95%,較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初期上升了5個百分點。網際網路時代的這場疫情,是對世界各國的一次公開大考。各國民眾既是親歷者,也是旁觀者,更是評判者。儘管有「雙標」宣傳、政治話術等等因素誤導,但鐵的事實卻無法掩蓋。就拿BBC所在英國來說,「群體免疫策略」已然被證明是「聽之任之」的代名詞。社交網站上,充斥著英國民眾的憤怒:「我不想成為鮑裡斯科學實驗的一部分」「他們只是把我們當成牛來看」「誰想先死,請舉手」……可惜英國政府依舊反應遲緩,坐視病毒變異、疫情失控。
再看美國,情況更糟。美國疾控中心官員聯名聲討,「國家在應對疫情方面缺乏領導作用,是前所未有的和危險的」。美國主流媒體曾發布一項民調,超6成受訪民眾不相信川普發布的疫情信息,更遑論滿意。疾風知勁草,烈火辨真金。政治制度是優是劣,治理能力是高是低,事兒上見是最清楚的。儘管最先應考,難度最大,但中國從沒有像西方某些國家那樣「躺平」放棄。病毒暴發、毫無經驗可循之時,中國上下全力以赴、共克時艱,硬是用一個多月時間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勢頭,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將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以內,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了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面對散發病例的挑戰,有關城市無不第一時間全員應戰,一次次「全城檢測」刷新「中國速度」,見證「人民至上」。烈日下、星夜裡、寒風中,都留下了國人齊心戰疫的剪影。異常艱難又波瀾壯闊的奮鬥,成為國人的共同記憶,足以讓人心安氣定、無懼風險挑戰。誰是負責任的大國,哪兒是最安全的國家,何處是充滿希望的土地,答案不言自明。
幾天前的跨年之夜,昔日「跨年聖地」紐約時代廣場空蕩蕭索、形同鬼城,而武漢江漢關大樓前氣球紛飛、燈火漫天。可能許多歪果仁並不理解「中國為什麼能」,但他們能夠看懂中國的策略是有效的。一位留華外教坦言,「中國在保護民眾方面做得很好。實際上,我覺得在中國比在美國或其他西方國家更安全。」有外媒如是觀察,「在世界著力擺脫2020年的慘澹之際,中國領導人和普通民眾的信心更強了。」經此一疫,中國人對本國的治理體系充滿信心。這種信心、信念,體現在神州大地尋常的街談巷議間,也體現在大國復興不凡的鏗鏘腳步中。比黃金更珍貴的這股精神力量,必將支撐中國繼續贏得挑戰、創造奇蹟。
(原標題:老外體驗中國極嚴防控:登機時 感覺自己像被綁到UFO上的可疑標本)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環球網 北京日報客戶端 長安觀察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