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在問答平臺上看到一個這樣的問題:
「上海的醒來死亡體驗館門票444元,你會去體驗死亡嗎?」
我心想,還有這種奇怪的遊戲,居然可以體驗死亡?那到底這是一個怎樣的遊戲呢?人真的會死嗎?為了滿足我的求知慾望,我馬上百度了一下。才知道,原來這個所以為的「死亡體驗」,並非讓人真的去死,跟我心中所想那種是否需要體驗者穿上壽衣,吹響哀樂,忍受死亡帶來的疼痛,然後睡在棺材,或者是要去做那些條條框框的死亡葬禮儀式都不一樣。
據說這種「死亡體驗」是一場心靈上的成長與洗禮,從心靈上體驗死亡,因為我沒去體驗過,所以我也說不出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但是按這個體驗模式開發者的話,這個模式的目的,主要是幫助人們改變對死亡的認知,客觀地認識死亡。在心靈導師的幫助下,體驗那種死亡之後又醒來的感覺,從而借這個「重生」的機會重新反思生活,重新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生活。
人生變幻莫測,往往死亡就在下一秒,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但是死亡卻成為了每一個人迴避和避忌的話題,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逃脫對死亡產生的恐懼。每當重大疾病降臨,被告知時日無多,人們精神上便深受打擊,無法接受這一現實,變得非常無力,手足無措。我想,「死亡體驗」的發起者,就是想讓人們體驗過死亡,從而改變對死亡的認知,日後若有不測,也能客觀地面對死亡,在人生最後剩餘的時光,也能積極樂觀,笑著離開這個世界,這應該才是這個「死亡體驗」模式最終的意義。
其實說到死亡,人之所以不可能預知自己什麼時候死,是因為人真的有很多種死法。
第一種:意外死亡。這就是天意死亡,與任何人無關,出於各種意外而死。
第二種:安詳離去。我俗稱這種為自然老死,老人百年歸老,無病無痛,安詳自若地睡著離開這個世界,這就是屬於相對舒服的一種死法,就像睡著了一樣。
第三種:人為造成的死亡,這種就有很多了。比如故意殺人的,謀殺的,或者人為間接或者無意,以及過失致人死亡的,這種死法可以有很多種因素構成,不過所構成的責任都在死者自己犯錯或者導致死者死亡的肇事者身上。
第四種:屬於一種自我放棄,稱為自殺。曾經有這麼一句話,你永遠都阻止不了一個想死的人去死,所以這種屬於從精神上已經喪失了生活的勇氣,大多人都稱自殺的人是懦弱者,那麼選擇死亡,應該是這些懦弱者最後的勇氣。
第五種:累死或犧牲,累死在工作上,犧牲在崗位上,這種死亡就屬於實現了人生的自我價值,不論這個價值是否值得人們去讚頌。
再講回死亡這個話題,其實死亡真的和運氣不太有關係的,也不和命運有關係。正所謂命由天定,運在手中,很多時候命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99%的人英年早逝,或者意外死亡,都是歸結於這個人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以及他的潛意識反應行為。
比如你開車,前面的車突然變道,有的人的潛意識裡作出的反應就是自己拐彎撞去別的地方,這樣的後果會有可能導致自己死亡,也會被大多人譴責。但有的人的潛意識做出的反應就是踩剎車,剎車不及就由的車子直接撞上去,因為是前車過錯,撞上去自己也不擔責,況且這樣死亡的機率會下降。這就是兩種人潛意識裡作出的不一樣的行為決定,所以大部分情況下,尤其在緊要關頭,一個人作出的反應措施是正確的,都是可以救自己的命的,關鍵是平日裡如何培養自己這種潛意識行為。
曾傳出,人死去之後,體重就會減去21g,這失去的21g是什麼呢?大部分人猜這是人的靈魂,曾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女孩問一個男孩,你對我的愛有多重,男生說:「21g。」女孩說:「你對我的愛只有21g?」女生聽後,就生氣地轉身走了,卻不看見疾馳而來的汽車,男生在那一刻奮不顧身地將女孩推開,自己卻倒在了血泊之中,女孩這才明白男生對自己的21g愛的分量雖輕於鴻毛,卻重於泰山。男生是用靈魂在愛女孩。
所以,在我的理解,這個所謂的「死亡體驗」模式,無論誰去體驗都好,最終的感受都會是:體驗過死亡,才更加珍惜活著。願你們對你的父母,對你妻子,對你的子女,對你的親戚朋友,對這個世界,都保持那21g靈魂般的愛!
謝謝您的閱讀!
文 | 第一故事『原創』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