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山大更超導|超導「小時代」

2020-10-26 返樸

有壓力才會有動力,有動力才能堅持進步。

——雷鋒


撰文 | 羅會仟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來源:中國物理學會期刊網

壓力,是一種神奇的力量。科學家們認為,地球生命的起源,就極有可能來自大洋深處的高壓熱泉。地球的內部,滾動著高溫高壓的熔巖,形成的地磁場讓生命免遭高能宇宙射線的危害。在材料科學中,壓力是一種高效合成材料和調控其物性的重要手段。壓力能夠讓材料發生許多神奇的變化,比如黑乎乎的一塊石墨,在高溫高壓下,就有可能變成閃閃耀眼的金剛石。所以,鍾情鑽石的朋友們該醒悟到,它和石墨同樣是碳原子組成的,一點也不稀罕。如今,這種人工技術合成的鑽石,足以達到11 克拉以上,看上去和天然鑽石差別並不大,和石墨的區別也僅僅在於「壓力山大」而已 (圖1)。

圖1 「壓力山大」的石墨老爸成了金剛石

在超導材料研究中,高壓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在高壓下,原材料之間互相接觸緊密,化學反應速度要遠遠大於常壓情況,極大地提高了材料製備的效率。常用的高壓合成方法有很多,比如多面頂高溫高壓合成和高壓反應釜合成等。前者比較複雜,外層是個球殼,傳壓介質包裹著裡面的八面球壓砧,然後頂上六面頂壓砧,再壓上一個四面體的傳壓介質,最裡面才是樣品材料 (圖2)。如此設計的層層壓力傳遞,最終就能在比較狹小的空間裡實現幾十萬個大氣壓 (~20 GPa)。高壓反應釜則比較適合液相合成,將原料放在液體中並將其高壓密封,溫度升高後壓力會更高,有利於某些樣品的生長 (圖2)。藉助高溫高壓,能實現不少常壓下得不到的材料。對於某些特殊材料,如一些籠狀化合物,在常壓下難以穩定存在或合成。包裹著甲烷等的籠狀水合物,又稱之為「可燃冰」,就是海洋深處高壓下形成的。一

圖2 高壓合成裝置舉例丨來自英文維基百科

圖4 高壓合成的新型銅氧化物超導體丨來自arxiv.org

和高溫高壓合成的「先天性」高壓相比,「後天性」的高壓也可以調控超導材料的特徵,尤其是臨界溫度。後期加高壓的方法有很多,有類似高溫高壓的多面對頂壓砧 (~30 GPa),也有活塞圓筒結構的高壓包 (~2 GPa),還有瞬間爆炸釋放的超高壓力 (~1000 GPa) 等。最常用的就是金剛石「對頂壓砧」:用將兩塊尖端磨平的金剛石頂對頂壓樣品,最高靜態壓力可以達到數百萬個大氣壓 (~400 GPa)。有意思的是,金剛石對頂壓砧靠的就是它的最強硬度,大部分用的是高溫高壓合成的人造金剛石,因為純度要高且價格不太貴。利用金剛石的透光特性,可引入電磁輻射 (如X 射線等) 來標定材料受到的實際壓力,或測量材料的光譜特性 (圖5)。至於電學或磁學測量,則需要單獨引出測量引線或外加線圈,難度也是非常大的。

圖5 基於金剛石對頂壓砧的高壓測量丨來自英文維基百科

對於大部分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而言,高壓往往有利於提升Tc,比如利用高壓,Hg-1223體系的臨界溫度可進一步提高到164 K,是名副其實的高溫超導體。於是,在角逐超導臨界溫度記錄的徵途上,高壓下的物性測量,成為「錦上添花」的好辦法。對於不超導的材料,壓一壓,也許超導了。對於已經超導的材料,壓一壓,也許臨界溫度提高了。對於高溫超導體,再壓一壓,或許臨界溫度就突破紀錄了。有些科學家甚至堅信:「無論任何材料,只要壓力足夠到位,它就會超導!」科學家們拿著壓力這個工具,幾乎掃遍了元素周期表,發現大量在常壓下並不超導的非金屬元素,在高壓下是可以超導的。而對於金屬元素,高壓下則有可能進一步提升Tc,其中最高的是Ca 單質,在216 GPa下Tc=29 K (圖6)。

圖6 高壓下的單質超導體丨來自www.spring8.or.jp

為什麼高壓對超導電性能夠取得如此驚人的效果?原因有很多。大體認為有三點:減小材料體積同時增大了電子濃度、使材料發生了結構相變促進了新超導相的形成、極大增強了有利於超導的某種相互作用。在高壓下,氣體可以壓縮成液體,液體進一步壓縮成固體,固體再被壓縮,就可能轉化為金屬。理論上認為,世界上最輕的元素——氫,在足夠高的壓力下,就會變成金屬氫。而且,因為氫原子核本質上就一個質子,一旦形成金屬氫,原子熱振動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足以讓電子—聲子耦合下形成高臨界溫度的超導體,甚至是室溫超導體。金屬氫,是超導研究者們的夢想之一。實現金屬氫,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單純要把氣態且極易爆炸的氫氣裝進金剛石對頂砧裡面而不跑掉,就是一個技術挑戰。實際操作是在低溫下裝入液態的氫,然後再施加壓力。液氫沸點在20 K左右,操作起來很有難度。實現金屬氫的壓力也是非常巨大的,理論家最初預言需要100GPa,也就是一百萬個大氣壓,後來認為是400 GPa以上。但實驗物理學家這一試,就80 多年過去了。2016 年,英國愛丁堡大學E. Gregoryanz等人在325 GPa 獲得了氫的一種「新固態」,認為可能是金屬氫。2017 年,美國哈佛大學的R. Dias和I. F. Silvera 兩人宣布金屬氫實現,在205 GPa 下的透明氫分子固體, 到415 GPa變為黑色不透明的半導體氫,最終到495 GPa成為金屬性反光的金屬氫 (圖7)。不幸的是,當他們準備測量金屬氫是否具有室溫超導電性的時候,一個不小心的操作失誤,壓著金屬氫的金剛石對頂砧碎掉了,金屬氫也就消失得無影無蹤。至今,人們仍難以重複實驗獲得如此高壓下的金屬氫,而金屬氫是否室溫超導體,仍然是一個謎!

圖7 高壓下的金屬氫(來自www.latimes.com)

尋找金屬氫室溫超導之路充滿挑戰和坎坷,國際上能夠勝任這個實驗工作的研究組也寥寥無幾。科學家轉念一想,為啥要死死盯著單質氫呢?如果找氫的化合物,是否也可能實現高壓下超導?果不出所料,2014年12月1日,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的科學家A. P. Drozdov 和M. I.Eremets 宣布在硫化氫中發現190 K超導零電阻現象,壓力為150 GPa。這個數值突破了Hg-1223 保持多年的164 K 記錄,卻沒有引起超導學界的振奮——他們早已被頻頻出現的USO室溫超導烏龍事件鬧得疲乏不堪,對破紀錄的事情第一反應就是質疑。甚至在Eremets 等人的多次學術報告中,會場提問都幾乎沒有,很多人持觀望和懷疑態度。歷經8 個多月,在不斷質疑、調查、重複實驗、積累更多數據的痛苦折磨下,論文終

圖8 超高壓下硫化氫超導丨來自www.nature.com 及mappingignorance.org

圖10 木星內部結構丨來自www.britannica.com

最後,要強調的是,壓力山大並不總是對超導有利。有時候高壓反而有害,它會壓制甚至破壞超導,最嚴重的是把材料徹底粉身碎骨,再也無法超導。在高壓下,因為測量手段主要集中為電測量,若形成其他超導雜相或某些少量雜質高壓超導,都會影響到測量結論。磁、熱、光等多重測試手段和多個團隊重複實驗,是十分必要的。任何新的高壓超導記錄的誕生,建議大家在樂觀的同時,持續保留謹慎的態度。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物理學會期刊網」。原作發表於《物理》2018.10

相關焦點

  • 壓力山大更超導|超導「小時代」
    超導電性最顯著的表現有兩個:一個是理想導電性,另一個則是更有神秘感的完全抗磁性。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物理與天文系製作的一個超導完全抗磁性的演示視頻。【請前往「返樸」觀看】儘管這個視頻我已經看過很多次,但是每次看仍然會浮想聯翩。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應該很難不感到驚訝吧。如此神奇的現象一定有其非凡的起源。
  • 石墨烯|世界最小磁雷達:僅10納米高,超導量子正悄然改寫時代
    他們利用兩層石墨烯制,作成世界最小的磁場探測器,這臺全新的裝置,被命名為:超導量子幹涉儀( 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device,縮寫為SQUID),你也可以把它視為磁雷達。這個裝置,高度僅10納米而已,約是人類頭髮絲的千分之一!
  • 常溫超導是天方夜譚?德國科學家獲突破:超導時代離我們越來越近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超導技術被譽為一項顛覆世界的重要科技,也是當代物理學的終極目標之一。然而,要想實現電流的零阻力傳輸,目前必須在極端低溫條件下才能實現,應用成本高昂且難度大,零攝氏度以上的超導更是「天方夜譚」。不過近日,德國科學家取得了一項突破性的成果,引發全球媒體的高度關注。長久以來,世界上許多實驗室專注於這一課題的研究,科學家們不斷提出高溫超導的新主張,但這些想法都未能通過可重複性測試。
  • 亟待突破的超導時代
    更重要的是,強磁場提供的磁約束是人類實現受控熱核聚變,從而終極解決能源問題的不可替代的技術手段。在弱電應用方面,超導量子幹涉技術使人類探測磁信號的靈敏度達到了一個磁通量子的水平(一個磁通量子約等於2*10^-15韋伯)。同時,超導量子比特是目前構造量子計算機最有希望的硬體單元,而拓撲超導體則是實現拓撲保護的量子計算最有希望的材料體系。
  • 3.6兆瓦超導發電機誕生,超導風力渦輪機首次測試成功!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研究小組採用了稀土鋇銅氧化物(REBCO)高溫超導發電機。與PM機器相比,這些機器需要更少的稀土材料,從而降低成本。超導體也可以攜帶高電流密度,這將能提高更高的功率密度線圈和減輕更輕的重量。
  • 打破超導記錄?高壓出奇蹟
    在270千兆帕斯卡(約200萬個大氣壓)的壓力下,這些混合物會在金剛石砧之間形成一小塊LaH10。為了測試它的超導性,研究人員在每個金剛石砧上都放置了一根細微的金屬絲,這樣的話,鑭氫化物就可以在它們之間傳導電流。整個裝置可以被降到非常低的溫度。在一定的壓力和溫度下,研究人員發現化合物的電阻急劇地下降到零,也就是說它們開始變成了超導體。
  • 深度解讀「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思路並無突破,中國並不落後
    羅切斯特大學的新紀錄是在高達 267±10 吉帕(GPa,109帕斯卡)的壓力條件下實現,這大約為 250 萬個大氣壓,是地下 4500 公裡深處的壓力。這一突破是否意味著室溫超導時代即將到來?4000 萬磅的壓力,將碳和硫按一比一的比例混合,把混合物碾成小顆粒,然後在注入氫元素的同時將這些小球擠壓在兩顆鑽石對頂砧之間,雷射照射在化合物上幾個小時,以打破硫原子之間的鍵,從而改變該物質樣品的化學性質和電子特性,由此產生了一種微小晶體,直徑約為 30 萬分之一米,雖然在低壓下極不穩定,但它是超導的。
  • 深度解讀「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思路並無突破,中國並不落後
    羅切斯特大學的新紀錄是在高達 267±10 吉帕(GPa,109帕斯卡)的壓力條件下實現,這大約為 250 萬個大氣壓,是地下 4500 公裡深處的壓力。這一突破是否意味著室溫超導時代即將到來?研究人員表示,即使壓力能降低一半,比如 100GPa,達到亞穩定狀態,也將使工業化應用成為可能,例如更精確的磁傳感器可用於礦產勘探,也可以用於檢測大腦腦神經元的放電,此外還可以製造新的數據存儲材料。
  • 《Nature》逼近室溫超導:氫化鑭奇特高溫超導之謎揭開!
    通過計算機模擬發現,氫化鑭(LaH10)在接近室溫(-23℃)的超導高壓下,通過原子核的量子波動作用在廣泛壓力區域,成為穩定存在的「量子固體」。這一發現表明,通過含有大量氫氣的富氫化合物,可在比預想低得多的壓力下實現高溫超導和室溫超導。
  • 北京英納超導技術有限公司 超導概述
    在被稱為數字時代的今天,人們卻依賴著為昨天設計的電力系統,唯一的變化是電纜越來越粗、機組越來越大。一方面,能源供應越來越緊張,另一方面,大量電能卻被浪費在所使用的傳統材料上。當前,我國電網的電能損耗約佔總發電量的9%,其中90%左右是由電纜損耗的。到2010年,按預測的裝機容量,中國在輸配電網上將損失二到三個三峽電站的發電量;在美國,每年僅在輸電線路上的損失就高達40億美元。
  • 超導材料取得重大突破,科學家實現室溫下超導
    最近,物理學家在超導領域達成了一個重要的新裡程碑,實現了第一次室溫下電流的無電阻流動,試驗溫度僅為15攝氏度。要知道與之最近的記錄是零下23度實現超導,並意味著超導材料的應用前景向前邁了一大步。在高中我們簡單地接觸過超導的概念,除了廣為人知的零電阻,超導材料還有一個重要性質——邁斯納效應,當一種材料從一般狀態相變至超導態時,會對磁場產生排斥現象,此時把超導材料放在磁鐵上,在一定限度內,超導體可以懸浮在磁體上方。
  • 石墨烯|世界最小磁雷達:僅10納米高,超導量子正悄然改寫時代
    他們利用兩層石墨烯制,作成世界最小的磁場探測器,這臺全新的裝置,被命名為:超導量子幹涉儀( 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device,縮寫為SQUID),你也可以把它視為磁雷達。這個裝置,高度僅10納米而已,約是人類頭髮絲的千分之一!
  • 科學家首度合成出室溫超導材料,在15℃展現超導特性
    超導材料雖然因零電阻、抗磁性而威名遠播,但將其技術化的困難點仍在於,這些材料只能在低溫高壓環境中發揮作用,也因此,尋找室溫下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現在科學家似乎成功了,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們,首次在高壓力下開發出室溫超導材料,於15℃出現超導特性。
  • 科學家首度合成出室溫超導材料,在15℃展現超導特性
    超導材料雖然因零電阻、抗磁性而威名遠播,但將其技術化的困難點仍在於,這些材料只能在低溫高壓環境中發揮作用,也因此,尋找室溫下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現在科學家似乎成功了,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們,首次在高壓力下開發出室溫超導材料,於15℃出現超導特性。
  • 超導有什麼用?鐵基超導又是什麼?
    但在日常生活中,超導體的聲名可比半導體小多了,這是為何?一般來說,半導體在室溫下就能用,但超導體往往需要非常低的溫度環境(低於其超導臨界溫度),這種低溫環境需要依賴於昂貴的液氦或者其他低溫設備來維持,這極大地增加了超導應用的成本。
  • 室溫超導成功了!
    但這種新型室溫超導體只能在相當於地球中心壓力3/4的壓力下工作。換句話說,如果研究人員能夠將這種材料穩定在環境壓力下,超導應用的夢想就有望實現,比如用於核磁共振機器和磁懸浮列車的低損耗電線和不需要冷卻的超強超導磁體。相關論文10月14日刊登於《自然》。 「這是一個裡程碑。」英國劍橋大學物理學家Chris Pickard說。
  • 《自然》封面:科學家製備出世界上第一個常溫超導材料
    「要實現高溫超導體,你需要更強的化學鍵和更輕的元素。這是兩個非常基本的標準,」 Dias 解釋道,「氫是最輕的材料,氫鍵是最強的化學鍵之一。從理論上講,固體氫具有德拜特徵溫度和強電子 - 聲子耦合,這是室溫超導所必需的。」然而,僅僅是將純氫轉化為金屬狀態就需要非常高的壓力。
  • Nature 封面:科學家製備出世界上第一個常溫超導材料
    圖|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封面超導現象指電能可以在超導材料中零電阻通過,但是,這種超導效應以前只是在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下才能觀察到。「要實現高溫超導體,你需要更強的化學鍵和更輕的元素。這是兩個非常基本的標準,」 Dias 解釋道,「氫是最輕的材料,氫鍵是最強的化學鍵之一。從理論上講,固體氫具有德拜特徵溫度和強電子 - 聲子耦合,這是室溫超導所必需的。」然而,僅僅是將純氫轉化為金屬狀態就需要非常高的壓力。
  • Nature 封面:科學家製備出世界上第一個常溫超導材料
    圖|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封面 超導現象指電能可以在超導材料中零電阻通過,但是,這種超導效應以前只是在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下才能觀察到。
  • 室溫超導更上一層樓—新聞—科學網
    超導體零電阻或完全抗磁性的屬性,往往要在非常低的溫度條件下(比如-138℃甚至更低)才可實現。因此只有將超導體的轉變溫度提升至室溫,才意味著超導體有望實現廣泛應用。 現在,已經有科學家讓超導體轉變溫度提升至近室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