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體驗館門票444元,最終感受:體驗過死亡,才更加珍惜活著!

2020-12-04 怪玲瓏

近日,我在問答平臺上看到一個這樣的問題:

「上海的醒來死亡體驗館門票444元,你會去體驗死亡嗎?」

我心想,還有這種奇怪的遊戲,居然可以體驗死亡?那到底這是一個怎樣的遊戲呢?人真的會死嗎?為了滿足我的求知慾望,我馬上百度了一下。才知道,原來這個所以為的「死亡體驗」,並非讓人真的去死,跟我心中所想那種是否需要體驗者穿上壽衣,吹響哀樂,忍受死亡帶來的疼痛,然後睡在棺材,或者是要去做那些條條框框的死亡葬禮儀式都不一樣。

據說這種「死亡體驗」是一場心靈上的成長與洗禮,從心靈上體驗死亡,因為我沒去體驗過,所以我也說不出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但是按這個體驗模式開發者的話,這個模式的目的,主要是幫助人們改變對死亡的認知,客觀地認識死亡。在心靈導師的幫助下,體驗那種死亡之後又醒來的感覺,從而借這個「重生」的機會重新反思生活,重新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生活。

人生變幻莫測,往往死亡就在下一秒,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但是死亡卻成為了每一個人迴避和避忌的話題,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逃脫對死亡產生的恐懼。每當重大疾病降臨,被告知時日無多,人們精神上便深受打擊,無法接受這一現實,變得非常無力,手足無措。我想,「死亡體驗」的發起者,就是想讓人們體驗過死亡,從而改變對死亡的認知,日後若有不測,也能客觀地面對死亡,在人生最後剩餘的時光,也能積極樂觀,笑著離開這個世界,這應該才是這個「死亡體驗」模式最終的意義。

其實說到死亡,人之所以不可能預知自己什麼時候死,是因為人真的有很多種死法。

第一種:意外死亡。這就是天意死亡,與任何人無關,出於各種意外而死。

第二種:安詳離去。我俗稱這種為自然老死,老人百年歸老,無病無痛,安詳自若地睡著離開這個世界,這就是屬於相對舒服的一種死法,就像睡著了一樣。

第三種:人為造成的死亡,這種就有很多了。比如故意殺人的,謀殺的,或者人為間接或者無意,以及過失致人死亡的,這種死法可以有很多種因素構成,不過所構成的責任都在死者自己犯錯或者導致死者死亡的肇事者身上。

第四種:屬於一種自我放棄,稱為自殺。曾經有這麼一句話,你永遠都阻止不了一個想死的人去死,所以這種屬於從精神上已經喪失了生活的勇氣,大多人都稱自殺的人是懦弱者,那麼選擇死亡,應該是這些懦弱者最後的勇氣。

第五種:累死或犧牲,累死在工作上,犧牲在崗位上,這種死亡就屬於實現了人生的自我價值,不論這個價值是否值得人們去讚頌。

再講回死亡這個話題,其實死亡真的和運氣不太有關係的,也不和命運有關係。正所謂命由天定,運在手中,很多時候命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99%的人英年早逝,或者意外死亡,都是歸結於這個人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以及他的潛意識反應行為。

比如你開車,前面的車突然變道,有的人的潛意識裡作出的反應就是自己拐彎撞去別的地方,這樣的後果會有可能導致自己死亡,也會被大多人譴責。但有的人的潛意識做出的反應就是踩剎車,剎車不及就由的車子直接撞上去,因為是前車過錯,撞上去自己也不擔責,況且這樣死亡的機率會下降。這就是兩種人潛意識裡作出的不一樣的行為決定,所以大部分情況下,尤其在緊要關頭,一個人作出的反應措施是正確的,都是可以救自己的命的,關鍵是平日裡如何培養自己這種潛意識行為。

曾傳出,人死去之後,體重就會減去21g,這失去的21g是什麼呢?大部分人猜這是人的靈魂,曾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女孩問一個男孩,你對我的愛有多重,男生說:「21g。」女孩說:「你對我的愛只有21g?」女生聽後,就生氣地轉身走了,卻不看見疾馳而來的汽車,男生在那一刻奮不顧身地將女孩推開,自己卻倒在了血泊之中,女孩這才明白男生對自己的21g愛的分量雖輕於鴻毛,卻重於泰山。男生是用靈魂在愛女孩。

所以,在我的理解,這個所謂的「死亡體驗」模式,無論誰去體驗都好,最終的感受都會是:體驗過死亡,才更加珍惜活著。願你們對你的父母,對你妻子,對你的子女,對你的親戚朋友,對這個世界,都保持那21g靈魂般的愛!

謝謝您的閱讀!

文 | 第一故事『原創』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上海一家死亡體驗館,體驗一次就要24800元,兩小時經歷「生死」
    我們都知道人從出生到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之中必經的階段,但由於死亡往往就象徵著生命的終點,因此,儘管死亡是人生必經的一點,卻依然讓很多人非常恐懼,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以及旅遊業的不斷創新,在上海就出現了一家專門體驗死亡的死亡體驗館,據說在這裡可以體驗到非常真實的死亡以及重生,雖然用兩個小時經歷一次「生死」。
  • 全國首家死亡體驗館,可親身體驗「死而復生」,一次需要24800元
    在旅遊業蓬勃發展的今天,旅遊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才不枉來到這世上走一遭,要讓自己走在路上,一步步前進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真諦,旅遊也只能是我們對理想生活的寄託,真正要過上想要的生活還是需要通過自己努力去實現。
  • 探秘 哈市首家死亡體驗館
    ■本版圖片均為本報記者趙亮攝  「死亡」,對於體驗者來說是一種心靈深處的挑戰,棺材中的「靜思」可以讓體驗者聆聽更真實的心聲,通過將「死亡前置」的體驗,讓人們思索更為完整的人生意義。而更重要的是通過「重生」,珍惜生命,用更積極陽光的心態面對生活。  世上恐怕沒有活人知道「死亡」是什麼感受。不過,哈市現在有個地方可以讓你「死」一次。
  • 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和悲傷,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一味地逃避,並不會讓孩子真正理解死亡,反而有可能導致悲劇性後果。有多少孩子因為太輕視死亡,而在遭遇挫折時選擇自殺。如果能及時地進行死亡教育,也許就能避免這些悲劇。03 模擬死亡體驗:能活著就是美好國內首家4D死亡體驗館「醒來」在上海成立,耗時4年,於2018年4月4日開館,體驗票價為444元。從最初籌備開始,它就令人好奇不已。
  • 成都中學生課堂體驗「死亡」,寫下對生命的感悟
    「在課程一開始,我們先讓學生欣賞一組圖片,從中感受生命的美好與頑強,讓孩子們知道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份厚重的禮物」,她告訴記者,課程以「向死而生」為主體,通過對生命的闡釋,讓學生從中領悟到生命的真諦,「生命沒有早知道,活在當下,珍惜當下」。面對僅有一次的生命,該如何過好這一生?
  • 最終都要面對死亡,那麼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這是最好的答案!
    釋義:參透儒釋道的大學問,就能大度看世界,擁有技能和正確思考,就能從容過生活。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幾千年的紛爭歷史,不過是四個字:功名利祿。但是現在看來,爭來爭去終究不過是一場空。還不如回歸詩酒田園的生活,體驗活著本身的意義。
  • 餘華的《活著》告訴我們,活著,就是在死亡與苦難中笑著感受幸福
    解放後,福貴以為可以過一段安心的日子了,結果,面臨的卻是一個個親人的不斷地悲慘死亡。在短短的十幾年裡,福貴親眼目睹了五個至親的人一個個死去。先是兒子有慶的死亡。有慶是一個很懂事而又刻苦的孩子,福貴罵他穿鞋太費,他就自己赤腳上學,赤腳趕羊。但因為有慶的血型很特殊,為了給有病的縣長夫人獻血,被救討好縣長的醫生給活活地抽乾了血,最後身體衰竭死了。
  • 人在死亡前是什麼感覺?150個有過瀕死體驗的人給出相似答案
    死亡,是每個人都不願意去面對卻又都會經歷的事情。當大多數人聽到與死亡有關的詞彙時,都會不由自主的產生害怕的情緒。這或許就是所謂的求生欲在起作用。雖然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會產生恐懼,但好奇心卻驅使著人類迫不及待地去尋求人在死亡時的感受。死亡的意義是什麼?是消失匿跡還是會以另外一種形式存在?
  • 死亡很痛苦?醫生和心理學家告訴你真相,瀕死體驗者的真實感受!
    死亡的過程本該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可是不少科學家告訴我們,死亡並不怎麼痛苦,與之恰恰相反的是,臨死前大多數人甚至會感到舒服和快樂,身心愉悅放鬆到極致,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已經死亡的人無法向我們透露臨死前的感受,可是有些活著的人就會告訴我們,那麼他們又是怎麼知道這些的呢?
  • 活著的現象深處,探尋死亡的真面目
    體驗凝固了,心靈細膩覺受,推動意識將名相塑造出概念。概念的類比,推演疊加以及相續,形成了思想。思想,是心靈體驗,結合頭腦意識,對外界名相進行了抽象化。抽象的思想,利用概念的類比,推演,相續,糅合,分析,形成了邏輯。說是我們活在世界中,其實,本質上,我們是活在思想中。或者說,被思維邏輯,概念記憶所牽動的心,就是活著的「我們」。
  • 體驗「死亡」感悟生命 這群大學生過了次別樣的清明
    今(6)日上午,「感悟生命,感恩生命—清明校園生命體驗活動」在重慶工商大學舉行。活動由重慶市殯葬事業管理中心主辦,重慶工商大學社會工作者協會承辦,參與者通過各式體驗遊戲重新感悟了生命,並明白要珍惜眼前生活。  據負責人介紹,本次活動共有孕育體驗、老人體驗、殘障體驗、死亡體驗以及遙寄思念五個環節,旨在通過模擬孕育、年邁、殘障和死亡等場景,讓體驗者們感受不同的人生經歷。
  • 鹿九日記:趁年輕,更要懂得珍惜,比以往更加珍惜
    工作不穩定,愛情尚沒歸宿,父母雖健康身體卻也一日不如一日,友情的世界紛紛擾擾,很多人漸行漸遠,,未來可期,可又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至於死亡,不是沒想過,也不是不敢想,只是想了又如何呢?當年爺爺去世,他就在爺爺身邊,陪伴了數日,甚至爺爺的身體都日見好轉,可突然就在某個夜裡撒手而去。他就那樣跪著,看著,沉默著,不哭也不鬧。
  • 李誕說:生命最大的價值是活著——直面死亡,才能明白人生的意義
    我們以為平常普通的每一天,會這樣一天又一天地過下去。直到一個突然的消息傳來,我們才明白,不是所有的人,說了「再見」之後,就一定還會再見的。同樣在27日,已經很久未曾出現在大眾面前的歌手張咪,在微博上發了一篇長文,她被確診為癌症晚期,並以這樣的方式,上了微博熱搜頭條。
  • 昆明大學生體驗死亡 專家:"命題"和"作文"跑偏
    ,任何情況下都感受不到!近日,昆明呈貢大學城內某高校食堂廣場舉行了一場特殊意義的活動,讓學生躺在紙盒做的「棺材」裡,身臨其境體驗死亡的感覺。這個活動也讓網友們炸開了鍋,大多反應都覺得活動沒有價值,甚至無聊。但主辦的同學表示,希望通過活動讓同學們更加熱愛生命。
  • 死亡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瀕死體驗揭秘
    死亡指喪失生命。哲學上說,死亡是生命系統所有的本來維持其存活的屬性喪失且不可逆轉的永久性的終止。 美國一項令人震驚的研究表明,當人類的心臟停止跳動時,大腦還會繼續運作。換言之,人類的大腦會意識到自己已經死亡這個事實。 那麼這個時間段大腦會想些什麼呢?我們還看一看有過瀕死體驗的人是怎樣描述的。
  • 長沙飛行體驗館開業 體驗者可感受「空中飛人」
    華聲在線長沙訊 全國首家以太空飛行為主題的綜合性娛樂飛行體驗館——長沙飛行體驗館, 長沙飛行體驗館涵蓋室內跳傘飛行體驗、飛機模擬駕駛體驗、太空探險等多種體驗性極強的遊樂項目。在太空飛行倉內,體驗者可以感受到「空中飛人」的獨特體驗。 主辦方介紹,飛行館教練來自前八一跳傘隊,除保證業餘體驗者的飛行安全外,還能提供專業飛行培訓。由於風速達到80米每秒,體驗者在飛行過程中,如同感受18級颱風。
  • 瀕臨死亡的科學研究和體驗者的啟示,什麼才是我們生命的本源?
    請看下面關於瀕臨死亡的研究和實際體驗者的經歷。在瀕死的過程中大腦甚至比清醒狀態更加活躍。」瀕死倖存者聲稱看到明亮的白光,而且有著離開身體的體驗。大腦中的神經元或許在瀕死狀態下更加活躍。他們針對瀕死老鼠的一項研究發現了動物瀕臨死亡時的高水平腦電波。美國研究人員聲稱,在人類中這種情況可能導致意識狀態的提高。瀕死卻倖存下來的人們的經歷在全世界都非常普遍,然而研究這種經歷確實一種挑戰,而且這些幻象難以理解。
  • 死亡原來是快樂的?人死後會去哪?大數據統計:死亡可能並非結束
    那麼,死亡到底是什麼感受?死亡是終點還是新的起點?死亡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從瀕死體驗入手研究——最接近死亡的體驗如果要了解死亡之後的事情,研究那些有過瀕死體驗的人是最優的選擇。瀕死體驗記錄——不可思議與共性並存世界上最早的瀕死體驗可以追溯到18世紀,人類學家菲利普.查理爾博士發現了一份1740年的瀕死體驗報告,報告描述了病人在瀕臨死亡時的一些生動感受,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瀕死體驗研究
  • 西藏生死書: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了解了死,才更珍惜生
    有人忌諱它,像躲避瘟疫般將之看作是談之色變的命題;有人則輕率地看待生命,視死亡為兒戲,甚至將之神化,看作解脫,說到底,關於生死的意義,我們從來都沒有去認真地思忖過。《西藏生死書》中提到了怎麼面對生死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我沒有佛性根基,也沒有深入研究藏傳佛教的深刻教義,我不把自己的體悟看作是通過此書而達到解脫和證悟。
  • 人類死亡前那一瞬間有什麼感覺?心理學解析:九種瀕死體驗
    美國心理學家雷蒙德·穆迪博士曾經對150個有過瀕死體驗的人進行研究,發現這些人都有著一些體驗的相似性 1、親耳聽到自己的死訊,在處於瀕死體驗時,他們親身聽到了醫護人員宣告自己的死亡。並且在身體機能上,明顯的感受到了器官的衰竭以及生命的極限。 2、在死亡初期,他們有強烈疼痛的感受,等到疼痛感緩解之後,他們發現自己懸浮在黑暗維度之中,並體會到了安詳愉悅的感覺。有一種讓他們莫名心安的、舒服的感覺將其圍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