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賈佳
石洪令,女,生於1974年2月,山東泰安人,泰山石家麵塑第七代傳承人,山東藝術學院非遺研培基地泰安工作站站長,泰安市泰山麵塑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
聲音清脆,伶俐幹練,眼前這位聊起麵塑就眉飛色舞滔滔不絕的年輕女性,就是泰山麵塑傳承人石洪令。
出生於藝術世家的石洪令,是老石家的小女兒,泰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石家麵塑第七代傳承人,「小巧手兒童麵塑」課程體系的創設者,是山東藝術學院非遺研培基地泰安工作站站長,泰安市泰山麵塑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這多重身份的自由切換,恰如她那雙靈巧雙手裡可圓可扁可文可武的麵團,永恆卻又百變。
說到石洪令與麵塑的故事,還得追溯到30幾年前。
家傳:「年貢」裡生出手藝夢
盼望著,盼望著,終於要過年了。大人們要做貢品祭祖了,母親讓哥哥姐姐們幫忙打掃、燒火,忙年做貢。最小的洪令自然要被「驅逐」在門外,可家裡隆重又神秘的氣氛,不禁吸引著她躲在門外偷看。父親恭恭敬敬請岀家堂牌位,小心翼翼地供於家中上廳,安放好供桌和香爐,那些平時少見的貢品就被擺上了桌——栩栩如生的壽桃、花糕、面魚,讓小洪令喜歡的不得了。這份對麵塑的喜愛也便悄悄地在她心中生根發芽了!此後,每年做貢小洪令必定要偷著看,時間久了倒也學了些簡單的製作本領。
泰安石家麵塑,始於清末,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了。石家麵塑精巧逼真,製作時以麵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後,通過揉、搓、迭、捻等多種手法塑出基本形態,再用簡單的工具進行剪、點、捏,使其特點突出、氣韻盡傳。成品麵塑風格多樣,有的古樸自然,以拙見秀;有的細膩精巧,惟妙惟肖;有的則運用誇張,大膽變型,匠心獨具,自成一格。
石家麵塑歷代都是傳男不傳女,所以當這個已亭亭玉立的女兒提出來要一輩子做麵塑時,遭到了一家人的反對。的確,這「挑擔提盒走鄉串鎮」的營生哪裡是女孩家要做的事。面對著這些很難撼動的「老規矩」,石洪令無奈又不甘心地出了嫁。雖然進了婆家,但石洪令仍心心念念的想著那些「麵塑」,於是她顧不得婆婆的種種指責與埋怨,每天著了魔似得琢磨著自己做原料。那些隨手可得的錐子、木棒、梳子、小刀也都成了她的工具,她靈巧地將麵團捏、揉、壓、按、撥,再藉助工具加以雕飾,慢慢竟也摸索出了一些名堂,做出了不少好作品。
求新:小麵團做出「大名堂」
就如石洪令的性格一樣,她的麵塑作品也是靈動、形象、活潑、可愛。一團普通的面在她的手中,眨眼間就會變成一個栩栩如生的麵塑孩童。她技藝精湛,製作的微觀麵塑——一個立在菩提殼中的翩翩起舞的少數民族女子形象,人物雖不足兩釐米高,卻面容生動,手法細膩,從頭飾到衣褶都纖毫畢現。
不僅僅有微觀麵塑,巨大尺寸的作品石洪令也照樣可以。她曾與5位大師和40個學員用了半個月的時間製作了高約兩米的麵塑作品——《牡丹與孔雀》。這件作品以一根木雕為基座,上墜牡丹花葉,兩隻孔雀立於枝頭,造型高雅,意境深遠,引得觀眾驚嘆不已。為何用面做出的孔雀羽毛能如此栩栩如生呢?原來是石洪令和同伴一起「想的招兒」——她們將衛生紙打成漿並加入了棉絨這種特殊材料,想法大膽,技藝精湛,整隻孔雀處理的細膩而到位,尤其是近觀尾部片片翎羽,好似在隨風飄舞,十分生動。
這下,不絕於耳的稱讚聲更讓石洪令上了癮,她不斷的從泥塑、剪紙、繪畫等門類中借鑑技法,運用到麵塑的創作中。但自學畢竟收穫有限,石洪令苦惱不已,「若有一位專業老師指點傳授,那該多好啊!」在創作受挫時石洪令經常這樣想。皇天不負有心人,偶然的一次機緣,她有幸近距離欣賞了天津麵塑大師王玓的作品,新穎、細膩、優美,生動,傳神!石洪令一下子被吸引到了!她打聽了王玓的住址,坐車前去拜師。經過一段時間的認真學習,她開始將老師作品中細膩、輕盈、靈透、高雅的特點,和石家麵塑粗獷、靈動、民俗味兒相融合,這就形成了今日她手中色彩鮮明亮麗、線條弧度優美、精彩細膩的泰山麵塑。
她的代表作就是她近年悉心創作的古裝仕女系列了——造型優雅恬靜,設色明豔清雅,質感細膩,裙袂飄飄,神採飛揚。在氣質上她追求古典式審美情趣,她塑造的人物向觀者傳達了「雖是照人的明豔,卻不飛揚妖冶」的東方女性美。她還結合了部分場景,如此,她的作品更加情濃意抒,境韻悠長,隱隱散發出的那種深深的寂靜及超脫之感,蘊含著濃濃的傳統意味。
近年來,麵塑作品也以綠色環保、實用性的功能逐漸融入到了人們的生活中,如可食性麵塑開始進駐一些沙龍、派對等聚會活動;麵塑的材質和立體的手法可用作家居影視牆的設計製作等;麵塑作品的題材也從一些傳說故事和經典人物逐漸向大眾群體喜聞樂見的題材轉變。敏感的石洪令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她創作的多肉等微縮花卉系列、超級飛俠卡通人偶系列、喜羊羊等動物精靈系列的作品,吸引了上至百歲老人,下至兩歲孩童的喜愛。麵塑這一傳統藝術也在這各類人群的口口相傳中蔓延開來!
堅守:授人以漁拔「窮根」
多年的藝術創作和傳承實踐,石洪令積累了豐富的麵塑教學經驗,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麵塑培訓課程。
為了弘揚麵塑藝術,2000年起,她先後在泰安市、區各大幼兒園、小學等創設「小巧手兒童麵塑」課程體系,傳授民間麵塑。在10多年的時間裡,她培訓出很多優秀的麵塑教師;通過「泰山石敢當」等主題策劃,引導孩子們了解泰山文化;並把麵塑文化帶到了各大城市和新加坡等國家,為傳承、保護、推廣麵塑藝術做出了很大貢獻。
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2017年,石洪令聯合泰安市麵塑藝術家們成立了泰安市泰山麵塑文化藝術研究院,同年9月,山東藝術學院非遺研培基地泰安工作站也在此建立。這下她的麵塑手藝終於在學校以外的地方有了用武之地。她先自費買材料,發動研究院的藝術家們一起,走訪慰問泰安慈恩養老中心等,向老人傳授麵塑技術,幫他們在晚年找到新愛好。
「我最大的學生已經九十多歲了」,石洪令說,「我實在不忍心看他們在養老中心孤獨又無趣的熬日子,學習麵塑,既能讓他們消磨時光,又能增強動手能力,活躍腦細胞,避免老年病。老人們都特別盼望我們去!」
除了關注孩子和老人,石洪令還將目光投向了村莊裡那些「留守人」。「他們多是一些勞動能力較弱的老人和婦女,家裡往往都是因病致貧,但是動手能力沒有問題。」石洪令介紹說,「現在都講精準扶貧,我想:過年過節送他們點糧油米麵總有吃完的那一天,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想向這些人群教授麵塑手藝。」
的確,麵塑這項手藝體力需求不高且在家就能完成,相對其他勞動項目的確有其優勢。所以她積極洽談了一些經營逢年過節、生日滿月、婚喪嫁娶、禮尚往來時的所需麵塑禮品的企業,進行麵塑產品的輸送。「聽膠東地區做花餑餑的同學講,用麵塑一朵花就是兩塊錢,很多手藝嫻熟的『留守人』一天可以塑五六十朵,核算下來,他們的月收入在農村完全可以養活一個家庭了。」說到這裡,石洪令開心地笑了。
只是,讓這麼一位本就專注麵塑藝術傳承、推廣和教學的女手藝人,不斷尋求企業並洽談合作,的確是每一步都很艱難。不過聊到這些艱難她總是輕描淡寫。她說:「麵塑做的久了,我發現其實人生就像這個麵團,一旦認定自己要成為什麼角色,一定就會想法設法地努力把自己塑造成那個角色;其實琢磨琢磨,麵團也很像人生,總要經歷外界的捏、揉、壓、按、撥、雕,但是正是這些外界的壓力與打磨,才讓你變得更加堅強、優秀,讓你的人生更加飽滿多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