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病毒在水和廢水中傳播特徵、可能遏制策略與研究挑戰

2021-01-09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成果簡介

近日,西安理工大學水利水電學院趙亞乾教授團隊與西班牙、法國等大學團隊合作在國際知名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發表了題為 「Where dowe stand to oversee the coronaviruses in aqueous and aerosol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mission and possible curb strategies」的綜述論文,通過總結已發表文獻(含預印本)、新聞通訊和科學網站等關於SARS-CoV-2可能的環境傳播研究,旨在全面介紹冠狀病毒在水、汙泥和氣溶膠環境中的傳播特性,尤其是在水和廢水環境中的傳播特徵,進而揭示可能的遏制策略。

全文速覽

新型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SARS-CoV-2)具有強傳播性,已累計超過7000萬人感染,在222個國家和地區造成170萬以上患者死亡。儘管SARS-CoV-2的主要傳播途徑是通過呼吸道飛沫和直接接觸,但水和廢水、氣溶膠也是重要的潛在傳播途徑。儘管尚無直接證據佐證在COVID-19爆發期間存在糞-口傳播和空氣傳播,但SARS-CoV-2在水和氣溶膠中的檢出和可感染性證明了病毒傳播的風險。在城市和農村的水循環、封閉及半封閉場所都存在病毒傳播的風險和隱患。改進和消除這些隱患可進一步遏制病毒的傳播及其引發的持續大流行。本文總結了有關SARS-CoV-2可能的環境傳播方式方面的最新研究,詳細討論了其在水和廢水、氣溶膠中傳播的可能性、生存特性以及SARS-CoV-2的滅活方式。同時,本文探討了在類似大流行疫情中水和廢水處理的挑戰和潛在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進展。

引言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冠狀病毒已引起三次大規模疫情。水、空氣、土壤是可能冠狀病毒傳播的重要媒介。在原汙水及二級處理後的出水中,甚至用於城市灌溉的非飲用水中都檢出SARS-CoV-2的RNA。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糞便和尿液中也檢測到了具有傳染性的冠狀病毒。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SARS-CoV-2可以在氣溶膠中存活。因此,除了呼吸道飛沫和直接接觸之外,環境中冠狀病毒的存在引起人們對其它可能的傳播途徑高度關注。圖1 是本文論述框架結構圖。

圖1 本文論述框架

圖文導讀

新冠病毒感染者可能含有SARS-CoV-2的糞便、尿液、唾液和各種呼吸道分泌物,都有可能將以各種途徑進入環境中,尤其是城市水環境中。圖2 歸納了世界各地水環境中對SARS-CoV-2 RNA的檢出報導。

圖2 世界各地水和廢水中檢出SARS-CoV-2報導

含冠狀病毒的廢物/廢水可由多種途徑進入水環境,進而危害公共健康(圖3)。可能的途徑有:1)廢水的收集和處理不充分;2)未經處理的汙水直排進入水體;3)使用被汙染了的水源。同樣,破損的汙水管網也是潛在的汙染途徑。與城市的集中式水處理系統不同,欠發達地區的大部分農村的供排水模式為分散式供排水,且未經處理。農業和畜牧業是潛在病毒的主要來源,已有貓、狗和貂等動物被冠狀病毒感染的報導。

圖3 水和廢水中冠狀病毒在城市(a)和農村(b)的傳播途徑

水環境中冠狀病毒的生存特性與廢水特性(水溫、pH、有機物、懸浮物等)密切相關。目前,關於冠狀病毒在水和廢水中的生存特性研究較為有限。SARS-CoV-2可以在室溫下於pH 3-10保持穩定。同時,SARS-CoV-2在室溫(20 °C)下的廢水和自來水可存活數天(1.6天以上),而在50 °C和70 °C的水環境下,其將在數分鐘失活。因此高溫可使冠狀病毒迅速失活。冠狀病毒在低溫存活能力強,在冬季需要特別注意,以防止「第二波」疫情爆發。

常規廢水處理工藝(活性汙泥工藝)可有效去除SARS-CoV-2。利用活性汙泥法去除病毒的機制主要為汙泥的吸附和沉澱池的沉澱分離。而病毒失活主要依靠消毒工藝和化學氧化劑。紫外線可破壞病毒基因組和蛋白,化學氧化劑可破壞包膜結構,建議採用紫外線和化學氧化消毒聯合的方法以更高效地滅活冠狀病毒。

飲用水處理過程中,絮凝、沉澱和過濾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去除病毒。氯消毒是一種常見的飲用水消毒方法。WHO建議在pH <8.0的條件下接觸至少30分鐘後,使游離氯≥0.5 mg L-1。雖然強氧化劑(例如臭氧和氯)可以有效地滅活汙泥中病毒,但是處理成本較高並可能產生致癌物。而石灰穩定法是一種經濟可靠的方法,但汙泥量的增加不可小覷,所以在處理醫院和集中式醫療中心的廢水過程中產生的汙泥必須嚴格按照危險廢物規定進行處置。同時值得注意的是,處理飲用水、廢水和汙泥的水務工人面臨直接暴露的風險。這些風險不僅來自可能涉及病毒或病毒RNA的水和/或汙泥,還來自於汙水中氣溶膠的逸出。

圖4 冠狀病毒在氣溶膠中的傳播途徑概述(a)和可能的預防和控制策略(b)

已經在一些相對不通風區域的空氣中的氣溶膠中檢測出SARS-CoV-2 RNA陽性,如醫院洗手間、合唱廳、餐廳、健身房等。病毒在空氣中的存活取決於多種因素,例如環境溫度、風速和方向以及相對溼度。MERS-CoV可在25°C和79%RH的條件下,霧化60 min後仍保持可感染性,而SARS-CoV-2在氣溶膠中甚至可維持3小時以上。較高的環境溫度將有助於遏制SARS-CoV-2傳播,而較低的溫度可能會增加其傳播。

生態學、環境科學在病毒追蹤、傳播、健康暴露等方面起著關鍵作用。迄今為止對新冠狀病毒如何在水和廢水系統傳播的了解甚少,因此迫切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多學科的合作將從科學的角度加速與病毒的戰鬥,以建立科學的控制和預防策略。1、更全面地了解環境介質中病毒的特性及環境行為,有利於制定更加科學的控制策略,提供從醫務和水務工作者的人身安全出發的可靠的改進方案;2、完善多環境介質中SARS-CoV-2的定性和定量監測,即在汙水管網中選擇代表性的採樣點,對受感染者糞便和尿液中的活病毒和RNA濃度進行監測,並進一步量化廢水樣本中的病毒載量以估算人群中的感染數。利用社區範圍內的廢水監測體系,對社區感染情況進行監測,以此對社區內輕微或無症狀的病患進行準確調查;利用排水管道和汙水處理廠範圍內的採樣和監控體系對區域內的冠狀病毒的傳播方位進行更好更快的估算。3、開發從水和廢水中去除SARS-CoV-2的工藝。面對目前持續和未來可能再次發生的大流行疫情,應針對性的開發專一性模塊化水媒介病原體處理工藝。同時需要對在傳統汙水處理中如何減少或避免曝氣產生的可能攜帶病毒的生物氣溶膠,作進一步的探究;4、亟需開發具有成本效益的紫外線和化學消毒冠狀病毒的分散水處理工藝,應用於不發達偏遠地區水處理;5、防範環境次生風險。大規模和過度使用的消毒劑、抗病毒和消炎藥產生的藥物殘留和代謝產物最終將排入環境中。對於由此產生的潛在的環境次生風險,需評估其排放造成的生態破壞,並在最大程度上減輕它們的影響。

總結

水和廢水、汙泥和氣溶膠均可能是冠狀病毒潛在的傳播途徑。儘管尚無直接證據證明在COVID-19爆發期間糞便傳播,但如果不及時採取相應的預防和控制策略,在城鄉水循環下病毒傳播的現狀將可能進一步惡化。同時應考慮到相關的其他環境風險,為中低收入國家和偏遠農村地區,需要針對性的開發含有冠狀病毒消毒工藝的分散式水和廢水處理設施。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氣溶膠中SARS-CoV-2可能是正在進行的COVID-19大流行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強建築通風系統和個人防護措施對於最大程度地降低風險至關重要。

對病毒傳播和生存特徵的更全面了解是建立可靠控制策略的基礎,快速而精確的病毒監控工具是至關重要的。廢水監測應該成為實時追蹤社區,甚至公共建築中疫情演變的戰略工具和捕捉病毒進化的強大盟友。將廢水中的精確傳感器與機器學習策略相結合,將為在某些社區出現症狀之前做出預測提供有價值的方案。

原標題:西安理工大學趙亞乾團隊CEJ:冠狀病毒在水和廢水中傳播特徵、可能遏制策略與研究挑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電力新聞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冠狀病毒在水和廢水中的存活
    翻譯:哈爾濱工業大學 王路遙;校對:哈爾濱工業大學陳志強教授,西湖大學 鞠峰教授(備註:疫情時期,本文的翻譯是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風險防控知識,如有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摘要: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的出現及其潛在的環境傳播表明,需要更多關於冠狀病毒在水和廢水中存活的信息。
  • 水環境中的冠狀病毒:發生,持久性和濃縮方法-範圍回顧
    旨在增進對傳播途徑的了解以及與不良飲用水和衛生管理有關的可能的感染危害;此外,還專門檢查了包膜病毒的檢測方法(側重於濃縮法)的研究空白,以加強其在水介質中的監測。卡薩諾瓦等人的研究評估了兩種替代冠狀病毒,TGEV(可傳播的胃腸炎病毒,一種豬冠狀病毒)和MHV(鼠肝炎病毒)在試劑級水、湖水和人類汙水中的存活率(室溫(23~25℃)和4℃)。作者認為,汙水中產生的氣溶膠可能是人類暴露的潛在媒介。
  • NEJM:425例中國2019-nCoV肺炎病例的早期傳播動力學特徵和流行病學...
    結論 根據這些信息,有證據表明自2019年12月中以來在親密接觸者之間已經發生了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如果在其他地方應用類似的傳播動力學特徵,則將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來減少傳播,以控制更大規模的暴發。應在有危險的人群中採取預防或減少傳播的措施。
  • 新型冠狀病毒和SARS一樣,可能通過空氣中的氣溶膠傳播
    2020年4月2日訊 /生物谷BIOON /——根據初步研究,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可以在空氣中以氣溶膠的形式存活數小時。然而,這種病毒不太可能以這種方式在衛生保健設施之外傳播。研究人員發現,冠狀病毒可導致呼吸道感染,可在氣溶膠化後3小時內檢測到,並可在這段時間內感染細胞。
  •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國武漢的早期傳播動態
    據此表明,自2019年12月中旬以來,密切接觸者之間已發生人際傳播。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展過程中,病例數量呈指數增長,最近幾天的曲線下降可能是由於近期發病的病例未得到充分確認,以及病例識別和報告時間的延遲,而非發病率的真正拐點。
  • 人們因冠狀病毒在空氣中傳播而生病,這是重新開放的一個巨大挑戰
    當他們試圖弄清楚如何在保護會員的同時保持服務時,有一個問題特別值得關注:病毒通過空氣傳播有多普遍?如何傳播病毒呼吸道感染通常通過三種可能的方式傳播:直接接觸、飛沫和空氣中的顆粒。接觸傳播發生在當一個人接觸帶有活病毒的物體時並生病。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8期)
    6.Nat Med:最新研究表明佩戴口罩確定可以降低冠狀病毒傳播doi:10.1038/s41591-020-0843-2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香港大學和美國馬裡蘭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醫用口罩(surgical mask, 也譯為外科口罩)可能有助於阻止感染者讓其他人感染包括冠狀病毒在內的季節性病毒,這可能有助於解決涉及臨床和文化規範的激烈辯論。
  • 石正麗與美國科學家發表研究,監測蝙蝠冠狀病毒跨物種傳播
    ),研究了冠狀病毒的跨物種傳播以及在中國的傳播。通過比較α和β冠狀病毒的宏觀進化模型,確定了病毒的宿主分類以及中國冠狀病毒進化多樣性熱點的地理區域。這一研究不僅有助於人們理解冠狀病毒的進化和多樣性,還能幫助科學家以蝙蝠冠狀病毒的發現為目標,進行積極的人畜共患傳染病的監測。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6期)
    這些研究人員發現,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平均序列間隔約為4天。這也是估計無症狀傳播率的首批研究之一。流行病的傳播速度取決於兩個因素--每個病例感染了多少人,以及病例傳播需要多長時間。第一個數量叫做繁殖數;第二個是序列間隔。研究人員說,COVID-19的短系列間隔意味著新出現的疫情將迅速蔓延,可能難以遏制。"連續幾周的伊波拉病毒比連續幾天的流感病毒更容易控制。
  • 穿山甲可能不是將冠狀病毒傳播給人類的動物
    科學家說,穿山甲可能不是將冠狀病毒傳播給人類的動物,因為人與穿山甲病毒基因的相似性不足以達到99%的閾值。據《南華早報》報導,自流行病爆發以來,穿山甲-穿山甲-被認為是冠狀病毒感染人類的潛在中間宿主,多項研究顯示出相似性。
  • 抗生素、微生物汙染成水環境新挑戰
    原標題:抗生素、微生物汙染成水環境新挑戰   隨著全球抗生素使用量持續增加,各種新研發的化學品進入生態環境循環中,給傳統的汙水處理和中水回用、自來水處理系統提出新挑戰。在30日於南京閉幕的第15屆國際水協會(IWA)水與汙水前沿技術大會(LET)上,抗生素、微生物等水體新型汙染物引起了各國與會專家的關注。   水處理成抗生素耐藥性傳播潛在途徑   美國維吉尼亞州理工大學艾米·普魯登教授說,從目前情況看,汙水處理和中水回用已成為抗生素耐藥性傳播的「潛在關鍵途徑」,這要求人們採取綜合性的防範策略和措施。
  • 研究:嘴巴可能是新冠病毒感染和傳播的重要部位和途徑
    ,唾液中的病毒會進入呼吸道引發肺炎,也可能被吞咽進入胃腸道造成病程延長。儘管大多數有關新冠病毒的研究集中在鼻腔和肺部,但這項研究首次將嘴巴確定為冠狀病毒感染的主要部位,這也進一步為強調戴口罩和身體疏遠的重要性。
  • 紫外線是否能夠通過殺菌阻止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
    國際紫外線協會(IUVA)認為:根據目前的消毒數據和經驗,紫外線消毒技術能夠在阻止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多級屏障消毒策略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 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確定了可以阻止冠狀病毒傳播的化學物質
    (CNN)新型冠狀病毒是科學家前所未有的挑戰:該病毒傳播的方式,他們必須加快自己的研究速度。 但這就是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的目標。 配備有「人工智慧大腦」的IBM超級計算機Summit進行了數千次仿真,以分析哪些藥物化合物可以有效阻止病毒感染宿主細胞。
  • SCI搬運工 | 城市暴雨廢水管理如何應對新出現的機遇和威脅
    >小組對目標進行了定義:「水領域專業人員尚未廣泛了解的數據相關的新興話題是什麼,這些話題可能對城市暴雨和廢水系統的監測和/或管理產生什麼重大影響?」最近的研究中強調了沉積物的生態毒理學相關性。對於「城市」懸浮固體的出現和特徵(濃度和粒度分布動態、汙染物負荷)及其對水生生物造成有害影響的了解有限,需要進一步的研究。雨水排放中微量汙染物在多大程度上相關?這如何轉化為處理結構的設計原則和性能評估?新的監測技術(例如,現場人力資源管理、被動抽樣、eDNA)、更一致和完整的數據集、統一的指標和跨行業的思維可以持續促進相關討論。
  • 「最新研究」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高斯分布模型
    高斯分布模型不但可以確定新增病例增長曲線的拐點時間、病毒的感染期和最大累計確診病例數,而且能夠很好地預測疫情的走勢,為國家的抗疫決策提供理論支撐。把高斯分布模型和二項式模型相結合起來,我們還導出了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基本繁殖率(R0) 在1.68 至3.56之間,結果對該病毒的傳播機制研究有重要意義。
  • 冠狀病毒和新型冠狀病毒的含義和區別、以及特徵是什麼?
    病毒基因組5'端具有甲基化的帽狀結構, 3'端具有poly(A)尾,基因組全長27~32kb,是目前已知RNA病毒中基因組最大的病毒。 冠狀病毒僅感染脊椎動物,與人和動物的多種疾病有關,可引起人和動物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疾病。 2:動物冠狀病毒有哪些?
  • 廢水也能追蹤新冠?答案可能就藏在汙水處理廠中
    ,包括中國的鐘南山和李蘭娟院士團隊,都從新冠病毒患者的糞便中分離出了活的新冠病毒或其遺傳物質RNA,還有研究發現病毒可在患者感染3天內出現在糞便中,遠早於患者轉為重症所需的時間。新冠患者所攜帶的病毒很有可能會隨糞便排入汙水中,排入汙水處理廠。一座汙水處理廠可能要處理上百萬人的生活廢水,波及城市千家萬戶,其中就包括病毒攜帶者的排洩物。研究者確定排洩物中的病毒RNA含量後,可進而推算出感染者數量。
  • 新型冠狀病毒無症狀感染的流行病學研究設計
    本研究設計選取COVID-19疫情高發與低發地區作為研究現場,對社區人群和重點人群(包括COVID-19治癒病例、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醫護人員/CDC流行病學調查人員、發熱門診患者)開展流行病學問卷調查、血清抗體和核酸檢測,確定不同人口社會學特徵和暴露風險人群的新型冠狀病毒無症狀感染率,及其流行病學特徵;對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開展流行病學隨訪,分析血清抗體水平變化,評估傳染性和傳播風險。
  • 科學家解析新型冠狀病毒:傳染力強!宿主可能是蝙蝠
    2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郝沛研究員、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應急防控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鍾武研究員和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李軒研究員合作,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發表論文,首次揭示了新型冠狀病毒進化來源,以及其傳播依賴的可能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