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環境中的冠狀病毒:發生,持久性和濃縮方法-範圍回顧

2020-11-02 淨水技術

導讀

為了服務更多水行業技術人員,《淨水技術》雜誌社以我國一線水行業技術工作者對最新科研成果與動態的求知需求為出發,按主題的形式對過去一年周期內的最新SCI文獻成果進行梳理,力求通過專題式的信息為廣大讀者提供更為聚焦的幫助。

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簡稱 SCI )於1957 年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簡稱 ISI)在美國費城創辦,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1961 年創辦出版的引文資料庫。SCI(科學引文索引)與EI(工程索引)、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被並稱為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


編者按

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突發事件,自疫情暴發以來,各地學者都對病毒的傳播及控制進行了研究。近日,淨水小編發現了這篇La Rosa G等人撰寫的關於冠狀病毒的綜述文章,通過翻譯整理,供大家參考。


該綜述調查三個主要領域的相關研究:1)CoV在水中的持久性/生存;2)水環境中CoV的發生;3)水中CoV的回收方法。現有數據表明:i) CoV在環境中穩定性較低,對氧化劑如氯非常敏感;ii)冠狀病毒在水中的滅活速度明顯快於已知的經水傳播的無包膜人腸道病毒;iii)溫度是影響病毒存活的重要因素(感染性病毒的滴度在23~25℃時比在4℃時下降更快);iv)目前沒有證據表明人類冠狀病毒存在於地表水或地下水中,或通過受汙染的飲用水傳播;v)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使從水環境中採集和濃縮腸內無包膜病毒的常用方法適應包膜病毒。


糞便汙染水源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對人類健康的威脅:水可以為病原體傳播提供媒介,為爆發或零散的感染創造條件。潛在的水傳播途徑的病毒主要屬於腸道病毒,這是一類非包膜病毒,可以在人的胃腸道中繁殖。最重要的水性腸道病毒屬於杯狀病毒科(諾如病毒),Picornaviridae科(腸病毒和甲型肝炎病毒)和腺病毒科(腺病毒)。包膜病毒在結構上與腸道病毒(非包膜)不同,並且在水環境中的行為也有所不同。在包膜的病毒中,冠狀病毒(CoV)(Nidovirales,Coronaviridae家族,Coronavirinae亞科)是單鏈正鏈RNA病毒。(疫情跟蹤 | 水環境中的新興和潛在新興病毒

HCoV是呼吸道病原體,主要傳播方式是通過呼吸,打噴嚏,咳嗽等所產生的呼吸道飛沫進行人與人的接觸及其他接觸(與感染對象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通過手介導的傳染途徑)。從未在人類中證明水傳播,但是據報導在受感染患者的糞便中檢測到HCoV,提示糞便-口腔途徑可能有助於HCoV傳播。


冠狀病毒病毒體被包裹,球形,直徑約120 nm。包膜蛋白涉及病毒生命周期的多個方面,例如組裝,包膜形成和發病機理。包膜內部是包含核蛋白和RNA基因組的螺旋衣殼。圖1顯示了SARS-CoV / SARS-CoV-2的病毒體結構。圖2顯示SARS-CoV2的線性ssRNA(α)基因組。



至於其他呼吸道HCoV,SARA-CoV-2的主要傳播媒介是呼吸、打噴嚏、咳嗽等並與之接觸(與受感染者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通過手介導的低谷傳播)產生的飛沫。在關於COVID-19和SARS-CoV-2的研究中,一些研究報告了感染患者的糞便或肛門拭子中存在病毒RNA片段(淨水技術 | 鍾南山團隊實驗室在患者糞便中檢出新冠活病毒)。


本綜述總結了在水環境中可能對人類健康造成影響的冠狀病毒的情況,重點關注它們的發生、持久性以及在不同水基質中檢測它們的濃縮方法。旨在增進對傳播途徑的了解以及與不良飲用水和衛生管理有關的可能的感染危害;此外,還專門檢查了包膜病毒的檢測方法(側重於濃縮法)的研究空白,以加強其在水介質中的監測。


方法

於2020年2月23日對現有文獻使用電子資料庫PubMed,EMBASE和Web Science Core Collection進行搜索,沒有發布日期或語言的限制。搜索關鍵詞包括與病毒組和感興趣的環境矩陣有關的術語(請參見表1)。



通過搜索檢索到總共4382篇文章,通過篩查,該研究包括12篇文章,與原始研究相對應,其主要發現見表2-4。


冠狀病毒在水環境中的持久性

檢索了四篇有關CoV在水中的持久性或存活性的論文(表2)。這些文章與使用SARS-CoV,人冠狀病毒(229E)或替代動物冠狀病毒(TGEV,FIPV或鼠肝炎病毒MMH)的傳播實驗有關。4篇文章的研究均表明,溫度是影響水中病毒存活的重要因素,病毒的存活率隨溫度升高而降低。實際上,已經普遍證明,較高的溫度與腸道病毒的快速失活有關,並且由於蛋白質的變性增加和細胞外酶的活性增加,溫度被認為是水中病毒存活的最重要因素。


非包膜病毒比冠狀病毒等包膜病毒更能抵抗環境條件、水處理和消毒劑,因為裂解病毒包膜會導致感染易感細胞所需的功能受體喪失。根據Wang等人的結果,SARS-CoV對氯的抵抗力比細菌低。由此可見,目前的水消毒方法(飲用水,廢水,遊泳池水)對非包膜病毒和細菌有效,有望對包膜病毒如冠狀病毒也有效。


卡薩諾瓦等人的研究評估了兩種替代冠狀病毒,TGEV(可傳播的胃腸炎病毒,一種豬冠狀病毒)和MHV(鼠肝炎病毒)在試劑級水、湖水和人類汙水中的存活率(室溫(23~25℃)和4℃)。作者認為,汙水中產生的氣溶膠可能是人類暴露的潛在媒介。但本研究中使用的替代動物冠狀病毒是造成動物胃腸道或肝臟疾病的原因,因此與呼吸人類冠狀病毒相比,可能表現出不同的抗藥性。與Wang等人的研究相比,這可以解釋CoV在這項工作中顯示出更大的抵抗力和更長的生存期。此外,在這些持久性研究中使用不同的細胞系和生長培養基可能會導致測量不確定性。


Gundy等人研究了人類冠狀病毒(HCoV-229E)和動物冠狀病毒(FIPV,貓傳染性腹膜炎病毒)在自來水(過濾和未過濾)和廢水(初級和活性汙泥廢水)中的存活率,將結果與脊髓灰質炎病毒1(PV-1,薩賓減毒株LSc-2ab)的結果進行比較。這證實與包膜病毒相比,非包膜病毒在水環境中顯示出更高的抵抗力。該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發現是,濾過的自來水中的CoV滅活要比未濾過的自來水中快,這表明水中的懸浮固體可以為吸附在這些顆粒上的病毒提供保護。


最近的一項研究研究了兩種包膜病毒MHV和假單胞菌噬菌體46,以及兩種非包膜病毒MS2和T3在未處理的城市廢水中的存活情況。將未經巴氏消毒和已經消毒的廢水與病毒儲備液混合,然後在25℃或10℃下模擬典型的夏季和冬季廢水溫度。包膜病毒的滅活過程更快,在巴氏消毒的廢水中,MHV和噬菌體46的感染率均比未巴氏消毒的廢水(MHV的T90為19 h,噬菌體46在25℃時為53 h)喪失的速度要慢得多,這可能是由於細菌細胞外酶活性降低和巴氏滅菌樣品中沒有原生動物和後生動物捕食。事實證明,土著微生物種群的存在對病毒的生存有負面影響。同時,作者表明高達26%的包膜病毒吸附到廢水的固體部分中,這意味著通過固體沉降可以減少廢水中的包膜病毒。


在水環境中發現冠狀病毒

通過文獻檢索獲得了兩份專門針對在水環境中檢測對人類健康感興趣的CoV的報告,以及三份宏基因組/病毒組研究(表3)。


為了調查汙水是否可能成為SARS-CoV的可能傳播途徑,對2003年北京爆發的SARS患者所在的中國北京兩家醫院的汙水排放進行了分析,但從未在測試樣品中檢測到傳染性SARS-CoV。作者認為包括消毒劑引起的病毒滅活(高濃度消毒劑,用於患者排便後使用),低病毒濃度或濃縮過程中未知因素導致的感染力喪失。


Blanco等使用RT-PCR檢測Alpha和Beta冠狀病毒,在21個測試樣本中,只有一個樣本的CoV呈陽性。通過序列分析,發現陽性樣品與在亞洲和歐洲報導的阿爾法冠狀病毒譜系A內的新型齧齒動物/地鼠特定進化枝密切相關。


Bibby及其同事的研究發現了生物固體中存在多種包膜和非包膜病毒,包括冠狀病毒,皰疹病毒,Tenque Teno病毒和斑駁病毒。有趣的是,與長期以來被認為是生物固體中最豐富的病毒屬的腺病毒相比,所有這些組的病毒都具有很高的代表性。


兩年後,同一位作者的另一篇論文描述了汙水汙泥樣品中的病毒多樣性(進水和出水):在樣品中大量檢測到了新興的病毒,例如冠狀病毒,克拉斯病毒和柯薩病毒。在83%的樣品中檢測到冠狀病毒,而冠狀病毒HKU1是第二流行的RNA病毒。與流出樣品相比,冠狀病毒在流入樣品中顯示出更高的相對豐度。


最後,Alexyuk等研究了在地表水(河流,湖泊和水庫)中採樣的病毒體。儘管大多數序列與水生生態系統典型的本地病毒有關,但也檢測到了異源病毒,如冠狀病毒科,呼腸孤病毒科和皰疹病毒科。


從水基質中濃縮包膜病毒的方法

表4中的文章研究了水中CoV的濃縮方法及其相關的回收效率。Ye等評估了三種從市政廢水的液體部分中分離和濃縮病毒的方法:i)PEG沉澱,ii)超速離心,iii)離心裝置超濾。用齧齒動物冠狀病毒鼠肝炎病毒(MHV)和未包被的噬菌體MS2加標廢水(250 mL用於PEG沉澱和超濾,60 mL用於超速離心)。Ye及其同事的結果表明,PEG沉澱法可有效地從水樣中回收非包膜病毒,可能不是回收感染性包膜病毒的最佳方法,而超濾可成功地用於回收CoV。但是,在這項研究中,使用離心超濾器僅測試了少量廢水。由於水基質中的病毒數量可能很少,因此需要適用於處理大量水的分析方法。因此,作者得出的結論是,通過優化中空纖維超濾器和切向流超濾可以使大量水中的CoV濃縮,可以進一步取得進展。


此外,有結果表明,玻璃棉過濾是同時濃縮幾種水性病原體的一種經濟有效的方法。但是,作者建議在解釋這些比較結果時要謹慎,因為用於加標的病原體的數量因不同的微生物而異,因此應明確區分對播種量的恢復效率和病原體類型的影響。而布蘭科等人的研究(2019)清楚地證明了通常用於非包膜病毒的濃縮程序需要適應才能在包膜病毒如CoV上產生令人滿意的性能。


結果討論

總而言之,這項範圍界定的綜述突出了冠狀病毒研究的幾個方面,需要深入探討。


1)溫度等環境因素似乎會影響冠狀病毒在水中持久存在的能力,需要進一步研究調查與氣候和季節條件有關的水中CoV持久性。


2)儘管不同的研究表明,基於病毒的類型和水的類型,水中CoV的病毒滅活率不同,但是通常有證據表明,CoV通常被認為在環境中不穩定,並且更易受氧化劑(例如氯)的影響。


3)根據少量可用數據,通常用於從廢水和其他水基質中濃縮和回收非包膜腸病毒的方法可能不適用於回收CoV。因此,未來的研究應集中於開發從大量水域和不同類型的水中濃縮CoV和其他包膜病毒的可靠方法。

根據水和衛生安全規劃方法,該知識可以為天然水資源和綜合水循環中的風險分析以及由SARS-CoV2引起的大流行COVID- 19提供關鍵支持。但是,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研究冠狀病毒和其他包膜病毒在城市廢水和飲用水中的潛在存在和命運,並開發出可靠的水分析方法。


推薦參考
La Rosa G, Bonadonna L, Lucentini L, et al. Coronavirus in water environments: Occurrence, persistence and concentration methods-A scoping review[J]. Water Research, 2020, 179: 115899.


排版;西貝

校對:王佳

本報導由淨水技術整理報導,轉載請聯繫lx@jsjs.net.cn。未經允許的侵權行為我社將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聲明本資料為翻譯和彙編作品,其著作權由彙編人(上海《淨水技術》雜誌社)享有,未經許可,任何人或單位不得侵犯本翻譯和彙編作品的著作權。本資料部分素材來自收費期刊,為以防侵犯原作者和所發表期刊的著作權,任何人或單位不得對素材原文進行公開出版。

《SCI情報》為內部交流資料,不公開發行銷售,目前僅對直接通過雜誌社或微信微店訂閱《淨水技術》全年雜誌的讀者贈閱

相關焦點

  • 持久性有機汙染物與《斯德哥爾摩公約》(一)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大氣網訊:黃俊老師是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s專業委員會的委員,長期從事POPs環境汙染特徵、物化控制原理與履約對策的研究。
  • 冠狀病毒在水和廢水中的存活
    翻譯:哈爾濱工業大學 王路遙;校對:哈爾濱工業大學陳志強教授,西湖大學 鞠峰教授(備註:疫情時期,本文的翻譯是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風險防控知識,如有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摘要: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的出現及其潛在的環境傳播表明,需要更多關於冠狀病毒在水和廢水中存活的信息。
  • 冠狀病毒在水和廢水中傳播特徵、可能遏制策略與研究挑戰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mission and possible curb strategies」的綜述論文,通過總結已發表文獻(含預印本)、新聞通訊和科學網站等關於SARS-CoV-2可能的環境傳播研究,旨在全面介紹冠狀病毒在水、汙泥和氣溶膠環境中的傳播特性,尤其是在水和廢水環境中的傳播特徵,進而揭示可能的遏制策略。
  • 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嚴重破壞海洋環境
    生活於太平洋中的抹香鯨體內累積了大量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即便是那些生活在人們認為尚未受到汙染的太平洋中部的抹香鯨也難於倖免。由於海洋是地球水域的集中地,這個研究結果就表明全球的水域環境已經受到有機汙染物的嚴重破壞。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危害很大這些調查結果表明,人類對海洋的汙染觸目驚心。
  • 水環境的生物監測方法及其應用
    >摘要:近年來,水環境汙染造成的危害事件頻頻發生,對水環境進行監測是科學進行水汙染防治的基礎。長期、高強度的汙染排放使水環境出現了諸如有毒化學品汙染和水體富營養化等一系列問題,近年來,由有毒有害物質引起的水體毒害事件頻頻發生。有毒有害汙染物往往是多種汙染物的混合物,其相互作用和潛在的生態毒理作用非常複雜,這使得對水環境監測和評價的技術要求越來越高。目前,傳統的物理和化學技術已難以完全滿足監測的需求。
  • 江桂斌研究員:高分辨色譜/高分辨質譜方法在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分析...
    此次質譜年會為與會代表準備了豐富的報告內容,內容涉及生命科學、醫學、藥學、環境科學中的質譜應用研究以及質譜儀器研發的新技術、新進展等。儀器信息網將進行系列報導。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江桂斌研究員一直從事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研究,並且首次發現了一些新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此次江桂斌研究員就有機質譜在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分析中的應用研究進行了介紹。
  • 關於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
    ,並確認土著人的傳統食物受到汙染是土著社區面對的一個公共衛生問題,        意識到必須在全球範圍內對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採取行動,        銘記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理事會1997年2月7日通過的第19/13C號決定,為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採取包括旨在減少和/或消除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排放和釋放的措施在內的國際行動,        回顧有關的國際環境公約,特別是《關於在國際貿易中對某些危險化學品和農藥採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約
  • 新化學物質持久性、生物累積性和毒性的判定及登記要求
    一 P、B、T屬性的判定《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指南》參照國內外相關標準和技術規範,明確了P、B、T以及同等環境或健康危害化學物質的判定標準。P物質符合下列任意一條,具有高持久性:a)在海水、淡水或河水中的半衰期長於60d;b)在海水、淡水或河水沉積物中的半衰期長於180d;c)在土壤中的半衰期長於180d。
  • 緊急提示:從東京都的下水道中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
    從東京都的下水道中第一次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東京大學的片山浩之教授等人發表了7月從東京都內採集的下水道中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的消息。這是一周出現1000人左右的感染者的時期。通過定期調查下水道中含有的病毒,有望達到擴大感染的預兆。
  • 四十年科研創新,助力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納入全國環境監測體系
    20 世紀 80 年代,我國就已經對水體和土壤中的六六六和滴滴涕開展了監測,並逐步拓展到對環境中多氯聯苯、二噁英、溴代阻燃劑和全氟化合物的監測研究。目前,我國已經有近百個符合國際標準的二噁英分析實驗室,一批二噁英實驗室在國際實驗室盲樣比對分析中取得優異成績。其中,生態環境中心二噁英實驗室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命名為「全球 POPs 監測計劃示範實驗室」。準確的二噁英檢測方法是識別二噁英排放源和評估二噁英排放量的基礎和保證。基於我國國情,生態環境中心鄭明輝研究團隊發展了二噁英清單調查方法學。
  • 張延榮團隊:生物炭表面環境持久性自由基在去除Cr(VI)過程中的轉化
    華中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張延榮教授團隊近日在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期刊上發表了關於生物炭表面環境持久性自由基在去除Cr(VI)過程中的轉化(Zhang K, Sun P, Zhang Y, Decontamination of Cr(VI) facilitated
  • 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危害
    聚焦POPs  □記者 郭躍華  也許大家對持久性有機汙染物這個名詞不是很了解,但殺蟲劑、油漆和塑料等含有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物品被大量使用,其中,滴滴涕、氯丹等持久性有機物危害巨大,可誘發腫瘤和神經性疾病。
  • 持久性有機汙染物論壇2018暨化學品環境安全大會通知
    」(以下簡稱「POPs論壇」)是2006年由清華大學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研究中心發起,並與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專業委員會、中國化學會環境化學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的系列年會,到2017年已經成功地舉辦了12屆!
  • 意式濃縮咖啡有標準的製作方法嗎?為何現在用的標準和以前的不同
    01意式濃縮咖啡有標準的製作方法嗎?答案是有。因為意式濃縮咖啡是義大利人為了滿足更重的口味需求發明的,短時間內藉助高壓來衝煮咖啡,使得咖啡中的味道更加集中化,並且將咖啡豆中的油脂給衝壓出來,讓咖啡醇厚度更佳。
  • 膜技術在多糖分離、濃縮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1、微濾技術用於多糖澄清的研究微濾膜通常截留粒徑大於Q. 05μm的微粒,多採用對稱微孔膜,膜的孔徑範圍為0.1~5μm,操作壓差範圍為0.05~0.2Mpa。經過實驗獲得香菇多糖提取率5.7 %,多糖質量分數89.2%,說明利用超濾方法分離濃縮香菇多糖是有效的工藝手段。採用截留分子量為6000的中空纖維超濾膜分離黃芪水提液中的多糖,結果表明,超濾法較水提醇沉法得到的多糖粗提物收率低但多糖含量高,多糖含量較醇沉法提高了20%,可降低口服給藥劑量。
  • 低溫等離子體可降解持久性有機汙染物
    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環境領域類專業期刊《全環境科學》上。  當前,許多國家均存在以多氯聯苯為典型代表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殘留於環境中的多氯聯苯對生態平衡和人類健康造成潛在危害。目前,也缺少對多氯聯苯高效和規範的處理技術和方法,研發綠色高效的多氯聯苯處理技術非常迫切。
  • 低溫等離子體技術 可降解持久性有機汙染物
    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環境領域類專業期刊《全環境科學》上。當前,許多國家均存在以多氯聯苯為典型代表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殘留於環境中的多氯聯苯對生態平衡和人類健康造成潛在危害。截至目前,也缺少對多氯聯苯高效和規範的處理技術和方法,研發綠色高效的多氯聯苯處理技術非常迫切。
  • 水環境中檢測化學需氧量的兩種基本方法
    社會的快速發展加劇了水體汙染的發生,並對各領域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威脅。而化學需氧量作為檢測水體有機物汙染程度的重要指標,對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地區間穩定有序的發展進程具有深遠的影響。基於此,本期《聚創環保小科普》為大家帶來的內容是「怎麼對水質中的化學需氧量進行檢測的方法,以此提升化學需氧量檢測的質量及效率」。
  • 環境分析中病毒的檢測
    環境分析中病毒的檢測病毒的檢出及其濃度測定方法與細菌的相類似(即對樣品進行培養之後觀察生活病毒的生長效應)。但因病毒只能在活細胞內增殖,所以使用活的有機體如動物或組織培養作為病毒生長的培養基。涉及環境樣品的主要問題是腸道病毒可能引起的健康危害。
  • 《Dark Waters》中的PFOA— 需要被消除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
    《Dark Waters》中的PFOA— 需要被消除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導讀】在由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Dark Waters》中,杜邦公司在製造化學塗料Teflon(常用於不粘鍋)時,需使用一種名為PFOA的化學物質作為界面活性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