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城買房記——在這裡,分享你的真實買房經歷,暢談你想說的那些話。
本期講述者:娟子(網名),女,31歲,還房貸ing
網上流傳著這樣一條段子:
1980年,一對夫妻只生育一個孩子,80後成為獨苗;
1997年,大學開始收費,也不包分配,年齡最大的80後17歲,步入大學;
2004年,房價大漲,80後24歲,開始結婚買房;
2015年,我國開放二胎,80後25歲至35歲,成為生育主力軍;
2030年人口老齡化,80後平均45歲,上有四個老人,下有兩個孩子……
咱能不能換一代人坑,非得一坑到底?
買房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臨的事,70後是幸運的一代,他們購房時房價還很低,並且當中一部分人通過炒房使得財富暴漲;
90後是瀟灑的一代,有父母撐著,購房壓力相對較低;
而作為夾心層的80後,到了結婚生子安家的時候,偏偏遇上房價暴漲,每月要拿出一半的收入還貸,為了維持收入不得不做出許多犧牲:比如晚幾年要孩子,不能旅行,沒時間用心享受生活。房子成為奢侈品,同時也是必需品,為了承受十幾二十年的房貸壓力,整天疲於奔命,生活質量下降,房貸成為了這一代人心中最難過的一道坎。
什麼是成長?
娟子:「五年前,如果接到售樓小姐打來的電話,我會在她說完『你好』之後立馬掛斷;現在,我願意耐心聽她講完每一句話——我想,這就是成長。」
一線城市奮鬥五年,沒考慮買房
娟子,生於1986年,去年10月,她和丈夫買了一套小三房,她說那是一時衝動。娟子現在是一個全職媽媽,孩子還不到一歲,一家三口都生活在衡陽。
在此之前,她在深圳一家外企工作了五年。她說自己見識過許多苦命房奴,有人手裡有好幾套房子,但從不捨得花錢在美食或旅遊上,還變相限制老公用錢。有的人為了還房貸,不得不拼命工作,沒時間照顧孩子,就把孩子交給父母,在老一輩的教育觀念下孩子養成很多壞習慣,等到後悔時已來不及了。
娟子不希望讓自己也成為房子的奴隸,更重要的是,儘管在深圳打拼多年,她依然承擔不起深圳的房價。作為一名典型的80後,她讀大學是自費,工作也是憑自己實力找的。經過這麼多年的摸爬滾打,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真的很了不起。她硬生生把自己打磨成一個女強人,年近30依舊單身,工作讓她迷失了自我。
後來她開始糾結:到底是辭職還是買房?如果在深圳買房,必定會被房貸牽住,繼續賣命工作,且不知何時才是頭。這時一個閨蜜點醒了她:如果你買了房子,恐怕更難嫁出去了。
於是娟子堅定了信念,遞上了辭職信,準備動用自己的小金庫去美國深造,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可緣分就是這麼神奇:在她回衡陽拜別父母的時候,與現在的丈夫相遇了,迅速墜入愛河,然後閃婚——沒過多久,她就有了寶寶。
生活,哪有那麼多計劃
回衡陽後,她留在娘家養胎,同時做起了代購。那時夫妻二人都沒有買房,仍然做著去美國的夢。孩子出生後,她堅持自己帶孩子,於是在娘家附近另租了一間房。
娟子的日常生活幾乎全是圍繞著孩子。夜裡孩子醒了,她必須爬起來去哄;孩子剛睡下,她還要繼續守著,不然孩子醒來一哭,又要花去更多的精力去哄。等到午餐過後,她才能擠出一點時間打理代購的事,只有下午和後半夜才能眯一會兒。對孩子,娟子從不吝嗇,給他用的都是進口的奶粉和尿布。
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娟子終於改變了想法,拿出自己當初計劃出國的旅費,加上丈夫的一筆積蓄,夫妻倆在華新買了一套小三居。她算了一筆帳,房租1500,孩子的各種開銷2000左右,車貸2000,現在每月還有房貸2000多,加上夫妻倆的生活開支每個月將近1萬元——正如她自己所說:買房真的是一時衝動。
新房要等到2019年下半年交房,也就是說,他們還得繼續租房一年半左右。丈夫曾經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攝影師,開上一輛房車,馳騁在美國中部大平原。後來成了一名銷售員,房車沒開過,火車卻沒少坐,收入不穩定,偶爾還會被老闆開白條。有時夫妻倆夜裡睡不著,會抱在一起,不停地問對方:「我們將來還去美國嗎?」問著問著,就淚流滿面了……
直到孩子被他們驚醒,也跟著哭出聲來的時候,他們才會破涕為笑。
儘管現在的生活壓力不小,但娟子仍然覺得很幸福。她說即使當初如願去了美國,過的生活也不過如此。原來她一直嚮往家庭生活,遇見一個惺惺相惜的人,過著小情小景小日子。現在的一切跟當初的計劃沒什麼不同,除了把地點換成了家鄉。
最近又發生了一件計劃外的事,娟子又懷孕了,夫妻倆正滿心期待著第二個寶寶的降臨。
人生就像巧克力,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