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一貫象徵著真善美,有著強烈的美學和道德意義。是文學藝術作品中經久不衰的謳歌題材。中國的鶴文化約始於先秦,興於漢,盛於唐宋,明清繼而不衰,進入現代更加發揚光大。在近3000年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南自然物到人格化、神化、藝術化、貴族化、大眾化及科學化的既互相區別、又相互滲透的過程。
鶴性情高雅,形態美麗,素以喙、頸、腿「三長」著稱,直立時可達一米多高,看起來仙風道骨,被稱為「一品鳥」,地位僅次於鳳凰。除此之外,鶴在中國的文化中佔著很重要的地位,它跟仙道和人的精神品格有密切的關係。鶴雌雄相隨,步行規矩,情篤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性。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風的白鶴,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賢能之士,把修身潔行而有時譽的人稱為「鶴鳴之士」。
白鶴在中國文化中佔一席之地,象徵吉祥長壽,潔白一身體現白鶴純真之雅,也代表著吉祥如意。它們每年從西伯利亞長途遷徙歷經40多天到達咱們鄱陽湖,可以說相當「勵志」了。歷時40多天翻越千山萬水的白鶴是激發人們奮發進取的「勵志鳥」。它們一路上要克服重重困難,途徑多個國家和7-8個省份,且年年如此,代代往復,正是這種不畏艱險、奮發進取的精神,才能成為人們勵志的象徵。
但是,小編今天要跟你們說一種更加勵志的鳥,它一生都在追尋光明,是當之無愧的光明使者,北極燕鷗是屬於燕鷗屬的一種海鳥。體型中等,體長33-39釐米,翼展76-85釐米。其羽毛主要呈灰色與白色,喙和兩腳呈紅色,前額呈白色,頭頂和頸背呈黑色,腮幫子呈白色。其灰色翅膀為305毫米,肩羽帶棕色。上面的冀背呈灰色,帶白色羽緣,頸部呈純白色,其帶灰色羽瓣的叉狀尾部亦然。其後面的耳覆羽呈黑色。棲息於沼澤、海岸等地帶。成群活動。以魚、甲殼動物等為食。
分布於北極及附近地區,是候鳥,每年經歷兩個夏季,從其北部的繁殖區南遷至南極洲附近的海洋,之後再北遷回繁殖區,全部行程達40000多公裡,這是已知的動物中遷徙路線最長的。北極燕鷗是一種輕盈的海鳥,它們能進行長距離的飛行。在所有的徒徒動物中,北極燕鷗長途跋涉的本領是罕見的。當北半球是夏季的時候,北極燕鷗在北極圈內繁衍後代。它們低低地掠過海浪,從海中捕捉小魚和甲殼綱這類有硬殼的動物為食。當冬季來臨時,沿岸的水結了冰,燕鷗便出發開始長途遷徙。它們向南飛行,越過赤道,繞地球半周,來到冰天雪地的南極洲,在這兒享受南半球的夏季。直到南半球的冬季來臨,它們才再次北飛,回到北極。每年在兩極之間往返一次,行程數萬千米。
夏季,它們在加拿大的北極圈至美國麻薩諸塞州地區活動,到了冬季,它們將飛到另外一個極點——南極去越冬。燕鷗的尾巴呈叉形,它的翅膀又窄又長。這對翅膀,在空中飛翔時具有比其它飛鳥大得多的浮力。每年3月,在南極做客數月之久的北極燕鷗聚成小群,準備北上,進行超長距離的旅行,途中要飛行1.8萬千米左右,返回它們在北極的繁育場所。遠徵之前,它們要徹底脫去舊羽,換上嶄新的羽毛。 它們將從南極半島出發,飛往南部非洲,越過高山,再繼續向北穿過整個熱帶區域,沿著西非海岸飛往歐洲大陸,最後飛到北極安家落戶。從南極的夏末出發,飛到北極恰好夏天的開始。 北極燕鷗享受日照的時間之長,沒有其它動物可以與之相比。在完成了地球上所有動物之中最長距離的遷徒之後,它們於5月初在北極安營紮寨,開始一個新的繁育周期。
人類雖然是萬物之靈,已經造出了非常現代化的飛機,但要在兩極之間往返一次,也絕非易事,因此燕鷗那種不怕艱險追求光明的精神和勇氣特別值得學習。因為,它們總是在兩極的夏天中度日,而兩極的夏天太陽總是不落地,所以它們是地球上唯一種永遠生活在光明中的生物。不僅如此,它們還有非常頑強的生命力。1970年,有人捉到了一隻腿上套環的燕鷗,結果發現,那個環是1936年套上去的。也就是說,這隻北極燕鷗至少已經活了34年。由此算來,它在一生當中至少要飛行150多萬千米。人們對北極燕鷗進行跟蹤研究發現,它們可以活33年以上,20年的壽命很可能是相當普遍的。
北極燕鷗常成群活動。持久而頻繁地在海面上空飛翔,並不斷掠過水麵捕食。北極燕鷗不僅有非凡的飛行能力,而且爭強好鬥,勇猛無比。雖然它們內部鄰裡之間經常爭吵不休,大打出手,但一遇外敵入侵,則立刻拋卻前嫌,一致對外。實際上,它們經常聚成成千上萬隻的大群,就是為了集體防禦。北極燕鷗聰明而勇敢,總是聚成幾萬隻的大群,進行集體防禦。貂和狐狸非常喜歡偷吃北極燕鷗的蛋和幼鳥,但在如此強大的陣營面前,也得三思而後行之。就連最為強大的北極熊也怕它們三分。
小時候曾夢想可以鶴妻梅子,長大後期望有來生,我要成為一隻北極燕鷗,終其一生去追尋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