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5日上午在立法會發表她任期內的第四份施政報告。林鄭月娥表示,如何令香港早日走出困局、令市民恢復信心,是這份施政報告的首要目的。
據了解,在2020年的施政報告和附篇裡,特區政府額外再提出200項新措施,但由於目前公共財政極為緊絀,加上今年立法會先後通過財政預算案和三輪防疫抗疫基金,已動用3100億港元的公共財政,所以很多新措施希望在不動用額外資源的前提下,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務。
據新華社電
2020年施政報告發表時間原定於10月中旬,後決定推遲。
香港街頭暴力行為大幅減少
林鄭月娥發表施政報告時表示,過去4個多月,香港國安法為恢復香港穩定帶來顯著效果。未來,她和特區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其他成員將竭盡所能,有效防範、制止和懲治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和活動。
林鄭月娥指出,行政長官肩負向香港特別行政區負責和向中央人民政府負責的「雙負責」憲制職能,更須全面、準確、堅定地擔當「一國兩制」的執行者和香港基本法的維護者。
林鄭月娥指出,當前,鼓吹「港獨」及與外部勢力勾結的情況已逐步減退,部分頭面人物明顯收斂,激進的組織停止運作或解散,涉嫌違法人士畏罪潛逃,街頭暴力行為大幅減少。
林鄭月娥表示,維護國家安全將遵循尊重保障人權的原則,不會影響市民依法享有言論、新聞、集會、示威、遊行等自由。
嚴控疫情 力爭確診病例「清零」
林鄭月娥發表施政報告時表示,新一波疫情一觸即發,在外防輸入方面,特區政府已全面收緊入境管制措施;在切斷病毒的社區傳播方面,要求高風險群組接受強制檢測,並更廣泛推行無症狀人士「願檢盡檢」,或再次推行大規模社區檢測,力爭在得到廣大市民的支持和配合下達至「清零」。
她指出,中央一直高度關注香港疫情發展,積極回應特區政府提出的請求,包括個人防護物資供應、生產口罩機器出口、協助滯留內地和海外港人回港,以及為支援香港遏制第三波疫情和提升日後治療病者能力的三大項目。
在中央全力協助下,普及社區檢測計劃為超過170萬名香港市民進行了病毒檢測,而在亞洲國際博覽館增設的社區治療設施也已於10月初提前交付,正在興建的臨時醫院預計在2021年1月落成。最近中央政府為支持香港確保疫苗供應,同意在有需要時預留一定數量內地研發或生產的疫苗供香港市民使用。
學校應力推公民及國民教育
林鄭月娥在發表施政報告時指出,「修例風波」揭示部分青年守法意識薄弱,欠缺互相包容尊重的價值觀。學校應著力推行價值觀教育,包括加強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
林鄭月娥說,她的教育願景是要培養青年成為有素質的新一代,對社會有承擔,具有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要成為社會負責任的一員,學生須有守法意識,能尊重不同意見,適應群體生活。她強調,特區政府在教育工作中的角色不只是提供資源,更是政策的制定者、推行者及監管者。
林鄭月娥指出,「修例風波」令不少人質疑香港教育的成效,在超過10000名因「反修例」而涉嫌違法的被捕人士中,四成是學生,當中接近2000名是中小學生,令人痛心。
未來十年建逾30萬個公營房屋單位
林鄭月娥發表施政報告時表示,特區政府已覓得330公頃土地,可以滿足2021年至2031年約30.1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需求。同時,還將撤銷非住宅物業雙倍從價印花稅,讓有需要的業主即時受惠。
林鄭月娥表示,這330公頃土地來源主要為東湧填海、古洞北/粉嶺北等新發展區的農地和「棕地」(註:類似內地的工業用地)、多幅改劃作公營房屋的用地等。
進一步落實多項改善民生措施
林鄭月娥表示,特區政府將繼續投入資源關愛社會,照顧弱勢群體,進一步落實多項改善民生的措施。
林鄭月娥指出,特區政府用於社會福利和醫療的政府經常開支由2017/18年度的653億港元和626億港元,分別上升至2020/21年度的939億港元和871億港元,年均增幅為12.9%及11.6%。除了經常開支,還將增加非經常撥款,包括額外提供3000億港元用作公營醫療和醫療教學設施,200億港元用來購置私人處所作福利服務用途。
特區政府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推出的「創職位」措施,為不同學歷及技能人士提供了3萬個有時限的就業機會。目前已在公私營機構創造約2.9萬個職位,其中超過1萬人已入職。特區政府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給有志投身綠色、建造、創科、物管等行業的人,特別是近年畢業的青年人。