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800人進行承受孤獨實驗 多數人更願被電擊

2020-12-04 中國日報網

  中國網7月7日訊據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6日報導,一些美國學者在維吉尼亞州大學教授蒂莫斯·威爾遜的帶領下開展了一項實驗,其目的在於試圖搞清,人類實際上到底能承受多大程度的沉默和孤獨。在他們的實驗中有超過800人參加,其中有男人有女人,有老的有少的,有高級知識分子也有普通民眾、大學生、職員、工人。

  參加實驗者需要在單獨的房間裡沉默地坐上15分鐘,可以隨便想點什麼。不過不允許使用手機和其他的電子設備。也不能聽收音機,看電視,讀書或者睡覺。

  絕大多數志願者,無論性別和年齡,都向教授承認,他們很難經受得住考驗。

  在下一個階段,學者們向參加實驗者提供了兩種選擇,要麼得到5美金然後繼續孤獨地坐著,要麼得到5美金但要感受足夠強烈的電擊。令人驚奇的是,大部分人為了不在沉默中難過都選擇了電擊。

  三分之二的男人比起孤獨來更願意承受電擊,而只有四分之一的女人們願意這樣做。

  威爾遜教授說:「很多人很難能夠只靠自己的大腦來愉悅自我,特別是當他們被專門要求這樣做時。」

  學者認為,罪責在現代的各種電子設備和社交網絡,正是它們把人類變成了奴隸。而且,好像他是對的。孩子們沒有Ipad簡直沒法活下去。帶著耳機行走在大街上的青少年看不到也聽不到擦肩而過的彼此。甚至「戀人們」在浪漫的約會中也很難拒絕來之手機這一外界刺激物的誘惑。已經是孤身一人了,還要無法與外界聯繫,這根本就是噩夢……最好還是上電擊吧!(實習編譯:梁瑋琦)

  (原標題:美對800人進行承受孤獨實驗 大部分男人更願被電擊)

相關焦點

  • 顛覆我們認知的「米爾格倫實驗」:人更容易服從權力還是良知?
    「老師」按照事先設計好的問題對隔壁房間的「學生」進行提問,「學生」打錯第一個題,就會受到45伏電壓的電擊,此後每打錯一個題,電壓將升高几十伏。這個電擊學生的控制器,由「老師」操控。分處兩個房間的「老師」和「學生」相互看不到,但可以聲音溝通。
  • 下命令的人應該比被迫執行命令的人負更多責任嗎? 「電擊試驗」新解
    』按:著名的米爾格拉姆「電擊服從試驗」遭人詬病的主要原因,除了倫理層面上的,還在於其科學試驗的控制變數上:一旦需要的維持固定、不變動的條件難以實現,就很難保證試驗結果的準確性。但最近,一位認知神經科學家試圖用真的電擊來發現米爾格拉姆試驗中存在的漏洞。話說回來,除了納粹執行命令屠殺猶太人,其實每個人或許都會遇到不情願(被迫)執行某件事情和行為的經歷(也明知到會給潛在的對象構成傷害)——那麼,下命令的人應該比被迫執行命令的人負更多的責任嗎?
  • 人,越優秀,越孤獨
    哲人說:庸人無聊,天才孤獨。真正優秀的人,大抵都是孤獨的,越是合群的人,往往就越平庸。一個人的優秀,往往都是從孤獨開始的,而一個人越是熬得住孤獨,耐得住寂寞,就越是優秀。人,越優秀,越孤獨。越是優秀的人,越是容易孤獨,你越是與眾不同,跟你同在一個頻道上的人就越少,層次不同,思想不同,做法不同,行動也顯然是不一樣的。當一個人走到高處時,理解你的人也就少了,你只有一個人慢慢孤獨的走下去,畢竟站在山腳下的人是多數,能有魄力和實力站在山頂上的人,屈指可數。有句話這樣說,如果每個人都可以理解你,那麼你究竟平凡成什麼樣子。
  • 孤獨難耐!Science:人們寧願被電擊,也不要一個人待著
    在這次實驗中,志願者的年齡從18歲到77歲不等。研究人員首先要求他們獨自待上6到15分鐘,實驗結束後,大部分志願者報告說,這段時間並不是非常愉快,而且很難集中注意力。即使是老年人,也報告說這段獨自度過的時間並不愉快。
  • 電擊實驗
    ¹"沒有談過戀愛的人不會知道,戀愛的意義遠不止多一個人吃飯、睡覺、打電動那麼簡單。"早上在微博上看到一個關於親密關係的電擊實驗的描述,文章中最令我感同身受的是"想起來幾乎是每一次,我遇上什麼處理不了的難題,第一個想法都不是該怎麼解決,而是急匆匆地稟報男朋友。
  • 最新研究顯示:電擊可治療失憶症 還能使人更聰明
    最新研究顯示:電擊可治療失憶症 還能使人更聰明 時間:2015-01-24 21:14:06 來源:3DM新聞組-唯有花知
  • 著名心理學實驗(四):米爾格倫電擊實驗
    1961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倫進行了一場實驗,以測試哪怕在需要違抗道德準則的情況下,人們是否會服從權威。研究員要求參與者扮演「老師」的角色,並在另一房間的「學生」犯錯時,對他們執行電擊。當然了,這只是個幌子,事實上沒有人真的受到了電擊。但是為了達到逼真的實驗效果,米爾格倫讓參與者聽到事先錄好的叫喊聲,讓他們以為這些遭受電擊的「學生」真的身處巨大的痛苦中,並且急切地希望結束實驗。
  • 米爾格拉姆的實驗:如果希特勒叫你電擊一個陌生人,你會服從嗎
    實驗者告訴你,作為教師,先用較為溫和的15伏特的電擊來懲罰第一個錯誤,然後以15伏特為單位,逐步增加對後續每個錯誤的電擊強度。接下來,你跟著實驗者,以及與你同道的被試,即學習者<一個溫和並且討人喜歡的中年人>,共同走進附近的一個房間中。學習者被固定在房間中的一張椅子上,並且夾上了傳送電擊的電極。
  • 美試驗打造「不眠戰士」 電擊大腦保持清醒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據《紐約每日新聞》網站19日報導,美國軍方目前正在研究如何利用低電壓電擊刺激的方法來幫助軍人在從事飛行等高風險軍事行動時保持長時間的高度清醒和警覺。報導稱,傳統上,美軍通過給軍人發放帶有咖啡因的飲品或類似「紅牛」這樣的功能性飲料來幫助軍人保持長時間清醒。
  • 65%的人會服從權威做壞事?米爾格拉姆實驗告訴你,不要挑戰人性
    當然了,抽籤的過程已經做了手腳,因為那4個扮演學生的人是內定的。為什麼要內定,後面咱們再揭曉。實驗的過程就是老師問問題學生回答,但是這個過程中如果學生打錯了,老師就要按下一個接通電擊的開關,學生就會以電擊的方式受到懲罰。而電擊的電壓是從最低的15伏開始,每多錯一道題就增加15伏的強度,直到450伏為止。
  • 真實美國邪惡實驗:用人體進行實驗,電擊治療大腦並成功植入記憶
    所以,當維斯進入進了階段三以後,他就會利用高電壓電擊維斯,讓其從階段三變成為階段二,並且變成為階段二的時候會不停的循環播放他想要植入的記憶。比如卡梅隆告訴維斯,她是一名犯有嚴重罪行的罪犯,全城的警察都在搜捕她,播放過幾個小時之後,大腦會再次進入階段三,然後再進行電擊
  • 孤獨會讓人更孤獨?科學家發現,重回群體的焦慮會讓人難以適應
    在過去幾個月裡,世界上至少有一半人因為受COVID-19病毒大流行的影響而受到某種形式的封鎖,很多人不得不宅在家裡長達一個多月。毫無疑問,其中的許多人正在經歷社會孤立的影響。此前有研究表明,孤獨會影響人的身心健康,而且與直覺相反的是,孤獨也會導致人們的社交欲望逐漸下降,進而會越來越孤獨,
  • 把氣球吞進胃裡然後充氣,讓老師電擊學生,心理學家做實驗夠狠
    都2020年了,還有人以為心理學是文科,遇到學心理的就要挑釁地問一句「你知道我現在在想什麼嗎」?心理學才不關心你想什麼,它研究的是「怎麼想」,這是一門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遇到這種人,就該把他交給心理學家做幾個實驗,保證狠到他刷新三觀。
  • 19世紀科學家曾實驗電擊復活屍體,而聞名世界,內容臭名昭著
    那時候醫學的科學家對電流治療很有興趣,當時蘇格蘭人Andrew Ure就思考電流可以讓人死而復生嗎?   那個時候大家對科學實驗就有了初步的認識,而陰陽算命慢慢的都不相信了,生命到底是怎麼形成的?為何會死去?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
  • 人為什麼會幹壞事?美「服從權威實驗」引爭議
    三分之二繼續「施虐」  美國廣播公司重複的「服從權威實驗」最初由耶魯大學社會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在1961年開展,初衷是研究普通人會不會執行有違道德準則的指令。  在這項實驗中,一名身穿實驗室白大褂的「權威角色」向參與實驗者發出指令,要求他們以電擊方式虐待另一人,而且電擊強度越來越大,受虐者的痛苦也隨之加深。
  • 心理學:層次越高的人,越「孤獨」
    他們也並不是喜歡孤獨的感覺,只不過孤獨給他帶來的提升,遠比喧囂來得更直接,也更有效果。「孤獨」是一個人層次高的體現,是因為他們懂得享受孤獨,並在孤獨中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孤獨,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在生活中,你會發現孤獨也是生活的一種態度,倘若真的要進行一番比較的話,我們都會對一個人能夠在孤獨中享受生活的人,表現出一絲敬佩。
  • 人類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6個「瘋狂」的科學實驗,讓人震驚
    第一個就是在上個世紀40年代,麻省理工學院答應別的公司,要研究出一款營養成分遍及整個人體的食物,找來了100名智障孤兒來試驗,在他們吃的燕麥粥中,添加了鈣示蹤劑和放射性鐵,來檢測是否會變聰明,結果導致多數孩子起到副作用,還有幾個嚴重的出現了生命危險,最後麻省理工學院支付了185萬美元的訴訟費用才得以平息。
  • 距離不會產生美,害怕孤獨需要人陪伴,不能接受異地戀的星座!
    對有些不在一起的男女來說,每個人都不能接受異地戀,當自己傷心的時候沒有人陪自己,當自己心酸的時候只能默默的承受,通過這種長時間的自我矛盾,可能會加速分手的步伐。雙魚座:內心渴望有人陪伴這個星座的人,希望他的另一半永遠和他在一起。
  • 科學家想用機器學習+電擊實驗,幫你增強記憶力
    最近,一個腦部電擊實驗可能是「健忘星球」患者的福音。腦部電擊實驗?我們來一起看看。實驗過程為了證實腦部電擊對記憶的影響,MichaelKahana和他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同事找到了150名志願者完成實驗。這些志願者都曾因為治療癲癇而在大腦皮層植入了電極。這些電極可以記錄腦部電信號,並可將外部電流傳遞至大腦,這正好給了Kahana團隊一個探究神經處理過程的機會。
  • 德國楊永信,遠程操控少女自我電擊,88人險遭「雷電法王」毒手
    要知道,想當年就連「臨沂網戒中心用電擊學員的方式治療網癮」這樣駭人聽聞的新聞。也只是在「鬼畜全明星」增加了一個「雷電法王楊永信」的IP。對了,說起「雷電法王楊永信」,最近慕尼黑法院也審理了這樣一位「德國版楊永信」。這名名叫David G的外國雷電法王來自拜仁州,是88起謀殺未遂案件的主要嫌疑人。根據法官整整讀了2個小時的起訴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